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科系统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HOU Jia-jia;阮晓慧;MA Hui-lan

关键词:外科系统, 住院患者, 医院感染
摘要:目的 探讨外科系统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临床特点,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修订更有效的措施.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00年12月--2002年11月5963例外科系统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243例,感染率为4.08%;以神经外科感染率为高,感染率为5.37%;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占首位31.30%,其次为上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其他、手术部位;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男女之比2.2:1;住院时间以31~60 d为高,感染率为4.67%;季节以1~3月份、10~12月份为高,感染率分别为4.95%和4.58%;细菌学检查送检率仅为28.40%,低于卫生部要求的≥50.00%.结论 医院感染的发生与科别、性别、住院时间、季节、侵入性操作、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379名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 分析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探讨防护措施.方法 对426名护士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 其中379名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88.97%;人均被刺伤4.75次/年、刺伤≥10次者占总人数的6.10 %,刺伤多1人1年被刺伤29次;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有拔针、加药、回套针帽、分离针头等.结论 护士针刺伤发生率很高,而防护意识淡漠,故应加强全面性防护概念的教育,预防针刺伤,减少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作者:米光丽;TANG Yan;柳萍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软式内镜活检钳与异物钳的功能修复

    进行内镜及其附件的保养与维护、延长其使用寿命,已成为值得关注的话题.但由于使用方法的不正确以及所使用产品的质量或清洗消毒的意识不强等原因,造成了医院在内镜及附件的清洗与保养工作存在问题,不但增加了患者感染的风险,也增加了医院的医疗成本.

    作者:戴红辉;张艳梅;傅美华;罗伟亮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BacT/Alert 3D血培养仪临床应用评价

    目的 评价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系统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3610份血标本应用BacT/Alert3D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检测.结果 3610份血液标本,检出阳性标本403份,阳性率为11.2%;系统总体阳性检出时间分别<24 h报告占64.3%;24~48 h报告占21.1%;48~72 h报告占11.4%,>72 h报告占3.2%.结论 全自动血培养仪BacT/Alert 3D使用方便,检出菌种范围广,可提高检出率,缩短检出时间,具有准确、快速等优点.

    作者:朱成宾;DOU Lu;夏永祥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鲁沃夫润滑防锈剂的使用方法研究及成本分析

    目的 探讨手术器械手工清洗后的润滑防锈方法及成本.方法 60个器械包随机分为A、B、C、D组,A组用1:15润滑防锈剂常温浸泡1 min后烘干;其余3组分别采用1:15、1:30、1:50润滑防锈剂煮沸1 min后烘干,比较4组的细菌培养结果合格率、器械生锈情况、每月平均费用.结果 B、C和D组合格率均为100%,生锈率3与6个月的4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组内比较只有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月均费用比较C组明显低于A、B组(P<0.01).结论 采用1 : 30润滑防锈溶液煮沸润滑保养器械效果满意且能明显降低维护成本.

    作者:符林秋;XU Chen-yun;柯雅娟;CAI Qiu;俞诗娃;WU Duo-zhi;周淑萍;MA Xiu-miao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鲁沃夫牌润滑剂在器械清洗中的应用

    为了使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在清洗的过程中,提高器械的清洗质量和洁净率,选择对皮肤及人体组织无不良反应的清洁用品.我们遵循清洗三部曲:酶洗、除锈、润滑,选择了鲁沃夫牌润滑剂清洗器械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器械清洗上油的方法,经过半年的使用,取得了显著效果.

