学术投稿

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细菌性肺炎及支原体肺炎中的应用

贺箭飞

关键词:C-反应蛋白, 小儿支原体肺炎, 细菌性肺炎, 诊断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细菌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48例肺炎患儿及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150例健康小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受试者进行C-反应蛋白、肺炎支原体、血常规检测,对148例肺炎患儿治疗前后进行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比较健康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细菌性肺炎患儿的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细菌性肺炎患儿与支原体肺炎患儿治疗前后的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C-反应蛋白对不同类型肺炎患儿的阳性检测率,综合评价C-反应蛋白在肺炎患儿诊断鉴别中的价值.结果 健康患儿、肺炎支原体患儿、细菌性肺炎患儿的C反应蛋白分别为(3.58±0.79)、(14.82±3.69)、(68.54±28.31)mg/L;组间比较,肺炎组患儿明显高于健康组患儿(P<0.05),而细菌性肺炎组患儿明显高于支原体肺炎组患儿(P<0.05);细菌性肺炎患儿C-反应蛋白的阳性率为93.3%、支原体肺炎患儿为45.6%,患儿经治疗后,C-反应蛋白均明显下降,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及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反应蛋白检测可作为鉴别细菌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有效手段,有助于临床医师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及早治疗患儿,以免耽误病情.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医院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分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其耐药谱的变化,为临床预防感染以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医院2008年6月-2011年12月获得性肺炎患者痰标本,对分离大肠埃希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医院获得性肺炎与社区肺部感染患者分离的病原菌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从351份标本中分离出大肠埃希菌73株,分离率为20.80%,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体外抗菌性好,敏感率为100.00%;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分离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45.65%、50.00%、26.09%,而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分离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41%、14.81%、22.22%、18.52%;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分离大肠埃希菌产ESBLs检出率为73.91%,显著高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25.93% (P<0.01).结论 大肠埃希菌在肺炎患者中的分离率及耐药率较高,其中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分离菌株的耐药性严重;对多药耐药菌的感染应以预防为主,建立耐药监控体系,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作者:朱锦宏;王瑶瑶;金小珍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口腔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口腔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便于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对医院2008-2011年收治的230例口腔感染患者的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30例口腔感染患者检出细菌522株,其中厌氧菌344株,占65.9%,需氧菌178株,占34.1%;在厌氧菌中,主要检出的黑色素普氏菌127株,中间普氏菌88株,口腔链球菌34株,牙龈卟啉单胞菌29株,二氧化碳嗜纤维菌22株,核梭杆菌16株,韦荣球菌14株,共生放线杆菌9株,福赛类杆菌5株;药敏试验表明,厌氧菌株对万古霉素、四环素、头孢曲松高度敏感,敏感率均>90.0%.结论 口腔感染患者病原体以厌氧菌为主,可选用万古霉素、四环素、头孢曲松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卢萌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机械通气致下呼吸道黄杆菌属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机械通气导致下呼吸道黄杆菌属感染的临床特点、黄杆菌属对抗菌药的敏感性,探讨预防措施.方法 对医院加强医疗室2001-2010年30例行机械通气发生下呼吸道黄杆菌属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30例机械通气发生下呼吸道黄杆菌属感染的病例均有基础疾病、长期应用多种抗菌药史;共分离出30株黄杆菌属,主要为脑膜脓毒金黄杆菌,占33.33%;黄杆菌属对红霉素、环丙沙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克林霉素、万古霉素、利福平较敏感;30例患者死亡2例,死亡率为6.7%.结论 黄杆菌属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多发生在老年、有基础疾病、应用广谱抗菌药、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黄杆菌属耐药率较高;严格落实清洁、消毒、隔离措施、无菌操作规程,可以预防黄杆菌属的感染.

    作者:孙健龙;张素梅;管晓芸;张仁仙;宋秀琴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条形码包外标签应用体会

    包外标签是医疗器械包装时包外必须要粘贴的标志,它不单是灭菌效果检测的重要标志,同时还记录品名、日期、打包者等一些重要信息.包外标签的优劣可以反应消毒供应中心(CSSD)的发展建设水平.目前CSSD应用的条形码包外标签有突出的优点:(1)条形码的可追溯作用:我们的外标签上设有条形码,每包器械进入CSSD后都有一个与其相匹配的条形码,根据条形码去实现对器械在清洗、包装、灭菌甚至到使用全过程的追踪.

    作者:任燕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菌血症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菌血症患者菌种的分布和阳性报警时间( TTP)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血培养阳性的461株病原菌进行菌种分布和TTP的比较分析.结果 菌血症的菌种分布以肠杆菌科细菌和葡萄球菌属为主,两者之和>80.0%;各菌种TTP以肠杆菌科细菌较短、肠球菌属次之,假丝酵母菌属长;除假丝酵母菌属和3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外,所有细菌的TTP均<72 h.结论 肠杆菌科细菌、葡萄球菌属是菌血症的重要病原菌;TTP对于判断菌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非苛养菌的血培养报告时间建议缩短至72h.

