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陈文光;章泽豹;蒋景华

关键词:围手术期, 预防, 抗菌药物
摘要:目的了解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现状、评价其合理性;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方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方法对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目标性监测;在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随机抽取290例患者进行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 结果普外科6 284例次住院患者中手术患者5 312例次,采用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3 126例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58.85%;发生医院感染 232例次,医院感染率3.69%;在调查的 290例病例中,53.5%的Ⅰ类切口患者、100%的Ⅱ类切口和Ⅲ类切口患者使用抗菌药物. 结论普外科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比较严重,要加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加强制度化管理、加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知识教育,进一步提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知识水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环氧乙烷灭菌

    据文献记载,公元1859年,Wurtz首先发现了环氧乙烷(ethylene oxide,简称EO)又名氧化乙烯或氧丙烷.但将其作为消毒与灭菌剂应用是在1936年.1936年,Schrader与Bossert发现EO与CO2相混合,用于杀灭各种害虫和细菌.1937年Gross与Dixon发现EO对试验的48种微生物都有杀灭作用.1940~1943年间,Griffith和Hull共同出版了多本书籍并申请专利.1949年,Phillips和Kaye对EO进行了系统而较全面的研究.此后Ernst和Shull,Ernst和Doyle,Kereluk和Lloyd等对EO的灭菌机理、影响因素、急、慢性毒性、灭菌效果、腐蚀性及其在环境中的变迁等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20世纪50年代起EO开始用于医院灭菌,据调查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几乎所有的医疗机构都具备EO灭菌设备.而国内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的大部分大医院都具备进口EO灭菌器.由于新的EO灭菌设备能提供十分安全的保证,因此EO仍将是医院里主要的低温灭菌方法.

    作者:黄靖雄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万古霉素治疗下呼吸道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万古霉素(方刻林)治疗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下呼吸道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2001年10月~2003年5月间我院RICU的MRS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18例,采用方刻林0.5g,静脉滴注,3次/d;对照组17例,给予万古霉素0.5g,静脉滴注,3次/d,两组疗程为7~14 d. 结果方刻林组治愈率为61.1%,有效率为94.4%,细菌清除率为77.8%;万古霉素组治愈率为64.7%,有效率为94.1%,细菌清除率为82.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方刻林与万古霉素的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方刻林治疗下呼吸道MRS感染疗效确切,使用安全.

    作者:王臻;童朝辉;徐莉莉;王辰;张洪玉;杜小玲;王清涛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235例败血症病原菌及其耐药特性分析

    目的了解败血症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常见病原菌耐药情况. 方法采用美国Becton Dickinson (BD)公司生产的Bactec 9120血培养仪和凤凰-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对败血症患者的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比较排位前5位细菌耐药特征. 结果 235株病原菌中,医院感染菌共 161株,占68.5%;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为主,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且医院感染菌的多重耐药率79.3%高于院外感染菌56.0%. 结论临床需及时掌握败血症的细菌分布与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现象和动态,对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亚莉;耿穗娜;李中齐;李琼;王茵茵;汪能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防止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的措施

    防止医院感染病例漏报严重的现象,我院采取了各种措施,使医院感染漏报率降低到卫生部规定的标准,现将我们的做法介绍如下.

    作者:杨秀珍;周桂荣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医院感染与护士扫床手污染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护士扫床手污染的程度和现状,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可靠的方法. 方法将同时正在晨间扫床的102名护士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2名,B组50名,A组每名护士在扫完所规定的床位以后,立即对每名护士进行手采样,共采52份;B组每名护士在每扫完1张床后立即进行手采样-洗手-再采样,B组扫床后洗手前和洗手后共采样各50份,然后将采样结果进行细菌培养. 结果用χ2检验:A组与B组洗手前进行比较χ2=3.27 P>0.05,无差异;A组与B组洗手后进行比较χ2=61.03,P<0.005,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B组洗手前与洗手后进行比较χ2=38.46 P<0.005,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 结论护士扫床同其他操作一样,必须一床一扫一洗手(消毒手),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韩传平;孙淑芳;南秀荣;刘慧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手术器械上戊二醛残余液对术后切口愈合影响的拉力实验

