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飞;HUANG Wei-dong;陈兰
医院感染监测中,经常要进行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的采样,按规定应用棉拭子采取标本后,放入有采样液的试管中,剪去手接触部分立即送检.这种方法通常需2人配合才可进行操作,而且,每采1个标本均需1把无菌剪,如果1把剪刀重复使用,虽在乙醇灯上进行了消毒,但灭菌效果不可靠,易造成污染,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实际操作,笔者采用一种既不影响检测结果并可一人完成的采样方法:
作者:王玲;韩文权 刊期: 2008年第08期
随着抗菌药物耐药日趋严重、耐药细菌感染的流行,使临床对某些感染性疾病出现无药可医的局面.我院自2007年1月起,建立了特限及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信息反馈机制,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姜赛琳;詹亚梅;王春燕;张晓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加强社康服务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以达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目的.方法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深圳市医疗服务质量医院感染控制质量评估的管理要求,对医院9个社康服务中心开展为期1个月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调查和评估.结果 社康服务中心在医院感染的监测、监控和管理中尚存在不少问题,纳入医院医疗服务质量评估及改进后,在加强管理质量、消毒质量、监测质量、排污质量等多方面都有了较明显提高.结论 社康服务中心的医院感染工作是医院整体医疗服务质量中的一部分,也是目前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对保障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惠珍;WEI Quan-zhen;刘丽华;Qin Hui-lin;钟馥霞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监测医院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为控制病原菌耐药的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5、2006年住院1180份病历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2年检出医院感染病原菌170株,位于前5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白色假丝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占首位,耐药性严重;MRSA和MRCNS对万古霉素敏感率达100.0%,对苯唑西林、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00.0%耐药;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多药耐药性.结论 病原菌耐药性逐年增加,且产生多药耐药性,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控制耐药性的增加.
作者:LI Dang;张丽荣;WANG Xiao-feng;黄文静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神经外科医院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方法 对神经外科2004年1月-2006年12月出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原因、细菌培养结果、药物敏感率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神经外科3年出院患者2448例,发生医院感染277例,感染率11.32%,医院感染329例次,感染例次率13.4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占首位,构成比为57.14%(其中上呼吸道为31.00%,下呼吸道为26.14%),其次为细菌性脑膜炎,占24.62%,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中以G-杆菌为主,占78.56%,病原菌以G+球菌为主,占47.06%.结论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患者接受多项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的应用、患者免疫力低下等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彦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为控制医院感染,确保医疗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种金属器械、敷料、导管等物品采用不同材质的独立小包装,并在临床中广泛使用.我们体会:(1)使用方便、便于储存:由于小包装物品便于放置,宜于临床储存备用,在行诊疗操作时不需要到供应室临时借用,减少了时间,同时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合理组配所需物品.(2)降低对金属器械的损耗以延长使用寿命:根据患者病情不同,合理组配所需要的物品,减少了诊疗器械的重复回到消毒供应室进行再消毒、再清洗和灭菌,减少了金属器材与各种化学消毒剂、洗涤剂高温等化学物理因素接触机会,降低了对金属器械的损耗,延长了使用寿命.(3)减少科室开支:过去使用的诊疗包,都是由供应室统一制作,有些器械、敷料等物
作者:张新红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调查2001-2006年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与抗菌药物年使用量,探讨用药量和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对2001-2006年抗菌药物的年用药频度(DDDs)与阴沟肠杆菌的耐药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6年来阴沟肠杆菌对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其中对阿米卡星下降幅度大,2006年与2005年相比耐药率下降了28.0%;5种抗菌药物用药量呈下降趋势,头孢他啶2006年用药量只有2004年用药量的1/12,环丙沙星2006年用药量只有2001年的1/8;耐药率和用药频度相关性分析显示,阴沟肠杆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与阿米卡星的用药频度呈显著正相关(r=0.8826,P<0.05),也与环丙沙星用药频度呈显著正相关(r=0.9429,P<0.05).结论 2001-2006年阴沟肠杆菌对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阿米卡星的耐药率的下降不仅与其年用量下降呈显著正相关,并且与环丙沙星的年用量下降也呈显著正相关.
