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光滑球拟酵母菌致真菌血症1例

李洪;杨选英;耿奇;张艳;郭彩花

关键词:光滑球拟酵母菌, 现报告如下, 术后患者, 直肠癌, 血培养
摘要:从一直肠癌术后患者血培养中检出1例光滑球拟酵母菌,现报告如下.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腹水中肠道细菌潜生体生物特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腹水中肠道细菌潜生体的增殖方式,探讨肠道细菌潜生体对肠道粘膜的侵袭性. 方法在生物波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肠道细菌的波动生长模型,观察肠道细菌潜生体在不同pH、温度、湿度、抗生素状态下的生长变化;制备肝硬化鼠动物模型观察肠道细菌潜生体对肠道粘膜的损害. 结果经波动培养后,可见肠道潜生体在不同条件下呈现多位断裂、生芽增殖、自旋脱落等多种生长方式,可定植在肠粘膜并对肠粘膜具有损伤作用. 结论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腹水中肠道细菌潜生体形成率和群集率可显著增高;腹水中潜生体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运动能力和抗生素耐受能力,具有较强的侵袭力和逃逸巨噬细胞吞噬的能力;故认为肠道细菌潜生体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生发展中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王瑞玲;梁后杰;刘俊康;徐启旺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针刺伤致寒性脓肿1例

    手术过程手术缝针致医务人员寒性脓肿,目前未见报道,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小欢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铜绿假单胞菌对22种抗生素耐药性的差异

    目的探讨不同标本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A)对22种抗生素耐药性的差异.方法用AMS法检测162株自痰液、伤口、粪便、尿液分离PA的耐药性.结果 PA的总耐药率:头孢呋辛钠(FUR)、头孢呋辛酯(CXM)、头孢他啶(CAZ)为3.1%~4.3%,阿米卡星(AMK)、羧苄西林(CB)、环丙沙星(CIP)、头孢哌酮(CFP)为6.8%~9.9%,氨曲南(ATM)、哌拉西林(PIP)、头孢噻肟(CTX)、替卡西林(TIC)、妥布霉素(TOB)为13.6%~19.8%,替卡西林/克拉维酸(TIM)、亚胺培南(IPM)、美洛西林(MEZ)、庆大霉素(GEN)为23.5%~41.4%,头孢唑林(KZ)、头孢西丁(FOX)、四环素(TET)、头孢噻吩(CEP)、氨苄西林(AMP)、呋喃妥因(NIT)为94.4%~96.9%.头孢呋辛酯(CXM)等17种抗生素对不同部位分离PA的耐药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0~0.900),阿米卡星(AMK)等5种抗生素对部分标本分离PA的耐药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05).结论耐药率高的抗生素是头孢唑林(KZ)、头孢西丁(FOX)、四环素(TET)、头孢噻吩(CEP)、氨苄西林(AMP)、呋喃妥因(NIT),对不同标本分离菌的耐药性差异有显著性的抗生素是阿米卡星(AMK)、妥布霉素(TOB)、亚胺培南(IPM)、美洛西林(MEZ)、庆大霉素(GEN).

    作者:何林;张立军;李勇;吴劲松;卢月梅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疫苗应用调查

    目的了解我院医务人员对乙型肝炎疫苗的认识及接种后免疫情况.方法采用问卷方式调查与60名医务人员直接交谈和随机抽查学员31人(均统一注射乙肝疫苗)抽血化验,检测抗-HBs阳性率.结果注射乙肝疫苗者36人,占60%,未注射者24人,占40%;31名学员抗-HBs阳性率为74%.结论医务人员应提高对乙肝疫苗的正确认识,大力推广乙肝疫苗接种.

    作者:韩燕春;孙海霞;仇文娟;王自卫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医院感染发病率与环境消毒效果关系的调查

    目的采用科学的、实用的、经济的监控方法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方法对本院1999~2000年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和环境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进行调查,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作等级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本院1999~2000年的医院感染发病率与环境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的等级相关系数均不存在相关关系|rs|<r0.05(12),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感染发病率不随医院环境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的升高而降低.

