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急性假性肠梗阻患者医院感染特点与危险因素

王丽敏;傅文安;张晓苹;秦月花;马阿火

关键词:老年患者, 假性肠梗阻,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假性肠梗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95例急性假性肠梗阻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总结.结果 老年组154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5例,感染率为29.2%,非老年组241例,发生医院感染17例,感染率为7.1%,老年组的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医院感染的发生危险因素与患者年龄、住院天数、合并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药物有关;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2.9%.结论 老年急性假性肠梗阻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高,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控制危险,降低医院感染率.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漱口液对口腔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抑菌效果

    目的 探讨不同含漱液对肿瘤、血液病患者放(化)疗后的口腔护理效果.方法 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国际标准菌株ATCC 10231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分别采用0.5%聚维酮碘溶液、0.02%醋酸氯己定溶液、复方氯己定含漱液、0.1%西吡氯铵含漱液,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观察4种漱口液的抑菌效果.结果 不同漱口液对白色假丝酵母菌有不同的抑菌效果,0.5%聚维酮碘溶液的抑菌率为99.92%、0.02%醋酸氯己定溶液的抑菌率为97.41%、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的抑菌率为99.91%、0.1%西吡氯铵含漱液抑菌率为80.38%,0.5%聚维酮碘溶液与复方氯己定含漱液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该两种漱口液分别与0.02%醋酸氯己定溶液、0.1%西吡氯铵含激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试验组4种漱口液对白色假丝酵母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0.5%聚维酮碘溶液、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的抑菌效果明显;临床上行口腔护理时,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漱口液,正确掌握含漱的时间、方法及含漱的间隔时间是提高口腔护理质量的关键.

    作者:王国权;徐丽丽;李丹;吴琼;何君;翟红岩;范静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2003-2010年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及变迁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变迁.方法 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应用WHONET5.4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结果 医院2003-2010年共分离出病原菌6684株,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占60.5%、20.9%、18.6%;医院感染的高发部位为下呼吸道;8年间病原菌总排名前7位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真菌、不动杆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糖非发酵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其在总病原菌的构成比例及种类均呈上升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来源于痰标本,占70.82%,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主要来源于生殖道、血液、痰,分别占27.85%、24.48%、24.24%;医院侵袭性真菌感染仍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呈逐年升高趋势.结论 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高发部位为下呼吸道,条件致病菌(非发酵菌、真菌)成为主要病原菌,应加强监测,预防暴发流行.

    作者:尹辛大;马爽;国承杰;徐培军;王世富;张汝敏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ATP检测法监测腹腔镜两种清洗方法的效果探讨

    ATP生物荧光法是一种快速的检测方法,我院消毒供应中心于2010年10月,将ATP生物荧光法用于监测手工清洗和手工加超声酶洗腹腔镜器械的清洗效果,观察其相对光值,判断其清洁度,对两种清洗方法进行比较.1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ATP测试仪,腹腔镜器械,肽夹钳、左弯钳、双极电凝各100件.

    作者:李淑玲;胡国风;黎云霞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直接免疫荧光法对住院患儿肺炎衣原体的诊断意义

    目的 探讨一种快速诊断住院患儿呼吸道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方法.方法 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因呼吸道感染而住院的婴幼儿鼻咽部分泌物肺炎衣原体抗原进行检测.结果 1022例婴幼儿中有82例肺炎衣原体检测阳性,阳性率为8.02%,其中男62例,阳性率为9.23%,女20例,阳性率为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5,P<0.05);从年龄分布情况看,12~24月的婴幼儿感染率高,达14.77%;4-6月为肺炎衣原体的高发季节,检出阳性率为12.74%.结论 肺炎衣原体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可以直接、快速对其进行诊断.

    作者:胡芙蓉;郭燕君;苗正友;徐营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影响心血管介入室护士健康的因素与防护对策

    随着导管技术的发展,如何做好介入室护士的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结合我院工作中的实际,心血管介入室影响护士健康的因素与防护对策总结如下.1 影响因素1.1 生物因素 介入室护士在手术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术后整理器械台上的各种穿刺针、导丝、刀片等,工作人员极易发生职业暴露,引发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危险因素.

    作者:张雪梅;任凤英;张慧萍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液基细胞学检查对宫颈感染病变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Auto Cyte PREP(LCT)液基细胞学对宫颈癌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198例体检妇女的宫颈脱落细胞作液基薄片细胞学检查,细胞学诊断采用2001年TBS诊断标准,阳性诊断包括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鳞状细胞癌(SCC).结果 3198例受检者中,2283例检出感染性病变,检出率为71.39%;特异性炎症中,感染假丝酵母菌76例,感染率为2.38%,滴虫感染15例,感染率为0.47%,疱疹病毒感染5例,感染率为占0.16%,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98例,感染率为3.06%,尖锐湿疣15例,感染率为占0.47%;轻、中度炎症、假丝酵母菌属、人乳头状瘤病毒的感染在30~39岁的人群高,其次是40~49岁的人群,重度宫颈炎则是40~49岁的人群高,其次是30~39岁的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SCUS、LSIL、HSIL的检出率在40~49岁的人群高,其次是30~39岁的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CC检出8例,检出率为0.25%.结论 宫颈感染病及宫颈上皮内病变多集中在30~49岁的人群;LCT检查对于宫颈病变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具有积极预防的作用.

