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扬会;郭建巍;马骢;郝秀红;刘丽娟;李艳君;马学斌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前后患者HBV DNA载量、肝功能和HBeAg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反向点杂交法对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进行基因分型,分别用连续监测法、荧光定量PCR法和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6、12个月后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 DNA载量和乙型肝炎两对半.结果 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的HBV中B型58例,占66.7%,C型24例,占27.6%,B、C混合型3例,占3.4%,未分型2例,占2.3%;抗病毒治疗前,B基因型患者的ALT[(151.3±5.6 )U/L]低于C基因型患者的ALT[(232.5±7.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基因型患者HBV DNA载量分别为7.3±1.0和7.6±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病毒治疗后,B、C基因型患者ALT和HBV DNA载量均比治疗前降低,且B基因型患者HBV DNA载量显著低于C基因型患者,P<0.05;B基因型的HBeAg阴转率(62.1%)和HBV DNA阴转率(44.8%)显著高于C基因型,分别为29.2%和20.8%,P<0.05.结论广州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占显著优势,其次是C型,B基因型的临床表现轻于C基因型,对抗病毒治疗的应答反应更好,且较C基因型有更高的HBeAg阴转率.
作者:黄彬;陈茶;陈利达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抗菌药物在临床上不合理的使用,导致药物不良反应逐年上升,耐药病例逐年增多.笔者就临床中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及对策作一分析,寻求改善和治理方法,以减少临床滥用抗菌药物的发生,供临床用药参考.
作者:王春光;缪新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应用非启闭式方盘加纸塑包装五官科器械,临床使用方便,减轻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医院资源的浪费,实现了医院消毒供应室灭菌物品低耗、高效率的管理理念.因此,选择非启闭式方盘加纸塑包装有效期进行研究.
作者:王淑芳;熊翊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老年人因骨质疏松、骨关节病、肌肉萎缩、生理功能衰退、反应迟钝等,极易发生各种类型骨折,而老年人又因各种代谢机能的减慢、衰退,骨折愈合迟缓,所以老年人骨折的预防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者:杨丽君;刘宁;周培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采用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MexAB-OprM、MexCD-OprJ、MexEF-OprN、MexXY-OprM、MexGHI-OpmD 5种外排泵表达情况,探讨主动外排泵在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克隆载体pMD18-T-mexB、pMD18-T-mexD、pMD18-T-mexF、pMD18-T-mexF、pMD18-T-mexY及pMD18-T-rpsL作为定量模板,建立标准曲线;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并分析30株MDRPA临床分离株外排基因mexB、mexD、mexF、mexH、mexY的mRNA表达.结果成功构建pMD18-T-mexB、pMD18-T-mexD、pMD18-T-mexF、pMD18-T-mexF、pMD18-T-mexY及pMD18-T-rpsL的标准曲线;在30株MDRPA中,16株高表达MexAB-OprM(53.33%),7株高表达MexCD-OprJ(23.33%),8株高表达MexEF-OprN(26.67%),2株高表达MexGHI-OpmD(6.67%),3株高表达MexXY-OprM(10.00%).结论主动外排泵在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吴春明;宋建新;曹家麟;朱小区;欧阳钦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中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52例CCU中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临床疗效.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92.3%,平均疗程11.5 d,细菌清除率达84.4%,不良反应发生率7.6%.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CCU中下呼吸道医院感染临床疗效好,细菌清除率高,可作为CCU中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经验性用药.
作者:黄旭梅;戴海岳;王凯华;胡黄;王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植入物是指放置于外科操作造成的或者生理存在的体腔中,留存时间≥30 d的可植入型物品.由于该类手术的重要性和高风险性,对植入物的管理非常必要.2010年消毒供应中心规范了对植入型手术器械的管理,报道如下.
作者:王靖;敖玲;杨爱芝;周红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尿路感染是常见的医院感染,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占医院感染的30.0%~40.0%.在这些尿路感染的病例中,有75.0%~80.0%是由留置导尿管所引起,称之为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CAUTI).CAUTI作为一种良性疾病,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其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甚至可导致菌血症、败血症、脓尿症,增加病死率.另外,导致CAUTI的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为其治愈带来了麻烦[1].所以,如何预防和治疗CAUTI成为了国内外医疗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袁望舒;刘忠良;张海娜;黄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自制皮肤科治疗车及换药容器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同时随机采集自制治疗车使用的14组换药容器(试验组)与传统治疗车使用的14组换药弯盘(对照组),于每天14∶00、17∶00进行连续14 d采样,做细菌培养,比较两种菌落数差异.结果 14∶00试验组与对照组菌落数分别为(14.843±9.300)、(23.807±11.425)CFU/100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00试验组与对照组菌落数分别为(46.550±26.656)、(83.700±31.998)CFU/100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敷药医院感染率为0,而对照组为1.43%.结论自制皮肤科治疗车及换药容器敷药效果优于传统治疗车及换药盘.
作者:姚亚春;周红;朱丽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预防感染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39例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143例患者并发医院感染,感染率为7.01%;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为48.25%,引起感染的病原菌以真菌为主,占46.16%.结论恶性肿瘤放疗、化疗后骨髓抑制,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导致医院感染,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控制易感因素,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医院感染和耐药菌株的发生.
