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用透析器存放方式的改进

陈春燕;陈翠芳

关键词:透析器, 复用, 存放, 改进
摘要:<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年版):复用处理后的透析器应贮存于专用的柜中,分开放置,标识清楚.2010年1月,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改进复用透析器存放方式,减少了透析器转运、贮存及使用诸环节污染机会,现介绍如下.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基层医院呼吸道传播疾病的管理及预防控制

    目的 为了规范基层医院对呼吸道传播疾病各环节的管理和预防控制.方法采取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感染科的建设、重点人群监测和管理、规范消毒隔离措施、重视人员防护、医疗废物的管理.结果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在就诊过程中,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播,未发生院内的交叉感染,提高了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结论基层医院采取各项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对保障患者就诊安全和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正兰;李东;罗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纳米银抗菌敷料在糖尿病并发浅表脓肿切开引流伤口换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纳米银抗菌敷料在糖尿病并发浅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伤口换药的效果.方法将250例糖尿病并发浅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纳米银抗菌敷料换药,对照组采用凡士林敷料常规换药,比较两组伤口感染控制、伤口愈合时间及换药次数.结果试验组感染控制时间(4.12±3.97)d、伤口愈合时间(15.33±5.76)d和换药次数(9.12±3.76)次,明显少于对照组[(6.23±7.83)d、(23.12±4.97)d、(15.21±4.9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纳米银抗菌敷料用于糖尿病并发的浅表脓肿切开术后的伤口换药,在控制伤口感染、缩短疗程、促进伤口愈合及镇痛方面明显优于普通敷料.

    作者:付向阳;郭春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调控生物膜形成与AmpC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PAE)标准菌株PAO-1与不同的群体感应(QS)系统缺陷菌株的生物膜形态和生物膜状态下产酶基因AmpC的表达差异.方法改良的平板法建立PAE生物膜模型,银染法鉴定生物膜生成,观察PAO-1和不同突变菌株形成生物膜的形态;抗菌药物诱导生物膜菌AmpC基因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PAO1、QS系统缺陷菌株的AmpC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PAO-1和突变菌株PDO100形成的生物膜较厚、层次多、致密,而突变菌株PAO-JP1和PAO-MW1形成的生物膜较少,分布不均匀;在生物膜状态运用抗菌药物诱导,QS系统缺陷菌株PAO-MW1、PAO-JP1的AmpC基因表达水平均较PAO1和缺陷菌株PDO1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E生物膜形成和AmpC基因诱导表达可能与las QS系统发挥的直接或间接调控作用有关,而rhl QS系统较少或是未参与生物膜形成和AmpC基因表达调控.

    作者:赵京明;成炜;蒋捍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外伤性截瘫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

    随着高速交通及高层建筑的出现,车祸及坠落伤所致的截瘫患者,越来越多,截瘫患者因膀胱功能障碍常导致尿潴留或尿失禁,目前采用多的护理措施是留置导尿,但极易引起泌尿系感染.我院骨科于2007年9月-2010年8月收住28例外伤性截瘫患者,我们重视心理护理,做好留置尿管的一系列护理,有效地降低了泌尿系感染率.

    作者:潘有朵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消毒供应中心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

    消毒供应中心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起着预防感染和阻断传播的责任,也是医院感染重点部位之一.对消毒供应中心再生器械的灭菌质量实行全程质控管理,使其工作程序化、标准化、制度化,保证无菌物品的质量及医疗安全.

    作者:谢菲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基层医院滥用抗菌药物分析及对策

    抗菌药物在临床上不合理的使用,导致药物不良反应逐年上升,耐药病例逐年增多.笔者就临床中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及对策作一分析,寻求改善和治理方法,以减少临床滥用抗菌药物的发生,供临床用药参考.

    作者:王春光;缪新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前后患者HBV DNA载量、肝功能和HBeAg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反向点杂交法对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进行基因分型,分别用连续监测法、荧光定量PCR法和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6、12个月后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 DNA载量和乙型肝炎两对半.结果 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的HBV中B型58例,占66.7%,C型24例,占27.6%,B、C混合型3例,占3.4%,未分型2例,占2.3%;抗病毒治疗前,B基因型患者的ALT[(151.3±5.6 )U/L]低于C基因型患者的ALT[(232.5±7.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基因型患者HBV DNA载量分别为7.3±1.0和7.6±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病毒治疗后,B、C基因型患者ALT和HBV DNA载量均比治疗前降低,且B基因型患者HBV DNA载量显著低于C基因型患者,P<0.05;B基因型的HBeAg阴转率(62.1%)和HBV DNA阴转率(44.8%)显著高于C基因型,分别为29.2%和20.8%,P<0.05.结论广州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占显著优势,其次是C型,B基因型的临床表现轻于C基因型,对抗病毒治疗的应答反应更好,且较C基因型有更高的HBeAg阴转率.

