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丽妹;殷秀娟;朱学红;沈玉琴
隐球酵母菌病的主要致病菌为新生隐球酵母菌,该菌存在于鸽粪、土壤中,现该菌已成为艾滋病(AIDS)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致死率高.现就医院近发现的2例AIDS合并系统性隐球酵母菌病的病例进行分析.
作者:于军校;徐艳;府伟灵;张晓兵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现状,为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对2009年15 516例住院患者进行综合性调查和监测.结果 230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48%,感染235例次,例次感染率1.51%;感染高科室为肿瘤内科,占6.77%,其次为综合科、普泌外科、神经外科,分别占3.16%、3.04%、2.04%;感染部位以上、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分别占34.47%、17.87%,表浅切口及泌尿道感染率分别占14.47%、10.21%.结论做好重点科室、人群、部位的目标性监测,减少或避免侵入性操作,重视手卫生、提高标本送检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控制医院感染非常重要.
作者:文灵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开展为化疗患者提供了可靠的静脉输入通道,保证了化疗计划的顺利完成,但PICC置管所致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控制措施:1 置管前预防1.1 患者准备包括全身营养改善、置管侧肢体血管的保护和局部皮肤避免感染、受损等;置管前1 d淋浴1次.
作者:谢琛红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尿路感染是常见的医院感染,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占医院感染的30.0%~40.0%.在这些尿路感染的病例中,有75.0%~80.0%是由留置导尿管所引起,称之为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CAUTI).CAUTI作为一种良性疾病,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其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甚至可导致菌血症、败血症、脓尿症,增加病死率.另外,导致CAUTI的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为其治愈带来了麻烦[1].所以,如何预防和治疗CAUTI成为了国内外医疗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袁望舒;刘忠良;张海娜;黄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自制皮肤科治疗车及换药容器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同时随机采集自制治疗车使用的14组换药容器(试验组)与传统治疗车使用的14组换药弯盘(对照组),于每天14∶00、17∶00进行连续14 d采样,做细菌培养,比较两种菌落数差异.结果 14∶00试验组与对照组菌落数分别为(14.843±9.300)、(23.807±11.425)CFU/100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00试验组与对照组菌落数分别为(46.550±26.656)、(83.700±31.998)CFU/100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敷药医院感染率为0,而对照组为1.43%.结论自制皮肤科治疗车及换药容器敷药效果优于传统治疗车及换药盘.
作者:姚亚春;周红;朱丽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对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进行调查分析,探索依从性高的手卫生执行措施.方法 2009年3-8月随机抽取180名医务人员,通过直接观察记录的形式对他们使用速干手消毒剂之前(3-5月)、后(6-8月)手卫生依从率进行调查;同时分别采样180名医护人员手进行细菌学检测.结果 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后手卫生依从率明显提高,效果显著优于六步洗手法,在接触患者前及无菌操作前依从率提高较为明显,分别从32.96%、40.00%提高至58.10%、7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部带菌量明显减少,手合格率由58.33%上升至9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化手卫生措施,推广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杨晓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眼内手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针对引起眼内手术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健全医疗器械清洗、消毒制度,严格管理无菌植入物品使用,强化手术环境管理及无菌技术制度及眼科医师、护士管理制度.结果完善了围手术期感染控制流程,提高了医护人员预防手术感染意识,确保眼内手术的安全,降低了眼内手术感染率.结论完善的眼内手术管理措施,并确保这些措施的正确实施,是预防眼内手术感染的关键.
作者:陈艳;李娟;郑艳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纳米银抗菌敷料在糖尿病并发浅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伤口换药的效果.方法将250例糖尿病并发浅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纳米银抗菌敷料换药,对照组采用凡士林敷料常规换药,比较两组伤口感染控制、伤口愈合时间及换药次数.结果试验组感染控制时间(4.12±3.97)d、伤口愈合时间(15.33±5.76)d和换药次数(9.12±3.76)次,明显少于对照组[(6.23±7.83)d、(23.12±4.97)d、(15.21±4.9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纳米银抗菌敷料用于糖尿病并发的浅表脓肿切开术后的伤口换药,在控制伤口感染、缩短疗程、促进伤口愈合及镇痛方面明显优于普通敷料.
