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童小东
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的常见原因.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AAD发病有日益增多的趋势,已引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艰难梭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约占正常人肠道菌的3.0%,为革兰阳性厌氧杆菌,其致病因子是艰难梭菌毒素A和B,确诊需要检测粪便中细胞毒素.
作者:李真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评估ICU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改进对医院感染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8月-2011年4月527例入住成人ICU患者的医院感染相关数据,采用渐进式的手卫生干预措施,具体包括对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告知、提醒、督导,并将监测结果进行反馈.结果 干预期间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有明显的提高;干预期间的医院感染率为18.3%,低于干预前的22.0%及干预后的2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前后,尿道插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及动静脉插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变化均不显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下降明显(x2=9.267,P=0.010);干预期间鲍氏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下降明显,鲍氏不动杆菌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时的插管天数较干预前后有所延长(t=-2.808,P=0.013).结论 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改进可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但干预效果的持续性较差,在今后手卫生干预研究中,仍有待于探索长效的多模式手卫生干预措施.
作者:程莉莉;张秀月;臧彬;李国福;于晓江;赵鹤;张丹晔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妇科手术患者留置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病原菌谱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留置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89例妇科患者进行尿液细菌学培养,菌株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60分析仪,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 89例患者尿液中分离出病原菌103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4.08%;革兰阳性菌占 30.10%,真菌占5.82%,其中大肠埃希菌多见,占38.84%,其次为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15.54%、10.68%;大部分细菌对青霉素及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产生耐药性.结论 妇科患者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尽量减少留置导尿管时间.
作者:戴昆琦;陈群英;奕利娟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临床特征、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收集2009年3月-2011年9月132例确诊为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患者(感染组)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未并发尿路感染的132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病原体耐药性.结果 感染组与对照组临床特点不尽相同,感染组患者甘油三酯、尿素氮、血肌酐及治疗天数水平为(2.0212±0.1783) mmol/L、(6.5290±0.3739)mmol/L、(88.7300±5.2610) μmol/L、(15.7600±2.2520)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检出的264株病原体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58.3%,感染组真菌及支原体属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组与对照组检出的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尽相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66.7%,对亚胺培南、两性霉素B及制霉菌素较为敏感.结论 2型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尿路感染病原体分布特点不同,且病原体耐药率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未并发尿路感染患者.
作者:秦晓刚;邵军;王淑敏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实时监测和回顾性分析普外科患者感染细菌的种类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应用VITEK AMS系统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医院普外病区患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年共检出412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9.85%,革兰阳性球菌占20.15%,大肠埃希菌居首位,占35.92%;肺炎克雷伯菌次之,占13.59%,其后为奇异变形菌、丙二酸盐阴性柠檬酸杆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溶血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等;产ESBLs 大肠埃希菌检出69株,检出率为46.62%,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14株,检出率为25.00%;大肠埃希菌对8种抗菌药物敏感率>50.00%.结论 长期监测普外科病区病原菌种类及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率的变化,从而指导临床合理选择应用抗菌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李爽;于晓园;李秋实;韩鲁浙;刘晓珑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笔者回顾性分析2011年我院3例慢性嗜酸细胞性肺炎的X线与CT表现,旨在提高对其诊断水平.1病例1.1 病例1患者,女性,56岁,哮喘病史30年,1个月前因感冒出现咳嗽、咳痰、胸痛、喘憋,抗炎治疗无缓解,近1周加重并高热入院.检查:胸片两肺下野中外带可见斑片状模糊影,胸部CT两肺下叶可见斑片状阴影,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小叶间隔增厚.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细胞增高,激素治疗好转.1周后复查CT两肺下叶病灶已吸收,同时右肺中上叶可见新的炎性病灶.病灶呈游走性分布特点,持续皮质激素治疗1个月后病灶吸收,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韩华;王静;范岩明 刊期: 2012年第15期
随着心脏起搏器植入技术的日益完善,起搏器的植入已成为预防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性猝死惟一有效手段.术后感染作为一个严重的且较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增加了经济负担,需要引起我们医务人员足够的重视.