    作者:许健波;朱以军;单小云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两种胆囊结石术后胆道感染的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并分析胆囊结石腹腔镜切除及保胆取石术后胆道感染率.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11月医院收治胆囊结石患者120例,将其分为胆囊结石腹腔镜切除组和保胆取石组,观察术后胆道感染的情况,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胆囊结石腹腔镜切除术无1例发生术后胆道感染(胆管炎),感染率为0;保胆取石手术55例患者中,6例发生胆道感染,感染率为10.91%,与腹腔镜切除术患者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囊结石腹腔镜切除在减少甚至避免术后感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建海;孙可望;孙国强;刘庭华;徐文卓;程林军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出口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出口处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以便掌握其动态,制定相应防治措施.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1年6月医院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导管出口处分泌物培养阳性者,进行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76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70株占92.1%,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棒杆菌属,占48.7%、31.6%,革兰阴性菌5株占6.6%,真菌1株占1.3%;37株表皮葡萄球菌中,28株为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为75.7%;检出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结论 引起出口处感染的多为条件致病菌,感染患者多为免疫力低下人群;建立分泌物细菌监测机制,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对于早期发现和诊断多药耐药菌感染或定植,防止耐药菌株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晓梅;潘恬;许晓妹;何慧芬;程亚菲;葛玉英;费晓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产科门诊患者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

    目的 探讨产科门诊患者呼吸道感染的易患因素监测及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1年10月医院妇产科进行治疗的240例孕产妇的资料,统计并比较产妇个人因素及环境因素所导致呼吸道感染的情况.结果 在所有孕产妇导致呼吸道感染的个人因素中,因自身免疫力低下所引起呼吸道感染率为65.00%,明显高于其他个人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孕产妇导致呼吸道感染的环境因素中,因季节因素所引起呼吸道感染的感染率为78.75%,明显高于其他环境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引起孕产妇呼吸道感染的主要个人因素是自身免疫力低下、季节变化的因素,所以应合理安排饮食、补充机体免疫力、完善医院产科 门诊的取暖设施,改善因季节变化对产妇产生的不良影响.

    作者:杨仙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价其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医院2011年3、4月份出院的121例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121例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0%;术前30 min给药116例,占95.9%;抗菌药物使用前5名的分别是:头孢曲松、头孢孟多、头孢西丁、头孢替安、头孢呋辛;单一、二联用药分别占91.7%、8.3%.结论 医院外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预防使用率过高、用药级别过高、用药时间过长、更换药物频繁等,应加强监管,促进临床医师合理用药.

    作者:张勤;朱华云;刘亮宝;黄春蓉;谌科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ICU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现状及耐药性

    目的 探讨医院重症医学科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感染现状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必要的病原学依据.方法 对医院ICU2008年1月-2011年2月医院感染的38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RSA检出357株,检出率为92.8%;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产生了不同的耐药性,其中对青霉素G耐药率高,达98.6%,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敏感率高,为100.0%.结论 重症医学科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及耐药问题日益严重,需要加强ICU耐药菌监控,预防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作者:马步青;杨莹;潘金波;吴都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急诊科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为预防与控制急诊科医院感染的发生,加强急诊科医院感染的管理,我们对2008年1月-2010年8月,收治急诊科的创伤患者3605例进行了前瞻性监测和回顾分析.1 对象与方法我院急诊科2008年1月-2010年8月收治的3605例创伤患者进行了医院感染监测.2 结果2.1 医院感染发生率 本次调查3605例发生医院感染44例,感染发生率1.22%.2.2感染系统 44例感染系统分布及构成,其中,呼吸系统21例占47.73%,创面11例占25.00%,泌尿系统5例占11.36%,消化系统4例占9.09%,口鼻腔2例占4.55%,血液系统1例占2.27%.

    作者:杨建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循证医学应用于门诊医院感染预防流程的管理

    目的 探讨循征医学应用于门诊医院感染控制流程建立及实施效果评价.方法 通过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门诊医院感染管理流程、医务人员培训流程、预检流程、操作流程、重点部门监测流程、医疗废弃物处理流程进行系统评价、整合证据、优化流程、应用实施,建立了一套完整、系统、质量持续改进的门诊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流程.结果 流程管理实施前医院感染预防知识知晓率、手卫生依从性、标准预防执行率分别为78.9%、51.1%、77.8%,实施后为88.6%、87.2%、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程管理实施后明显改善了消毒隔离质量管理及废弃物处理管理.结论 循证医学向医院管理者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基于此基础的流程管理,使门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更具科学性与实用性,并实现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化、常态化.

