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丽娟;陈坚
目的 评估ICU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改进对医院感染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8月-2011年4月527例入住成人ICU患者的医院感染相关数据,采用渐进式的手卫生干预措施,具体包括对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告知、提醒、督导,并将监测结果进行反馈.结果 干预期间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有明显的提高;干预期间的医院感染率为18.3%,低于干预前的22.0%及干预后的2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前后,尿道插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及动静脉插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变化均不显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下降明显(x2=9.267,P=0.010);干预期间鲍氏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下降明显,鲍氏不动杆菌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时的插管天数较干预前后有所延长(t=-2.808,P=0.013).结论 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改进可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但干预效果的持续性较差,在今后手卫生干预研究中,仍有待于探索长效的多模式手卫生干预措施.
作者:程莉莉;张秀月;臧彬;李国福;于晓江;赵鹤;张丹晔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调查普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分析、评价其用药合理性.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6-12月出院的外科手术患者病历268份,对抗菌药物的种类、用法用量、手术时间、用药频度、药物利用及药物联用等进行统计与分析,计算用药频度,评价其合理性.结果 全部手术患者均应用抗菌药物,其中单用159例占59.33%,二联102例占38.06%,三联7例占2.61%,无>3种抗菌药物联用现象;前10位抗菌药物中主要品种是头孢菌素类;普外科围手术期存在用药疗程偏长、选药起点偏高等不合理用药情况.结论 普外科围手术期用药基本能达到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目的,但还需要加深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的意识,加强外科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的教育与管理.
作者:黄晨;诸林俏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脑出血术后中、重度意识障碍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方法 统计320例脑出血术后中、重度意识障碍患者肺部感染的菌群构成,应用振动排痰机进行干预,观察其护理效果.结果 中度意识障碍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肺部感染率分别为16.25%和3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的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重度意识障碍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肺部感染率分别为28.75%和3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的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是中度及重度意识障碍肺部感染患者的常见病原菌,应用振动排痰机对中度意识障碍的患者具有较好的促进痰液排出和预防肺部感染的效果,而对重度意识障碍的患者仍不能有效地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
作者:甘燕玲;王新莉;徐伟莉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伏立康唑治疗非移植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首次使用伏立康唑单药治疗IFI的156例血液病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8例患者(94.9%)为单一部位感染,以肺部(77.7%)为常见,另有8例患者为播散性真菌感染;76.9%的患者存在≥2个高危因素;确诊4例(2.6%),临床诊断45例(28.8%),拟诊107例(68.6%);临床诊断和确诊患者有效率为59.2%;拟诊患者中治疗成功率为78.5%;开始治疗后6周生存率为85.9%,12周生存率为80.8%;停药率为3.2%.结论 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有效率高,耐受性良好.
作者:黄蓓晖;李娟;李滢;商京晶;刘俊茹;陈媚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研制可预防尿路感染的呋喃西林洗脱可降解涂层硅橡胶导尿管(新型尿管).方法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呋喃西林为抗菌物质,使用浸涂提拉法制造尿管涂层;采用改良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呋喃西林浓度,评估新型尿管的药物缓释效果.结果 以374 nm为紫外检测波长,测得浓度为8.00、24.00、40.00、56.00、80.00 μg/ml呋喃西林溶液的色谱峰面积分别为3.6621×106、10.8524×106、18.3275×106、26.9443×106和36.6285×106,回归方程为:A=4.6464×105C-4.5961×104,r=0.9990,线性关系良好;以该法测得新型尿管涂层连续释放7d的色谱峰面积分别为29.673×105、23.562×105、16.851×10 5、14.524×105、9.562×105、7.395×105和4.231×105,药物释放曲线符合2阶多项式:y=38320×X2-720661×X+4×106,r=0.9969,药物释放的色谱峰面积及相对药物保留浓度都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结论 以14d为界设计的尿管药物涂层缓释效果理想,有望用于预防短期留置尿管感染.
