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性肺炎的控制措施

冯明军;栾丽娟;朱运波

关键词:多药耐药, 鲍氏不动杆菌, 感染, 控制措施
摘要: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鲍氏不动杆菌引起的感染与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多药耐药或全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了阻断病原菌在医院的定植传播,在积极治疗的同时采取了预防控制措施.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碱性还原电位水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

    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患病率居口腔黏膜病首位,经常复发,病因复杂.采用碱性还原电位水含漱治疗,效果满意.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95例口腔溃疡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9例,男21例,女28例,年龄17~68岁,平均41岁;对照组46例,年龄19~72岁,男19例,女27例,平均42.2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于新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曲松耐药趋势的国内文献分析

    目的 了解我国2000年以来各地区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趋势.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筛选质量合格文献,文献中的数据按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不同种类肠杆菌科细菌菌株进行归类、计算和分析.结果共筛选文献68篇,经分析,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种类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存在差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呈上升趋势,2000-2008年分别增长了18.4%、18.8%,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率与产ESBLs检出率增加密切相关,而非产ESBLs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但2005年来有增长趋势.结论 2000-2008年我国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其耐药率的增长可能主要由产ESBLs菌的流行所致,其次同非产ESBLs菌耐药率升高有关.

    作者:陈昭丽;张兴艳;李苌青;王广基;王霆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IL-6、NSE及TNF-α的联合检测与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儿脑脊液急性期和恢复期的IL-6和TNF-α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I)检测NSE的水平,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IL-6、NSE和TNF-α3项指标的急性期水平分别为(83.5±22.9)ng/L、(13.6±4.5)μg/L和(57.4±15.6)μg/L,恢复期水平分别为(48.6±14.2)ng/L、(6.7±2.9)μg/L和(31.0±12.5)μg/L,急性期水平均明显高于其恢复期和对照组(P<0.01);重症组3项指标明显高于轻症组,轻症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单项检测敏感性和准确性较低,联合2、3项检测能提高敏感性和准确性.结论 IL-6、NSE和TNF-α是评价病毒性脑炎早期炎症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联合2、3项检测能提高阳性检出率.

    作者:喻长法;解晶;楼丽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自制皮肤科治疗车及换药容器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自制皮肤科治疗车及换药容器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同时随机采集自制治疗车使用的14组换药容器(试验组)与传统治疗车使用的14组换药弯盘(对照组),于每天14∶00、17∶00进行连续14 d采样,做细菌培养,比较两种菌落数差异.结果 14∶00试验组与对照组菌落数分别为(14.843±9.300)、(23.807±11.425)CFU/100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00试验组与对照组菌落数分别为(46.550±26.656)、(83.700±31.998)CFU/100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敷药医院感染率为0,而对照组为1.43%.结论自制皮肤科治疗车及换药容器敷药效果优于传统治疗车及换药盘.

    作者:姚亚春;周红;朱丽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解脲脲支原体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在检测解脲脲支原体(Uu)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78例未经治疗的门诊就诊者和35例确诊为Uu感染的患者经抗菌药物应用两周停药1周后分别采用实时荧光PCR和培养技术进行Uu的检测.结果 278例首次就诊者经实时荧光PCR检测Uu阳性125例,阳性率44.96%,培养阳性113例,阳性率40.6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例确诊为Uu患者经抗菌药物治疗后停药1周,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阳性12例,阳性率34.29%,但病原体含量要远远低于用药初期,35例患者经培养阳性5例,阳性率14.2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荧光PCR在判断是否存在Uu感染时要较培养法灵敏,对经抗菌药物治疗停药后判断是否治愈时培养法要较荧光PCR更为准确.

    作者:蒋新良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情况.方法将医院2009年6月-2010年5月收治的102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患者,遵照知情同意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3%水杨酸乙醇治疗,观察组52例采用聚维酮碘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075,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9%、6.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聚维酮碘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临床疗效满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旭武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调控生物膜形成与AmpC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PAE)标准菌株PAO-1与不同的群体感应(QS)系统缺陷菌株的生物膜形态和生物膜状态下产酶基因AmpC的表达差异.方法改良的平板法建立PAE生物膜模型,银染法鉴定生物膜生成,观察PAO-1和不同突变菌株形成生物膜的形态;抗菌药物诱导生物膜菌AmpC基因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PAO1、QS系统缺陷菌株的AmpC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PAO-1和突变菌株PDO100形成的生物膜较厚、层次多、致密,而突变菌株PAO-JP1和PAO-MW1形成的生物膜较少,分布不均匀;在生物膜状态运用抗菌药物诱导,QS系统缺陷菌株PAO-MW1、PAO-JP1的AmpC基因表达水平均较PAO1和缺陷菌株PDO1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E生物膜形成和AmpC基因诱导表达可能与las QS系统发挥的直接或间接调控作用有关,而rhl QS系统较少或是未参与生物膜形成和AmpC基因表达调控.

    作者:赵京明;成炜;蒋捍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外伤性截瘫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

    随着高速交通及高层建筑的出现,车祸及坠落伤所致的截瘫患者,越来越多,截瘫患者因膀胱功能障碍常导致尿潴留或尿失禁,目前采用多的护理措施是留置导尿,但极易引起泌尿系感染.我院骨科于2007年9月-2010年8月收住28例外伤性截瘫患者,我们重视心理护理,做好留置尿管的一系列护理,有效地降低了泌尿系感染率.

