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消毒供应中心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

张炼英;张秀华;江云英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 人力资源, 管理
摘要:选择一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法,将是消毒供应中心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和质量管理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我院消毒供应中心采用集中式管理模式后,采取相应的人员管理措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管理

    目的 为规范医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探索合理干预管理措施.方法 选取普外科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3种I类切口手术病例,对其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实施3个阶段连续性综合干预,并对干预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进行评价分析,以考查干预管理效果.结果 通过3个阶段连续性干预管理,抗菌药物应用率由干预前100.00%分别下降为干预后3个阶段的60.47%、46.30%、33.33%;用药频次由干预前1.65次/例分别下降为干预后3个阶段的0.85、0.67、0.39次/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明显提高,分别由于预前0上升为干预后3个阶段的44.19%、69.44%、79.31%;干预后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表现形式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平均抗菌药物费用由干预前988.17元分别下降为干预后81.25、118.50、115.15元.结论 医院制定的3种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实施细则及采取的综合干预管理措施有效、可行,为医院拓展其他Ⅰ类切口手术以及外科Ⅱ、Ⅲ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合理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管理探索了有益的管理经验.

    作者:姜玲;史天陆;沈爱宗;孙言才;杜德才;黄强;徐兵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血培养标本的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2007年9月~2008年12月住院与门诊患者血培养分离病原菌分布和耐药状况.方法 用BacT/At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对5045套血标本进行检测,采用K-B法按CLSI规定进行药敏试验,使用WHONET5.4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对于送检的5045套血标本中,检出病原菌408株,占8.1%;其中革兰阳性菌193株,占47.3%;革兰阴性菌197株,占48.3%;真菌17株,占4.2%;厌氧菌1株(0.2%);分离多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1株,占29.7%;其次为大肠埃希菌76株,占18.6%、肠球菌属36株,占8.8%、克雷伯菌属29株,占7.1%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占4.4%;12 h内报警的病原菌主要为肠杆菌科细菌,尤其是大肠埃希菌;12~18 h主要为肠杆菌科和肠球菌属细菌;18~24 h主要为葡萄球菌属;24 h后主要为葡萄球菌属和真菌;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及耐碳青酶烯类肠杆菌,分离出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屎肠球菌,值得注意.结论 及时了解血培养结果可以对临床抗菌治疗提供依据,提高治愈率,对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栗方;曹彬;刘颖梅;黎斌斌;王珊珊;杨春霞;郭萍;王春雷;曲寿山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德灵Microscan WalkAway40 S1自动微生物分析仪(W/A40)及专用NC21鉴定药敏复合板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药敏试验.结果 341株菌中共检测出ESBLs细菌150株,检出率43.99%,其中大肠埃希菌118株,检出率49.79%,肺炎克雷伯菌32株,检出率30.77%,产ESBLs菌株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西丁耐药性较低.结论 及时监测产ESBLs菌的发生率及其耐药趋势,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西丁是目前治疗产ESBLs菌感染的有效抗菌药物.

    作者:李晓非;陈育林;杨惠仙;陈虹;王峻峰;张菊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外来手术器械纳入医院程序化管理的效果评价

    目的 了解外来手术器械纳入医院程序化管理的效果.方法 建立管理体系和质量标准,加强流通管理,强化质量监控.结果 实施程序管理前后外来手术器械的回收、包装、灭菌、发放和满意度评分及洗涤、包装、灭菌、发放合格率和满意率抽查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院程序化管理有效保障了外来手术器械的安全性及正确性.

    作者:戴小明;徐宇红;江丽华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108例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目的 研究ICU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中日友好医院ICU 108例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评价住院病死率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108例患者中66例死亡,病死率61.1%;经过对死亡组和生存组各项特征的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流感染时死亡组和生存组APACHEⅡ评分>18分(90.9%与19.0%)、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8分(83.3%与4.8%)、血流感染前肠外营养(77.3%与38.1%)和不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62.1%与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流感染时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血流感染前使用肠外营养和不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是影响血流感染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危险因素.

