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新茂;肖爱民;关世运;胡耀华
目的探讨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否必须用抗生素.方法从1997年10月~2000年5月的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病例中选199例普通病例,随机分两组:预防性抗生素组(A组)84例,其中63例做术中胆汁培养;不使用抗生素组(B组)115 例,其中82例做术中胆汁培养. 结果术后两组共有5例胆汁培养呈阳性,3例为大肠埃希菌,1例为变形杆菌,共有5例发生切口轻度感染,两组对照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抗生素的使用对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胆汁培养结果和术后感染均没有影响.
作者:王林波;陈文军;宋向阳;牟一平;吴金民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医院内外下呼吸道感染的菌群分布及差异,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方法对确诊的31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取深部的晨痰标本做细菌分离培养,按常规鉴定方法和VITEK-AMS微生物自动分析仪鉴定到种,抗生素敏感试验采用K-B纸片法按NCCLS规定的标准进行.结果分离获得16个属436株细菌,G-杆菌占46.1%,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G+球菌占24.1%,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真菌占29.8%,以白色念珠菌为主;院内感染组与院外感染组细菌分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G-杆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G+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对头孢哌酮、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结论医院内、外下呼吸道感染的菌群分布差异性无显著,以G-杆菌引起的感染占优势,白色念珠菌的感染率越来越高;院内感染菌群的耐药率高于院外感染.
作者:刘冰;徐修礼;贾淑梅;孙怡群;彭道荣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加强医院感染监测资料的管理.方法将医院感染资料、文件以年为限,整理、归纳、汇总、建档立卷. 结果有利于医院感染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有利于感染资料的查阅、汇总和分析. 结论完整而系统地整理、保存医院感染监测资料,为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控措施和科学研究提供文字资料.
作者:冀秀芝;崔艳红 刊期: 2002年第11期
医用担架车作为运输工具,在急诊科、外科使用较频繁,被运送者以急、危、重症及创伤者多见.如果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车体,染菌的担架车作为细菌载体或污染源,可直接通过接触者引起医院感染,我们通过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担架车染菌,标本全部阳性,但通过预防消毒处理后微生物数量明显减少,合格率达100%.
作者:毛丹雅;周海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了解我院医务人员对乙型肝炎疫苗的认识及接种后免疫情况.方法采用问卷方式调查与60名医务人员直接交谈和随机抽查学员31人(均统一注射乙肝疫苗)抽血化验,检测抗-HBs阳性率.结果注射乙肝疫苗者36人,占60%,未注射者24人,占40%;31名学员抗-HBs阳性率为74%.结论医务人员应提高对乙肝疫苗的正确认识,大力推广乙肝疫苗接种.
作者:韩燕春;孙海霞;仇文娟;王自卫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哌拉西林/三唑巴坦(PIP/TAZ)在治疗中、重症感染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00例临床表现为中、重症感染的患者,给予PIP/TAZ治疗.结果临床痊愈率为78%,有效率为84%,细菌清除率为80%,不良反应率为3%. 结论 PIP/TAZ在治疗中、重症感染是一种高效、安全的广谱抗菌药物.
作者:邓学兵;赵宗珉;高双燕;李丽云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了解供应室发物车与回收车工作后细菌污染情况,防止供应室与临床科室发生交叉感染.方法按<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对供应室工作车物体表面进行监测. 结果回收车工作后细菌污染明显高于发物车,两车污染情况比较P<0.001,用500 mg/L 921消毒处理后,平均有效灭菌率为93.71%.结论供应室的工作车应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作者:陈玉莲;胡兴文;魏红敏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不同引流方法引起菌尿症的机率.方法通过对使用一次性抗逆流引流袋、普通一次性闭式引流袋和用庆大霉素8万单位每日3次冲洗普通一次性引流管及引流袋3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和细菌培养、药敏和检查分析.结果普通一次性闭式引流袋组菌尿出现机率较高、时间较早,与其他两组比较P<0.05,一次性抗逆流引流袋组与用庆大霉素组冲洗普通引流管及引流袋组菌尿出现机率较低、时间较晚,两组之间比较P>0.05. 结论应用一次性抗逆流引流袋可减少逆行感染的发生率,同时降低了护理工作量,值得推广.