    目的探讨手术器械上不同浓度戊二醛残余液对术后切口承受拉力影响的差异. 方法 25只兔随机分5组,用携有不同浓度戊二醛残余液或无菌蒸馏水的器械分别造切口为A、B、C、D、O组,术后96h拆线,活体切口拉开. 结果 5组切口所能承受拉力均数为:A:109g、B:162g、C:232g、D:449g、O:538g,处理组间F=17.97,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区组间F=1.20,P>0.05,差异无显著性;5组均数两两比较:O和D分别与A、B、C比较,均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余两两比较,均P>0.05,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2%戊二醛消毒后器械不经荡洗或以500ml无菌蒸馏水定量荡洗1~2遍,不能达到临床使用要求;荡洗3遍与空白对照无差异.

    作者:李发亮;高春香;张丽莎;王江波;冯文斌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社区及医院感染中产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细菌耐药性及质粒分析

    目的探讨社区和医院感染中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ECO)和肺炎克雷伯菌(KPN)耐药性及细菌质粒谱特点. 方法药敏试验采用改良Kirby-Bauer法,细菌质粒DNA采用碱变性少量快速提取法,用χ2检测. 结果医院感染ECO耐药率明显高于社区感染(P<0.001),ECO细菌质粒较KPN分子量大,表现多源性、多样性、分布较广,仅在ECO中发现3对同源基因质粒谱. 结论医院感染致病ECO有多源多样的细菌耐药质粒,为医院感染顽固的耐药菌,应加强医院感染易感因素控制,以防感染流行.

    作者:徐昕;崔金环;许燕卿;马均宝;源孔文;左亚沙;司建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寡核苷酸表达谱揭示异烟肼耐药对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结核分支杆菌异烟肼耐药菌株与H37Rv异烟肼敏感菌株感染巨噬细胞后差异表达的基因. 方法利用高密度cDNA芯片检测巨噬细胞U937感染结核分支杆菌异烟肼耐药菌株与H37Rv后的基因表达谱的差异. 结果两者诱导巨噬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有53条,异烟肼耐药菌株比敏感菌株诱导多种趋化因子和细胞免疫增强的细胞因子表达上调和免疫抑制细胞因子IL-10等表达下调. 结论异烟肼耐药对细菌毒力有明显的影响,异烟肼耐药菌株的致病力下降,异烟肼耐药菌株容易被宿主免疫系统清除;结果为耐多药结核病控制提供依据;骨桥接素和巨噬细胞趋化因子等,在抗异烟肼耐药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免疫中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乐军;李瑶;谢建平;徐永忠;梁莉;王洪海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医疗废物管理

    自国务院出台<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后,我院对照条例内容,重新制定了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并要求各科室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医疗废物的日常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我科对医院医疗废物的现状进行了一日追踪.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秀红;金美娟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护士洗手行为调查

    对院内护理人员操作前后洗手情况进行实际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菊如;钟春娇;肖凤兰;肖红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研究

    目的调查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inoglycosides-modifying enzymes,AMEs)基因的流行状况. 方法采用PCR法检测41株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9种AMEs基因. 结果 41株革兰阴性杆菌25株检出AMEs基因(61.0%),其中aac(3)-Ⅱ基因检出率高(46.3%), ≥2种AMEs基因的占76.0%;不同菌株产生的AMEs也有一定差异;4株表型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但检出AMEs基因,8株表型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但9种AMEs基因检测为阴性. 结论革兰阴性杆菌AMEs基因携带率较高,且多种AMEs基因共存现象严重.

    作者:蔡培泉;赵琪;王春新;黄学文;谢国强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痰标本分离66株不动杆菌药敏分析

    目的增强对不动杆菌属的认识,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抗生素. 方法对本院1999年8月1日~2002年7月31日间痰66株不动杆菌进行药敏分析. 结果从绝对数看,本院不动杆菌感染呈逐年明显增多趋势;药敏试验显示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分别为77.27%和62.12%,对17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 结论不动杆菌对所试抗生素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明显高于既往的文献报道.