    作者:黄絮;王书鹏;李刚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可移动遗传元件研究

    目的 了解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MDR-KPN)耐药基因载体-可遗传元件分布状况.方法 运用PCR法对20株MDR-KPN进行了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traA、trbC)、插入序列遗传标记(IS1133、ISEcp1)、转座子遗传标记(merA、tnpU、tnp513)、整合子遗传标记(int Ⅰ 1、int Ⅰ 2、int Ⅰ 3)等4类可移动遗传元件检测.结果 trbC、ISEcpl、merA、tnpU、tnp513、int Ⅰ 1检出阳性率分别为:55.0%、65.0%、25.0%、20.0%、50.0%、65.0%,其余4种基因均未检测到可移动性元件;20株菌株每株至少检出1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其中在MDR-KPN中检出ISEcpl、merA、tnpU、trbC基因属国内首次.结论 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易检出各类可移动遗传元件,与医院多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相关的可移动遗传元件主要有trbC、ISEcp1、merA,tnpU、tnp513、intⅠ1.

    作者:凌月明;陈金玉;郭勤华;蔡媛媛;赵婉婷;赵桂梅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cA和qacA/B基因检测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mecA基因和qacA/B基因携带现状.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的11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K-B药敏纸片法检测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ecA和qacA/B基因.结果 11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红霉素和苯唑西林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7.3%、93.4%、86.5%和82.9%,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均敏感;mecA基因和qacA/B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63.9%和13.5%;将部分菌株的mecA和qacA/B基因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将测序结果登录NCBI进行比对.结论 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cA基因检出率较高且呈多药耐药趋势;大部分MRSA和少部分MSSA中携带消毒剂抵抗基因qacA/B;临床应重视由此类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感染的诊断、治疗和医院感染的控制,并合理使用消毒剂.

    作者:姜爱英;应俊;管瑜;李超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医院2006~2008年接受直肠癌根治术(RCS)患者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年间,113例接受RCS患者中有11例发牛感染,总感染率9.7%;患者患有糖尿病、痔疮等基础性疾病,较长的手术时间和引流管留置时间,是引起术后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癌症不同的临床病理分期、遗传、年龄等因素与术后感染与否关系不大.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确保手术室空气质量和合适的温、湿度,严格无菌操作,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以及加强术后对切口和引流管的巡视.是减少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盛冬娟;钱小毛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颅脯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特点和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 对住院颅脑损伤全气管切开术后40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对病原学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调查下呼吸道感染情况,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40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29例次,医院感染例次率为72.5%,以下呼吸道感染占首位(例次感染率82.75%),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35株,占76.1%,其次革兰阳性球菌6株,占13.0%,真菌5株,占10.9%;调查患者均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及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等治疗,气管切开置管时间越长、住院天数越多、下呼吸道感染率越高,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密切相关.结论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气管切开置管时间长、住院天数多、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等是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加强无菌技术操作,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缩短置管时间及住院天数,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作者:刘月梅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医院感染纠纷的法律责任及防范

    目的 预防或减少医院感染纠纷.方法 依据医疗管理法规及临床诊疗规范对医院感染纠纷进行法律责任分析.结果 通过对医院感染纠纷的预防教育,使医护人员依法执业,减少纠纷的产生.结论 4个法律要件构成是确认感染纠纷责任的基础与核心,以此为依据才能公正、合理地化解医疗纠纷.

    作者:刘海仙;张宝珠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脑瘫患儿腰椎穿刺神经干细胞移植围术期护理

    神经干细胞移植为脑瘫患儿提供了治疗机会,他们比发育正常患儿更需要护士的照顾.我们针对患儿围术期存在问题,合理满足身心需求以促进患儿康复.

    作者:郝爱华;马建华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预防与控制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对策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现将科室采取的管理措施报道如下.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每月有计划、有针对性组织科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和相关制度的学习,使其熟练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知识,强化无菌观念,规范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医疗废物管理、出入人员管理、传染病手术管理制度等.

