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及联合药物体外抗菌活性分析

徐修礼;张鹏亮;樊新;刘家云;孙怡群;郝晓柯

关键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抗菌药物, 最低抑菌浓度, 联合用药
摘要:目的 了解110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布及联合用药对其体外的抗菌活性,以指导临床治疗MRSA感染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常规方法培养分离细菌,用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胶试剂盒及VITEK-2细菌分析仪鉴定到种,MRSA鉴定应用乳胶凝集试剂盒;利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利奈唑胺等5种抗菌药物的物体外抗菌活性,按CLSI规定的标准进行.结果从医院感染的标本中分离获得110株MRSA,ICU分离率为36.4%;110株MRSA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均敏感;对左氧氟沙星、利福平耐药率分别为96.3%和71.8%;利福平分别与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联合FIC<1的协同作用均>74.5%,左氧氟沙星分别与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联合FIC<1的协同作用均<35.4%;各种联合药物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院ICU是MRSA感染的重要来源,应对其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控制;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是治疗MRSA感染的首选药物,对中重度感染患者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及患者的个体情况结合联合药物进行优化治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南昌地区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及碳青霉烯酶基因分析

    目的 调查和分析南昌地区46株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其产碳青霉烯酶的基因型,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用K-B法测定南昌地区临床分离的46株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2-巯基丙酸抑制试验检测金属酶,采用PCR法检测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型,对扩增的碳青霉烯酶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通过网上相似性检索确定其编码酶基因的类型.结果 46株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5.7%、52.2%、74.0%及76.1%,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90.0%;有8株菌对10种抗菌药物全部耐药;46株鲍氏不动杆菌金属酶表型筛选试验均为阴性,PCR扩增后有32株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未检出 IMP、VIM、OXA-24基因;产OXA-23型鲍氏不动杆菌株对阿米卡星高度耐药.结论 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是南昌地区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因素;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可作为这部分菌株感染的治疗选择.

    作者:夏国际;张伟;宋宁燕;肖群;王志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重组人干扰素a-2b栓治疗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重组人干扰素a-2b栓对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宫颈糜烂的疗效.方法 128例宫颈糜烂,实验室检查证明有HPV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使用重组人干扰素a-2b栓,对照组使用甲硝唑泡腾片.结果治疗1~2个疗程后,重组人干扰素a-2b栓的有效率为81.25%,甲硝唑泡腾片组有效率为51.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a-2b栓治疗HPV感染引起的宫颈糜烂疗效显著.

    作者:程红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五官科使用非启闭式方盘加纸塑包装器械的研究

    应用非启闭式方盘加纸塑包装五官科器械,临床使用方便,减轻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医院资源的浪费,实现了医院消毒供应室灭菌物品低耗、高效率的管理理念.因此,选择非启闭式方盘加纸塑包装有效期进行研究.

    作者:王淑芳;熊翊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及联合药物体外抗菌活性分析

    目的 了解110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布及联合用药对其体外的抗菌活性,以指导临床治疗MRSA感染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常规方法培养分离细菌,用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胶试剂盒及VITEK-2细菌分析仪鉴定到种,MRSA鉴定应用乳胶凝集试剂盒;利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利奈唑胺等5种抗菌药物的物体外抗菌活性,按CLSI规定的标准进行.结果从医院感染的标本中分离获得110株MRSA,ICU分离率为36.4%;110株MRSA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均敏感;对左氧氟沙星、利福平耐药率分别为96.3%和71.8%;利福平分别与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联合FIC<1的协同作用均>74.5%,左氧氟沙星分别与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联合FIC<1的协同作用均<35.4%;各种联合药物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院ICU是MRSA感染的重要来源,应对其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控制;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是治疗MRSA感染的首选药物,对中重度感染患者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及患者的个体情况结合联合药物进行优化治疗.

    作者:徐修礼;张鹏亮;樊新;刘家云;孙怡群;郝晓柯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梅毒感染人群血清学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通过对梅毒感染人群血清学检测项目之间及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为临床评价梅毒感染提供更可靠的实验室依据.方法用化学发光法(CM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对梅毒特异性抗体(Anti-TP)和特异性IgM抗体(TP-IgM)进行半定量检测,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试验(TRUST)对梅毒非特异性反应素滴度进行检测,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Anti-TP、TP-IgM和TRUST滴度之间以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10例Anti-TP阳性病例中,TP-IgM阳性占26.82%,TRUST 阳性占54.14%;TP-IgM阳性病例中,88.18%TRUST 阳性,Anti-TP index≥10.01同时TP-IgM阳性的病例中,95.87%的病例TRUST阳性;相关性分析发现TP-IgM和TRUST滴度与Anti-TP之间及TRUST滴度与TP-IgM之间明显相关,而Anti-TP、TP-IgM和TRUST滴度与感染者年龄无关.结论 Anti-TP、TP-IgM和TRUST滴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临床在评价梅毒感染情况时应充分对比分析3项结果之间的关系.