    作者:朱明范;陈慧;何红;许仰;吴丽萍;曾讯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病原体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临床特征、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收集2009年3月-2011年9月132例确诊为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患者(感染组)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未并发尿路感染的132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病原体耐药性.结果 感染组与对照组临床特点不尽相同,感染组患者甘油三酯、尿素氮、血肌酐及治疗天数水平为(2.0212±0.1783) mmol/L、(6.5290±0.3739)mmol/L、(88.7300±5.2610) μmol/L、(15.7600±2.2520)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检出的264株病原体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58.3%,感染组真菌及支原体属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组与对照组检出的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尽相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66.7%,对亚胺培南、两性霉素B及制霉菌素较为敏感.结论 2型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尿路感染病原体分布特点不同,且病原体耐药率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未并发尿路感染患者.

    作者:秦晓刚;邵军;王淑敏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支原体属感染与女性继发性不孕的相关性调查

    目的 探讨支原体属感染与女性继发性不孕的关系,进一步研究不同种属支原体与女性继发性不孕相关性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1年6月医院妇科病房收治的继发性不孕患者96例做为观察组;同期来医院行健康体检的103例女性作为对照组,就两组支原体属检出率及计数进行比较并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支原体属感染检测解脲脲支原体(Uu)、人支原体(Mh)、Uu+ Mh阳性率分别为64.6%、21.8%、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6%、8.7%、5.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Uu计数>104 CFU的为49例,与对照组的8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卵管性不孕组Uu阳性率高于非输卵管性不孕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卵管性不孕组和非输卵管性不孕组的Mh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支原体属感染与女性继发性不孕关系密切,Uu是女性继发性不孕主要致病支原体属.

    作者:钟汉威;凌勇;赵坚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艰难梭菌感染治疗进展

    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的常见原因.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AAD发病有日益增多的趋势,已引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艰难梭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约占正常人肠道菌的3.0%,为革兰阳性厌氧杆菌,其致病因子是艰难梭菌毒素A和B,确诊需要检测粪便中细胞毒素.

    作者:李真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脊柱外科患者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脊柱外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制定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对策.方法 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脊柱外科医院感染患者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57例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282例、314例次,医院感染率6.95%、例次感染率7.74%;不同原发疾病中骨折脱位、退行性改变的感染率为11.80%、5.22%;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泌尿道、上呼吸道,分别占35.67%、30.57%、14.01%;医院感染与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截瘫程度、手术及侵入性操作有关(P<0.01).结论 针对引发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对策,加强基础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及手卫生,减少医院感染.

    作者:闫桂虹;张培红;程慧玲;郭江雪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分离大肠埃希菌,全自动细菌鉴定仪VITEK-2 Compact进行细菌的鉴定,纸片扩散法(K-B法)做药敏试验,用WHONET 5.4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分离的775株大肠埃希菌,来自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主要以痰液、尿液及脓液标本为主,分别占43.1%、28.8%及11.5%;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为63.7%;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率为100.0%,对头孢替坦、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呋喃妥因耐药率较低,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氨曲南耐药率均>60.0%,产ESBLs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大部分高于非产ESBLs菌株.结论 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严重,应加强耐药性监测.

    作者:张淑青;王贺永;李宏芬;张树春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手术室护士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调查及防护对策

    目的 调查手术室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对手术室护士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及防护对策.方法 对医院2007-2009年手术室护士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50名手术室护士中37人发生过职业暴露,发生率为74.0%;共发生职业暴露315人次,主要原因有锐器刺伤,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低职称、低学历、低工作年限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职称、高学历、高工作年限护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意识淡薄,应加强全面性防护教育,建立并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将职业暴露风险降到低限度.

    作者:童丽娟;陈坚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2009-2010年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所有标本严格依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Walkaway-40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NC31复合板完成.结果 2009-2010年分离革兰阴性杆菌2942株,主要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为22.7%、11.7%、15.8%、14.9%;前3种细菌对亚胺培南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后者对该药耐药率>65.0%.结论 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高且耐药性严重;应加强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张琳;童小东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阿德福韦酯序贯治疗HBV-DNA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 观察阿德福韦酯序贯治疗HBV-DNA阴性(拉米夫定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经拉米夫定治疗后HBV-DNA转阴性慢乙型肝炎患者60例,分为A组30例(继续拉米夫定治疗)、B组30例(改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动态观查患者血清HBV-DNA、HBeAg/HBeAb、肝功能和病毒变异.结果 A组HBV-DNA 阴性率在48、96、144周时分别为90.0%、83.3%、73.3%;B组分别为93.3%、86.7%、76.7%,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HBeAg阴转率或(和)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相似,ALT复常率也相似;A组有4例出现YMDD变异,B组无YMDD变异,仅有1例针对ADF耐药的基因位点变异.结论 对于拉米夫定治疗后HBV-DNA转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继续使用拉米夫定或用阿德福韦酯序贯治疗均有相似的治疗效果.