    作者:潘有朵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县级医院检验科医院感染隐患及管理措施

    目的 调查县级医院检验科的医院感染隐患,制定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方法调查分析县级医院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经验和教训.结果县级医院检验科的实验室布局、工作环境、生物安全防护设备方面,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无菌操作意识和工作习惯等方面存在一系列不规范之处.结论基层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相关的政策法规,重视和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作者:董华;陈红梅;王静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复用透析器存放方式的改进

    <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年版):复用处理后的透析器应贮存于专用的柜中,分开放置,标识清楚.2010年1月,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改进复用透析器存放方式,减少了透析器转运、贮存及使用诸环节污染机会,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春燕;陈翠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是医院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手术室是外科手术的主要场所,也是医疗事故的高发地带,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对手术的一次成功、伤口的Ⅰ期愈合、患者的早日康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将加强我院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的主要措施总结如下.

    作者:魏新;武瑞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304株胆道感染病原菌及其药敏分析

    目的 了解胆道感染时胆汁中致病菌菌群及耐药变化趋势.方法将2006年1月-2009年12月培养阳性的269例胆汁标本,共304株病原菌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4株细菌中包含了52种细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59.5%,革兰阳性球菌占40.5%,排列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0.4%、粪肠球菌16.8%、肺炎克雷伯菌11.2%、铜绿假单胞菌8.9%、阴沟肠杆菌7.9%;细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普遍下降,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仍保持相当高的敏感率.结论胆道感染菌种在增加,菌群在变化,对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在增加;治疗胆道感染应动态监测菌群和药物敏感性的变化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袁兴贵;严培军;俞南松;朱小祥;崔昱春;鲁葆春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子宫切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子宫切除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并评价其合理性.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09年7月-2010年6月90份子宫切除术患者病历,对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00%,共涉及6大类16种抗菌药物,使用频率高的是青霉素类73.33%、其次是硝基咪唑类和头孢菌素类分别为55.56%、28.89%,抗菌药物联用率为48.89%,首次用药时间在术前<2 h为44.45%,术后用药时间<72 h为6.67%.结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现象,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提高规范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尽量缩短术后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时间.

    作者:杨慧敏;叶彩丽;洪慧肖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15516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现状,为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对2009年15 516例住院患者进行综合性调查和监测.结果 230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48%,感染235例次,例次感染率1.51%;感染高科室为肿瘤内科,占6.77%,其次为综合科、普泌外科、神经外科,分别占3.16%、3.04%、2.04%;感染部位以上、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分别占34.47%、17.87%,表浅切口及泌尿道感染率分别占14.47%、10.21%.结论做好重点科室、人群、部位的目标性监测,减少或避免侵入性操作,重视手卫生、提高标本送检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控制医院感染非常重要.

    作者:文灵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儿科住院患儿合并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住院患儿合并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7年5月-2010年5月发生医院感染的42例患儿作为观察组,按照1∶2配比设立对照组,对两组患儿可能引起医院感染的相关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检验χ2、t检验显示,9个变量是引起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与性别构成、体重无关;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相关因素:年龄小、实施侵入性操作、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重症监护(参数估计值分别为8.89、8.12、5.98、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分别为3.34、2.79、2.47、2.14.结论住院患儿合并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针对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作者:尤忠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2007-2009年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医院ICU分离的514株病原菌的耐药性,细菌药物敏感性测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结果 514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377株,占73.35%,革兰阳性球菌75株,占14.59%,真菌62株,占12.06%;革兰阴性杆菌以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主;各类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表现为严重耐药和多药耐药.结论 ICU分离病原菌耐药情况严重,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的监测对临床合理用药、降低医院感染率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作者:马红映;杨若松;王珊珊;江洁曙;王碧炯;厉旭光;汪丽;吕婉飞;邓在春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真菌感染的临床病理分析及特殊染色检测诊断方法

    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真菌感染已成为医院感染的常见病菌之一.正确诊断和检测真菌十分重要,真菌一般诊断检测方法是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由于真菌感染的隐匿性,有时临检细菌培养药敏试验难以达到目的,故必须选择病理活检特殊染色法才能正确诊断.

    作者:曾秋林;李长如;陈灵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内镜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及监控对策

    随着现代内镜技术的迅速发展,内镜中心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与管理也日益受到卫生行政部门、医院领导和内镜中心工作人员的重视.制定和完善内镜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可有效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崔顺子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引流瓶集中式处理效果分析

    目的 寻找一种经济、实用、有效的引流瓶清洗消毒方法.方法将使用后引流瓶分为两组,试验组:2010年7月全院引流瓶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共清洗858只引流瓶;对照组:2010年6月全院引流瓶由各病房分散处理,共清洗786只引流瓶;比较两种引流瓶处理方法的清洗质量(目测、菌落数合格率)、消毒液的消耗量、耗费的时间.结果试验组、对照组清洗质量合格率目测96.7%、56.1%,菌落数(抽查)100.0%、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7月份节约施康1287片,节约时间42.9 h.结论引流瓶由供应中心集中式处理,既能保证清洗质量,还能减少消毒液的用量,节省时间,减少了环境污染和对人体的伤害.

    作者:肖丽妹;殷秀娟;朱学红;沈玉琴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供应室集中消毒氧气湿化瓶的效果观察

    我院自2010年3月开始,对全院氧气湿化瓶采用由供应室集中消毒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分组对照组:2010年1-2月对23个临床科室自行消毒的104个氧气湿化瓶进行分期抽样检测,各临床科室均采用传统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法.观察组:2010年3-4月对23个临床科室由供应室集中消毒的114个氧气湿化瓶进行分期抽样检测.

    作者:王晓霞;李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