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10年河南省中原地区临床分离菌耐药监测分析

陆建福;戴启宇;邢志广;冯真真;李华信;王海霞;李璇

关键词:中原地区, 细菌, 耐药性, 监测
摘要:目的 了解2010年河南省中原地区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或自动化仪器法对2010年河南省中原地区7所医院临床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及ESBLs的检测,按CLSI 2008年标准判定药敏结果,并用WHONET 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7所医院共分离病原菌5014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402株占67.9%,革兰阳性菌1612株占32.1%;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克雷伯菌属为常见临床分离菌,分别占20.6%、16.2%、11.4%、9.2%、9.2%;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和奇异变形菌中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48.7%、36.2%和18.1%;葡萄球菌属中MRSA和MRSCN的检出率分别为67.4%和81.4%;SAU和CNS对青霉素、大环内酯类、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等高度耐药,对呋喃妥因、利福平耐药率较低,未见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氨苄西林、青霉素耐药率依次为0.9%、27.0%、36.0%和41.4%,庆大霉素高耐药株已达67.6%.结论 该地区细菌耐药性仍呈上升趋势,定期对该地区细菌耐药性进行监测,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流行有重要价值.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信息化系统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改革传统医院感染管理的模式,建立信息化的医院感染监控方法.方法 利用医院信息化平台,建立医院感染信息网上直报、抗菌药物监测管理、病原菌及药敏信息监测、目标性监测、信息反馈功能为一体医院感染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结果 实时、准确的医院感染信息,提高了感染控制的时效性,2009年医院感染管理信息监控实施前平均漏报率为40.40%,2010年实施后平均漏报率为6.53%,漏报病例明显减少,医院感染报告、管理和控制的时效性、防控性增强,现患率调查的效率明显提高,有效地提高抗菌药物合理的使用.结论 通过信息化管理方式,实现了全员、全方位的管理,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和效率.

    作者:李超;闫洪泉;袁崇光;刘苏颖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T-DOC系统在实行清洗质量可追溯下的应用

    中心供应室承担着全院重复使用器械的集中管理,负责门诊、病房、外科手术和一些专科手术器械和用品的消毒工作,还承担着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的计划申领、出库、入库管理,以及物品发放、下送工作,主要任务就是保证供应临床科室合格的无菌物品.在以往对应留存清洗消毒器运行参数打印资料或记录我院均使用手工记录.2008年我院率先引入器械追溯与资产管理(T-DOC)系统,应用于清洗消毒质量的可追溯管理,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完善对清洗消毒管理全程质量监控,效果满意.

    作者:戴小丫;章敏青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老年住院患者产金属酶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监测

    目的 分析老年住院患者感染产金属酶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状,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PI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对医院2008-2010年,老年病房住院患者的各类临床标本进行细菌分离,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检测;用双纸片协同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结果 分离的105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耐亚胺培南的菌株有205株,检出率为19.4%,其中产金属酶的有57株,阳性率为27.8%;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于老年重症病房、老年呼吸内科、老年神经内科,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与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有明显差异.结论 加强金属β-内酰胺酶检测,按照药敏试验选择治疗药物,以防止菌株扩散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陈键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医院尿路感染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内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尿路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5例住院患者医院内尿路感染的临床资料,并用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205例尿路感染患者中,共检出196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97株,占49.49%,革兰阳性杆菌61株,占31.12%,真菌38株,占19.39%;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认为与尿路感染显著关联的因素有:年龄、留置导尿管时间、侵入性操作和白细胞数.结论 及时明确医院内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合理控制,加强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对降低尿路感染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吕艳;全晖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26例慢性重症脓胸的诊治分析

    目的 总结慢性重症脓胸的临床特点及诊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1年4月共26例慢性重症脓胸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过程,其中12例采用胸膜纤维板剥脱术,8例采用胸廓成形术,6例采用胸膜肺切除.结果 所有病例均临床治愈,术后康复时间14~68 d、平均28.7 d、脓腔全部清除,空洞消除、瘘口闭合,肺功能改善明显,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肺功能测定大肺活量为(38.8±4.87)%,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为(1.48±0.21)L,大通气量为(37.6±5.29)%,出院前上述3项值分别为(77.2±7.41)%、(2.62±0.47)L、(71.9±6.88)%.结论 对慢性重症脓胸要积极手术治疗.

    作者:李红晨;汪卫平;卢斌;韩连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140例肛周脓肿患者的病原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肛周脓肿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方法 应用纸片扩散法(K-B)检测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双纸片扩散确诊试验检测ESBLs.结果 从肛周脓肿中共分离出12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87株,占71.31%,革兰阳性菌32株,占26.23%,真菌3株,占2.46%;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检出19株,检出率为32.76%,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6株,检出率为33.33%,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结论 病原菌耐药性问题是抗感染治疗的主要威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耐药性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传播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康振华;许向锋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预防多药耐药菌感染

    多药耐药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随着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创伤性诊疗方法的增多、耐药菌株不断出现造成人体菌群失调、免疫力下降,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加强对多药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医院必须切实从源头抓起.

