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进才;梁远
目的评价0.5%碘伏与1‰苯扎溴铵(新洁尔灭),在尿管护理中的灭菌效果.方法对196例腹部手术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0.5%碘伏1~4 h内灭菌效果为100%、8 h后灭菌作用开始减弱,而1‰苯扎溴铵4 h后灭菌作用已开始减弱.结论 0.5%碘伏的灭菌作用明显优于1‰苯扎溴铵(P<0.01).
作者:刘燕;陈彩片;李雪;黄妹弯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对比研究环境内毒素与精制内毒素的热稳定性,考察热压灭菌前后细菌内毒素水平的相关性,为静脉输液相关医疗器具及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和医院感染工作提供定量参考依据. 方法分别制备环境内毒素与精制内毒素溶液,经两次热压灭菌处理,EDS99内毒素测定系统动态浊度法定量测定不同处理后样品的细菌内毒素水平,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相关回归分析. 结果经单次热压处理后,环境内毒素和精制内毒素的对数衰减分别为(0.73±0.23)、(0.97±0.58),经第二次热压处理后,两者分别继续衰减(0.68±0.14)、(0.86±0.52).结论环境内毒素与精制内毒素的热稳定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热压处理后的细菌内毒素水平与起始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r>r0.01(4)],推广应用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查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者:初玉云;刘爱明;张岫英;李伟;王本敏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研究神经外科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感染的特点,为临床抗生素的合理选用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临床分离的106株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ESBLs确认试验(NCCLS1999年标准)行ESBLs检测,并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及讨论.结果分离产ESBLs菌12株占11.3%;其中呼吸道感染9例,尿路感染3例;感染前头孢他啶的平均使用时间为13.3 d,平均住院时间40.3 d. 结论三代头孢菌素在神经外科的长期大量使用是细菌产生ESBLs的重要选择因素;合理选用抗生素、促进脑功能恢复、加强全身支持治疗及提高免疫力是控制神经外科感染的根本途径.
作者:张晓冬;唐文渊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近两年来我院新生儿室住院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医院感染与孕周、疾病的严重程度、抗生素及激素的滥用等有明显关系;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真菌,其次是革兰阴性杆菌;以胃肠道受累为主,其次是口腔粘膜、呼吸道. 结论早产、低体重、非母乳喂养、严重原发疾病、长期住院、侵袭性操作及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滥用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陈红武;黄铮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患者男性、47岁,主因颜面部、四肢皮肤皮疹、发热10 d,高热乏力3 d入院.
作者:黄志红;常东;蒋伟 刊期: 2002年第11期
医用担架车作为运输工具,在急诊科、外科使用较频繁,被运送者以急、危、重症及创伤者多见.如果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车体,染菌的担架车作为细菌载体或污染源,可直接通过接触者引起医院感染,我们通过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担架车染菌,标本全部阳性,但通过预防消毒处理后微生物数量明显减少,合格率达100%.
作者:毛丹雅;周海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从一直肠癌术后患者血培养中检出1例光滑球拟酵母菌,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洪;杨选英;耿奇;张艳;郭彩花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调查分析深圳市某医院常规手术术后感染的原因,以加强术后感染的控制.方法对深圳市某医院术后感染病例进行病原学分析及常规监测分析. 结果引发术后感染的病原菌是木糖葡萄球菌. 结论手术室消毒措施不得力、手术用具灭菌不严格,是造成这起术后并发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采取相应的监控措施.
作者:洪帮兴;江丽芳;张世英;曾敏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采用科学的、实用的、经济的监控方法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方法对本院1999~2000年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和环境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进行调查,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作等级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本院1999~2000年的医院感染发病率与环境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的等级相关系数均不存在相关关系|rs|<r0.05(12),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感染发病率不随医院环境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的升高而降低.
作者:王劲松;李好;许敏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医院内外下呼吸道感染的菌群分布及差异,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方法对确诊的31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取深部的晨痰标本做细菌分离培养,按常规鉴定方法和VITEK-AMS微生物自动分析仪鉴定到种,抗生素敏感试验采用K-B纸片法按NCCLS规定的标准进行.结果分离获得16个属436株细菌,G-杆菌占46.1%,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G+球菌占24.1%,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真菌占29.8%,以白色念珠菌为主;院内感染组与院外感染组细菌分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G-杆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G+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对头孢哌酮、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结论医院内、外下呼吸道感染的菌群分布差异性无显著,以G-杆菌引起的感染占优势,白色念珠菌的感染率越来越高;院内感染菌群的耐药率高于院外感染.
作者:刘冰;徐修礼;贾淑梅;孙怡群;彭道荣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调查医院使用化学消毒剂合格状况及预防对策.方法采用现场调查,对14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化学消毒剂使用进行监测,主要包括消毒剂配制、选择、操作方法、管理制度等方面,并监测使用中消毒剂灭活HBsAg效果.结果部分医护人员对消毒剂性能不了解,不能正确选择、配制、使用消毒剂,消毒管理制度不健全;对戊二醛浸泡的医疗器械进行HBsAg监测,平均检出率为口腔科70.00%、检验科62.50%、手术室42.86%.结论应加强医院消毒管理制度,提高医护人员的消毒剂知识,规范消毒技术,提高消毒质量.