    作者:昝东华;司玉梅;杨祖英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小包装无菌物品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与观察

    为控制医院感染,确保医疗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种金属器械、敷料、导管等物品采用不同材质的独立小包装,并在临床中广泛使用.我们体会:(1)使用方便、便于储存:由于小包装物品便于放置,宜于临床储存备用,在行诊疗操作时不需要到供应室临时借用,减少了时间,同时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合理组配所需物品.(2)降低对金属器械的损耗以延长使用寿命:根据患者病情不同,合理组配所需要的物品,减少了诊疗器械的重复回到消毒供应室进行再消毒、再清洗和灭菌,减少了金属器材与各种化学消毒剂、洗涤剂高温等化学物理因素接触机会,降低了对金属器械的损耗,延长了使用寿命.(3)减少科室开支:过去使用的诊疗包,都是由供应室统一制作,有些器械、敷料等物

    作者:张新红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肠道门诊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

    肠道门诊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对肠道门诊实行规范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肠道门诊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作者:李宁;郑洪柱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学检测及耐药谱分析

    目的 调查外科手术切口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方法 采集2001年1月一2006年12月从外科手术后伤口感染分泌物分离的病原菌,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6年间从手术切口感染标本中共培养出246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142株,占57.7%;革兰阳性球菌84株,占34.1%;真菌20株,占8.2%;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表皮葡萄球菌分离率为74.5%和83.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为45.1%和35.0%;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的分离率为34.6%和38.1%,经药物敏感试验测定发现以上耐药菌株均显示了严重的多药耐药性;但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仍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结论 外科切口术后感染较为严重,感染菌株多为多药耐药菌株.

    作者:ZHU Zheng-ming;朱培谦;SHAO Jiang-hua;李红浪;毛盛勋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与管理对策

    目的 了解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5年1月-2006年12月出院病历,手术病历810份和非手术病历1220份(其中非手术应用抗菌药物的病历730份),统计与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所有应用抗菌药物的病例均符合用药指征,手术患者810例中仅有56例用药完全合理,占6.91%,有754例存在用药不合理,占93.01%,手术病例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选药档次过高、围手术期用药时间不当等不合理现象较为突出,Ⅰ类切口平均术后预防用药时间6.59 d,Ⅱ类切口平均术后预防用药时间6.44 d;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率59.83%,共有730例,其中有432例用药完全合理,占59.18%,不合理用药298例,占40.82%,以药物用法、用量不当,应做而没有做病原学检查现象较为突出.结论 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相关培训学习,严格掌握用药原则,建立健全的抗菌药物管理机构和制度是控制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关键.

    作者:陈雪梅;SITU Bing;刘建文;王锡瑜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急诊科面对传染病的挑战

    综合医院急诊科是传染病光顾的重灾区,平时急性传染病绝大多数患者首诊于综合医院而非传染病医院,其中大部分又首诊于综合医院急诊科,经初查怀疑有传染病可能时方转到传染病专科医院.为此,我们不得不深思:急诊科如何面对传染病的挑战.

    作者:孔质彬;刘洁;张平文;张磊;刘翔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调查与对策

    目的 分析腹部手术切口感染高患率,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调查普外科2005年1月-2007年5月腹部手术2302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诊断依据.结果 2302例腹部手术中发生切口感染113例次,感染率4.91%,在所有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中的构成比为81.54%;术中送检标本的病原菌与术后切口分泌物的病原菌具有同种同源性.结论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彻底冲洗腹腔、加强手术环境卫生的监管、加强术后切口的观察和护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LIU Li-hua;魏全珍;ZHANG Hui-zhen;钟馥霞;SU Wen-jie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开放性损伤细菌污染的调查

    为了解开放性损伤的细菌污染情况,为今后的治疗提供依据,对廊坊市几所医院就诊及住院开放性损伤的患者伤口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减少治疗的盲目性.

    作者:王克荣;刘维丽;石秀玲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腹腔术后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腹腔术后患者肺部感染各期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为临床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将2004年1月-2007年9月腹腔术后肺部感染病程长的45例患者病程分为初、中、后期,回顾性地分析各期痰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标本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189株,其中革兰阴性(G-)杆菌110株(58.2%),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G+)球菌59株(31.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为主;真菌20株(10.6%),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初期病原菌以G-菌为主,中期G+球菌明显增多,中、后期检出真菌,混合感染率高(64.4%),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性增加,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为0,G+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结论 腹腔术后肺部感染的各期病原菌分布不同,感染菌株呈多药耐药,经验性选择抗菌药物时应针对上述特点,以期获得更好疗效.

