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长国;张新颜;李硕;周琳瑶;曾琳;裴莉
目的 为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对医院的消毒质量进行了监测.方法按<消毒技术规范>的方法进行.结果物体表面监测合格率92.9%,压力蒸汽灭菌锅监测合格率93.3%,环境空气、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使用中灭菌液、紫外线灯辐射强度连续6年消毒监测合格率100.0%,2006-2009年医院消毒灭菌每项指标监测结果合格率均为100.0%.结论保证消毒质量首先思想要高度重视,建立医院感染控制组织,制定医院感染控制制度,落实消毒灭菌制度和监督措施.
作者:刘建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的实验室检测在HIV感染的诊断、疾病进展的监测、抗病毒疗效观察和耐药监测中至关重要,但HIV检测不同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监测,要求十分严格,任何错误的诊断,包括假阳性或假阴性,都会对被检者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我院2008-2009年共有21例筛查阳性标本经确认实验室确认后为阴性,就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焦冬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E)和鲍氏不动杆菌(ABA)耐药的变化,探讨抗菌药物用药情况与耐药性之间关系,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2007年7月-2010年6月按季度对非发酵菌药敏试验结果和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进行统计,以Spearman相关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 PAE对除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外的抗菌药物敏感率均>70.0%,ABA 12个季度耐药率增长较大,其中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高,达到83.3%和88.9%;对于PAE,头孢吡肟DDDs不仅与自身耐药率相关(r=0.767),还与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相关(r=0.772),喹诺酮类DDDs与亚胺培南耐药率相关(r=0.689);对于ABA,头孢美唑的DDDs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耐药率相关(r=0.711、0.711、0.767和0.800);头霉素类的DDDs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相关(r=0.826、0.788、0.633和0.642),头孢吡肟DDDs与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哌拉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相关(r=0.709、0.697、0.818和0.782);美罗培南DDDs不仅与自身耐药率相关(r=0.651),还与亚胺培南耐药率相关(r=0.679);PAE抗菌药耐药率间相关分析发现,只有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和头孢吡肟耐药不与其他抗菌药耐药率相关,对于ABA只有头孢美唑耐药率和其他抗菌药不存在相关.结论抗菌药使用量可以影响自身或其他抗菌药的耐药率;对于非发酵菌单纯控制抗菌药的使用,并不能减少其耐药率上升;耐药基因在菌株间横向传播可直接产生耐药,要控制耐药率增长,除合理使用抗菌药外,还必须控制医院感染,实行严格的隔离消毒制度.
作者:方欢;张军;李刚;袁轶群;丁柳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对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进行调查分析,探索依从性高的手卫生执行措施.方法 2009年3-8月随机抽取180名医务人员,通过直接观察记录的形式对他们使用速干手消毒剂之前(3-5月)、后(6-8月)手卫生依从率进行调查;同时分别采样180名医护人员手进行细菌学检测.结果 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后手卫生依从率明显提高,效果显著优于六步洗手法,在接触患者前及无菌操作前依从率提高较为明显,分别从32.96%、40.00%提高至58.10%、7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部带菌量明显减少,手合格率由58.33%上升至9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化手卫生措施,推广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杨晓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很大一部分与护理工作有关,而且护理工作与医院感染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小儿由于各系统发育不完善,加之陪护较多,在进行雾化治疗时容易发生交叉感染,雾化室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1)完善雾化室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消毒隔离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标准进行考核考评.
作者:姜丽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是医院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手术室是外科手术的主要场所,也是医疗事故的高发地带,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对手术的一次成功、伤口的Ⅰ期愈合、患者的早日康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将加强我院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的主要措施总结如下.
作者:魏新;武瑞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碎石术后重症感染的发生原因,寻找输尿管镜碎石术后重症感染的防治对策.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6月在医院行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后并发重症感染者16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行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未发生感染者20例进行对照,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输尿管镜操作时间、术前感染情况、术中灌注压、术后引流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输尿管镜操作时间(72±18)min、术中灌注压(81±7)mm Hg,对照组分别为(35±14)min、(65±6)mm Hg,观察组术前感染未控制、术后引流不畅发生率分别为93.8%、31.2%,对照组分别为1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性别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输尿管镜操作时间长、术前感染未控制、术中灌注压力过高、术后引流不畅等是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并发重症感染的主要原因;术前有效抗感染治疗,提高碎石技巧及加强术后管理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治疗原则以抗感染和抗休克为主.