    作者:黄彬;陈茶;陈利达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替考拉宁治疗肺癌合并肺部感染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替考拉宁治疗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2例确诊为肺癌同时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或经验性应用替考拉宁治疗,疗程7~14 d,对其疗效、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替考拉宁治疗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有效率为84.37%,细菌清除率为88.8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结论替考拉宁治疗肺癌合并肺部革兰阳性菌感染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作者:葛晖;金普乐;王敏;秦文文;蒋怡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情况.方法将医院2009年6月-2010年5月收治的102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患者,遵照知情同意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3%水杨酸乙醇治疗,观察组52例采用聚维酮碘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075,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9%、6.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聚维酮碘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临床疗效满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旭武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真菌感染危险因素与耐药分析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真菌感染的菌种分布特征和诱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耐药性,从而对医院真菌感染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及时的控制.方法对医院2007年9月-2010年6月送检的489份患者痰液、胸腹水、尿液、粪便及血液等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分析.结果 489例患者共检查出真菌72株,阳性率为14.72%,其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常见,占70.83%,其次是热带假丝酵母菌占13.89%;恶性肿瘤放化疗、抗菌药物的滥用,激素及侵入性操作等是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真菌对所试药物伊曲康唑(ITC)、两性霉素B(AMB)、制霉菌素(NYS)、酮康唑(KET)、益康唑(ECO)、咪康唑(MIC)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尤其是ECO和KET,耐药率高达23.61%和26.39%,NYS和MIC的耐药率>12.00%.结论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防止滥用,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用药,掌握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引起感染的真菌及耐药性,可以指导临床的合理用药.

    作者:吕世良;贾勇士;吴树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1例水痘伴皮肤感染与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的护理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可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以及受污染的用具传播.我科2010年8月收治了1例水痘伴皮肤感染与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现报道如下.

    作者:韩歌;徐灿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分布及药敏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2008年1月-2009 年12 月临床分离鲍氏不动杆菌标本来源、分布科室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196株鲍氏不动杆菌,分离率居前3位的临床科室依次为ICU、神经内科、呼吸内科,分别占24.5%、18.4%、15.3%;痰标本鲍氏不动杆菌的检出率高,达78.1%;对14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除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较低外,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0%.结论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较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重,临床上应根据其临床分布特点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理抗菌药物.

    作者:诸林俏;黄晨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243株肠球菌属临床分离株分布及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 统计与分析海军总医院2008-2010年分离的肠球菌属对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了解肠球菌属在临床各病区的分布情况以及抗菌药物敏感性,从而为肠球菌属的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常规方法进行肠球菌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用VITEK-32细菌鉴定仪进行菌株的鉴定;用K-B法进行抗菌药物药物敏感性试验,Bio-Mic药敏分析仪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用Whonet5.4软件进行药敏结果的统计和分析.结果 2008-2010年海军总医院共分离出243株肠球菌属,其中屎肠球菌、粪肠球菌、铅黄肠球菌、鹑鸡肠球菌、鸟肠球菌、耐久肠球菌、海氏肠球菌分别占56.0%、28.8%、7.0%、4.1%、2.1%、1.6%、0.4%,分离率占前3位的标本类型依次为尿液、分泌物和血液,共206株,占84.8%;尿路感染中以粪肠球菌为主,其次是屎肠球菌和铅黄肠球菌,屎肠球菌和铅黄肠球菌耐药率更高;检出率占前3位的科室分别为ICU、泌尿外科和呼吸内科;屎肠球菌耐药性高于粪肠球菌,对屎肠球菌耐药率高的前3位抗菌药物分别是氨苄西林、青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100.0%、97.1%和93.4%;对粪肠球菌耐药率高的前3位抗菌药物分别是红霉素、四环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是80.0%、42.9%和38.6%.结论海军总医院分离的肠球菌属以屎肠球菌为主,肠球菌属间耐药性存在较大差异,治疗时应根据耐药特点及耐药性差异选择相应的药物,目前万古霉素仍然是治疗肠球菌属感染的有效药物.