    作者:吕良超;张华平;曾奕明;王适龙;陈晓阳;杨栋勇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外伤性截瘫患者饮水量与菌尿关系探讨

    外伤性截瘫患者的尿潴留,我们采用间歇性导尿(IC)的方法,但对间歇性导尿导致菌尿问题,临床上常用鼓励患者饮水的方法,进行生理性膀胱冲洗来预防泌尿系感染.但患者24 h饮水量多少为宜,目前尚无资料报道,为寻找既能预防或减少菌尿的发生,患者又能接受的饮水量,我科于2001年6月~2003年11月对34例外伤性截瘫患者进行了饮水量试验和尿液培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元姣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230例死亡病历医院感染的分析

    目的了解死亡患者医院感染的基本情况,探讨死亡原因与感染的关系. 方法对我院2002年度死亡病历共 230份,采取回顾性的调查分析. 结果 230例死亡病历中有医院感染72例 125例次,医院感染率为31.3%,是同期医院感染的9.74倍;47.39%的死亡与感染有关;72例有医院感染的死亡病例平均住院56.4d,比全院平均住院日(17.3d)多39.1d;死亡病历中≥两种基础疾病 204例;各种恶性肿瘤 103例,占死亡总数的44.78%;呼吸系统感染占医院感染的首位;在送检的各类标本中检出G-菌37株,G+菌25株,真菌22株. 结论医院感染是加速和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各种恶性肿瘤患者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人群;呼吸系统感染是预防的重点;G-菌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作者:何多多;张玉强;张颖;杨杰;黄莉萍;王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沟通技巧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目的用良好的沟通技巧,使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得到提高. 方法运用沟通技巧与临床科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结果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使医院医疗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结论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建立民主、和谐、奋发向上的人际关系,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一些规范、制度、标准很自然的溶入到临床科室的日常工作中,提高了医疗质量.

    作者:郑梅;蒋景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SARS病区空气及物体表面消毒效果调查分析

    为检测我院SARS病区的物理、化学方法消毒效果,特对SARS病区内划分出的清洁区、缓冲区、半污染区及污染区的空气和物体表面微生物污染情况进行了监测.

    作者:张京利;王力红;杨莘;石海鸥;王桂珍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分析

    为观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疗效,作者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VAP34例,并与头孢他啶作比较,报道如下.

    作者:邓在春;周成杰;李波;陈琳;叶小群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调查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指导经验性治疗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方法采用符合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痰标本分离的致病菌株,用琼脂扩散法测定其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结果共检验出致病菌 269株,革兰阴性菌 182株;其中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占前5位;革兰阳性菌87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占大多数;药敏显示革兰阴性菌、阳性菌分别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敏感. 结论医院感染菌的多重耐药给抗菌治疗带来困难,检测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于翠香;傅爱玲;阎申;刘学梅;宁康;周玲;石彦明;刘世清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多功能卸针头器的制作和临床应用

    临床上卸注射针头是抽血检查和注射治疗完毕后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目前在治疗和检查中普遍采用的是注射完毕后直接用手拔掉针头,这种做法的不良之处在于:(1)操作中易被针头扎伤,从而可能导致感染,直接危害着操作者个人的健康及对社会、家庭造成伤害,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2)针头部剩有的各种药液、血液容易污染治疗区,也不符合医疗常规.经过3年多的临床实践,我们研制的多功能卸针头器,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可靠.我们认为该产品极具推广使用价值,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秀枝;赵蓓丽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控制医院内尿路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分离129株尿培养阳性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敏,同时对G- 杆菌进行ESBLs的检测,对葡萄球菌属做甲氧西林耐药检测,肠球菌属细菌进行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HLAR)的筛选. 结果病原菌分布为大肠埃希菌51.16%、金黄色葡萄球菌10.8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75%、肠球菌属占6.20%及假单胞菌属占5.43%; 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5.76%、40.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ONS)的检出率分别为57.14%、50.00%,高水平耐氨基糖苷类(HLAR)肠球菌检出率为50.00%. 结论重视尿路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检测,对控制医院内尿路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十分重要.

    作者:孙阳;张友林;林萍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