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症医学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

韩璐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 导管相关性感染, 预防
摘要:导管相关性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而且还增加了住院费用,故导管相关性感染是目前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而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其相关预防措施:1 医护人员的教育教育和培训医护工作者如何置管与护理,有经验的医师能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析

    目的 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医务人员填报的职业暴露登记表,分析191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 共报告222人次职业暴露,其中护士150人次,医师47人次;暴露方式主要为锐器伤,占86.0%;暴露地点主要为手术室,占23.4%;78.5%的医务人员在锐器伤发生后能正确进行局部处理.结论 应加强医务人员,特别是护士、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教育,提高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意识,督促医务人员认真执行标准预防.

    作者:张勤;朱华云;刘亮宝;谌科;黄春蓉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血液病房医院感染因素及其对策

    血液病是造血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其造血和免疫功能受到损害,故该病患者是医院感染暴露的高危人群.引起本病医院感染的原因很多,笔者将血液病房医院感染与护理工作相关因素及其对策报道如下.

    作者:徐伟;付金香;毕菁莉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ICU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

    目的 探讨ICU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490例ICU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可能引起医院感染相关因素比较.结果 490例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50例,感染率为10.20%,其中医院内获得性肺炎30例、消化道感染10例、泌尿道感染6例、其他4例;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年龄大、创伤性诊疗操作多、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比例高、抑酸剂、激素应用时间及住院时间长,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ICU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应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危险因素的发生.

    作者:吴先龙;李宁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起搏器植入引起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

    随着心脏起搏器植入技术的日益完善,起搏器的植入已成为预防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性猝死惟一有效手段.术后感染作为一个严重的且较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增加了经济负担,需要引起我们医务人员足够的重视.

    作者:胡凤徐;郭瑞玲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目标性监测与分析

    目的 监测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的方法,监测2010年1-12月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感染情况,分析常见的危险因素和致病菌.结果 共监测符合条件的ICU住院患者141例,发生VAP 45例,感染率为31.9%,日感染发生率为24.9‰;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9.1%,真菌次之,占14.5%;革兰阳性菌占6.4%.结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通过目标性监测,可以及时寻找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VAP的发病率.

    作者:杨雅红;陆丽红;吴小芳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SHEL模式在检验科血源性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采用SHEL(S软件部分,H硬件部分,E临床环境,L当事人及他人)事故分析法分析检验科血源性感染发生的原因,为医院管理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防护措施及应急处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近年来医院检验科职业危害相关统计资料,采用SHEL模式进行系统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着力从提高工作人员血源性感染方面的认知、改善检验科结构布局、加强和完善血源性感染管理制度、当事人个体原因4个方面实施防范措施.结果 2001年1月-2008年1月检验科血源性感染发生率为8.5%,实施针对性防范措施后,感染率为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SHEL模式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减少检验科血源性感染的发生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王焱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隔离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多药耐药菌已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医院内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隔离的重要性不亚于特殊传染性疾病患者的隔离.通过对各种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隔离措施的督导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制定管理对策.

    作者:李万兰;郭晨霞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直接免疫荧光法对住院患儿肺炎衣原体的诊断意义

    目的 探讨一种快速诊断住院患儿呼吸道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方法.方法 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因呼吸道感染而住院的婴幼儿鼻咽部分泌物肺炎衣原体抗原进行检测.结果 1022例婴幼儿中有82例肺炎衣原体检测阳性,阳性率为8.02%,其中男62例,阳性率为9.23%,女20例,阳性率为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5,P<0.05);从年龄分布情况看,12~24月的婴幼儿感染率高,达14.77%;4-6月为肺炎衣原体的高发季节,检出阳性率为12.74%.结论 肺炎衣原体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可以直接、快速对其进行诊断.