    作者:李小玲;马德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深静脉置管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深静脉置管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深静脉置管术后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方法对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47例危重症深静脉置管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分析,将深静脉置管术后患者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医疗差异,分析深静脉置管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者的年龄(63.5±11.7)、(53.2±18.3)岁,股静脉置管19、25例,颈内静脉置管11、28例,外周静脉置管7、157例,置管次数(2.2±1.2)、(1.3±1.0)次,置管留置时间(33.4±2.7)、(21.4±3.1)d,人均激素使用(4.5±2.6)、(2.3±1.7)例次,单间病房使用4、49例,责任护士年资>5年7、82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采用股静脉置管、置管留置时间长、置管次数多、激素频繁使用、病房环境差、护理人员经验不足是深静脉置管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在对深静脉置管患者护理时,应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做好医院感染控制的规范管理,降低深静脉置管术术后感染发生率.

    作者:田洪忆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骨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现状及管理措施

    目的 掌握骨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原始资料,对其感染管理工作进行探讨.方法 对2007-2010年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进行持续监测,并对所得实验室监测数据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骨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以伤口感染为主,临床送检标本主要是伤口分泌物,占89.6%;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现出增高趋势,新监测数据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耐药率低,为12.3%,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在12.3%~100.0%.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对个别种类抗菌药物耐药率3年内持续>40.0%,对这类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应是今后感染管理工作的重点.

    作者:裴卫国;李妙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血液病房医院真菌感染的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血液病房住院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特征及危险因素,探讨真菌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6-2010年收治的4243例血液病患者,对其真菌感染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243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401例次,例次感染率为33.0%,其中真菌感染478例次,例次感染率为11.3%,真菌感染发病率逐年升高;基础疾病以急性白血病为主,占61.1%;真菌感染部位以口咽部居首,占 59.2%,其次为肺部,占18.2%;以肺部及血液真菌感染治疗费用高;粒细胞缺乏、长期住院(≥14 d),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7 d)、原发疾病未缓解是医院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血液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发病率升高,危险因素多,治疗费用高,需采取综合措施有效降低真菌感染的发病率.

    作者:封蔚莹;高建红;钟永根;傅佳萍;罗洪强;刘忠民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再生医疗器械不同清洗方法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索一种高效、快速、安全、实用的清洗方法,以保证再生器械的灭菌质量.方法 将临床手术科室使用≥2h的污染器械600件随机分为A、B、C3个组,每组各200件;A组手工清洗;B组自动清洗机清洗;C组机洗前预浸泡;比较不同方法清洗后器械的洁净度和残留血的污染情况.结果 A组器械洁净度为87.0%,隐血阳性率为3.0%;B组器械洁净度为88.0%,隐血阳性率为4.0%;C组器械洁净度为99.0%,隐血阳性率为1.0%.结论 在使用全自动喷淋式清洗消毒机前进行多酶预浸泡,能提高再生性医疗器械的清洗效果.

    作者:安海芹;孙金秀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2010年河南省中原地区临床分离菌耐药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2010年河南省中原地区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或自动化仪器法对2010年河南省中原地区7所医院临床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及ESBLs的检测,按CLSI 2008年标准判定药敏结果,并用WHONET 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7所医院共分离病原菌5014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402株占67.9%,革兰阳性菌1612株占32.1%;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克雷伯菌属为常见临床分离菌,分别占20.6%、16.2%、11.4%、9.2%、9.2%;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和奇异变形菌中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48.7%、36.2%和18.1%;葡萄球菌属中MRSA和MRSCN的检出率分别为67.4%和81.4%;SAU和CNS对青霉素、大环内酯类、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等高度耐药,对呋喃妥因、利福平耐药率较低,未见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氨苄西林、青霉素耐药率依次为0.9%、27.0%、36.0%和41.4%,庆大霉素高耐药株已达67.6%.结论 该地区细菌耐药性仍呈上升趋势,定期对该地区细菌耐药性进行监测,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流行有重要价值.

    作者:陆建福;戴启宇;邢志广;冯真真;李华信;王海霞;李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护理措施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及预防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调查78例医院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制定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护理措施.结果 78例患者肺部感染性标本中培养出10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8.6%;革兰阳性球菌占25.7%,真菌占5.7%;病原菌均为耐药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结论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和护理部应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修定护理制度,完善护理程序,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暴发流行.