    作者:王劲松;李好;许敏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青霉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目的提示临床医师更加重视青霉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方法从我院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心,检索1996年1月~2000年12月青霉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172例.结果共有8种青霉素类不良反应,其中舒他西林(凯德林)发生率高占30.81%,其次为阿莫西林占25%;男性99例,女性73例,年龄小的2岁,大的91岁;单独使用青霉素类药物97例,与其他药物合并使用75例,口服给药49例,注射给药123例;绝大多数为轻、中度反应. 结论发挥临床医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合理用药,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

    作者:和培红;谭次娥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细菌内毒素的热压稳定性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环境内毒素与精制内毒素的热稳定性,考察热压灭菌前后细菌内毒素水平的相关性,为静脉输液相关医疗器具及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和医院感染工作提供定量参考依据. 方法分别制备环境内毒素与精制内毒素溶液,经两次热压灭菌处理,EDS99内毒素测定系统动态浊度法定量测定不同处理后样品的细菌内毒素水平,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相关回归分析. 结果经单次热压处理后,环境内毒素和精制内毒素的对数衰减分别为(0.73±0.23)、(0.97±0.58),经第二次热压处理后,两者分别继续衰减(0.68±0.14)、(0.86±0.52).结论环境内毒素与精制内毒素的热稳定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热压处理后的细菌内毒素水平与起始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r>r0.01(4)],推广应用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查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者:初玉云;刘爱明;张岫英;李伟;王本敏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外科手术患者实施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目的对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法运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每个手术患者进行危险因素指数评价,并对各科室的感染发生率进行ARIC调整.结果 2 031例外科手术患者感染发生率随着危险因素等级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运用ARIC调整感染率后,各专科感染率亦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结论采用危险因素指数对外科手术患者进行评价,同时运用ARIC调整各科的感染率,是外科手术患者目标性监测的基本方法,该法有利于客观反映各科实际的医院感染水平,有利于各专科之间进行感染发生率的横向比较,有利于发现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贾淑梅;刘冰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血源性传播疾病致病因素分析

    血液和血制品的重要生理意义决定了输血是平时、战时和重大灾害时进行急救的重要手段以及疾病防治的重要措施.1995年我国医疗临床用血约800吨,年供血约400万人次,并临床用血以每年7%~10%的速度递增[1],我们不能忽视输血和血制品输注是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随着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输血引起的医院感染监测也日趋重视,为此,扩大了医院感染监测的内容和范围,在监测人群方面,随着血源性感染的增加和AIDS患者的增多,已不再限于住院患者,在院工作人员和门诊患者的医院感染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作者:华川;鲁然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心内直视手术深静脉留置管的细菌学分析与研究

    目的为了解心脏外科手术后深静脉置留导管和插管口周围皮肤致病菌生长情况,并研究其与医院感染关系.方法对63例手术后患者的深静脉留置导管进行分段病原菌培养分析.结果分段培养总阳性率19.58%,插管口周围皮肤阳性率高(30.16%);皮下段次之(17.46%);导管尖端低(11.11%);女性及儿童导管致病菌培养阳性率高于男性及成年患者;术后高体温与培养阳性率呈正相关;致病菌培养表皮葡萄球菌占51.35%、G-杆菌占16.22%、真菌占24.32%.结论深静脉留置导管是一种侵入性诊疗措施,直接造成严重感染的并不多,却是机体重要的病原菌来源;应尽量缩短留置时间,加强无菌操作及局部护理.

    作者:鲍家银;韩涛;林侃;姚祖武;陈涌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氧氟沙星预防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医院感染的效果观察

    目的评价预防性氧氟沙星治疗预防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者医院感染的效果. 方法 100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者纳入研究,A组50例预防性使用氧氟沙星200 mg静滴,每日两次,共7 d,B组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观察两组医院感染率. 结果 A组医院感染率(20%)显著低于B组(58%),P=0.0001;自发性腹膜炎、下呼吸道感染例次率,A组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氧氟沙星可有效地预防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秦新茂;肖爱民;关世运;胡耀华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肿瘤化疗患者的感染调查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肿瘤化疗患者感染的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调查1998~1999年我科收治的428例肿瘤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医院感染各项危险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医院感染率26.6%,死亡率11.4%;感染部位依次是肺部、胃肠道、泌尿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55%),其中克雷伯杆菌常见,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等. 结论低蛋白血症、皮肤或粘膜糜烂、各种侵入性操作、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20 d)、住院时间长(>21 d)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肺癌、白细胞下降、陪护感染是高度危险因素.