    作者:万学发;吕青青;王莉;万秭新;毛卫华;叶平胜;张黎明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下呼吸道感染非发酵菌的分布与耐药性

    目的 了解下呼吸道感染非发酵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上海复星佰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BioFosun仪对2010年临床各科送检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离的革兰阴性非发酵菌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应用WHONET5.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0年共分离出下呼吸道非发酵菌433株,检出率为54.4%;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占41.6%,其次为鲍氏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分别占30.5%、22.9%、2.3%;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0.6%、19.4%、14.4%、18.3%;鲍氏不动杆菌除对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米诺环素、头孢吡肟外,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0.0%;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性较低的药物依次为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10.1%、12.1%;左氧氟沙星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对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显示较强的抗菌活性,耐药率为10.0%、20.0%.结论 临床医师在选择抗菌药物前应重视病原学培养,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用药,同时要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控制的有关规定,尽量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赵燕;赵俊平;刘剑俐;武春燕;付小蕾;刘志芳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目的 了解妇科手术患者留置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病原菌谱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留置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89例妇科患者进行尿液细菌学培养,菌株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60分析仪,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 89例患者尿液中分离出病原菌103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4.08%;革兰阳性菌占 30.10%,真菌占5.82%,其中大肠埃希菌多见,占38.84%,其次为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15.54%、10.68%;大部分细菌对青霉素及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产生耐药性.结论 妇科患者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尽量减少留置导尿管时间.

    作者:戴昆琦;陈群英;奕利娟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供应室工作人员洗手与消毒手效果比较

    本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我院供应室不同洗手方法的效果,为今后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随机选择本科护士、护工、消毒员、工人共计60名,进行手卫生的培训、洗手方法的指导,然后分别使用常规洗手法、试验洗手法,并均在工作人员手部涂有污染物.

    作者:刘敏;曹华;尹芳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妇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基层医院妇科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促进预防抗菌药物使用和管理.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医院2010年1-12月妇科702例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全部手术患者均应用抗菌药物,平均用药时间3.6d,其中用药>3d者占94.3%,抗菌药物使用前3位是头孢噻肟、替硝唑、阿米卡星;单一、二联用药分别占63.5%、35.5%,无三联用药.结论 基层医院妇科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起点高、选药不恰当、使用频率高、术后用药时间长、联合用药不合理等现象,亟待解决.

    作者:雷东兰;李慧柳;卫奕荣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的检出率分析

    目的 对呼吸道感染者进行肺炎支原体(MP)抗体检测,调查该地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患儿性别、年龄和季节的关系.方法 采用MP抗体检测试剂,对2010年3月-2011年2月在医院就诊的2139例呼吸道感染者进行肺炎支原体IgM抗体的检测.结果 在2139例患儿中,检出MP抗体阳性637例,阳性率为29.78%;男性阳性率为27.46%,女性为34.52%,全年均可发病,但以春夏季节为高,4个季节阳性率依次为40.21%、37.54%、21.45%、14.94%;各年龄组间,以<1岁组低,为5.52%,1~3岁和4~6岁组高,分别为40.65%和43.14%;对呼吸道感染者进行MP抗体检测,支气管炎MP感染阳性率高,达35.24%,肺炎MP感染阳性率其次,占28.35%.结论 该地区呼吸道感染患者中MP感染率较高,性别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均有感染,以1~3岁和4~6岁组感染率高;季节以春夏季感染率高;支气管炎MP感染阳性率高.

    作者:陈俊;楼跃民;余斐斐;傅爱清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替加环素与米诺环素对多药耐药及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分析

    目的 通过检测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对多药耐药(MDR)及泛耐药(PDR)鲍氏不动杆菌(ABA)的低抑菌浓度(MIC),探讨两种抗菌药物对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及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PDRAB)的体外抗菌活性,从而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收集2010年7月-2011年6月临床分离的60株MDRAB和67株PDRAB,用E-test法测定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对其体外抗菌活性及其MIC值分布.结果 127株鲍氏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的敏感率分别为40.9%、30.7%,对替加环素的中介率为14.2%,略高于米诺环素的7.1%;60株MDRAB对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51.7%,对米诺环素敏感率为41.7%,两种药的MIC50为2、8 μg/ml,MIC90为16、64 μg/ml;31株耐头孢哌酮/舒巴坦MDRAB对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的敏感率为35.5%、29.0%,其MIC50为4、24 μg/ml,MIC90为32、96 μg/ml;67株PDRAB对替加环素敏感率为31.3%,对米诺环素敏感率为20.9%,MIC50为8、32 μg/ml,MIC90为48、96 μg/ml.结论 替加环素对多药耐药及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稍强于米诺环素,该地区两药的敏感率均不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褚少朋;曹金德;徐耀忠;顾阳生 刊期: 2012年第15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