    作者:姒怡冰;朱会耕;叶婷;冯蔚如;秦越翠;李光辉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耐氨基糖苷类鲍氏不动杆菌的多药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耐氨基糖苷类鲍氏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多药耐药性.方法 收集110株不重复鲍氏不动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对鲍氏不动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并分析多药耐药谱.结果 鲍氏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的耐药率为58.2%~83.8%,且MIC值多>512 μg/ml;对多黏菌素B敏感率为100.0%,其余药物耐药率为43.6%~93.6%;耐氨基糖苷类鲍氏不动杆菌多药耐药率高达97.8%,泛耐药率为10.9%.结论 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性严重,耐氨基糖苷类鲍氏不动杆菌多为多药耐药菌株.

    作者:刘振茹;凌保东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预防多药耐药菌感染

    多药耐药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随着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创伤性诊疗方法的增多、耐药菌株不断出现造成人体菌群失调、免疫力下降,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加强对多药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医院必须切实从源头抓起.

    作者:李小玲;马德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血液病房医院真菌感染的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血液病房住院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特征及危险因素,探讨真菌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6-2010年收治的4243例血液病患者,对其真菌感染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243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401例次,例次感染率为33.0%,其中真菌感染478例次,例次感染率为11.3%,真菌感染发病率逐年升高;基础疾病以急性白血病为主,占61.1%;真菌感染部位以口咽部居首,占 59.2%,其次为肺部,占18.2%;以肺部及血液真菌感染治疗费用高;粒细胞缺乏、长期住院(≥14 d),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7 d)、原发疾病未缓解是医院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血液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发病率升高,危险因素多,治疗费用高,需采取综合措施有效降低真菌感染的发病率.

    作者:封蔚莹;高建红;钟永根;傅佳萍;罗洪强;刘忠民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护理干预对白血病化疗后深部真菌感染效果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价值,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收集在医院确诊的90例化疗后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的患者,留取口腔、痰、尿、血液等,进行真菌培养;依患者的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特定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干预后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焦虑的影响.结果 90例感染患者中,常见的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0.00%,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占27.78%;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临床缓解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048,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焦虑评分为(36.67±3.4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70±4.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3,P<0.05).结论 白血病化疗后深部真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和曲霉菌属;特定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病情,减轻焦虑情况,对治疗有重要促进作用.

    作者:滕玉琴;施鹏飞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

    目的 分析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指导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治疗.方法 对医院确诊为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3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结果 35例患者共检出4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56.10%,以葡萄球菌属为主,占43.90%,革兰阴性菌占39.02%,以不动杆菌属、克雷伯菌属为主,均占12.20%,真菌占4.88%;革兰阳性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耐药率均为0,对利福平、四环素耐药率为18.18%、13.64%;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为25.00%;未发现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耐药的真菌.结论 了解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有助于指导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治疗.

    作者:王晓峰;蔡福景;孙庆丰;吴杨荷;李克诚;丁继光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医院尿路感染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内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尿路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5例住院患者医院内尿路感染的临床资料,并用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205例尿路感染患者中,共检出196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97株,占49.49%,革兰阳性杆菌61株,占31.12%,真菌38株,占19.39%;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认为与尿路感染显著关联的因素有:年龄、留置导尿管时间、侵入性操作和白细胞数.结论 及时明确医院内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合理控制,加强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对降低尿路感染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吕艳;全晖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伏立康唑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真菌感染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伏立康唑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化疗中真菌感染二级预防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收集医院2009年6月-2011年8月的38例既往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AML患者,再次化疗后应用伏立康唑片进行二级预防,按照开始预防时间分为中性粒细胞>1×109/L和中性粒细胞<1×109/L两组,总结分析预防用药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应用伏立康唑片进行真菌感染的二级预防,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整体预防失败的比例为10.5%,中性粒细胞>1×109/L开始预防的患者无预防失败发生,中性粒细胞<1×109/L开始预防的患者,预防失败者占18.2%.结论 应用伏立康唑片进行真菌感染的二级预防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有可能降低真菌感染的复发,在中性粒细胞>1×109/L开始二级预防,可以提高二级预防的成功率.

    作者:赵邢力;李巍;林冬;刘兵城;周春林;王津雨;宫本法;刘凯奇;魏述宁;张广吉;秘营昌;王建祥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T-DOC系统在实行清洗质量可追溯下的应用

    中心供应室承担着全院重复使用器械的集中管理,负责门诊、病房、外科手术和一些专科手术器械和用品的消毒工作,还承担着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的计划申领、出库、入库管理,以及物品发放、下送工作,主要任务就是保证供应临床科室合格的无菌物品.在以往对应留存清洗消毒器运行参数打印资料或记录我院均使用手工记录.2008年我院率先引入器械追溯与资产管理(T-DOC)系统,应用于清洗消毒质量的可追溯管理,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完善对清洗消毒管理全程质量监控,效果满意.

    作者:戴小丫;章敏青 刊期: 2012年第11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