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控制措施

谢琛红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感染, 控制措施
摘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开展为化疗患者提供了可靠的静脉输入通道,保证了化疗计划的顺利完成,但PICC置管所致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控制措施:1 置管前预防1.1 患者准备包括全身营养改善、置管侧肢体血管的保护和局部皮肤避免感染、受损等;置管前1 d淋浴1次.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管理

    检验科是医院重要的医技科室,也是一个很容易发生医源性感染的科室.做好检验人员和实验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定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措施,保障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 检验科对医院感染的认识与存在的问题1.1 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对检验标本的生物危害性认识不足,操作时不戴手套、帽子及口罩,检测后标本随意处置,受污染的台面地面不及时消毒,检验人员的手污染严重.

    作者:曾正莲;谭云昌;倪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碱性还原电位水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

    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患病率居口腔黏膜病首位,经常复发,病因复杂.采用碱性还原电位水含漱治疗,效果满意.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95例口腔溃疡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9例,男21例,女28例,年龄17~68岁,平均41岁;对照组46例,年龄19~72岁,男19例,女27例,平均42.2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于新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污染锐器伤发生的情况,探讨原因与防护对策.方法通过建立医务人员锐器伤监测系统,对64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污染锐器伤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护士和外科医师锐器伤发生率高分别为54.68%、35.94%;46.88%锐器伤发生在手术室;按致伤锐器的种类统计,针刺伤占81.25%、手术器械损伤占18.75%,其中发生在分离针头、套帽、操作时未对准、整理和清理物品、尖锐物品藏于其他物品中、他人意外损伤等操作环节分别为15.62%、12.50%、17.19%、17.19%、9.38%、20.31%.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训练,完善和规范操作规程,降低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风险.

    作者:刘永华;张立群;郭凯;马成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性的变迁

    目的 调查十堰市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变迁.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0月从住院患者各种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共分离出革兰阴性杆菌 4658株,其中肠杆菌科细菌占36.7%;非发酵菌占63.3%;分离率占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9%;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62.4%、30.5%、10.1%.结论亚胺培南对肠杆菌科细菌具有很强的体外抗菌活性,对非发酵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较差,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呈较大幅度上升.

    作者:闫文强;胡秀学;杨宏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产金属β-内酰胺酶IMP-4肺炎克雷伯菌调查分析

    目的 对1株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KPN)进行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s)和产碳青霉烯酶(KPC)分析.方法 2010年4月2株KPN分别分离自天津市红桥医院1例住院患者的尿标本和痰标本,MIC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ESBLs确证试验检测其是否产ESBLs,PCR扩增blaIMP、blaVIM和KPC基因,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 2株KPN均为多药耐药菌,其中从尿中分离的KPN(HQU)对亚胺培南耐药,从痰中分离的KPN对亚胺培南敏感,均产ESBLs;从尿中分离的KPN携带MBLs基因blaIMP-4,且定位于质粒上;未检出blaVIM和KPC基因.结论产blaIMP-4型MBLs KPN的出现提示耐药性传播广泛,临床应加强耐药监测和严格药物使用.

    作者:韩秀峰;苏旭;井良义;刘广文;董杰;王志锐;朱韬;穆祥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388件不锈钢器械生锈的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

    2009年2月我院新建的消毒供应中心投入使用,对各科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集中清洗消毒灭菌供应,实施手供一体化管理,实行下收下送.2009年4月护理部组织相关人员将全院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集中进行检查,分析不锈钢器械生锈产生原因,探讨改进措施.

    作者:邓筱娟;陈文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二氧化氯空气消毒的效果及评价

    目的 应用二氧化氯自然挥发法消毒医院病房的空气,以提高病房空气质量,降低医院交叉感染发生率,同时监测和评价消毒效果.方法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在每间面积<30 m2病房角落里放置3个挥发容器,容器内加入水150 ml+二氧化氯消毒剂250 mg,通过二氧化氯持续自然挥发消毒病房空气,并对病房空气进行检测.结果二氧化氯的持续作用,可杀灭悬浮在病房空气中的结核菌及病原微生物,合格率为98.0%;经持续监测,菌落数低于卫生部的标准;消毒效果满意.结论应用二氧化氯自然挥发进行医院病房空气消毒,其消毒效果可靠.

