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
为了解本地区宫颈癌患者感染HPV16、18情况,我们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对在四川多所医院就诊的宫颈癌患者进行检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颜丹;颜海婴;邓茂;赵家兰;黄文才;卿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手术器械手工清洗后的润滑防锈方法及成本.方法 60个器械包随机分为A、B、C、D组,A组用1:15润滑防锈剂常温浸泡1 min后烘干;其余3组分别采用1:15、1:30、1:50润滑防锈剂煮沸1 min后烘干,比较4组的细菌培养结果合格率、器械生锈情况、每月平均费用.结果 B、C和D组合格率均为100%,生锈率3与6个月的4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组内比较只有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月均费用比较C组明显低于A、B组(P<0.01).结论 采用1 : 30润滑防锈溶液煮沸润滑保养器械效果满意且能明显降低维护成本.
作者:符林秋;XU Chen-yun;柯雅娟;CAI Qiu;俞诗娃;WU Duo-zhi;周淑萍;MA Xiu-miao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安尔碘黏膜消毒剂结合湿性愈合敷料处理伤口感染的疗效.方法 124例伤口感染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选用安尔碘黏膜消毒剂、湿性愈合敷料;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换药方法,4周后分析创面愈合情 .况.结果 试验组创面愈合总疗效达到96.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换药前后血液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尔碘皮肤黏膜消毒剂结合湿性愈合敷料处理伤口感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阮瑞霞;LIU Xiao-ming;吴永红;WANG Gai-yan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探讨防护措施.方法 对426名护士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 其中379名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88.97%;人均被刺伤4.75次/年、刺伤≥10次者占总人数的6.10 %,刺伤多1人1年被刺伤29次;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有拔针、加药、回套针帽、分离针头等.结论 护士针刺伤发生率很高,而防护意识淡漠,故应加强全面性防护概念的教育,预防针刺伤,减少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作者:米光丽;TANG Yan;柳萍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腹部手术切口感染高患率,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调查普外科2005年1月-2007年5月腹部手术2302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诊断依据.结果 2302例腹部手术中发生切口感染113例次,感染率4.91%,在所有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中的构成比为81.54%;术中送检标本的病原菌与术后切口分泌物的病原菌具有同种同源性.结论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彻底冲洗腹腔、加强手术环境卫生的监管、加强术后切口的观察和护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LIU Li-hua;魏全珍;ZHANG Hui-zhen;钟馥霞;SU Wen-jie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消化内镜在监控管理中发现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从而达到质量控制持续改进的目的.方法 查找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每个环节问题,分析影响清洗消毒效果的原因;制定落实持续改进在内镜清洗消毒的过程中具体措施;修改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加强清洗消毒质量监督.结果 在监控管理中认真执行<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使内镜清洗消毒质量得到了持续改进,内镜监测灭菌生长均达到合格的标准,保证了医疗安全.结论 持续改进内镜清洗消毒的监控管理,有助于提高整体护理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殷积美;LIU Bing-rong;刘巍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鉴定与药敏试验,双纸片法确证试验与纸片协同法筛选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结果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对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氨曲南均高度耐药,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低,分别为12.50%、13.64%、14.77%;产ESBLs菌株占69.32%,产MBL菌株占88.64%,同时产ESBLs与MBL菌株占60.23%.结论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治疗上建议足量联合使用≥2种抗菌药物.
作者:余军;SHAN Cai-hua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HBeAg阴性变异株对HBeAg作为手术中HBV传染源监控指标实用性的影响.方法 在确定HBeAg阴性变异株与手术中HBV传染源关系的基础上,探讨病毒变异对HBeAg作为监控指标的影响.结果 HBeAg阴性手术组的HBV传染性强度关键词:HBeAg乙型肝炎病毒医院感染
作者:YANG Shuang-wang;杨海平;JIANG Min-lan;金琳;LAI Xue-jun;刘秋香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定期排空湿化罐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 对24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每24 h排空湿化罐,对照组仅在湿化罐内湿化液低于水位下限时给予添加,比较VAP的发生率.结果 240例机械通气患者有96例发生VAP,共培养238株病原菌,观察组VAP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P<0.05).结论 机械性通气患者每24 h排空湿化罐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VAP的发生.