作者:朱元元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通过检测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对多药耐药(MDR)及泛耐药(PDR)鲍氏不动杆菌(ABA)的低抑菌浓度(MIC),探讨两种抗菌药物对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及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PDRAB)的体外抗菌活性,从而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收集2010年7月-2011年6月临床分离的60株MDRAB和67株PDRAB,用E-test法测定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对其体外抗菌活性及其MIC值分布.结果 127株鲍氏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的敏感率分别为40.9%、30.7%,对替加环素的中介率为14.2%,略高于米诺环素的7.1%;60株MDRAB对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51.7%,对米诺环素敏感率为41.7%,两种药的MIC50为2、8 μg/ml,MIC90为16、64 μg/ml;31株耐头孢哌酮/舒巴坦MDRAB对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的敏感率为35.5%、29.0%,其MIC50为4、24 μg/ml,MIC90为32、96 μg/ml;67株PDRAB对替加环素敏感率为31.3%,对米诺环素敏感率为20.9%,MIC50为8、32 μg/ml,MIC90为48、96 μg/ml.结论 替加环素对多药耐药及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稍强于米诺环素,该地区两药的敏感率均不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褚少朋;曹金德;徐耀忠;顾阳生 刊期: 2012年第15期
我院曾经有两名骨科植入物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在院感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资料中,患者均无任何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同期洁净手术间监测合格,外来植入物由中心供应室接收后清洗、灭菌,灭菌器运行正常,生物指示剂合格.追溯术前准备、术中无菌操作和术后无菌操作环节,分析后发现手术铺巾中有一个传统的错误.
作者:李运萍;董颖 刊期: 2012年第15期
导管相关性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而且还增加了住院费用,故导管相关性感染是目前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而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其相关预防措施:1 医护人员的教育教育和培训医护工作者如何置管与护理,有经验的医师能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作者:韩璐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2010年医院住院患者感染性标本中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的构成比及耐药特征,为临床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病原菌培养及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结果 683株革兰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占前5位,分别占38.8%、19.8%、17.4%、6.0%、4.1%;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大多数呈现多药耐药趋势,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达22.6%~51.2%.结论 临床医师应注重病原菌耐药性的监测,根据病原菌类型及耐药特征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王丽;马杰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假性肠梗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95例急性假性肠梗阻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总结.结果 老年组154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5例,感染率为29.2%,非老年组241例,发生医院感染17例,感染率为7.1%,老年组的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医院感染的发生危险因素与患者年龄、住院天数、合并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药物有关;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2.9%.结论 老年急性假性肠梗阻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高,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控制危险,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王丽敏;傅文安;张晓苹;秦月花;马阿火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研究3种消毒方法对口腔石膏模型表面硬度的影响.方法 制作圆柱体金属模具,硅橡胶取模,分别灌注熟石膏、硬石膏和超硬石膏模型,分别用3种消毒方法对其消毒,包括微波加热、高温高压及紫外线照射,消毒后测定其表面硬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微波加热及紫外线照射对3种石膏模型消毒后,表面硬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温高压消毒处理后的熟石膏组、硬石膏组、超硬石膏组的表面硬度分别为(3.70±0.25)、(4.46±0.30)、(4.93±0.85)Pa,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微波加热及紫外线照射对石膏模型消毒后,在表面硬度方面对模型无明显影响.
作者:曹明国;吴世莲;陆林侦;查光玉 刊期: 2012年第15期
近年来,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真菌感染逐渐增多,病死率较高.我院应用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06年6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患者13例,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41~64岁.1.2诊断标准根据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制定的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确诊、临床诊断和拟诊.
作者:刘彦琴;白颖;王吉刚;刘景华;周凡 刊期: 2012年第15期
本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我院供应室不同洗手方法的效果,为今后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随机选择本科护士、护工、消毒员、工人共计60名,进行手卫生的培训、洗手方法的指导,然后分别使用常规洗手法、试验洗手法,并均在工作人员手部涂有污染物.
