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筱娟;陈文莉
检验科是医院重要的医技科室,也是一个很容易发生医源性感染的科室.做好检验人员和实验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定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措施,保障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 检验科对医院感染的认识与存在的问题1.1 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对检验标本的生物危害性认识不足,操作时不戴手套、帽子及口罩,检测后标本随意处置,受污染的台面地面不及时消毒,检验人员的手污染严重.
作者:曾正莲;谭云昌;倪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3种不同频率的超声清洗器对眼科齿类器械的洗涤效果.方法将使用后的眼科器械随机分为A、B、C组3组,每组100件分别放置在不同频率的超声清洗器中进行清洗,清洗后的齿类器械采用目测法和潜血试验法,检测评估器械的清洗质量.结果齿类器械目测合格率92.0%~9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潜血检测合格率72.0%~90.0%,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6,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9,P<0.05);A、B、C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71,P<0.01).结论进口单频清洗器适用于眼科精密器械的清洗;根据器械的材质选择相匹配的超声清洗器,可以大程度保障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
作者:吕永杰;佟庆波;赵云霞;潘艳梅;韩冬梅 刊期: 2011年第09期
随着高速交通及高层建筑的出现,车祸及坠落伤所致的截瘫患者,越来越多,截瘫患者因膀胱功能障碍常导致尿潴留或尿失禁,目前采用多的护理措施是留置导尿,但极易引起泌尿系感染.我院骨科于2007年9月-2010年8月收住28例外伤性截瘫患者,我们重视心理护理,做好留置尿管的一系列护理,有效地降低了泌尿系感染率.
作者:潘有朵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前后患者HBV DNA载量、肝功能和HBeAg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反向点杂交法对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进行基因分型,分别用连续监测法、荧光定量PCR法和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6、12个月后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 DNA载量和乙型肝炎两对半.结果 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的HBV中B型58例,占66.7%,C型24例,占27.6%,B、C混合型3例,占3.4%,未分型2例,占2.3%;抗病毒治疗前,B基因型患者的ALT[(151.3±5.6 )U/L]低于C基因型患者的ALT[(232.5±7.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基因型患者HBV DNA载量分别为7.3±1.0和7.6±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病毒治疗后,B、C基因型患者ALT和HBV DNA载量均比治疗前降低,且B基因型患者HBV DNA载量显著低于C基因型患者,P<0.05;B基因型的HBeAg阴转率(62.1%)和HBV DNA阴转率(44.8%)显著高于C基因型,分别为29.2%和20.8%,P<0.05.结论广州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占显著优势,其次是C型,B基因型的临床表现轻于C基因型,对抗病毒治疗的应答反应更好,且较C基因型有更高的HBeAg阴转率.
作者:黄彬;陈茶;陈利达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统计与分析海军总医院2008-2010年分离的肠球菌属对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了解肠球菌属在临床各病区的分布情况以及抗菌药物敏感性,从而为肠球菌属的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常规方法进行肠球菌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用VITEK-32细菌鉴定仪进行菌株的鉴定;用K-B法进行抗菌药物药物敏感性试验,Bio-Mic药敏分析仪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用Whonet5.4软件进行药敏结果的统计和分析.结果 2008-2010年海军总医院共分离出243株肠球菌属,其中屎肠球菌、粪肠球菌、铅黄肠球菌、鹑鸡肠球菌、鸟肠球菌、耐久肠球菌、海氏肠球菌分别占56.0%、28.8%、7.0%、4.1%、2.1%、1.6%、0.4%,分离率占前3位的标本类型依次为尿液、分泌物和血液,共206株,占84.8%;尿路感染中以粪肠球菌为主,其次是屎肠球菌和铅黄肠球菌,屎肠球菌和铅黄肠球菌耐药率更高;检出率占前3位的科室分别为ICU、泌尿外科和呼吸内科;屎肠球菌耐药性高于粪肠球菌,对屎肠球菌耐药率高的前3位抗菌药物分别是氨苄西林、青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100.0%、97.1%和93.4%;对粪肠球菌耐药率高的前3位抗菌药物分别是红霉素、四环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是80.0%、42.9%和38.6%.结论海军总医院分离的肠球菌属以屎肠球菌为主,肠球菌属间耐药性存在较大差异,治疗时应根据耐药特点及耐药性差异选择相应的药物,目前万古霉素仍然是治疗肠球菌属感染的有效药物.
作者:钱扬会;郭建巍;马骢;郝秀红;刘丽娟;李艳君;马学斌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眼内手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针对引起眼内手术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健全医疗器械清洗、消毒制度,严格管理无菌植入物品使用,强化手术环境管理及无菌技术制度及眼科医师、护士管理制度.结果完善了围手术期感染控制流程,提高了医护人员预防手术感染意识,确保眼内手术的安全,降低了眼内手术感染率.结论完善的眼内手术管理措施,并确保这些措施的正确实施,是预防眼内手术感染的关键.