作者:HU An-rong;施学芝;HUANG Xin-ming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近两年血液病房病原菌临床分布特点与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菌株鉴定采用VITEK-60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及配套GNI+、GPI、YBC,细菌药敏试验采用K-B法,并用WHONET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从所有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共37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G-菌)占59.7%,革兰阳性菌(G+菌)占32.4%,真菌占7.8%;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ESBLs的检出率为59.3%,肺炎克雷伯菌ESBLs的检出率为24.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为18.2%,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为87.8%.结论 进行病原学监测,了解流行菌株分布和耐药趋势,对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降低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均有重要价值.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从事医疗废物收集的工作人员一般未接受过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学习,自我防护意识薄弱,他们的工作是机械性地按要求收集各类医疗废物,工作量较大,为了方便快捷地完成工作,被感染损伤的概率也要大于其他人群.为了避免医疗废物收集人员感染,现总结如下:(1)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要加强有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及医疗废物分类等有关知识的培训,树立法律意识和责任心.掌握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理的相关知识,重视医疗废物的危害性,提高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2)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在医疗废物收集转运的过程中,一定要戴帽子、口罩、长腕橡胶手套,穿防护服及橡胶靴子等,污染后的防护用品及时消毒备用.
作者:李燕平;孟庆来;马炳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医院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产AmpC酶情况.方法 按NCCLS推荐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确证试验,对369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ESBLs酶的检测,并用改良三维试验、三维试验抑制试验及AmpC酶诱导试验对表型可疑产AmpC酶的菌株进行检测.结果 73株表型可疑产AmpC酶的菌株中检出34株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24株,肺炎克雷伯菌10株,其中有5株大肠埃希菌、2株肺炎克雷伯菌同时产ESBLs酶;2株肺炎克雷伯菌诱导产AmpC酶.结论 产生AmpC酶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的又一重要机制,实验室应对其检测与监测给予足够重视,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减缓对细菌耐药的选择性压力、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流行.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为了使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在清洗的过程中,提高器械的清洗质量和洁净率,选择对皮肤及人体组织无不良反应的清洁用品.我们遵循清洗三部曲:酶洗、除锈、润滑,选择了鲁沃夫牌润滑剂清洗器械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器械清洗上油的方法,经过半年的使用,取得了显著效果.
作者:昝东华;司玉梅;杨祖英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医院真菌感染的临床状况,病原菌分类、分布、危险因素,探讨真菌引起医院感染的原因,制定预防与控制医院真菌感染的措施.方法 对绍兴市人民医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495例医院真菌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广谱抗菌药物、各种侵入性操作、免疫抑制剂、化疗药物的应用,是引起医院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结论 严格按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菌群失调;严格无菌操作,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外源性感染;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时补充营养,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是预防医院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邵剑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深部真菌感染以条件致病菌较为常见,如假丝酵母菌属、隐球酵母菌属、曲霉菌属、毛霉菌属,平时在呼吸道或消化道内定居,在免疫功能低下时可致病,可以继发于细菌感染,也可两者并存.通过对39例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旨在探讨其发病特点,以便更好地预防.
作者:胡晖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分类及药敏试验结果,以探讨预防与治疗措施.方法 使用博赛科玛嘉CHROMagar作为假丝酵母菌属分离培养基,DADE WalkAway-40鉴定仪、RY-ID真菌鉴定板鉴定假丝酵母菌属菌种,药敏试验采用ROSCO纸片扩散法.结果 共分离出702株真菌,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70.0%,光滑假丝酵母菌占20.8%,热带假丝酵母菌占6.3%;各种真菌对6种抗真菌药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真菌感染仍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但在非白色假丝酵母菌中光滑假丝酵母菌比例有所上升;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和制霉菌素敏感率高,而5-氟胞嘧啶及酮康唑的耐药率相对高些,临床经验用药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
作者:ZHANG Yan-bei;何凤莲;XU Ke;胡碧丹;XU Yuan-hong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调查心脏手术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医院感染情况及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4年1月一2006年12月324例心脏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发生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34例,占同期医院感染的10.5%,全部患者均使用过广谱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30例机械通气时间>2周;药敏结果显示复方新诺明、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低,其次是头孢他啶和环丙沙星;碳青酶烯类及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呈高度耐药.结论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医院感染与基础疾病严重、长时间机械通气、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尤其是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密切相关.
作者:王晓龙;JIA Ming;张宏家;ZHOU Qi-wen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分布部位、科室、危险因素,探讨有效地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研究和医生报告相结合方法,对2004--2006年出院病历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居前3位是下呼吸道占33.7%,上呼吸道占23.0%,胃肠道占18.7%,多发科室为大内科和儿科,大内科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为下呼吸道占49.1%,儿科医院感染主要部位为皮肤软组织占41.6%,各种危险因素对医院感染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原因,强化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意识,规范各种护理操作行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陈华飞;HUANG Wei-dong;陈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现代医学诊疗技术、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增加.笔者旨在探讨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对策.
作者:李宜;李娟;申晓华;姚顺英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为了解开放性损伤的细菌污染情况,为今后的治疗提供依据,对廊坊市几所医院就诊及住院开放性损伤的患者伤口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减少治疗的盲目性.
作者:王克荣;刘维丽;石秀玲 刊期: 200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