    作者:孔双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循环风持续消毒对烧伤病房空气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换药时循环风消毒对烧伤病房空气质量的影响.方法 设计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烧伤病房换药同时用循环风消毒机对空气进行现场试验,对换药前、后的病房空气进行细菌采样;对照组换药时,不进行循环风消毒,空气采样同试验组,分析两组菌落数变化.结果 两组换药前菌落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换药后试验组菌落数为(111.0±42.9)CFU/m3,明显少于对照组的(997.4±220.0)CFU/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消毒后菌落数少于消毒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换药后菌落数高于换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烧伤病房换药时循环风持续消毒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

    作者:金汉宏;郑建美;何燕芬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ELISPOT及ELISA鉴别HBV感染免疫状态的研究

    目的 比较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鉴别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免疫状态.方法 临床诊断的慢性HBV感染者免疫清除期、免疫耐受期患者各16例,常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用HBcAg或培养液刺激,分别用ELISPOT及ELISA方法,检测两组患者PBMC分泌的r-干扰素(INFr).结果 用ELISA方法,两组患者PBMC受HBcAg刺激分泌IFNr,分别为(655.25±3.80)、(578.37±7.73)ng/L,阳性率分别为68.81%、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ELISPOT方法,两组患者PBMC受HBcAg刺激分泌IFNr,阳性率分别为87.5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免疫清除期、免疫耐受期HBV感染者,PBMC对HBcAg刺激的免疫反应不同,鉴别二者,ELISPOT优于ELISA.

    作者:施理;许小珍;符健;林锋;贾杰;陈所贤;蔡笃运;王英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普通胸外科术后感染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普通胸外科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6年1月1日-2011年8月31日普通胸外科术后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共获得病历718份.结果 718例患者中,手术后发生感染30例,感染率为4.18%,其中男性412例,感染17例,感染率为4.13%,女性306例,感染13例,感染率为4.25%,男、女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医院普通胸外科术后感染呼吸系统疾病占36.67%,泌尿系统疾病占30.00%,消化系统疾病占23.33%,其他系统疾病等占10.00%;普通胸外科术后感染影响因素是感染并发部位、手术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等.结论 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手术部位、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后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等是造成普通胸外科术后感染的主要因素;手术室医护人员应严格按时间、程序洗手,并加强手术室空气消毒管理.

    作者:黄日胜;金良达;叶文胜;林志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利奈唑胺对EICU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利奈唑胺治疗EICU内耐甲氧西株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56例MRSA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外,对照组给予万古霉素、观察组给予利奈唑胺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利奈唑胺组总有效率为82.1%,明显优于万古霉素组的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奈唑胺组的细菌清除率为78.6%,明显优于万古霉素组的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均明显下降,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奈唑胺治疗EICU内MRSA肺部感染的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顾益萍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百级层流手术室动态条件下空气细菌数量的调查

    目的 探讨医院百级层流手术室在进行手术状态下,空气中沉降细菌数量监测结果,了解影响其因素和探讨改进层流手术室洁净度的措施.方法 测定百级层流手术室在进行手术状态下(即动态条件下)不同时段空气中沉降细菌菌落数.结果 静态条件下不同手术室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态条件下不同手术室之间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手术室动态条件下第一台手术开始时与结束前比较,1、3室沉降菌数量随手术时间延长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手术室内5~10人时,空气沉降菌数量为(10.978±7.275)CFU/平板,11~16人时,沉降菌数量为(23.399±17.334)CFU/平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手术室动态条件下空气沉降菌数量与手术室人数呈正相关.结论 人员是层流手术室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应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数,是保障手术中空气清净度的一项关键措施.

    作者:张亚莉;于芳;周浩;姚翠军;汪能平;孙树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消毒供应中心卫生员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院消毒供应中心为了加强卫生员管理,使消毒隔离制度得到落实,对近年来消毒供应中心卫生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存在的问题(1)卫生员文化程度低:缺乏医学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2)缺乏消毒隔离知识:由于卫生员缺乏消毒隔离知识,常出现不戴口罩出入无菌区和不戴手套直接接触污物,处理污物后不摘手套和不清洗双手便接触清洁物品,致双手污染或被锐器刺伤等.(3)工作分工不明确:科室虽制定了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但缺乏量化考核方案,工作不到位,自觉性差.(4)无完善的管理体制:因卫生员的工资福利待遇较低,科室无考核及奖惩制度加以约束,所以工作缺乏积极性.

    作者:韩玲;袁选英;徐丹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酸化水消毒呼吸管道的效果观察

    我科于2008年对全院呼吸管道实行集中回收管理,运用酸化水取代“84”消毒剂进行呼吸管道消毒,效果很好.1 方法1.1酶洗 将污染呼吸管道储水罐及湿化罐、管道小接头浸泡于1 ∶ 150手洗或1∶400机洗的多酶清洗液中2~10min.1.2 自来水冲洗 经含酶清洗液浸泡后的管道使用清洁的自来水冲洗,仔细检查管道内有无痰痂、血渍及其他污物残留后,使用毛刷彻底清洁干净,用自来水冲洗.1.3酸化水消毒 将清洗的所有管道及接头运用酸化水浸泡消毒15 min.

    作者:杨兴玉;侯秋华;陈春丽;谭家琼 刊期: 2012年第11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