作者:杜贤;李世葵;黎冬梅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口腔疾病诊疗操作多为近距离、侵入性治疗,接触物品种类多、操作复杂,涉及的病原体种类较多、传播的方式复杂,对口腔专科医院的医疗安全和医护患人身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因此,构建优化的口腔传染病防护体系势在必行.
作者:李莉莉;李艳秋;王玉玲;张志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2009年4月1日,卫生部颁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中明确指出: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的皮肤、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接触皮肤、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而消毒和灭菌的前提是清洁,而只靠常水清洗是不够的,清水不能替代清洗剂进行医疗器械的清洗,必须使用合适的清洗剂,恰当地使用清洗剂能保障清洗效果,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目前,医疗市场上的清洗剂分为5类:酶清洗剂、中性清洗剂、碱性清洗剂、酸性清洗剂、润滑剂.
作者:徐文娟;蒋礼恒;李薇雪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应用二氧化氯自然挥发法消毒医院病房的空气,以提高病房空气质量,降低医院交叉感染发生率,同时监测和评价消毒效果.方法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在每间面积<30 m2病房角落里放置3个挥发容器,容器内加入水150 ml+二氧化氯消毒剂250 mg,通过二氧化氯持续自然挥发消毒病房空气,并对病房空气进行检测.结果二氧化氯的持续作用,可杀灭悬浮在病房空气中的结核菌及病原微生物,合格率为98.0%;经持续监测,菌落数低于卫生部的标准;消毒效果满意.结论应用二氧化氯自然挥发进行医院病房空气消毒,其消毒效果可靠.
作者:唐萍;王艳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呼吸内科痰培养病原菌的分布,探讨预防与控制感染发生的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9年6月-2010年5月呼吸内科出院病历933份进行分析.结果 933例共检出病原菌74株,主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36.49%)、鲍氏不动杆菌(12.16%)和大肠埃希菌(8.11%);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常用抗菌药物均耐药,耐药率>50.00%的是米诺环素(66.67%)和左氧氟沙星(51.85%);9株鲍氏不动杆菌中4株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其余11种抗菌药物均耐药.结论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提高控制感染意识,认真落实手卫生规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好日常诊疗用物的消毒灭菌,保持空气及环境的清洁,正确处理医疗废物,确保抗菌药物的抗菌效果,对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杨兰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旨在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2月ICU送检标本分离到的91株鲍氏不动杆菌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7年1月-2009年12月共分离出鲍氏不动杆菌91株,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标本占89.01%,其次为创面分泌物占7.69%;2007年耐药率>50.00%的抗菌药物只有5种,2008年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60.00%,2009年的耐药现象更为严重,15种常用抗菌药物中的12种耐药率>90.00%,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检出率逐年增加.结论鲍氏不动杆菌主要见于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及耐药性逐年增加,加强无菌操作技术和手卫生管理规范,严格各项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措施可有效预防和控制鲍氏不动杆菌的流行.
作者:秦桂英;邱隆敏;杨泽敏;龙盛双;谢容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本院骨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1861例,其中确认为医院感染患者62例,对其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1 资料与方法本组62例,男48例,女14例,死亡1例,年龄大91岁,小1岁;住院60~240 d,平均100 d.以回顾性调查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参照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医师的判断做出诊断.统计学分析以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
作者:李小慧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为了保证患者医疗安全,我院完善了内镜诊疗工作程序,开展了患者胃镜诊疗前血源性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病毒的血清学相关指标检测,有效预防了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危险.
作者:姚红;王艳风;李宏;任秀英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为艾滋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13 879例住院患者血清进行HIV抗体筛查.结果 13 879例住院患者中,有42例HIV抗体为阳性,检出率为0.30%;在检出的42例HIV感染者中,年龄在8月龄~83岁,以青壮年居多;通过性接触而感染的人群占据相当大的比例,高达59.52%.结论将HIV抗体检测作为住院患者的一个常规检测,可以尽早发现HIV感染并防止其医源性传播,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作者:刘书蓉;贾淑芳;唐超;薛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在检测解脲脲支原体(Uu)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78例未经治疗的门诊就诊者和35例确诊为Uu感染的患者经抗菌药物应用两周停药1周后分别采用实时荧光PCR和培养技术进行Uu的检测.结果 278例首次就诊者经实时荧光PCR检测Uu阳性125例,阳性率44.96%,培养阳性113例,阳性率40.6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例确诊为Uu患者经抗菌药物治疗后停药1周,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阳性12例,阳性率34.29%,但病原体含量要远远低于用药初期,35例患者经培养阳性5例,阳性率14.2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荧光PCR在判断是否存在Uu感染时要较培养法灵敏,对经抗菌药物治疗停药后判断是否治愈时培养法要较荧光PCR更为准确.
作者:蒋新良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子宫切除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并评价其合理性.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09年7月-2010年6月90份子宫切除术患者病历,对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00%,共涉及6大类16种抗菌药物,使用频率高的是青霉素类73.33%、其次是硝基咪唑类和头孢菌素类分别为55.56%、28.89%,抗菌药物联用率为48.89%,首次用药时间在术前<2 h为44.45%,术后用药时间<72 h为6.67%.结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现象,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提高规范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尽量缩短术后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时间.
作者:杨慧敏;叶彩丽;洪慧肖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