    作者:王强;凡瞿明;汪光蓉;何兰;程吉兵;杜娟;毛明;张国元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住院患者常规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的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为艾滋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13 879例住院患者血清进行HIV抗体筛查.结果 13 879例住院患者中,有42例HIV抗体为阳性,检出率为0.30%;在检出的42例HIV感染者中,年龄在8月龄~83岁,以青壮年居多;通过性接触而感染的人群占据相当大的比例,高达59.52%.结论将HIV抗体检测作为住院患者的一个常规检测,可以尽早发现HIV感染并防止其医源性传播,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作者:刘书蓉;贾淑芳;唐超;薛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前后患者HBV DNA载量、肝功能和HBeAg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反向点杂交法对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进行基因分型,分别用连续监测法、荧光定量PCR法和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6、12个月后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 DNA载量和乙型肝炎两对半.结果 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的HBV中B型58例,占66.7%,C型24例,占27.6%,B、C混合型3例,占3.4%,未分型2例,占2.3%;抗病毒治疗前,B基因型患者的ALT[(151.3±5.6 )U/L]低于C基因型患者的ALT[(232.5±7.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基因型患者HBV DNA载量分别为7.3±1.0和7.6±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病毒治疗后,B、C基因型患者ALT和HBV DNA载量均比治疗前降低,且B基因型患者HBV DNA载量显著低于C基因型患者,P<0.05;B基因型的HBeAg阴转率(62.1%)和HBV DNA阴转率(44.8%)显著高于C基因型,分别为29.2%和20.8%,P<0.05.结论广州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占显著优势,其次是C型,B基因型的临床表现轻于C基因型,对抗病毒治疗的应答反应更好,且较C基因型有更高的HBeAg阴转率.

    作者:黄彬;陈茶;陈利达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性肺炎的控制措施

    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鲍氏不动杆菌引起的感染与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多药耐药或全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了阻断病原菌在医院的定植传播,在积极治疗的同时采取了预防控制措施.

    作者:冯明军;栾丽娟;朱运波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医务人员手卫生与洗手依从性现状及管理对策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现状,研究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的关系,从而制定手卫生管理对策.方法随机抽查8个临床科室部分医务人员手污染现状,研究医务人员手携带病原菌的种类及性质,分析其污染因素.结果医务人员工作过程中手细菌携带率为100.0%,洗手后细菌携带率为30.4%;携带的主要细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产碱假单胞菌、变形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等.结论医务人员手部污染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必须强化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理念教育,重视手卫生的监督管理,提高对洗手的认知性和依从性,才能有效预防与控制由手传播的医院内交叉感染.

    作者:范文;黄娥;段六生;雷鸿斌;易光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循证法应用于环氧乙烷灭菌质量控制的探讨

    目的 探讨循证法应用于环氧乙烷灭菌(EO)质量控制的效果.方法通过利用循证法开展人员培训,并应用于EO灭菌器的安装及质控灭菌物品的洁净度、正确选用包装材料及控制灭菌过程的EO气体浓度、温湿度和过程追溯,并通过对灭菌器运行的每锅次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对无菌物品定期进行无菌试验,综合评判EO的灭菌效果.结果 72锅次4835件物品的灭菌合格率100.0%.结论应用循证法可做好环氧乙烷灭菌质量的控制.

    作者:何惠燕;徐凤琴;李丽娇;古小玲;刘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属的检测及药敏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妇科中心门诊及住院女性患者支原体属感染率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522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采用液体培养法进行解脲脲支原体(Uu)和人支原体(Mh)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在522例标本中支原体属感染阳性率为48.3%,其中Uu阳性率为36.6%,Uu合并Mh阳性率为11.3%,Mh阳性率为0.4%;支原体属对交沙霉素、米诺环素、多西环素耐药率较低,对四环素、红霉素、氧氟沙星、诺氟沙星耐药率较高;Uu合并Mh混合感染的患者耐药率明显高于单纯Uu感染患者.结论支原体属是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已出现多药耐药菌株,及时有效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对于掌握支原体属的流行状况和耐药程度有重要意义,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陈蓉;谢淼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加强追溯管理完善植入型医疗器械的各项记录

    目的 探讨对植入型医疗器械全过程追溯管理,确保植入型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的质量.方法根据植入型医疗器械的处置流程,对各个环节进行记录.结果对全过程追溯记录,方便对任意视角和环节的前追后溯,责任界定明确,充分保证了植入型医疗器械的质量.结论完善对植入型医疗器械的各项记录,规范了植入型医疗器械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安全.