    作者:钟进才;梁远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供应室工作车细菌污染调查及消毒管理

    目的了解供应室发物车与回收车工作后细菌污染情况,防止供应室与临床科室发生交叉感染.方法按<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对供应室工作车物体表面进行监测. 结果回收车工作后细菌污染明显高于发物车,两车污染情况比较P<0.001,用500 mg/L 921消毒处理后,平均有效灭菌率为93.71%.结论供应室的工作车应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作者:陈玉莲;胡兴文;魏红敏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木糖葡萄球菌引发术后医院感染的鉴定与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深圳市某医院常规手术术后感染的原因,以加强术后感染的控制.方法对深圳市某医院术后感染病例进行病原学分析及常规监测分析. 结果引发术后感染的病原菌是木糖葡萄球菌. 结论手术室消毒措施不得力、手术用具灭菌不严格,是造成这起术后并发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采取相应的监控措施.

    作者:洪帮兴;江丽芳;张世英;曾敏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应用抗生素的探讨

    目的探讨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否必须用抗生素.方法从1997年10月~2000年5月的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病例中选199例普通病例,随机分两组:预防性抗生素组(A组)84例,其中63例做术中胆汁培养;不使用抗生素组(B组)115 例,其中82例做术中胆汁培养. 结果术后两组共有5例胆汁培养呈阳性,3例为大肠埃希菌,1例为变形杆菌,共有5例发生切口轻度感染,两组对照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抗生素的使用对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胆汁培养结果和术后感染均没有影响.

    作者:王林波;陈文军;宋向阳;牟一平;吴金民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骨伤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耐药谱的变迁

    目的为了指导骨伤科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方法统计近5年该菌临床感染的有关资料,并对耐药谱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结果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498株,占23.04%,在G-杆菌中略低于大肠埃希菌居第2位,感染的临床分布,以开放性骨折高35.94%,其次为慢性骨髓炎25.10%,混合感染35例,占同期混合感染的47.95%;对16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超过50%的有9种,6种超过85%,阿米卡星、喹喏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低于30%.结论临床必须根据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和骨伤科临床特点,积极预防和合理用药,有效地控制感染.

    作者:刘尚才;毋玉梅;周英杰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气管插管和切开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药敏分析

    目的分析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药敏结果,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18例气管插管、7例气管切开患者痰培养的62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药物敏感的资料进行分析,药物敏感采用纸片法(Kirby-Bauer)测定. 结果多数抗生素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100%耐药的抗生素有氨苄西林、氨曲南、头孢唑林钠、亚胺培南、呋喃坦啶;头孢呋辛97.3%耐药;头孢噻肟钠91.84%;庆大霉素84.91%;头孢曲松钠82.76%;四环素81.82%;阿米卡星71.19%;哌拉西林66%;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替门汀)60%;头孢他啶59.18%耐药.对抗生素敏感≥40%抗生素有羧苄西林、美洛西林、妥布霉素、甲氧苄啶、头孢他啶、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结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对抗生素敏感≥40%的抗生素为羧苄西林、美洛西林、甲氧苄啶、头孢他啶、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作者:刘长庭;秦荧;王德龙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碘伏与苯扎溴铵在尿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评价0.5%碘伏与1‰苯扎溴铵(新洁尔灭),在尿管护理中的灭菌效果.方法对196例腹部手术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0.5%碘伏1~4 h内灭菌效果为100%、8 h后灭菌作用开始减弱,而1‰苯扎溴铵4 h后灭菌作用已开始减弱.结论 0.5%碘伏的灭菌作用明显优于1‰苯扎溴铵(P<0.01).

    作者:刘燕;陈彩片;李雪;黄妹弯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小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小儿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方法选取机械通气时间在>48 h 301例患儿,符合VAP诊断标准108例作为 VAP感染组,VAP未感染组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VAP的危险因素;并对VAP作病原菌分析.结果 VAP发生率为35.88%,其中新生儿40.50%,儿童28.90%;单因素分析表明新生儿,机械通气时间>5 d,儿童危重病例评分≤90分,肺部原有疾病、有胃内容物吸入、鼻饲、使用胃酸抑制剂/抗酸剂是VAP的危险因素,而机械通气时患儿头部位置抬高>30°及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能预防VAP的发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能降低VAP的发生;病原学以G-菌为主;前5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避免VAP的危险因素,使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能降低VAP的发生率.

    作者:严纯雪;贾玉双;黄建芬;张楚南;潘国权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诊断和治疗的循证医学指南

    在2001年,美国制定了<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处理指南>(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该指南由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美国危重医学学会(ACCCM)、美国医院流行病学学会(SHEA)共同制定.并同时在<美国感染控制和医院流行病学杂志>(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临床感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静脉护理杂志>(Journal of Intravenous Nursing)发表.内容新颖实用,现择要介绍.

    作者:吴安华;罗晓燕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