作者:孙晓芬;薛群力;陈川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护理工作与医院感染的关系.方法对护理工作中的消毒灭菌、人员培训、严格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手段和护理管理制度. 结果加强病房管理,提高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狠抓消毒灭菌中的薄弱环节,消除隐患能有效减少危险因素,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结论通过严格的护理工作管理和医院感染的监测,能真正的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邓秀坤;张立红;邱玉良;唐淑先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变形杆菌的耐药机制和分子流行病学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收集、鉴定菌株,进行ESBLs检测、PCR扩增blaTEM和blaSHV基因、等电聚焦测定β-内酰胺酶等电点和染色体DNA的PFGE分析. 结果分离的45株变形杆菌中有7株产ESBLs,blaTEM 和blaSHV基因扩增和等电聚焦结果显示7株产ESBLs变形杆菌全部为TEM型β-内酰胺酶;PFGE结果时间上和空间上未见有相关菌株的存在或明显的集中趋势. 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对预防耐药菌的产生和控制医院感染十分重要;对患有产ESBLs变形杆菌感染的患者应加强消毒隔离措施,防止医院感染的暴发和流行.
作者:贾宁;林茂虎;陈世平;索继江;邢玉斌;江朝光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不同标本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A)对22种抗生素耐药性的差异.方法用AMS法检测162株自痰液、伤口、粪便、尿液分离PA的耐药性.结果 PA的总耐药率:头孢呋辛钠(FUR)、头孢呋辛酯(CXM)、头孢他啶(CAZ)为3.1%~4.3%,阿米卡星(AMK)、羧苄西林(CB)、环丙沙星(CIP)、头孢哌酮(CFP)为6.8%~9.9%,氨曲南(ATM)、哌拉西林(PIP)、头孢噻肟(CTX)、替卡西林(TIC)、妥布霉素(TOB)为13.6%~19.8%,替卡西林/克拉维酸(TIM)、亚胺培南(IPM)、美洛西林(MEZ)、庆大霉素(GEN)为23.5%~41.4%,头孢唑林(KZ)、头孢西丁(FOX)、四环素(TET)、头孢噻吩(CEP)、氨苄西林(AMP)、呋喃妥因(NIT)为94.4%~96.9%.头孢呋辛酯(CXM)等17种抗生素对不同部位分离PA的耐药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0~0.900),阿米卡星(AMK)等5种抗生素对部分标本分离PA的耐药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05).结论耐药率高的抗生素是头孢唑林(KZ)、头孢西丁(FOX)、四环素(TET)、头孢噻吩(CEP)、氨苄西林(AMP)、呋喃妥因(NIT),对不同标本分离菌的耐药性差异有显著性的抗生素是阿米卡星(AMK)、妥布霉素(TOB)、亚胺培南(IPM)、美洛西林(MEZ)、庆大霉素(GEN).
作者:何林;张立军;李勇;吴劲松;卢月梅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优化医护质量. 方法调查了目前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和卫生法规的认识现状.结果明确卫生法规是推动医院感染管理的有力武器和可靠保证;提出强化医护人员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及加大卫生法规教育力度和对策.结论依法控制医院感染,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诊疗安全无害.
作者:洪雅蓉;姚春梅;毛森虎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否必须用抗生素.方法从1997年10月~2000年5月的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病例中选199例普通病例,随机分两组:预防性抗生素组(A组)84例,其中63例做术中胆汁培养;不使用抗生素组(B组)115 例,其中82例做术中胆汁培养. 结果术后两组共有5例胆汁培养呈阳性,3例为大肠埃希菌,1例为变形杆菌,共有5例发生切口轻度感染,两组对照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抗生素的使用对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胆汁培养结果和术后感染均没有影响.
作者:王林波;陈文军;宋向阳;牟一平;吴金民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了解我院医务人员对乙型肝炎疫苗的认识及接种后免疫情况.方法采用问卷方式调查与60名医务人员直接交谈和随机抽查学员31人(均统一注射乙肝疫苗)抽血化验,检测抗-HBs阳性率.结果注射乙肝疫苗者36人,占60%,未注射者24人,占40%;31名学员抗-HBs阳性率为74%.结论医务人员应提高对乙肝疫苗的正确认识,大力推广乙肝疫苗接种.
作者:韩燕春;孙海霞;仇文娟;王自卫 刊期: 2002年第11期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往往对切口愈合情况及切口疤痕大小较为关注.我科对2002年1~6月份在本科行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切口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切口处水泡形成影响切口愈合或切口周围色素沉着、周围皮肤破损的例数很多,与患者对橡皮膏过敏和创可贴牵力太大有关.认为利用创可贴的牵力要适当,了解术前对橡皮膏有无过敏史是很重要的,因此,研制一种能替代创可贴并避免患者损伤的理想材料,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杨莉;戴智玉;杨帆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血液和血制品的重要生理意义决定了输血是平时、战时和重大灾害时进行急救的重要手段以及疾病防治的重要措施.1995年我国医疗临床用血约800吨,年供血约400万人次,并临床用血以每年7%~10%的速度递增[1],我们不能忽视输血和血制品输注是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随着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输血引起的医院感染监测也日趋重视,为此,扩大了医院感染监测的内容和范围,在监测人群方面,随着血源性感染的增加和AIDS患者的增多,已不再限于住院患者,在院工作人员和门诊患者的医院感染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作者:华川;鲁然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总结妇产科医院传染病管理工作经验及效果. 方法对1995~2000年我院传染病报告的漏报、迟报、填卡不完整情况进行整治前后对比. 结果总计报告病例4 919例,其中整改前875例,漏报6例,迟报3例,填写不完整26张;整改后4 044例无漏报、迟报和填写不完整;3项指标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结论领导重视是加强传染病管理的关键,制订完善的疫情报告细则和奖惩制度是有力措施,加强管理,提高自觉性.
作者:钱妍 刊期: 200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