    作者:王旭;熊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基层医院呼吸道传播疾病的管理及预防控制

    目的 为了规范基层医院对呼吸道传播疾病各环节的管理和预防控制.方法采取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感染科的建设、重点人群监测和管理、规范消毒隔离措施、重视人员防护、医疗废物的管理.结果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在就诊过程中,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播,未发生院内的交叉感染,提高了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结论基层医院采取各项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对保障患者就诊安全和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正兰;李东;罗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情况.方法将医院2009年6月-2010年5月收治的102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患者,遵照知情同意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3%水杨酸乙醇治疗,观察组52例采用聚维酮碘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075,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9%、6.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聚维酮碘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临床疗效满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旭武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子宫切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子宫切除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并评价其合理性.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09年7月-2010年6月90份子宫切除术患者病历,对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00%,共涉及6大类16种抗菌药物,使用频率高的是青霉素类73.33%、其次是硝基咪唑类和头孢菌素类分别为55.56%、28.89%,抗菌药物联用率为48.89%,首次用药时间在术前<2 h为44.45%,术后用药时间<72 h为6.67%.结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现象,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提高规范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尽量缩短术后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时间.

    作者:杨慧敏;叶彩丽;洪慧肖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内镜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及监控对策

    随着现代内镜技术的迅速发展,内镜中心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与管理也日益受到卫生行政部门、医院领导和内镜中心工作人员的重视.制定和完善内镜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可有效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崔顺子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对不同消毒因子的抗力研究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对不同消毒因子的抗力.方法采用Brown平板改良法、持续灌流培养技术、载体定量杀菌试验以及扫描电镜技术进行人工培养生物膜对不同消毒因子的抗力研究.结果体外连续培养5~7 d的聚四氟乙烯管内壁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稳定,不易冲洗脱落,膜中细菌浓度达105~106 CFU/cm2,生物膜对0.55%邻苯二甲醛(OPA)耐受时间为3 min,作用5 min可达到完全杀灭;对200 mg/L有效氯耐受时间为5 min,作用7 min可达到完全杀灭;500 mg/L有效碘耐受时间为10 min,作用20 min可达到完全杀灭;对1000 mg/L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PHMB)作用30 min仍然有大量细菌存活.结论体外培养生物膜对0.55%邻苯二甲醛、200 mg/L有效氯、500 mg/L有效碘、1000 mg/L PHMB均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应引起医院消毒的高度重视.

    作者:陆龙喜;陆烨;林军明;许激;朱一凡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ECO)的耐药现状,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大肠埃希菌分离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用CLSI推荐的K-B法进行药敏试验和评价结果.结果 医院尿路感染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20种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ECO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率为100.0%;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95.7%;对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30.0%;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50.5%、46.8%;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为66.0%.结论 中医院大肠埃希菌的耐药问题比较严重,建议医院领导加强耐药菌的监测与控制工作.

    作者:蔡建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外伤性截瘫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

    随着高速交通及高层建筑的出现,车祸及坠落伤所致的截瘫患者,越来越多,截瘫患者因膀胱功能障碍常导致尿潴留或尿失禁,目前采用多的护理措施是留置导尿,但极易引起泌尿系感染.我院骨科于2007年9月-2010年8月收住28例外伤性截瘫患者,我们重视心理护理,做好留置尿管的一系列护理,有效地降低了泌尿系感染率.

    作者:潘有朵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2007-2009年屎肠球菌及粪肠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近年来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的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用ATB细菌鉴定仪鉴定菌种,对2007-2009年临床分离的156株屎肠球菌和136株粪肠球菌,用纸片扩散法检测氨苄西林等1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对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收集的156株屎肠球菌和136株粪肠球菌中,屎肠球菌对红霉素、氨苄西林、青霉素G、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高浓度庆大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分别为98.1%、96.8%、96.8%、95.5%、93.6%、86.5%、66.7%、3.2%、1.9%、0.粪肠球菌对红霉素、四环素、左氧氟沙星、高浓度庆大霉素、呋喃妥因、氨苄西林、青霉素G、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分别为80.9%、72.8%、61.8%、43.3%、36.8%、17.6%、17.6%、0、0、0.结论医院临床分离的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和青霉素G的耐药性较低,3年比较,屎肠球菌耐药性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

    作者:姜梅杰;孙启英;刘广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