    作者:JIN Yan-fen;杨宏军;BAI Song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重症监护病房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对ICU 40例MODS患者细菌培养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检出病原菌173株,G-菌92株、G+菌60株、真菌21株,分别占53.18%、34.68%、12.14%,占前6位的病原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3.70%(其中MRSA为13.87%)、铜绿假单胞菌14.45%、鲍氏不动杆菌11.56%、嗜麦芽寡养单胞菌8.67%、热带假丝酵母菌8.09%、屎肠球菌7.51%;万古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肠球菌属的敏感率为100.00%,鲍氏不动杆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酶烯类敏感率高;64.0%的患者发生复数菌感染,复数菌感染的发生与ICU停留时间长、发生呼吸衰竭及应用机械通气有关.结论 ICU的MODS患者G+菌、真菌感染率及复数菌感染的发生率高,病原菌多为多药耐药,应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常文秀;WANG Yong-qiang;李健;XING Ying-hong;曹书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加强护理管理预防医院感染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现代医学诊疗技术、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增加.笔者旨在探讨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对策.

    作者:李宜;李娟;申晓华;姚顺英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研究

    目的 了解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 对2005年3月462例手术患者和2006年3月483例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比较调查.结果 2005、2006年组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99.48%、88.12%(P<0.05),2006年组手术前期、后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P<0.05),手术期使用率提高(P<0.05),术后预防用药时间缩短(P<0.05);2006年组应用二联、三联抗菌药物者比2005年组减少.结论 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管理行之有效,但仍有不足之处需加强管理.

    作者:XIAO Xiu-hong;徐凤琴;CHEN Li-rong;张丽崧;SHAO Huai-hao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不同科室医院感染特点及对策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分布部位、科室、危险因素,探讨有效地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研究和医生报告相结合方法,对2004--2006年出院病历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居前3位是下呼吸道占33.7%,上呼吸道占23.0%,胃肠道占18.7%,多发科室为大内科和儿科,大内科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为下呼吸道占49.1%,儿科医院感染主要部位为皮肤软组织占41.6%,各种危险因素对医院感染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原因,强化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意识,规范各种护理操作行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陈华飞;HUANG Wei-dong;陈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监测分析

    目的 监测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与耐药变化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发生率.方法 对6年中分离的1986株肺炎克雷伯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结果 肺炎克雷伯菌1986株中产ESBLs菌株908株,总检出率为45.7%;产ESBLs菌株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耐药,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主要来源于重症监护病房636株(32.0%)、呼吸内科480株(24.2%),呼吸道感染常见(1630株,占82.1%).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是常见的致病菌,及时监测产ESBLs菌的发生率与耐药趋势对指导临床用药至关重要.

    作者:杨爱民;LU Juan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管理

    目的 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方法 建立健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对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培训,制定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等.结果 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宏观管理力度,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滥用抗菌药物的科室和个人进行经济处罚,使抗菌药物的滥用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进行监测,以防止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对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鹰;ZHU Bei-bei;吴芳;LIU Zhen-hua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流行菌株及耐药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病原菌流行菌株分布、耐药情况及其耐药性变化趋势,为危重患者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ICU 2000年1月-2005年12月所分离出的病原菌菌株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89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66株(74.3%),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为主,主要见于呼吸道感染;革兰阳性球菌230株(25.7%),以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属为主,主要见于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且呈多药耐药,革兰阳性菌分离率逐年增多,革兰阴性菌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之势.结论 ICU医院感染的部位主要是呼吸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且呈多药耐药,需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原则,根据药敏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梁锋鸣;XU Hong-yang;沈波;YAN Jie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