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梅
目的 探讨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医院2006~2008年接受直肠癌根治术(RCS)患者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年间,113例接受RCS患者中有11例发牛感染,总感染率9.7%;患者患有糖尿病、痔疮等基础性疾病,较长的手术时间和引流管留置时间,是引起术后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癌症不同的临床病理分期、遗传、年龄等因素与术后感染与否关系不大.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确保手术室空气质量和合适的温、湿度,严格无菌操作,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以及加强术后对切口和引流管的巡视.是减少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盛冬娟;钱小毛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分析恶性肿瘤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恶性肿瘤患者肺部、泌尿道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外来因素作用,使机体微生态失衡,会引发真菌感染,白色假丝酵母菌占78.72%是主要病原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65.96%.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真菌感染是各方面综合因素造成的,在对肿瘤的治疗中,要强调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激素的应用,加强常规监测真菌培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耿贺梅;刘运秋;杨翠芹;王琦;刘向欣 刊期: 2010年第09期
我科根据2005年下发的<口腔医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进一步完善了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体系,认真分析总结了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的诸多因素,并制定了若干护理干预措施.
作者:张玉琴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围手术期(perioperative period)是指患者因需手术治疗自住院时起至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1]).本综述主要对我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不合理用药现状、危害、原因以及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干预和管理相关文献进行研读,现就我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研究概况做一阐述.
作者:马维娜;曾平;姜婧;王云川;张莉 刊期: 2010年第09期
选择一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法,将是消毒供应中心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和质量管理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我院消毒供应中心采用集中式管理模式后,采取相应的人员管理措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炼英;张秀华;江云英 刊期: 2010年第09期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现将科室采取的管理措施报道如下.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每月有计划、有针对性组织科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和相关制度的学习,使其熟练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知识,强化无菌观念,规范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医疗废物管理、出入人员管理、传染病手术管理制度等.
作者:张爱珍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临床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状况.探讨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的有效方法.方法 由接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员在医护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观察手卫生执行现状,经过综合干预后1年再次评价手卫生执行率.结果 干预前与干预后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分别为22.3%和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9,P<0.01).结论 形式多样、反复强化的培训、洗手设施及手卫生用品的改善、奖惩结合的管理是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孝英;杨俐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消毒液浸泡后软衬材料表面相关菌黏附的观察,探讨抑制软衬材料表面相关菌黏附的方法.方法 采用Sofreline硅橡胶类软衬材料制作试件54枚,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蒸馏水)、0.1%氯己定组和0.05%三氯生组,试件分别浸泡于3组消毒液中5 min,蒸馏水漂洗后,分别在变形链球茵标准菌株、黏性放线菌标准菌株以及白色假丝酵母菌标准菌株的菌悬液中进行培养,采用菌落计数的方法,对消毒液浸泡后的软衬材料表面相关菌黏附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氯己定组和三氯生组的变形链球菌菌落计数为(86.67±5.01)CFU/ml、(61.00士8.79)CFU/ml,少于对照组(117.17±5.23)CFU/ml、氯己定组和三氯生组的白色假丝酵母菌菌落计数(2.50±1.38)CFU/ml、(2.17±1.72)CFU/ml,少于对照组(122.67±6.74)CF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己定组和三氯生组的黏放菌菌落计数(109.67±6.50)CFU/ml、(109.17±12.22)CFU/ml,与对照组(102.17±11.07)CF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ofreline硅橡胶类软衬材料经氯己定、三氯生浸泡后,对材料表面的变形链球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黏附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黏放菌菌落计数无变化.
作者:张卫红;陈娜;朱冬梅;李岩峰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脑脊液中糖(GLU)、乳酸脱氢酶(LDH)、腺苷脱氢酶(ADA)、IgA、IgG、IgM等6项指标联合检测在脑膜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检测3种脑膜炎的脑脊液中GLU、LDH、ADA、IgA,IgG、IgM的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化脓性脑膜炎组和结核性脑膜炎组中的GLU显著低于病毒性脑膜炎组和对照组;化脓性脑膜炎组和结核性脑膜炎组中的LDH显著高于病毒性脑膜炎组和对照组;结核性脑膜炎组中的ADA显著高于另外3组;化脓性脑膜炎组和结核性脑膜炎组中IgA、IgG和IgM的含量显著高于病毒性脑膜炎组和对照组;化脓性脑膜炎组中的IgM升高显著,结核性脑膜炎组中的IgA、IgG升高显著(P<0.01).结论 脑脊液中GLU、LDH、ADA、IgA、IgG、IgM检测在脑膜炎的鉴别诊断中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俞增仙;董春富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神经干细胞移植为脑瘫患儿提供了治疗机会,他们比发育正常患儿更需要护士的照顾.我们针对患儿围术期存在问题,合理满足身心需求以促进患儿康复.