作者:裴保香;WU Qi-bei;郭秀娥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55例行机械通气并发生VAP的患者进行统计及分析,并对其病原菌进行检测,同时实施综合性护理措施.结果 经过有效的护理对策,可降低VAP的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结论 VAP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只要合理而全面实施有效护理对策,可以使之得到有效预防与控制.
作者:李毅萍;张景利;LIU Dian-lang;郭健凌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分类及药敏试验结果,以探讨预防与治疗措施.方法 使用博赛科玛嘉CHROMagar作为假丝酵母菌属分离培养基,DADE WalkAway-40鉴定仪、RY-ID真菌鉴定板鉴定假丝酵母菌属菌种,药敏试验采用ROSCO纸片扩散法.结果 共分离出702株真菌,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70.0%,光滑假丝酵母菌占20.8%,热带假丝酵母菌占6.3%;各种真菌对6种抗真菌药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真菌感染仍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但在非白色假丝酵母菌中光滑假丝酵母菌比例有所上升;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和制霉菌素敏感率高,而5-氟胞嘧啶及酮康唑的耐药率相对高些,临床经验用药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
作者:ZHANG Yan-bei;何凤莲;XU Ke;胡碧丹;XU Yuan-hong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综合医院内电梯按钮为医务人员和患者及患者家属共用,环境卫生检测注重医疗活动有关的病区范围,往往忽略了这一公用环境部分.我们对医院电梯按钮进行细菌检测.
作者:李慧平 刊期: 2008年第08期
在口腔诊疗过程中,患者的血液、唾液可直接污染诊疗器械、设备、材料及医护人员的手,使用牙钻、洁牙机等高速旋转的诊疗器时,产生的飞沫和气溶胶可对环境造成污染,为此,我院加强对口腔科管理,控制医院感染,其措施:(1)修订完善<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修订完善了<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制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等,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逐步制度化、规范化.(2)改建口腔科建筑布局:合理的建筑布局与功能流程可以防止污染环境,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
作者:卢宝珍;陈秀琴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调查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病原菌流行菌株分布、耐药情况及其耐药性变化趋势,为危重患者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ICU 2000年1月-2005年12月所分离出的病原菌菌株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89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66株(74.3%),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为主,主要见于呼吸道感染;革兰阳性球菌230株(25.7%),以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属为主,主要见于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且呈多药耐药,革兰阳性菌分离率逐年增多,革兰阴性菌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之势.结论 ICU医院感染的部位主要是呼吸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且呈多药耐药,需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原则,根据药敏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梁锋鸣;XU Hong-yang;沈波;YAN Jie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对ICU 40例MODS患者细菌培养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检出病原菌173株,G-菌92株、G+菌60株、真菌21株,分别占53.18%、34.68%、12.14%,占前6位的病原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3.70%(其中MRSA为13.87%)、铜绿假单胞菌14.45%、鲍氏不动杆菌11.56%、嗜麦芽寡养单胞菌8.67%、热带假丝酵母菌8.09%、屎肠球菌7.51%;万古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肠球菌属的敏感率为100.00%,鲍氏不动杆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酶烯类敏感率高;64.0%的患者发生复数菌感染,复数菌感染的发生与ICU停留时间长、发生呼吸衰竭及应用机械通气有关.结论 ICU的MODS患者G+菌、真菌感染率及复数菌感染的发生率高,病原菌多为多药耐药,应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常文秀;WANG Yong-qiang;李健;XING Ying-hong;曹书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中急性脑卒中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发生率、发病时间、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医院2005年7月-2006年10月神经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探讨SAP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病原学特点及死亡率.结果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中SAP发生率为40.8%,其中的55.4%为早发性肺炎;有卒中病史、呛咳症状、APACHEⅡ评分≥20分及脑干/小脑卒中的患者,早发性肺炎的发生率较高;有心影增大、肺部疾病、昏迷及呛咳症状的患者,晚发性肺炎的发生率较高;病程中不同时间点痰培养检出的菌株中以真菌多,占42.5%,主要是白色假丝酵母菌;革兰阴性杆菌占34.2%,主要是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球菌23.3%,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SAP的患者死亡率高达32.1%.结论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中SAP发生率高,真菌感染率高,死亡率高;多发生在住院后的72 h内;早发性与晚发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不同.