作者:陈艳;李娟;郑艳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对1株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KPN)进行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s)和产碳青霉烯酶(KPC)分析.方法 2010年4月2株KPN分别分离自天津市红桥医院1例住院患者的尿标本和痰标本,MIC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ESBLs确证试验检测其是否产ESBLs,PCR扩增blaIMP、blaVIM和KPC基因,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 2株KPN均为多药耐药菌,其中从尿中分离的KPN(HQU)对亚胺培南耐药,从痰中分离的KPN对亚胺培南敏感,均产ESBLs;从尿中分离的KPN携带MBLs基因blaIMP-4,且定位于质粒上;未检出blaVIM和KPC基因.结论产blaIMP-4型MBLs KPN的出现提示耐药性传播广泛,临床应加强耐药监测和严格药物使用.
作者:韩秀峰;苏旭;井良义;刘广文;董杰;王志锐;朱韬;穆祥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头颈部肿瘤放疗中真菌感染的诊治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头颈部肿瘤真菌感染病例的诊治过程及治疗方法.结果 8例患者均在接受治疗2~3 d后症状即有减轻、体温下降,7~10 d后症状基本消失,体温恢复正常,维持治疗1~3周后停药,随访2~6个月无复发;1例伴糖尿病、高血压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控制血糖、血压;2例在治疗前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偏高,治疗后第2周后复查转氨酶有逐渐增高趋势,考虑患者临床上已基本痊愈,即予停药.结论真菌感染的治疗以抗真菌为主,可选用抗菌谱广、不良反应小的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治疗.
作者:唐曦;胡娅;徐炎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医院血培养分离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为临床提供用药依据.方法采用BacT/ALERT120全自动血培养仪及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培养与鉴定,用K-B法进行细菌药敏试验.结果 2006年1月-2009年12月共分离出病原菌57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13株,革兰阴性菌330株,真菌33株,分别占总数的37.0%、57.3%、5.7%;居前3位的感染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3株、大肠埃希菌72株、肺炎克雷伯菌57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占78.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46.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2.8%和42.1%;MRCNS、MRSA及产ESBLs的耐药率较高.结论医院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种类分布较广,耐药性差异较大,对血培养分离株进行早期监测和耐药性分析非常必要,可为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重要依据,以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及新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赵硕;朱以军;单小云;徐瑞龙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呼吸内科痰培养病原菌的分布,探讨预防与控制感染发生的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9年6月-2010年5月呼吸内科出院病历933份进行分析.结果 933例共检出病原菌74株,主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36.49%)、鲍氏不动杆菌(12.16%)和大肠埃希菌(8.11%);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常用抗菌药物均耐药,耐药率>50.00%的是米诺环素(66.67%)和左氧氟沙星(51.85%);9株鲍氏不动杆菌中4株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其余11种抗菌药物均耐药.结论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提高控制感染意识,认真落实手卫生规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好日常诊疗用物的消毒灭菌,保持空气及环境的清洁,正确处理医疗废物,确保抗菌药物的抗菌效果,对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杨兰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产科医护人员在HIV/AIDS孕产妇助产过程中的职业暴露情况和防护措施.方法从2005年1月-2009年12月使用统一调查表格,对每名有职业暴露危险的医护人员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 2005年1月-2007年6月发生HIV/AIDS职业暴露3例,2007年7月-2009年12月未发生职业暴露,暴露率分别为5.8%和0,感染率为0,防护措施落实率100.0%.结论提高医护人员整体防护能力,重视医疗职业安全教育,牢固掌握职业暴露的正确处理方法,准确监测,加强医院防护基础建设,执行标准预防措施,规范防护流程,是避免产科医护人员在HIV/AIDS孕产妇诊疗助产过程中发生医源性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邱敏芬;彭根英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调查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MEs)、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和抗菌药物外排泵基因adeB的存在情况.方法收集2008年1-12月医院住院患者痰标本中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9种AMEs基因、2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和抗菌药物外排泵基因adeB.结果 20株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4种AMEs基因:aac(3)-Ⅰ 11株为55.0%、aac(6′)-Ⅰb 12株为60.0%、ant(3″)-Ⅰ15株为75.0%、aph(3′)-Ⅰ15株为75.0%,抗菌药物外排泵基因adeB 17株为85.0%,其余7种基因未检出.结论 20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菌株检出的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阳性率较高,2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未检出,抗菌药物外排泵基因adeB阳性率高;在氨基糖苷类耐药株中抗菌药物外排泵基因adeB检出率高.