作者:郝爱华;马建华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 调查分析和评价某医院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某医院2009年出院的外科手术患者的住院病历158份,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158例手术患者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100.00%,用药时间1~27 d,平均(5.86±3.43)d;用药时机:术前2 h用药占77.22%,22.78%的病例抗菌药物用药时机不合理.结论 根据卫办医发[2008]48号<通知>,158例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用药指征把握不严、抗菌药物种类选择欠妥、盲目联合用药、用药时机不当和用药时间长等问题,亟需加强规范化管理.
作者:崔霞;曹晋桂;何晓锋;吴镝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 为规范医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探索合理干预管理措施.方法 选取普外科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3种I类切口手术病例,对其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实施3个阶段连续性综合干预,并对干预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进行评价分析,以考查干预管理效果.结果 通过3个阶段连续性干预管理,抗菌药物应用率由干预前100.00%分别下降为干预后3个阶段的60.47%、46.30%、33.33%;用药频次由干预前1.65次/例分别下降为干预后3个阶段的0.85、0.67、0.39次/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明显提高,分别由于预前0上升为干预后3个阶段的44.19%、69.44%、79.31%;干预后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表现形式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平均抗菌药物费用由干预前988.17元分别下降为干预后81.25、118.50、115.15元.结论 医院制定的3种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实施细则及采取的综合干预管理措施有效、可行,为医院拓展其他Ⅰ类切口手术以及外科Ⅱ、Ⅲ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合理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管理探索了有益的管理经验.
作者:姜玲;史天陆;沈爱宗;孙言才;杜德才;黄强;徐兵 刊期: 2010年第09期
随着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开展,消毒供应中心对临床各科室的简易呼吸器实施集中管理,规范了简易呼吸器清洗消毒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及职业防护,减少环境、人群污染及职业暴露,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超霞 刊期: 2010年第09期
恶性血液病的治疗已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感染仍是目前恶性血液病治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现将某院2008年1~12月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报道如下.
作者:郑梅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含抗幽门螺杆菌特异性抗体牛奶对感染幽门螺杆菌(Hp)的小鼠动物模型Hp的清除作用,为含抗Hp特异性抗体牛奶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实验组对感染Hp的小鼠模型每日经口喂饲含有抗Hp特异性抗体的牛奶0.5 ml进行治疗,治疗周期20 d,以生理盐水和普通牛奶治疗作为对照组;治疗后取鼠胃进行尿素酶实验,组织学检查和胃组织的Hp定植细菌密度检测;统计分析用SPSS13.0软件完成.结果 治疗后,含抗Hp抗体牛奶组尿素酶实验6例阳性,9例阴性;Hp细菌培养9例Hp完全根除,6例部分根除,胃组织Hp的定植密度为10~(3-5)CFU/g胃组织;与生理盐水组和普通牛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含抗Hp特异性抗体的牛奶能够对部分感染Hp的小鼠模型完全根除Hp感染,对不根除Hp感染者,也有明显的杀灭作用.
作者:李仕英;时兰春;王缚鲲;张海谱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某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8年住院的所有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在10 793例住院患者中,共发生医院感染599例次,医院感染率为5.5%;神经内科、烧伤科和干部病房的医院感染率较高,各科室间医院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40.2%);原发病发生医院感染的构成比,居前3位的为烧伤(19.0%)、各种恶性肿瘤(11.9%)和脑梗死(9.4%);各年龄段医院感染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加强对重点科室、重点病种和重点人群医院感染的监控.
作者:高立平 刊期: 2010年第09期
随着医学的发展,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等.同基因和异基因HSCT成为化疗以外的另一重要治疗手段~[1-3].在全球从1970~2001年有78 022例异体移植登记,从1981~2001年有>69 000例自体移植登记~([4-6]),近年来这些数字更是成倍增长.HSCT受者肺部感染,特别是肺部真菌感染越来越成为临床的难题.
作者:徐金富;瞿介明;李惠萍 刊期: 2010年第09期
为了解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及病原菌检出情况,笔者对2008年1~12月入住的1622例神经内科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叶兰英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 预防或减少医院感染纠纷.方法 依据医疗管理法规及临床诊疗规范对医院感染纠纷进行法律责任分析.结果 通过对医院感染纠纷的预防教育,使医护人员依法执业,减少纠纷的产生.结论 4个法律要件构成是确认感染纠纷责任的基础与核心,以此为依据才能公正、合理地化解医疗纠纷.
作者:刘海仙;张宝珠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颅脯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特点和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 对住院颅脑损伤全气管切开术后40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对病原学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调查下呼吸道感染情况,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40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29例次,医院感染例次率为72.5%,以下呼吸道感染占首位(例次感染率82.75%),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35株,占76.1%,其次革兰阳性球菌6株,占13.0%,真菌5株,占10.9%;调查患者均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及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等治疗,气管切开置管时间越长、住院天数越多、下呼吸道感染率越高,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密切相关.结论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气管切开置管时间长、住院天数多、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等是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加强无菌技术操作,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缩短置管时间及住院天数,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作者:刘月梅 刊期: 2010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