作者:胡凤徐;郭瑞玲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研究骨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与临床常见致病菌耐药率的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能够准确反映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DDD/(100人·d)对2006-2009年医院骨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分析同期常见致病菌耐药的变化趋势.结果 头孢地嗪的使用强度2006-2009年分别为7.81、7.66、2.92和0.84,呈下降趋势,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地嗪的耐药率也出现了相应的下降;头孢哌酮/舒巴坦的使用强度分别为3.92、3.55、3.40和0.90,2009年下降幅度较大,2009年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头孢他啶和左氧氟沙星的使用强度变化趋势与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其耐药率的变化相一致;头孢呋辛和头孢曲松作为主要预防性抗菌药物,其使用强度的变化趋势与主要致病菌对其耐药率的变化无一致性.结论 细菌耐药趋势与部分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变化有一定关系.
作者:戴滨;房德敏;王捷;吕鹏;周淼;乔红;王学民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聚氨酯水凝胶敷贴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中的作用.方法 将6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行PICC置管后不应用聚氨酯水凝胶,观察组行PICC置管后预防性使用聚氨酯水凝胶敷贴5~7 d.结果 观察组32例患者中,仅两例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6.25%,而对照组为2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7,P<0.05);观察组两例患者均为Ⅰ级机械性静脉炎,对照组7例为Ⅱ级、1例为Ⅲ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0,P<0.01);观察组两例患者均为轻度疼痛;对照组1例为中度、7例为重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0,P<0.01).结论 PICC置管后预防性使用聚氨酯水凝胶敷贴可有效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作者:周亚红;赵颜珍;赵丹;李谦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母婴同室的产妇及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探讨降低母婴同室的产妇及新生儿医院感染率的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2008-2010年母婴同室的产妇及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资料.结果 母婴同室的产妇及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为1.26%,其中2008-2010年分别为1.75%、1.22%、0.77%;发生医院感染87例,以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占59.77%,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眼部14.94%、切口9.19%、皮肤8.04%、胃肠道4.59%、脐部3.44%.结论 加强医院医护人员的感染知识的培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及手卫生制度,落实母婴同室的健康教育、空气消毒及医疗用品的消毒隔离措施,做好呼吸道护理及基础护理,可以降低母婴同室医院感染发病率.
作者:董翠玲 刊期: 2012年第15期
我院曾经有两名骨科植入物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在院感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资料中,患者均无任何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同期洁净手术间监测合格,外来植入物由中心供应室接收后清洗、灭菌,灭菌器运行正常,生物指示剂合格.追溯术前准备、术中无菌操作和术后无菌操作环节,分析后发现手术铺巾中有一个传统的错误.
作者:李运萍;董颖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调查手术室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对手术室护士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及防护对策.方法 对医院2007-2009年手术室护士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50名手术室护士中37人发生过职业暴露,发生率为74.0%;共发生职业暴露315人次,主要原因有锐器刺伤,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低职称、低学历、低工作年限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职称、高学历、高工作年限护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意识淡薄,应加强全面性防护教育,建立并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将职业暴露风险降到低限度.