作者:张道培;YAN Fu-ling;徐海清;YUAN Bao-yu;朱奕昕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建立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Mohnarin),掌握我国细菌耐药状况,指导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为管理部门制定抗菌药物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监测2006年6月1日-2007年5月31日全国84所医院临床分离细菌耐药状况,细菌敏感性测定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临床微生物测定方法,以WHONET 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84所医院按监测方案共获得临床分离108 137株细菌敏感性结果,其中革兰阳性菌33 278株,占30.8%,包括葡萄球菌属(STA)22 012株,肠球菌属(ENC)8094株和链球菌属(STR)3082株;革兰阴性菌74 859株,占69.2%,其中大肠埃希菌(ECO)、铜绿假单胞菌(PAE)和肺炎克雷伯菌(KPN)分别为20 987、13 720和10 533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与表皮葡萄球菌(SEP)的检出率分别为56.1%和81.0%;对青霉素不敏感的肺炎链球菌(SPN)比率为7.8%;已出现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粪肠球菌(EFA)和屎肠球菌(EFM);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对大多数被测药物耐药率>40.0%,其中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约70.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比率为35.3%;非发酵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20.0%~40.0%;重症监护病房耐药较其他病房严重,不同省市区细菌耐药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初步建立了我国细菌耐药监测基础数据平台,较为全面了解细菌耐药现状;我国临床分离细菌耐药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多药耐药非发酵菌等十分普遍.
作者:XIAO Yong-hong;王进;ZHAO Cai-yun;高磊;ZHENG Bo;薛峰;LI Xiang-yan;郝凤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分布部位、科室、危险因素,探讨有效地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研究和医生报告相结合方法,对2004--2006年出院病历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居前3位是下呼吸道占33.7%,上呼吸道占23.0%,胃肠道占18.7%,多发科室为大内科和儿科,大内科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为下呼吸道占49.1%,儿科医院感染主要部位为皮肤软组织占41.6%,各种危险因素对医院感染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原因,强化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意识,规范各种护理操作行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陈华飞;HUANG Wei-dong;陈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方法 建立健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对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培训,制定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等.结果 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宏观管理力度,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滥用抗菌药物的科室和个人进行经济处罚,使抗菌药物的滥用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进行监测,以防止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对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鹰;ZHU Bei-bei;吴芳;LIU Zhen-hua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我院供应室从2004年开始利用现有的设备,对回收的复用复杂器械,用多酶超声浸浴配合酸化水手工刷洗,进行随机质量检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燕 刊期: 2008年第08期
B-D试验是专门检测压力蒸汽灭菌器冷空气排除效果.我科对2台灭菌器进行1080次B-D试验,发现有12次不合格,对此,进行调查分析.
作者:王莲红;梁燕妮;陈红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腹部手术切口感染高患率,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调查普外科2005年1月-2007年5月腹部手术2302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诊断依据.结果 2302例腹部手术中发生切口感染113例次,感染率4.91%,在所有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中的构成比为81.54%;术中送检标本的病原菌与术后切口分泌物的病原菌具有同种同源性.结论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彻底冲洗腹腔、加强手术环境卫生的监管、加强术后切口的观察和护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LIU Li-hua;魏全珍;ZHANG Hui-zhen;钟馥霞;SU Wen-jie 刊期: 200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