    作者:胡芙蓉;郭燕君;苗正友;徐营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供应室设备现状与配置建议

    为加强医疗机构消毒供应工作的管理,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医源性传播,保障医疗安全,2009年4月1日卫生部发布的3项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人员、建筑、设备设施、耗材、清洗消毒灭菌技术以及效果监测等做出了明确规定,2009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设备设施在供应室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沈惠强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聚氨酯水凝胶敷贴预防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观察

    目的 观察聚氨酯水凝胶敷贴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中的作用.方法 将6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行PICC置管后不应用聚氨酯水凝胶,观察组行PICC置管后预防性使用聚氨酯水凝胶敷贴5~7 d.结果 观察组32例患者中,仅两例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6.25%,而对照组为2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7,P<0.05);观察组两例患者均为Ⅰ级机械性静脉炎,对照组7例为Ⅱ级、1例为Ⅲ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0,P<0.01);观察组两例患者均为轻度疼痛;对照组1例为中度、7例为重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0,P<0.01).结论 PICC置管后预防性使用聚氨酯水凝胶敷贴可有效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作者:周亚红;赵颜珍;赵丹;李谦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状及管理对策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易发生耐药菌感染的暴发流行,如何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1 医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状临床上滥用抗菌药物表现为无指征或指征不明用药、预防用药;术前用药过早或术后用药>24 h;抗菌药物超量使用,疗程过长;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缺乏依据甚至三联、四联使用;盲目选用昂贵新品种或进口抗菌药物;超短期应用或频繁更换品种;不做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仅凭经验用药.

    作者:戴攀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呼吸道感染合并肠炎与单纯肠炎轮状病毒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呼吸道感染合并肠炎与单纯肠炎轮状病毒感染患者资料,探讨呼吸道感染合并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高于单纯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的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2010年11月-2011年3月医院收治的3月龄~5岁腹泻婴幼儿病例782例,其中呼吸道感染合并肠炎153例,采用胶体金法进行(RV)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单纯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为39.9%,呼吸道感染合并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为49.0%;11月份单纯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呼吸道感染合并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是11月至次年3月份中高的月份,分别为44.5%、54.5%;6月龄~1岁单纯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为44.6%,呼吸道感染合并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为63.2%,随着年龄的增长RV的感染率逐渐下降.结论 呼吸道感染合并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单纯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

    作者:徐晓棠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不同漱口液对口腔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抑菌效果

    目的 探讨不同含漱液对肿瘤、血液病患者放(化)疗后的口腔护理效果.方法 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国际标准菌株ATCC 10231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分别采用0.5%聚维酮碘溶液、0.02%醋酸氯己定溶液、复方氯己定含漱液、0.1%西吡氯铵含漱液,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观察4种漱口液的抑菌效果.结果 不同漱口液对白色假丝酵母菌有不同的抑菌效果,0.5%聚维酮碘溶液的抑菌率为99.92%、0.02%醋酸氯己定溶液的抑菌率为97.41%、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的抑菌率为99.91%、0.1%西吡氯铵含漱液抑菌率为80.38%,0.5%聚维酮碘溶液与复方氯己定含漱液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该两种漱口液分别与0.02%醋酸氯己定溶液、0.1%西吡氯铵含激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试验组4种漱口液对白色假丝酵母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0.5%聚维酮碘溶液、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的抑菌效果明显;临床上行口腔护理时,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漱口液,正确掌握含漱的时间、方法及含漱的间隔时间是提高口腔护理质量的关键.

    作者:王国权;徐丽丽;李丹;吴琼;何君;翟红岩;范静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术后椎间盘感染的治疗方法与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术后椎间盘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术后椎间盘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特点,对治疗方法加以总结.结果 18例术后椎间盘感染患者中,13例经保守抗炎治疗痊愈,5例行微创介入方法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所有18例患者均经过>6个月随访,主要临床症状消失,白细胞总数及血沉恢复到正常水平,经过康复训练后逐渐恢复正常体力活动.结论 多数术后椎间盘感染经保守抗炎可治愈,对于难治性重度术后椎间盘感染,可优先考虑用微创方法治疗.