作者:刘敏;曹华;尹芳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调查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情况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 对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呼吸内科住院部15例MDROs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原菌分布及标本种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发生MDROs感染与年龄、住院时间、使用抗菌药物、侵入性操作等有关;共检出病原菌17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占29.41%,大肠埃希菌5株,占29.41%,铜绿假单胞菌3株,占17.65%,肺炎克雷伯菌3株,占17.65%,鲍氏不动杆菌1株,占5.88%.结论 加强MDROs感染患者的监测,严格执行隔离措施、技术操作规程,加强手卫生及抗菌药物的合理有效应用,是预防MDROs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作者:张江平;董杰;刘燕;李月婵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Auto Cyte PREP(LCT)液基细胞学对宫颈癌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198例体检妇女的宫颈脱落细胞作液基薄片细胞学检查,细胞学诊断采用2001年TBS诊断标准,阳性诊断包括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鳞状细胞癌(SCC).结果 3198例受检者中,2283例检出感染性病变,检出率为71.39%;特异性炎症中,感染假丝酵母菌76例,感染率为2.38%,滴虫感染15例,感染率为0.47%,疱疹病毒感染5例,感染率为占0.16%,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98例,感染率为3.06%,尖锐湿疣15例,感染率为占0.47%;轻、中度炎症、假丝酵母菌属、人乳头状瘤病毒的感染在30~39岁的人群高,其次是40~49岁的人群,重度宫颈炎则是40~49岁的人群高,其次是30~39岁的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SCUS、LSIL、HSIL的检出率在40~49岁的人群高,其次是30~39岁的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CC检出8例,检出率为0.25%.结论 宫颈感染病及宫颈上皮内病变多集中在30~49岁的人群;LCT检查对于宫颈病变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具有积极预防的作用.
作者:朱明范;陈慧;何红;许仰;吴丽萍;曾讯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由于受地域、职业、专业、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我院内科护士发生艾滋病(AIDS)职业暴露的风险程度也相应增加,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内科护士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危险,笔者对内科护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采取了有效防护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1 危险因素1.1 社会环境因素 据相关部门调查,我市为HIV感染患者高发区,加上该病传染源的隐蔽性和保护性因素,导致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相对增多.
作者:徐惠兰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EB病毒抗体在儿童临床EB病毒(EBV)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28例符合EB病毒感染诊断标准的患儿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样本中VCA-IgM、EA-IgG、EBNA-IgG、VCA-IgG含量.结果 血浆VCA-IgM、EA-IgG、EBNA-IgG、VCA-IgG的检出率分别为84.65%、20.61%、25.88%、7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种抗体以不同组合方式出现VCA-IgM阳性分类中,以VCA-IgM+VCA-IgG组合模式为多见,VCA-IgM阴性分类中,则以VCA-IgG+EBNA-IgG组合模式为多见;不同年龄段儿童VCA-IgM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感染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0~3岁.结论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EB病毒抗体对儿童EB病毒感染的明确具有早期、全面、快速等优点,适合临床检测.
作者:汪光蓉;王强;凡瞿明;何兰;杜琴;蔡艳娟;毛明;张国元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总结西安市2010年度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特征,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法 常规方法培养分离医院感染病原菌,并应用半自动或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鉴定到种,药敏试验方法按CLSI规定的标准进行;采用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西安市7所三级甲等医院共分离出病原菌株1071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383株,占68.92%,革兰阳性菌2857株,占26.67%;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为67.95%和43.2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68.34%,未发现耐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葡萄球菌属;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5%和1.0%.结论 西安市临床分离病原菌耐药现象较为普遍,耐药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MRSA、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多药耐药非发酵菌仍然是耐药监测值得关注的病原菌.
作者:徐修礼;陈潇;周珊;孙怡群;郝晓柯;张利霞;雷金娥;耿燕;朱建伟;晋新;孙明德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越来越多.针对抗酸杆菌阳性患者呼吸机管道的消毒已成为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观察不同采样方法对抗酸杆菌阳性患者呼吸机管道消毒效果的更为可靠评价.
作者:葛莎莎;陈黎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不同含漱液对肿瘤、血液病患者放(化)疗后的口腔护理效果.方法 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国际标准菌株ATCC 10231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分别采用0.5%聚维酮碘溶液、0.02%醋酸氯己定溶液、复方氯己定含漱液、0.1%西吡氯铵含漱液,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观察4种漱口液的抑菌效果.结果 不同漱口液对白色假丝酵母菌有不同的抑菌效果,0.5%聚维酮碘溶液的抑菌率为99.92%、0.02%醋酸氯己定溶液的抑菌率为97.41%、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的抑菌率为99.91%、0.1%西吡氯铵含漱液抑菌率为80.38%,0.5%聚维酮碘溶液与复方氯己定含漱液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该两种漱口液分别与0.02%醋酸氯己定溶液、0.1%西吡氯铵含激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试验组4种漱口液对白色假丝酵母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0.5%聚维酮碘溶液、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的抑菌效果明显;临床上行口腔护理时,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漱口液,正确掌握含漱的时间、方法及含漱的间隔时间是提高口腔护理质量的关键.
作者:王国权;徐丽丽;李丹;吴琼;何君;翟红岩;范静 刊期: 2012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