作者:付向阳;郭春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甲型H1N1流感救治过程中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方法完善制度,加强培训,严格消毒、隔离与防护,规范医疗废物管理,加强监测和督查等措施.结果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共采样160份,总合格率为100.0%,在救治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病例期间无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及加强监管等措施,可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杨怀;王建怡;王予川;张湘燕;李勇兰;刘兰;陈京;徐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医院ICU分离的514株病原菌的耐药性,细菌药物敏感性测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结果 514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377株,占73.35%,革兰阳性球菌75株,占14.59%,真菌62株,占12.06%;革兰阴性杆菌以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主;各类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表现为严重耐药和多药耐药.结论 ICU分离病原菌耐药情况严重,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的监测对临床合理用药、降低医院感染率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作者:马红映;杨若松;王珊珊;江洁曙;王碧炯;厉旭光;汪丽;吕婉飞;邓在春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PAE)标准菌株PAO-1与不同的群体感应(QS)系统缺陷菌株的生物膜形态和生物膜状态下产酶基因AmpC的表达差异.方法改良的平板法建立PAE生物膜模型,银染法鉴定生物膜生成,观察PAO-1和不同突变菌株形成生物膜的形态;抗菌药物诱导生物膜菌AmpC基因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PAO1、QS系统缺陷菌株的AmpC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PAO-1和突变菌株PDO100形成的生物膜较厚、层次多、致密,而突变菌株PAO-JP1和PAO-MW1形成的生物膜较少,分布不均匀;在生物膜状态运用抗菌药物诱导,QS系统缺陷菌株PAO-MW1、PAO-JP1的AmpC基因表达水平均较PAO1和缺陷菌株PDO1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E生物膜形成和AmpC基因诱导表达可能与las QS系统发挥的直接或间接调控作用有关,而rhl QS系统较少或是未参与生物膜形成和AmpC基因表达调控.
作者:赵京明;成炜;蒋捍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浆膜腔非特异性积液细胞图文报告模式与临床诊断及积液生化结果之相关性.方法通过对非特异性炎症(A组)、非特异性间皮细胞脱落组(B组)和渗出性积液对照组(C组)的分析比较,确定浆膜腔非特异性积液细胞图文报告模式,并分析积液细胞图文报告及积液生化指标,以探讨其对临床浆膜腔非特异性积液诊断的价值.结果非特异性积液中性粒细胞均减少,C组以成熟淋巴细胞增多为主,A组较C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有增多,B组间皮细胞比率明显高于A组;B组患者GLU明显高于A、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患者Pro、LDH、ADA显著高于A、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细胞图文报告模式提示结核性积液为渗出性积液,为浆膜腔非特异性积液的诊断提供一种新方法.
作者:周麟;吴茅;林慧君;盛增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为了保证患者医疗安全,我院完善了内镜诊疗工作程序,开展了患者胃镜诊疗前血源性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病毒的血清学相关指标检测,有效预防了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危险.
作者:姚红;王艳风;李宏;任秀英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小儿肺炎咽拭子肺炎支原体培养和药物敏感特点,为临床抗菌药物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260例小儿肺炎患儿,采用咽拭子从咽喉部提取分泌物做肺炎支原体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1260例小儿肺炎患儿培养出肺炎支原体阳性标本354例,阳性率为28.1%;肺炎支原体对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高度敏感,对左氧氟沙星、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交沙霉素中度敏感;而对红霉素、环丙沙星、甲砜霉素和四环素等高度耐药.结论肺炎支原体已是小儿肺炎的重要病原体,但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有较明显的耐药性,咽拭子肺炎支原体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对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
