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生素引起腹泻病流行的进展

杜文华;范武锋;易祖芹

关键词:腹泻, 抗生素, 流行病学, 治疗学
摘要:腹泻病是我国传染病中发病数多、流行面广的一组疾病[1].有700多种药引起腹泻,约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7%,其中25%是由抗生素引起的[2].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可通过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和运动等功能障碍,引起腹泻病,其中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克林霉素发生率较高[3,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和发病原因, 为防治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1995年8月~20 01年6月,住院的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6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3例为细菌性感染占5%,2例为无菌性炎症占33.3%,1例为自身免疫性反应占16.7% . 结论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有较高的医院感染率,加强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可以减少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发病率,并进行有效地治疗.

    作者:邵建萍;周电刊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干预性血液传播疾病4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保证患者临床用血安全,避免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医疗纠纷.方法干预性对手术前及预输血患者做HBsAg、HCV、HIV 、TP-ELISA 4项检查,采用意大利希亚克全自动酶免检测分析仪进行检测. 结果 3个月内1 632份标本中4项结果阳性率16.42% ,其中确认HIV感染者5例.结论对患者进行4项检测,确知其传染源,是医院感染普遍性防护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者:刘玉英;靳桂明;温广慧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表浅切口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研究腹腔镜(LC)胆囊切除术后医院表浅切口感染发生的特点,探讨其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对某院196例LC胆囊切除术患者采用查阅病历、院外追踪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6例LC胆囊切除术患者发生表浅切口感染27例,医院感染率为13.8%,术后表浅切口感染与手术医师有关(P<0.01);感染者较非感染者延长伤口愈合时间6周.结论 LC胆囊切除术后医院表浅切口感染发病率较高,因其发生在院外,多数漏报,不易引起外科医师的重视;外科医师对切口感染的重视程度和手术操作技巧是预防和控制发生医院表浅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杨淑蓉;李六亿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血液病医院感染分析及对策

    医院感染目前已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血液患者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也是导致血液患者死亡的常见的原因之一.为探讨血液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预防对策,我们对46例发生医院感染的血液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作者:吴燕子;孙莉;井玉琦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抗生素引起腹泻病流行的进展

    腹泻病是我国传染病中发病数多、流行面广的一组疾病[1].有700多种药引起腹泻,约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7%,其中25%是由抗生素引起的[2].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可通过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和运动等功能障碍,引起腹泻病,其中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克林霉素发生率较高[3,4].

    作者:杜文华;范武锋;易祖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广州市儿童医院1993~2000年医院感染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医院医院感染的发病状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本院1993~2000年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发病率.结果 91 265例住院患儿,发生医院感染4 672例,医院感染率为5.13%,总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39.38%)、胃肠道(17.08%) 和下呼吸道(15.24%)及皮肤软组织感染(12.39%)为主.结论医院感染的防治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作者:邹宝兰;何通杰;石瑛;吕嘉春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手术期的感染及预防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表面抗原(H BsAg)携带者,经手术传播的危险性及预防方法. 方法根据套式 PCR定量检测HBV DNA确定的HBV传染性和传播阈值,参考疫苗接种对HBV易感性的影响,将HB V携带者分为低度、高度和极高传染性3个等级,评价HBeAg与HBV经手术传播的关系.结果监控组、非监控组和肝炎组高度传染性HBV携带者例数与各自总例数之比分别为1/1.19、1/250和1/4.44;极高传染性者分别为1/5.16、0和0;HBeAg阴性肝炎患者的HBV感染模式与HBeAg阴性外科患者相同,但HBV携带率和传染性都显著大于后者 ;HBsAg和抗HCV阳性无关.结论手术中对HBeAg阳性患者必须采取加强预防措施;对HBeAg阴性外科患者则无此必要;对HBeAg阴性肝炎患者采取的预防措施应该与HBeAg阳性患者相同.

    作者:杨双旺;宫丽莉;孙佩;陈美珍;肖蔚;但文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心供应室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目的了解中心供应室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方法通过对我国5省6市22所医院中心供应室现状的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结果中心供应室在满足临床需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临床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保障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没有严格地按照规章制度要求进行工作;未做到严格的三区划分、人和物分流、洁污分流;设备陈旧,清洗和消毒工作主要为手工进行,仅少数单位装备有清洗消毒机, 预真空高压蒸汽灭菌使用不普遍,快速灭菌设备缺乏等.结论建议加强领导的重视,以消毒技术规范为原则进一步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更新或增加必要的设备;取消或逐步取消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手术器械.

    作者:周惠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3M安必洁快速多酶清洗剂在供应室应用观察

    目的提高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控制医院感染.方法用3M安必洁快速多酶清洗剂与水以1∶200的浓度、水温25~30 ℃稀释,污染品直接浸泡于清洗液中5 min后清洗.结果 3M安必洁快速多酶清洗剂对血迹污迹清除有显著效果,优于其他清洗剂. 结论使用3M安必洁快速多酶清洗剂提高了无菌物品质量.

    作者:凌文洁;尤道荣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肝星形细胞CD14表达变化在内毒素肝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内毒素肝损伤过程中肝星形细胞(枯否细胞,KC)CD14表达及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的动态变化,进而探讨内毒素肝损伤的机理.方法经尾静脉内注射不同剂量(1 mg/kg、10 mg/kg)大肠埃希菌内毒素(LPS),复制内毒素肝损伤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小鼠肝脏CD14表达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肝组织TNFα、IL-6的水平,光镜观察肝组织学变化. 结果内毒素肝损伤过程中,KC表面CD14表达呈进行性上调,且与内毒素呈明显的量效关系;CD14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OD值)与肝组织TNFα、IL-6及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内毒素肝损伤过程中,随着CD14表达上调,内毒素对库普弗细胞的激活作用则相应增强,释放促炎因子TNFα、IL-6等进一步增加,加重肝组织的损伤;肝星形细胞CD14表达上调可能是内毒素肝损伤的重要机理之一.