作者:王欣;刘铸;苏晶石;杨可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PAE)标准菌株PAO-1与不同的群体感应(QS)系统缺陷菌株的生物膜形态和生物膜状态下产酶基因AmpC的表达差异.方法改良的平板法建立PAE生物膜模型,银染法鉴定生物膜生成,观察PAO-1和不同突变菌株形成生物膜的形态;抗菌药物诱导生物膜菌AmpC基因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PAO1、QS系统缺陷菌株的AmpC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PAO-1和突变菌株PDO100形成的生物膜较厚、层次多、致密,而突变菌株PAO-JP1和PAO-MW1形成的生物膜较少,分布不均匀;在生物膜状态运用抗菌药物诱导,QS系统缺陷菌株PAO-MW1、PAO-JP1的AmpC基因表达水平均较PAO1和缺陷菌株PDO1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E生物膜形成和AmpC基因诱导表达可能与las QS系统发挥的直接或间接调控作用有关,而rhl QS系统较少或是未参与生物膜形成和AmpC基因表达调控.
作者:赵京明;成炜;蒋捍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及细菌耐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医院信息系统中提取2006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消耗药品品种和销售金额,利用Excel 2000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从检验科获取2006-2009年住院患者病原菌感染情况,并分析全院同期的细菌学检查和药敏资料,选取大肠埃希菌等10种临床常见病原菌的分离株和耐药资料,以WHONET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总的用药频数(DDD频数)逐年上升;随着2008年对临床抗菌药物实施限定使用后,4年中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DDD频数逐年下降,2009年较2008年下降了15.41%;2008年较2007年分别下降了12.88%;而青霉素类(含酶抑制剂)和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用药频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上升了38.91%和55.17%;抗菌药物总DDD频数与大肠埃希菌产ESBLs率间线性相关,r=0.9601(P<0.05);头孢菌素类(一、二、三代含酶抑剂、四代)抗菌药物总DDD频数与革兰阴性杆菌平均耐药率存在显著相关性,r=0.9088;其中与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耐药率间同样存在相关性r=0.9546、0.9428(均P<0.05),喹诺酮类药物DDD频数与革兰阴性杆菌平均耐药率存在显著相关性,r=0.9844(P<0.05).结论抗菌药物的用药频数(DDD频数)和细菌耐药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所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减少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吉佩忠;穆殿平;徐彦贵;张坚磊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胆道感染时胆汁中致病菌菌群及耐药变化趋势.方法将2006年1月-2009年12月培养阳性的269例胆汁标本,共304株病原菌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4株细菌中包含了52种细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59.5%,革兰阳性球菌占40.5%,排列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0.4%、粪肠球菌16.8%、肺炎克雷伯菌11.2%、铜绿假单胞菌8.9%、阴沟肠杆菌7.9%;细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普遍下降,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仍保持相当高的敏感率.结论胆道感染菌种在增加,菌群在变化,对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在增加;治疗胆道感染应动态监测菌群和药物敏感性的变化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袁兴贵;严培军;俞南松;朱小祥;崔昱春;鲁葆春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循证法应用于环氧乙烷灭菌(EO)质量控制的效果.方法通过利用循证法开展人员培训,并应用于EO灭菌器的安装及质控灭菌物品的洁净度、正确选用包装材料及控制灭菌过程的EO气体浓度、温湿度和过程追溯,并通过对灭菌器运行的每锅次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对无菌物品定期进行无菌试验,综合评判EO的灭菌效果.结果 72锅次4835件物品的灭菌合格率100.0%.结论应用循证法可做好环氧乙烷灭菌质量的控制.