    作者:唐萍;王艳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3种超声清洗器对眼科齿类器械的清洗效果

    目的 探讨3种不同频率的超声清洗器对眼科齿类器械的洗涤效果.方法将使用后的眼科器械随机分为A、B、C组3组,每组100件分别放置在不同频率的超声清洗器中进行清洗,清洗后的齿类器械采用目测法和潜血试验法,检测评估器械的清洗质量.结果齿类器械目测合格率92.0%~9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潜血检测合格率72.0%~90.0%,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6,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9,P<0.05);A、B、C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71,P<0.01).结论进口单频清洗器适用于眼科精密器械的清洗;根据器械的材质选择相匹配的超声清洗器,可以大程度保障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

    作者:吕永杰;佟庆波;赵云霞;潘艳梅;韩冬梅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防治现状及展望

    尿路感染是常见的医院感染,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占医院感染的30.0%~40.0%.在这些尿路感染的病例中,有75.0%~80.0%是由留置导尿管所引起,称之为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CAUTI).CAUTI作为一种良性疾病,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其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甚至可导致菌血症、败血症、脓尿症,增加病死率.另外,导致CAUTI的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为其治愈带来了麻烦[1].所以,如何预防和治疗CAUTI成为了国内外医疗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袁望舒;刘忠良;张海娜;黄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耐药基因的研究

    目的 了解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VREFm)的基因存在状况,有利于临床治疗选药.方法依据2008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推荐的纸片扩散法和琼脂稀释法,对VREFm进行药敏试验;PCR方法检测万古霉素和其他耐药基因的情况.结果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红霉素、青霉素G、四环素、利福平、克林霉素和高浓度庆大霉素均耐药,呋喃妥因、左氧氟沙星和利奈唑胺均为敏感,万古霉素MIC值为128 μg/ml,基因表型为VanA,还检出TEM型β-内酰胺酶基因、ermB和mefA型红霉素耐药基因、aac(6′)-aph(2″)双功能酶编码基因和ant(6)-Ⅰ核苷酸转移酶编码基因.结论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存在多种耐药基因.

    作者:郭玲娇;狄云香;李秀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属的检测及药敏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妇科中心门诊及住院女性患者支原体属感染率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522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采用液体培养法进行解脲脲支原体(Uu)和人支原体(Mh)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在522例标本中支原体属感染阳性率为48.3%,其中Uu阳性率为36.6%,Uu合并Mh阳性率为11.3%,Mh阳性率为0.4%;支原体属对交沙霉素、米诺环素、多西环素耐药率较低,对四环素、红霉素、氧氟沙星、诺氟沙星耐药率较高;Uu合并Mh混合感染的患者耐药率明显高于单纯Uu感染患者.结论支原体属是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已出现多药耐药菌株,及时有效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对于掌握支原体属的流行状况和耐药程度有重要意义,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陈蓉;谢淼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眼内手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目的 探讨眼内手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针对引起眼内手术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健全医疗器械清洗、消毒制度,严格管理无菌植入物品使用,强化手术环境管理及无菌技术制度及眼科医师、护士管理制度.结果完善了围手术期感染控制流程,提高了医护人员预防手术感染意识,确保眼内手术的安全,降低了眼内手术感染率.结论完善的眼内手术管理措施,并确保这些措施的正确实施,是预防眼内手术感染的关键.

    作者:陈艳;李娟;郑艳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浆膜腔非特异性积液细胞图文报告模式的探讨

    目的 探讨浆膜腔非特异性积液细胞图文报告模式与临床诊断及积液生化结果之相关性.方法通过对非特异性炎症(A组)、非特异性间皮细胞脱落组(B组)和渗出性积液对照组(C组)的分析比较,确定浆膜腔非特异性积液细胞图文报告模式,并分析积液细胞图文报告及积液生化指标,以探讨其对临床浆膜腔非特异性积液诊断的价值.结果非特异性积液中性粒细胞均减少,C组以成熟淋巴细胞增多为主,A组较C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有增多,B组间皮细胞比率明显高于A组;B组患者GLU明显高于A、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患者Pro、LDH、ADA显著高于A、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细胞图文报告模式提示结核性积液为渗出性积液,为浆膜腔非特异性积液的诊断提供一种新方法.

    作者:周麟;吴茅;林慧君;盛增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是医院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手术室是外科手术的主要场所,也是医疗事故的高发地带,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对手术的一次成功、伤口的Ⅰ期愈合、患者的早日康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将加强我院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的主要措施总结如下.