    作者:谢国旗;蒋建新;陈永华;刘大威;张宇;周继红;朱佩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瑞得林在透析器复用灭菌中临床应用效果的探讨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终末期行维持性血透患者透析器复用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有效的灭菌方法. 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热原反应发生率与透析器出、入口的细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并对30 例透析患者使用3.5%瑞得林(Renalin)连接瑞得冲(Renatron)复用机与0.3%过氧乙酸手工复用透析器,比较两者尿素氮、肌酐的清除率.结果使用3.5 %瑞得林灭菌复用透析器时,细菌培养种类明显比0.3%过氧乙酸和1%甲醛少(P<0.001);3.5%瑞得林机器消毒透析器10次与用0.3%过氧乙酸手工5次复用的透析器肌酐清除结果相同,尿素清除明显优于手工(P<0.001 ).结论 3.5%瑞得林消毒液具有高效灭菌作用,在清洗透析器的同时,保护了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和毒素清除率,与瑞得冲合用可以增加透析器的使用次数, 减少透析费用.

    作者:弓在春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山莨菪碱湿敷预防β-七叶皂甙钠致静脉损伤

    目的为静脉输入β-七叶皂甙钠所致静脉损伤提供可靠防护措施.方法对骨科脊柱、四肢、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观察组采用2%山莨菪碱溶液将4.5~5.5 cm的4层纱布浸湿持续敷在输液处近心端. 结果局部持续湿敷2%山莨菪碱对减轻静脉损伤、保护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效果显著.结论 2%山莨菪碱湿敷可预防静脉输入β-七叶皂甙钠所致静脉损伤的防护,操作方法简单 ,使用方便.

    作者:张明学;刘琳;赵巨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

    目的了解全市医院感染发病率、部位发病率、漏报率及抗生素使用情况,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方法对全市26所县级以上综合医院166 199位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监测,并对7 603例医院感染病例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医院感染发病率4.86%;部位发病率以呼吸道(43.9%) 、泌尿道(16.1%)、手术切口(12.9%)居前3位,漏报率9.88%;抗生素使用率80.0%.结论医院感染发病率由高至低依次为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呼吸道感染是医院感染防治重点部位;应加强抗生素管理.

    作者:叶晓春;叶爱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生物检测法对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

    在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工作中,注重利用嗜热脂肪芽胞杆菌的活菌对灭菌的效能进行监测,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保证了灭菌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罗利民;贾孝莲;章雪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医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

    目的探讨医院内肺部真菌感染(PFIH)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地分析99例PFIH资料.结果 PFIH占本院医院感染的25.4%,菌种以白色念珠菌多(75.5%).PFIH的发生除与基础疾病相关外,尚与长期住院、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大型手术及侵入性检查操作的广泛开展等密切相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5).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减少不必要的侵袭性操作,加强全身支持治疗,早期发现PFIH,根据菌种及药敏结果选用抗真菌药治疗,可望改善预后.

    作者:张美齐;吕火祥;严影;张可;蒋国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放化学指示卡外包装布的改进

    根据护理质量管理要求,需要在高压蒸汽灭菌的大消毒包、器械包及敷料包中央放置化学指示卡,通过卡颜色的变化,判断包中央的温度、湿度、渗透度与持续时间是否达到灭菌的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对放化学指示卡的外包装布进行了改进,效果很好.

    作者:吴岚;王明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呼吸道真菌感染165例分析

    目的为探讨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对165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生呼吸道真菌感染的165例患者平均年龄65岁,均有基础疾病,所有患者均用过抗生素,16例患者应用了激素,15例患者应用了化疗药物,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球菌居多,占68.48%,及时治疗效果尚好.结论警惕真菌感染,积极治疗基础病,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早发现和治疗真菌感染.

    作者:吴秀华;刘永华;祝洪珍;郭增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调查及体外药敏监测

    目的监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耐药现状,指导临床抗感染化疗.方法采用纸片协同法检测ESBLs菌株,并对67株ESBL s菌株药敏进行分析.结果产ESBLs菌株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仅亚胺培南尚未发现耐药株.结论实验室应注重ESBLs的监测和报告,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化疗,有效地控制ESBLs菌株在医院内的播散和流行.

    作者:李智山;周乐翔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气管切开术后感染防治的进展

    气管切开术在上世纪40年代仅用于解除上呼吸道梗阻.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气管切开术不仅用于解除上呼吸道梗阻,而且应用于下呼吸道梗阻;伴随气管切开术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并发症时有发生,感染尤其常见.本文对气管切开术后感染及防治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则杨;杨晓英;李家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126例重型肝炎死亡病例医院感染分析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死亡病例医院感染发病率、易感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近10年收住的重型肝炎死亡病例医院感染的情况.结果 126例重型肝炎死亡病例中有68例并发医院感染(占54.0%),急性重症、亚急性重症和慢性重症医院感染率分别为38.9%、43.5%及6 6.1%,73.5%的死亡患者与医院感染有关;易感因素为严重的原发病、抗生素及激素的不合理应用. 结论重型肝炎并发医院感染发生率高、预后差,除应注重保护肝脏、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激素外,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治疗,更重要的是预防.

    作者:陈祖涛;甘建和;范宗滂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