作者:何惠燕;徐凤琴;李丽娇;古小玲;刘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产科医护人员在HIV/AIDS孕产妇助产过程中的职业暴露情况和防护措施.方法从2005年1月-2009年12月使用统一调查表格,对每名有职业暴露危险的医护人员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 2005年1月-2007年6月发生HIV/AIDS职业暴露3例,2007年7月-2009年12月未发生职业暴露,暴露率分别为5.8%和0,感染率为0,防护措施落实率100.0%.结论提高医护人员整体防护能力,重视医疗职业安全教育,牢固掌握职业暴露的正确处理方法,准确监测,加强医院防护基础建设,执行标准预防措施,规范防护流程,是避免产科医护人员在HIV/AIDS孕产妇诊疗助产过程中发生医源性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邱敏芬;彭根英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本院骨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1861例,其中确认为医院感染患者62例,对其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1 资料与方法本组62例,男48例,女14例,死亡1例,年龄大91岁,小1岁;住院60~240 d,平均100 d.以回顾性调查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参照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医师的判断做出诊断.统计学分析以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
作者:李小慧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对1株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KPN)进行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s)和产碳青霉烯酶(KPC)分析.方法 2010年4月2株KPN分别分离自天津市红桥医院1例住院患者的尿标本和痰标本,MIC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ESBLs确证试验检测其是否产ESBLs,PCR扩增blaIMP、blaVIM和KPC基因,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 2株KPN均为多药耐药菌,其中从尿中分离的KPN(HQU)对亚胺培南耐药,从痰中分离的KPN对亚胺培南敏感,均产ESBLs;从尿中分离的KPN携带MBLs基因blaIMP-4,且定位于质粒上;未检出blaVIM和KPC基因.结论产blaIMP-4型MBLs KPN的出现提示耐药性传播广泛,临床应加强耐药监测和严格药物使用.
作者:韩秀峰;苏旭;井良义;刘广文;董杰;王志锐;朱韬;穆祥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现状,为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对2009年15 516例住院患者进行综合性调查和监测.结果 230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48%,感染235例次,例次感染率1.51%;感染高科室为肿瘤内科,占6.77%,其次为综合科、普泌外科、神经外科,分别占3.16%、3.04%、2.04%;感染部位以上、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分别占34.47%、17.87%,表浅切口及泌尿道感染率分别占14.47%、10.21%.结论做好重点科室、人群、部位的目标性监测,减少或避免侵入性操作,重视手卫生、提高标本送检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控制医院感染非常重要.
作者:文灵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2月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520株鲍氏不动杆菌临床感染特点及其耐药性变迁,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琼脂糖纸片扩散法.结果 3年共分离出鲍氏不动杆菌520株,以痰标本为主,感染分布以ICU为主,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低,分别为4.8%~21.1%和5.6%~28.4%,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12.8%~34.4%.结论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应加强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王利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鲍氏不动杆菌引起的感染与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多药耐药或全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了阻断病原菌在医院的定植传播,在积极治疗的同时采取了预防控制措施.
作者:冯明军;栾丽娟;朱运波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应用二氧化氯自然挥发法消毒医院病房的空气,以提高病房空气质量,降低医院交叉感染发生率,同时监测和评价消毒效果.方法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在每间面积<30 m2病房角落里放置3个挥发容器,容器内加入水150 ml+二氧化氯消毒剂250 mg,通过二氧化氯持续自然挥发消毒病房空气,并对病房空气进行检测.结果二氧化氯的持续作用,可杀灭悬浮在病房空气中的结核菌及病原微生物,合格率为98.0%;经持续监测,菌落数低于卫生部的标准;消毒效果满意.结论应用二氧化氯自然挥发进行医院病房空气消毒,其消毒效果可靠.
作者:唐萍;王艳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通过调查和文献回顾,分析当前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现状、原因并提出合理使用的对策.结果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及由此导致的细菌耐药性等问题严重.结论致病菌耐药性的发生和蔓延已构成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各位医师和药师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推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刘祖德;鲁燕侠;刘晓军;崔佳;王玮;张癸荣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甲型H1N1流感救治过程中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方法完善制度,加强培训,严格消毒、隔离与防护,规范医疗废物管理,加强监测和督查等措施.结果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共采样160份,总合格率为100.0%,在救治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病例期间无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及加强监管等措施,可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杨怀;王建怡;王予川;张湘燕;李勇兰;刘兰;陈京;徐艳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