    作者:赵洪增;杨瑞民;程敬亮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2008-2010年ICU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调查医院ICU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分布与耐药现状,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医院ICU2008-2010年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0年分离率分别为14.6%、10.0%、7.9%,分离率有所下降;125株铜绿假单胞菌在呼吸道标本中分离率高,占74.4%;其次是血液感染,占8.0%;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40.0%的抗菌药物有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80.0%的有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氯霉素,多药耐药菌株检出率达63.2%.结论 ICU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比较严重,且具有多药耐药性,应加强监测与控制.

    作者:尚福泰;章向成;臧奎;蒋梅英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手术室职业暴露20例原因分析及对策

    2010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手术室发生职业暴露20例,通过分析原因,提出了管理对策,旨在不断提高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的意识和能力,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作者:钱跃飞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替加环素与米诺环素对多药耐药及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分析

    目的 通过检测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对多药耐药(MDR)及泛耐药(PDR)鲍氏不动杆菌(ABA)的低抑菌浓度(MIC),探讨两种抗菌药物对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及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PDRAB)的体外抗菌活性,从而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收集2010年7月-2011年6月临床分离的60株MDRAB和67株PDRAB,用E-test法测定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对其体外抗菌活性及其MIC值分布.结果 127株鲍氏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的敏感率分别为40.9%、30.7%,对替加环素的中介率为14.2%,略高于米诺环素的7.1%;60株MDRAB对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51.7%,对米诺环素敏感率为41.7%,两种药的MIC50为2、8 μg/ml,MIC90为16、64 μg/ml;31株耐头孢哌酮/舒巴坦MDRAB对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的敏感率为35.5%、29.0%,其MIC50为4、24 μg/ml,MIC90为32、96 μg/ml;67株PDRAB对替加环素敏感率为31.3%,对米诺环素敏感率为20.9%,MIC50为8、32 μg/ml,MIC90为48、96 μg/ml.结论 替加环素对多药耐药及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稍强于米诺环素,该地区两药的敏感率均不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褚少朋;曹金德;徐耀忠;顾阳生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干预效果

    目的 对普外科清洁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PAP)进行干预,比较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 2010年普外科采取临床药师监督检查、临床医师配合改进的方式对PAP进行干预;设计调查表,对2009年4月、2011年4月普外科出院的清洁切口手术患者PAP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调查数据.结果 干预前组入选患者55例,干预后组61例,两组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均为100.0%;干预前组术前<2h使用抗菌药物者仅为1.82%,而干预后组为2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780,P<0.01);干预前组术后使用抗菌药物>3d者占94.55%,而干预后组占4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664,P<0.01);无使用喹诺酮类及β-内酰胺酶复合制剂患者.结论 临床药师监督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与临床医师配合管理的方式是加强PAP 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雷晓婷;胡钢;林红;吴荣华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构成及其特征.方法 对2007年1月-2009年12月37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和统计性分析.结果 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1.0%,脑积水分流术感染率为14.8%,居首位;前3位感染好发部位为肺部、颅内及切口,分别占40.5%、27.0%、21.1%,前3位病原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鲍氏不动杆菌.结论 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医院感染以肺部、颅内及切口为主要部位,感染菌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在革兰阳性球菌中以葡萄球菌属为主;抗菌药物的应用使得耐药菌株有日益增多趋势.

    作者:朱宏伟;师蔚;王占祥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伏立康唑治疗非移植血液系统疾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伏立康唑治疗非移植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首次使用伏立康唑单药治疗IFI的156例血液病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8例患者(94.9%)为单一部位感染,以肺部(77.7%)为常见,另有8例患者为播散性真菌感染;76.9%的患者存在≥2个高危因素;确诊4例(2.6%),临床诊断45例(28.8%),拟诊107例(68.6%);临床诊断和确诊患者有效率为59.2%;拟诊患者中治疗成功率为78.5%;开始治疗后6周生存率为85.9%,12周生存率为80.8%;停药率为3.2%.结论 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有效率高,耐受性良好.

    作者:黄蓓晖;李娟;李滢;商京晶;刘俊茹;陈媚 刊期: 2012年第15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