    作者:钱扬会;郭建巍;马骢;郝秀红;刘丽娟;李艳君;马学斌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生物被膜形成的分析

    目的 定量分析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生物被膜的形成.方法采用微量平板培养结合结晶紫染色法建立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定量检测法,并采用该法对49株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生物被膜的形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微量平板培养结合结晶紫染色法可对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进行定量检测.在所检测的49株大肠埃希菌中,有7株菌形成生物被膜的少量,占14.3%;18株菌形成生物被膜的量为中等,占36.7%;24株菌形成生物被膜的量较多,占49.0%.结论绝大多数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能形成中等或较多量的生物被膜.

    作者:刘晓峰;迟秀文;黄震;刘丹;潘志雄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传染病防护体系在口腔疾病诊疗过程中的优化与应用

    口腔疾病诊疗操作多为近距离、侵入性治疗,接触物品种类多、操作复杂,涉及的病原体种类较多、传播的方式复杂,对口腔专科医院的医疗安全和医护患人身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因此,构建优化的口腔传染病防护体系势在必行.

    作者:李莉莉;李艳秋;王玉玲;张志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非发酵菌感染分析

    目的 探讨非发酵菌在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分布及耐药性,为VAP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小儿ICU 68例VAP患儿的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68例VAP患儿的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出81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69株,占85.2%,其中非发酵菌50株,占61.7%;前2位非发酵菌为鲍氏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别占62.0%、20.0%,铜绿假单胞菌、脓毒脑膜黄杆菌、鲁氏不动杆菌并列第3,均占6.0%;不同非发酵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差异较大,为0~100.0%,仅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耐药率<10.0%.结论非发酵菌是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初始经验性治疗可以优先考虑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作者:王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PCT、IL-6及hs-CRP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法测定血清PCT水平,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IL-6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并比较两组血清中PCT、IL-6和hs-CRP的差异.结果感染组急性期PCT、IL-6和hs-CRP3项检测指标分别为(11.5±6.9)μg/L、(261.7±50.2)ng/L和(12.4±6.3)mg/L,恢复期3项检测指标分别为(1.3±0.5)μg/L、(74.6±13.4)ng/L和(3.9±1.8)mg/L,对照组3项检测指标分别为(1.1±0.4)μg/L、(63.1±10.6)ng/L和(3.1±1.5)mg/L,感染组急性期3项指标明显高于其恢复期和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PCT、IL-6和hs-CRP测定可作为诊断新生儿早期感染的指标.

    作者:徐瑛;谢服役;何立忠;毛倩倩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眼内手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目的 探讨眼内手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针对引起眼内手术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健全医疗器械清洗、消毒制度,严格管理无菌植入物品使用,强化手术环境管理及无菌技术制度及眼科医师、护士管理制度.结果完善了围手术期感染控制流程,提高了医护人员预防手术感染意识,确保眼内手术的安全,降低了眼内手术感染率.结论完善的眼内手术管理措施,并确保这些措施的正确实施,是预防眼内手术感染的关键.

    作者:陈艳;李娟;郑艳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产后用0.5%聚维酮碘湿敷会阴切口的效果观察

    会阴切口缝合是产科经常实施的手术,而会阴切口感染和会阴切口裂开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会阴水肿者并发症发生率更高.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院对 180例经阴道分娩的产妇行会阴侧切术,于产后缝合侧切切口完毕后用0.5%聚维酮碘液纱布持续湿敷侧切切口2 h,效果满意.

    作者:张秀平;陈桂莲;朴桂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及联合药物体外抗菌活性分析

    目的 了解110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布及联合用药对其体外的抗菌活性,以指导临床治疗MRSA感染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常规方法培养分离细菌,用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胶试剂盒及VITEK-2细菌分析仪鉴定到种,MRSA鉴定应用乳胶凝集试剂盒;利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利奈唑胺等5种抗菌药物的物体外抗菌活性,按CLSI规定的标准进行.结果从医院感染的标本中分离获得110株MRSA,ICU分离率为36.4%;110株MRSA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均敏感;对左氧氟沙星、利福平耐药率分别为96.3%和71.8%;利福平分别与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联合FIC<1的协同作用均>74.5%,左氧氟沙星分别与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联合FIC<1的协同作用均<35.4%;各种联合药物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院ICU是MRSA感染的重要来源,应对其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控制;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是治疗MRSA感染的首选药物,对中重度感染患者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及患者的个体情况结合联合药物进行优化治疗.

    作者:徐修礼;张鹏亮;樊新;刘家云;孙怡群;郝晓柯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