作者:童辉;蒋虹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调查县级医院检验科的医院感染隐患,制定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方法调查分析县级医院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经验和教训.结果县级医院检验科的实验室布局、工作环境、生物安全防护设备方面,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无菌操作意识和工作习惯等方面存在一系列不规范之处.结论基层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相关的政策法规,重视和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作者:董华;陈红梅;王静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医院妇科中心门诊及住院女性患者支原体属感染率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522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采用液体培养法进行解脲脲支原体(Uu)和人支原体(Mh)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在522例标本中支原体属感染阳性率为48.3%,其中Uu阳性率为36.6%,Uu合并Mh阳性率为11.3%,Mh阳性率为0.4%;支原体属对交沙霉素、米诺环素、多西环素耐药率较低,对四环素、红霉素、氧氟沙星、诺氟沙星耐药率较高;Uu合并Mh混合感染的患者耐药率明显高于单纯Uu感染患者.结论支原体属是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已出现多药耐药菌株,及时有效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对于掌握支原体属的流行状况和耐药程度有重要意义,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陈蓉;谢淼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及细菌耐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医院信息系统中提取2006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消耗药品品种和销售金额,利用Excel 2000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从检验科获取2006-2009年住院患者病原菌感染情况,并分析全院同期的细菌学检查和药敏资料,选取大肠埃希菌等10种临床常见病原菌的分离株和耐药资料,以WHONET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总的用药频数(DDD频数)逐年上升;随着2008年对临床抗菌药物实施限定使用后,4年中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DDD频数逐年下降,2009年较2008年下降了15.41%;2008年较2007年分别下降了12.88%;而青霉素类(含酶抑制剂)和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用药频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上升了38.91%和55.17%;抗菌药物总DDD频数与大肠埃希菌产ESBLs率间线性相关,r=0.9601(P<0.05);头孢菌素类(一、二、三代含酶抑剂、四代)抗菌药物总DDD频数与革兰阴性杆菌平均耐药率存在显著相关性,r=0.9088;其中与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耐药率间同样存在相关性r=0.9546、0.9428(均P<0.05),喹诺酮类药物DDD频数与革兰阴性杆菌平均耐药率存在显著相关性,r=0.9844(P<0.05).结论抗菌药物的用药频数(DDD频数)和细菌耐药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所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减少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吉佩忠;穆殿平;徐彦贵;张坚磊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联合检测在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医院收治的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A、LN、ALT水平进行检测,并与同期36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结果观察组HA、LN、ALT水平分别为(225.8±17.6)、(158.4±17.8)ng/ml及(88.1±11.5)U/L,对照组分别为(99.04±12.1)、(89.6±16.3)ng/ml及(25.3±6.4)U/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组间HA、LN、ALT与肝脏受损程度成正比(P<0.05),且肝硬化组与慢性肝炎重度组LN、A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明质酸等血清学指标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可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肝功能受损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进一步指导依据.
作者:江明凤;华肖杭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医院近年来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的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用ATB细菌鉴定仪鉴定菌种,对2007-2009年临床分离的156株屎肠球菌和136株粪肠球菌,用纸片扩散法检测氨苄西林等1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对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收集的156株屎肠球菌和136株粪肠球菌中,屎肠球菌对红霉素、氨苄西林、青霉素G、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高浓度庆大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分别为98.1%、96.8%、96.8%、95.5%、93.6%、86.5%、66.7%、3.2%、1.9%、0.粪肠球菌对红霉素、四环素、左氧氟沙星、高浓度庆大霉素、呋喃妥因、氨苄西林、青霉素G、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分别为80.9%、72.8%、61.8%、43.3%、36.8%、17.6%、17.6%、0、0、0.结论医院临床分离的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和青霉素G的耐药性较低,3年比较,屎肠球菌耐药性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
作者:姜梅杰;孙启英;刘广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在检测解脲脲支原体(Uu)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78例未经治疗的门诊就诊者和35例确诊为Uu感染的患者经抗菌药物应用两周停药1周后分别采用实时荧光PCR和培养技术进行Uu的检测.结果 278例首次就诊者经实时荧光PCR检测Uu阳性125例,阳性率44.96%,培养阳性113例,阳性率40.6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例确诊为Uu患者经抗菌药物治疗后停药1周,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阳性12例,阳性率34.29%,但病原体含量要远远低于用药初期,35例患者经培养阳性5例,阳性率14.2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荧光PCR在判断是否存在Uu感染时要较培养法灵敏,对经抗菌药物治疗停药后判断是否治愈时培养法要较荧光PCR更为准确.
作者:蒋新良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年版):复用处理后的透析器应贮存于专用的柜中,分开放置,标识清楚.2010年1月,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改进复用透析器存放方式,减少了透析器转运、贮存及使用诸环节污染机会,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春燕;陈翠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为了规范基层医院对呼吸道传播疾病各环节的管理和预防控制.方法采取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感染科的建设、重点人群监测和管理、规范消毒隔离措施、重视人员防护、医疗废物的管理.结果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在就诊过程中,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播,未发生院内的交叉感染,提高了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结论基层医院采取各项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对保障患者就诊安全和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正兰;李东;罗鹏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