    作者:张爱珍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医院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调查

    目的 探讨医院临床常见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医院铜绿假单胞菌(PAE)、鲍氏不动杆菌(ABA)、嗜麦芽寡养单胞菌(PMA)的分离率及耐药率.结果 388株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中,PAE占44.6%;ABA占33.8%;SMA占11.1%;其他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占10.6%;3种菌株对抗菌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且ABA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已普遍高于PAE.结论 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已非常严重,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与控制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

    作者:范文;黄娥;雷鸿斌;段六生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恶性肿瘤患者深部真菌感染47例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恶性肿瘤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恶性肿瘤患者肺部、泌尿道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外来因素作用,使机体微生态失衡,会引发真菌感染,白色假丝酵母菌占78.72%是主要病原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65.96%.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真菌感染是各方面综合因素造成的,在对肿瘤的治疗中,要强调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激素的应用,加强常规监测真菌培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耿贺梅;刘运秋;杨翠芹;王琦;刘向欣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综合干预对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的影响

    目的 了解临床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状况.探讨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的有效方法.方法 由接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员在医护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观察手卫生执行现状,经过综合干预后1年再次评价手卫生执行率.结果 干预前与干预后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分别为22.3%和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9,P<0.01).结论 形式多样、反复强化的培训、洗手设施及手卫生用品的改善、奖惩结合的管理是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孝英;杨俐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综合干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研究

    目的 对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进行综合干预,使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更加合理.方法 制定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抗菌药物使用分线管理、抗菌药物使用审批、专家处方点评、质管科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和奖惩结合等.结果 综合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费用比及药品费用比由2005年的55.30%、30.00%、38.15%降到2008年的53.40%、24.20%、3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综合干预,降低了抗菌药物使用率和抗菌药物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医疗质量.

    作者:吴志明;陈炜;葛孟华;张英哲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相关因素的研究

    目的 了解影响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相关因素和手卫生现状,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方法 对全市48所一、二、三级医院手卫生设施的配备情况、快速手消毒剂的提供情况进行现场实地察看;对143名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培训情况进行调查;对六步洗手法进行了现场操作考试;对96名医务人员进行了操作前后手卫生情况的暗访.结果 手卫生设施的配备不足,快速手消毒剂的提供不够,仅占18.75%;医师掌握六步洗手法仅占12.50%;操作前手卫生依从性为23.96%、操作后手卫生依从性为38.54%.结论 完善医院手卫生设施,提供快速手消毒剂,加强手卫生知识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对手卫生管理力度,才能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作者:孙伯英;吴修荣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耐药状况,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应用ATB Expression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菌种进行鉴定,用K-B纸片扩散法对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481例SLE患者并发革兰阳性球菌感染122例,感染率为25.4%,例次感染率54.5%;共分离出病原菌262株,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179株葡萄球菌属中检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124株,占69.3%;57株对红霉素耐药而克林霉素敏感的葡萄球菌属中,D试验阳性26株,占45.6%;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对MRSA和MRCNS的抗菌活性高;粪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呋喃妥因、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低;屎肠球菌仅对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敏感;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62.5%和74.2%;未检出耐替考拉宁及万古霉素肠球菌.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SLE患者并发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对SLE患者并发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治疗和抗菌药物的选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刘蓬蓬;宫丽莉;任立晟;王正强;何宏;韩春华;朱元祺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血液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恶性血液病的治疗已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感染仍是目前恶性血液病治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现将某院2008年1~12月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报道如下.

    作者:郑梅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和评价某医院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某医院2009年出院的外科手术患者的住院病历158份,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158例手术患者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100.00%,用药时间1~27 d,平均(5.86±3.43)d;用药时机:术前2 h用药占77.22%,22.78%的病例抗菌药物用药时机不合理.结论 根据卫办医发[2008]48号<通知>,158例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用药指征把握不严、抗菌药物种类选择欠妥、盲目联合用药、用药时机不当和用药时间长等问题,亟需加强规范化管理.

    作者:崔霞;曹晋桂;何晓锋;吴镝 刊期: 2010年第0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