    作者:魏新;武瑞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莫西沙星致严重低血糖1例

    莫西沙星为8-甲氧基氟喹诺酮类为第四代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抗菌谱广,杀菌活性高,目前临床应用广泛,对于该药的不良反应也开始引起临床的重视.1 病例患者,男性,89岁,有2型糖尿病史5个月,未规则服药治疗.主因反复咳嗽、咳痰10年,气促1年,加重1个月,于2010年3月12日以两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伴感染收入院.查体:体温37.9 ℃,血压 151/86 mm Hg,两肺呼吸音粗,两中下肺可闻及散在中细湿啰音,心率92 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何剑波;翁海霞;吴立琴;戴元荣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576株血液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血培养分离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为临床提供用药依据.方法采用BacT/ALERT120全自动血培养仪及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培养与鉴定,用K-B法进行细菌药敏试验.结果 2006年1月-2009年12月共分离出病原菌57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13株,革兰阴性菌330株,真菌33株,分别占总数的37.0%、57.3%、5.7%;居前3位的感染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3株、大肠埃希菌72株、肺炎克雷伯菌57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占78.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46.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2.8%和42.1%;MRCNS、MRSA及产ESBLs的耐药率较高.结论医院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种类分布较广,耐药性差异较大,对血培养分离株进行早期监测和耐药性分析非常必要,可为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重要依据,以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及新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赵硕;朱以军;单小云;徐瑞龙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主动外排泵在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机制中的作用实验研究

    目的 采用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MexAB-OprM、MexCD-OprJ、MexEF-OprN、MexXY-OprM、MexGHI-OpmD 5种外排泵表达情况,探讨主动外排泵在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克隆载体pMD18-T-mexB、pMD18-T-mexD、pMD18-T-mexF、pMD18-T-mexF、pMD18-T-mexY及pMD18-T-rpsL作为定量模板,建立标准曲线;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并分析30株MDRPA临床分离株外排基因mexB、mexD、mexF、mexH、mexY的mRNA表达.结果成功构建pMD18-T-mexB、pMD18-T-mexD、pMD18-T-mexF、pMD18-T-mexF、pMD18-T-mexY及pMD18-T-rpsL的标准曲线;在30株MDRPA中,16株高表达MexAB-OprM(53.33%),7株高表达MexCD-OprJ(23.33%),8株高表达MexEF-OprN(26.67%),2株高表达MexGHI-OpmD(6.67%),3株高表达MexXY-OprM(10.00%).结论主动外排泵在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吴春明;宋建新;曹家麟;朱小区;欧阳钦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2006-2009年抗菌药物应用频数与细菌耐药相关性研究

    目的 通过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及细菌耐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医院信息系统中提取2006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消耗药品品种和销售金额,利用Excel 2000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从检验科获取2006-2009年住院患者病原菌感染情况,并分析全院同期的细菌学检查和药敏资料,选取大肠埃希菌等10种临床常见病原菌的分离株和耐药资料,以WHONET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总的用药频数(DDD频数)逐年上升;随着2008年对临床抗菌药物实施限定使用后,4年中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DDD频数逐年下降,2009年较2008年下降了15.41%;2008年较2007年分别下降了12.88%;而青霉素类(含酶抑制剂)和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用药频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上升了38.91%和55.17%;抗菌药物总DDD频数与大肠埃希菌产ESBLs率间线性相关,r=0.9601(P<0.05);头孢菌素类(一、二、三代含酶抑剂、四代)抗菌药物总DDD频数与革兰阴性杆菌平均耐药率存在显著相关性,r=0.9088;其中与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耐药率间同样存在相关性r=0.9546、0.9428(均P<0.05),喹诺酮类药物DDD频数与革兰阴性杆菌平均耐药率存在显著相关性,r=0.9844(P<0.05).结论抗菌药物的用药频数(DDD频数)和细菌耐药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所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减少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吉佩忠;穆殿平;徐彦贵;张坚磊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透明质酸等血清学指标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联合检测在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医院收治的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A、LN、ALT水平进行检测,并与同期36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结果观察组HA、LN、ALT水平分别为(225.8±17.6)、(158.4±17.8)ng/ml及(88.1±11.5)U/L,对照组分别为(99.04±12.1)、(89.6±16.3)ng/ml及(25.3±6.4)U/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组间HA、LN、ALT与肝脏受损程度成正比(P<0.05),且肝硬化组与慢性肝炎重度组LN、A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明质酸等血清学指标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可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肝功能受损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进一步指导依据.

    作者:江明凤;华肖杭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消化道内镜检查患者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控制措施

    为了保证患者医疗安全,我院完善了内镜诊疗工作程序,开展了患者胃镜诊疗前血源性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病毒的血清学相关指标检测,有效预防了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危险.

    作者:姚红;王艳风;李宏;任秀英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