作者:童丽娟;陈坚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对比分析呼吸道感染合并肠炎与单纯肠炎轮状病毒感染患者资料,探讨呼吸道感染合并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高于单纯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的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2010年11月-2011年3月医院收治的3月龄~5岁腹泻婴幼儿病例782例,其中呼吸道感染合并肠炎153例,采用胶体金法进行(RV)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单纯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为39.9%,呼吸道感染合并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为49.0%;11月份单纯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呼吸道感染合并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是11月至次年3月份中高的月份,分别为44.5%、54.5%;6月龄~1岁单纯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为44.6%,呼吸道感染合并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为63.2%,随着年龄的增长RV的感染率逐渐下降.结论 呼吸道感染合并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单纯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
作者:徐晓棠 刊期: 2012年第15期
PDCA循环法是一套广泛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循环体系.即通过遵循P(plan计划)、D (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总结)的一套工作程序.我院门诊手术室从2009年6月开始采用PDCA循环法加强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海沙 刊期: 2012年第15期
1 病例患者,女性,29岁,车祸致气胸及肝脏破裂,当地医院行右侧胸腔闭式引流术及右肝叶部分切除术后,患者出现发热,体温高39.1℃,腹腔引流管引出脓性液约30 ml/d,抗炎治疗至术后第30天,仍有发热.以右肝部分切除术后腹腔感染收住我院.
作者:闫俊凤;刘波;苗仲艳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医务人员填报的职业暴露登记表,分析191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 共报告222人次职业暴露,其中护士150人次,医师47人次;暴露方式主要为锐器伤,占86.0%;暴露地点主要为手术室,占23.4%;78.5%的医务人员在锐器伤发生后能正确进行局部处理.结论 应加强医务人员,特别是护士、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教育,提高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意识,督促医务人员认真执行标准预防.
作者:张勤;朱华云;刘亮宝;谌科;黄春蓉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加强手术室医疗废物全过程管理,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以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为准则,建立全程无盲区管理方式,规范手术室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送和暂时贮存的工作流程和要求,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结果 手术室医疗废物的管理质量得到提高,各级人员环保意识加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结论 实施手术室医疗废物全过程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
作者:高建萍;周秀娟;李冉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骨科常见的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0年12月430例骨科感染患者的资料,对其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级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进行统计,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 Expression系统进行鉴定.结果 430份送检标本中分离出21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37.73%,革兰阴性杆菌占56.13%,真菌占6.13%;居前4位的病原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20.28%、18.87%、13.2%、9.9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21株,检出率52.5%;葡萄球菌属是骨科患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各类抗菌药物包括碳青酶烯类均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 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谱发生了改变,且对大部分常用抗菌药物产生了耐药性;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常规进行培养,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和调整用药,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胡冰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EB病毒抗体在儿童临床EB病毒(EBV)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28例符合EB病毒感染诊断标准的患儿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样本中VCA-IgM、EA-IgG、EBNA-IgG、VCA-IgG含量.结果 血浆VCA-IgM、EA-IgG、EBNA-IgG、VCA-IgG的检出率分别为84.65%、20.61%、25.88%、7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种抗体以不同组合方式出现VCA-IgM阳性分类中,以VCA-IgM+VCA-IgG组合模式为多见,VCA-IgM阴性分类中,则以VCA-IgG+EBNA-IgG组合模式为多见;不同年龄段儿童VCA-IgM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感染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0~3岁.结论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EB病毒抗体对儿童EB病毒感染的明确具有早期、全面、快速等优点,适合临床检测.
作者:汪光蓉;王强;凡瞿明;何兰;杜琴;蔡艳娟;毛明;张国元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人群、时间以及操作环节,探讨有效的控制策略.方法 依据医疗锐器伤发生后登记上报的69例案例发生情况,进行监测追踪,对锐器伤的发生原因、锐器种类、操作环节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护士及低年资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高,占62.32%、55.07%;周一、五及上午时段锐器伤发生率高;病室内发生锐器伤占37.68%,手术室占33.33%;发生锐器伤的锐器主要是注射器针头,其次是输液器针头及缝合针,分别占26.09%、21.74%、17.39%;处理使用过的锐器(28.99%)、手术(27.54%)、经皮拔针(23.19%)等环节容易发生锐器伤;有63.77%的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时未戴手套.结论 护士、低年资医务人员是锐器伤的高危人群,操作不规范、防护不当是锐器伤发生的主要原因;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规范安全操作行为,是减少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的有效控制措施.
作者:陈敏;郑艳;王文爱;刘君;苗勤 刊期: 2012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