作者:姜毅;李温慈;徐海滨;邵山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医院妇科中心门诊及住院女性患者支原体属感染率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522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采用液体培养法进行解脲脲支原体(Uu)和人支原体(Mh)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在522例标本中支原体属感染阳性率为48.3%,其中Uu阳性率为36.6%,Uu合并Mh阳性率为11.3%,Mh阳性率为0.4%;支原体属对交沙霉素、米诺环素、多西环素耐药率较低,对四环素、红霉素、氧氟沙星、诺氟沙星耐药率较高;Uu合并Mh混合感染的患者耐药率明显高于单纯Uu感染患者.结论支原体属是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已出现多药耐药菌株,及时有效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对于掌握支原体属的流行状况和耐药程度有重要意义,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陈蓉;谢淼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pH环境的改变对手术器械氧化损伤及控制方法,达到手术器械清洁质量稳定、清洁效率提高、物资损耗降低.方法 A组:分别测试清水、健之素泡腾片、蓝鹰牌消毒粉、碱性清洗剂、医用除锈剂稀释液的pH值,然后将新手术刀片放入各组溶液中,观察手术刀片氧化开始时间;B组:分别在不同时间段观察手术刀片在各组的氧化及干沽血污止血钳去污情况;C组:预冲洗后的血污止血钳,分别采用清水冲洗后沥干、清水浸泡、蓝鹰牌消毒粉稀释液浸泡3种方式存放血污止血钳,观察各组存放18 h的隐血试验及存放48 h的细菌监测.结果 A组:清水、健之素、除锈剂稀释液pH值为中性偏酸和酸性,浸泡手术刀片5 min~1 h开始出现氧化,而蓝鹰牌消毒粉稀释液pH值为10~11,浸泡手术刀片30 d均未出现氧化反应;B组:pH值为10~11的蓝鹰牌消毒粉稀释液,既抗氧化又去污;C组:与干放和清水浸泡比较,蓝鹰牌消毒粉稀释液浸泡血污止血钳无论是存放18 h的隐血试验还是存放48 h的细菌监测,其合格率均为100.0%.结论血污手术器械在pH值为中性偏酸和酸性时,氧化活性强烈;而血污手术器械在碱性剂-蓝鹰牌消毒粉稀释液中,几乎无氧化活性,且其去污效果与浸泡时间成正比;对于不能及时回收或需要在临床科室过夜的部分体液、血液污染器械,选择有防锈、去污、消毒3种功效的蓝鹰牌消毒粉稀释液,作为临床科室初步的预清洁,能达到手术器械清洁质量稳定、清洁效率提高、物资损耗降低.
作者:宋敏;胡珊珊;王平;贾凤琴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替考拉宁治疗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2例确诊为肺癌同时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或经验性应用替考拉宁治疗,疗程7~14 d,对其疗效、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替考拉宁治疗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有效率为84.37%,细菌清除率为88.8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结论替考拉宁治疗肺癌合并肺部革兰阳性菌感染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作者:葛晖;金普乐;王敏;秦文文;蒋怡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应用二氧化氯自然挥发法消毒医院病房的空气,以提高病房空气质量,降低医院交叉感染发生率,同时监测和评价消毒效果.方法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在每间面积<30 m2病房角落里放置3个挥发容器,容器内加入水150 ml+二氧化氯消毒剂250 mg,通过二氧化氯持续自然挥发消毒病房空气,并对病房空气进行检测.结果二氧化氯的持续作用,可杀灭悬浮在病房空气中的结核菌及病原微生物,合格率为98.0%;经持续监测,菌落数低于卫生部的标准;消毒效果满意.结论应用二氧化氯自然挥发进行医院病房空气消毒,其消毒效果可靠.
作者:唐萍;王艳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调查妊娠中晚期细菌性阴道病(BV)的发病情况;观察唯阴康生物栓剂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520例妊娠28~38周的孕妇进行BV筛查,118例BV阳性;对60例筛查阳性孕妇予以唯阴康治疗(设为A组),睡前 1枚置阴道,次晨取出,连续用药10 d;比较干预组(A组),非干预组(B组)及阴性组(C组)的不良妊娠结局.结果 妊娠中晚期BV的检出率为22.7%,发生胎膜早破、早产、产褥感染、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A组,分别为15.0%、5.0%、5.0%、8.3%、3.3%,B组分别为20.7%、10.3%、8.6%、13.8%、1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A、B两组相应不良发生率均高于C组(C组分别为6.3%、3.7%、1.5%、4.5%、1.9%),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妊娠中晚期BV的发病率较高,唯阴康生物栓剂治疗BV阳性孕妇可改善不良妊娠结局.
作者:朱继文;李静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对某医院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2007年1月-2009年7月3次疑似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医院流行时间段内的MDRAB进行同源性分析.方法收集ICU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28株MDRAB,以及从该病房环境中分离的7株ABA;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菌株的同源性.结果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表明,36株菌有4个克隆,其中克隆A包括临床分离株648,3个环境分离株B8、J4、C9;B型、C型全为临床分离株,分别包括1196、1201、1103、1205、1150和3325、3693、3334、3893、4006、4128、4358、3605;D型包括3次临床分离株433、438、458及一个环境分离株(B15).结论 3次医院流行分别由克隆D、B、C引起,患者间MDRAB的交叉传播是医院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环境样品分离鉴定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提示,ICU的通风系统是MDRAB流行的源头;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强调手卫生,能有效控制MDRAB的医院流行.
作者:毛璞;叶丹;吴松林;黄红川;刘晓青;何为群;黎毅敏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