作者:魏建民;李晓阳;孙桂华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研究神经外科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感染的特点,为临床抗生素的合理选用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临床分离的106株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ESBLs确认试验(NCCLS1999年标准)行ESBLs检测,并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及讨论.结果分离产ESBLs菌12株占11.3%;其中呼吸道感染9例,尿路感染3例;感染前头孢他啶的平均使用时间为13.3 d,平均住院时间40.3 d. 结论三代头孢菌素在神经外科的长期大量使用是细菌产生ESBLs的重要选择因素;合理选用抗生素、促进脑功能恢复、加强全身支持治疗及提高免疫力是控制神经外科感染的根本途径.
作者:张晓冬;唐文渊 刊期: 2002年第11期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往往对切口愈合情况及切口疤痕大小较为关注.我科对2002年1~6月份在本科行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切口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切口处水泡形成影响切口愈合或切口周围色素沉着、周围皮肤破损的例数很多,与患者对橡皮膏过敏和创可贴牵力太大有关.认为利用创可贴的牵力要适当,了解术前对橡皮膏有无过敏史是很重要的,因此,研制一种能替代创可贴并避免患者损伤的理想材料,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杨莉;戴智玉;杨帆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不同标本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A)对22种抗生素耐药性的差异.方法用AMS法检测162株自痰液、伤口、粪便、尿液分离PA的耐药性.结果 PA的总耐药率:头孢呋辛钠(FUR)、头孢呋辛酯(CXM)、头孢他啶(CAZ)为3.1%~4.3%,阿米卡星(AMK)、羧苄西林(CB)、环丙沙星(CIP)、头孢哌酮(CFP)为6.8%~9.9%,氨曲南(ATM)、哌拉西林(PIP)、头孢噻肟(CTX)、替卡西林(TIC)、妥布霉素(TOB)为13.6%~19.8%,替卡西林/克拉维酸(TIM)、亚胺培南(IPM)、美洛西林(MEZ)、庆大霉素(GEN)为23.5%~41.4%,头孢唑林(KZ)、头孢西丁(FOX)、四环素(TET)、头孢噻吩(CEP)、氨苄西林(AMP)、呋喃妥因(NIT)为94.4%~96.9%.头孢呋辛酯(CXM)等17种抗生素对不同部位分离PA的耐药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0~0.900),阿米卡星(AMK)等5种抗生素对部分标本分离PA的耐药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05).结论耐药率高的抗生素是头孢唑林(KZ)、头孢西丁(FOX)、四环素(TET)、头孢噻吩(CEP)、氨苄西林(AMP)、呋喃妥因(NIT),对不同标本分离菌的耐药性差异有显著性的抗生素是阿米卡星(AMK)、妥布霉素(TOB)、亚胺培南(IPM)、美洛西林(MEZ)、庆大霉素(GEN).
作者:何林;张立军;李勇;吴劲松;卢月梅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近两年来我院新生儿室住院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医院感染与孕周、疾病的严重程度、抗生素及激素的滥用等有明显关系;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真菌,其次是革兰阴性杆菌;以胃肠道受累为主,其次是口腔粘膜、呼吸道. 结论早产、低体重、非母乳喂养、严重原发疾病、长期住院、侵袭性操作及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滥用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陈红武;黄铮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念珠菌在医院感染中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方法芽管试验和糖同化试验进行菌种鉴定,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FUNGUS真菌药敏试验条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5 977份各种临床标本共检出念珠菌136株,其中白色念珠菌检出率高37.5%、热带念珠菌次之19.9%,药敏试验表明,念珠菌对5-氟孢嘧啶(5-FC)、两性霉素B(AMB)、制霉菌素(NYS)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94%、2.20%、2.94%,对咪唑类药物咪康唑(MIC)、益康唑(ECO)、酮康唑(KET)的耐药率分别为8.1%、19.1%、25.8%;且存在交叉耐药现象,耐3种咪唑类药物者占25.7%,同时耐两种咪唑类药物者占51.4%. 结论念珠菌是引起二重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必须依靠药物敏感试验选择合适抗真菌药物治疗.
作者:彭敬红;赵均秀;周有利;仇少荣;张珍;杨宏伟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总结妇产科医院传染病管理工作经验及效果. 方法对1995~2000年我院传染病报告的漏报、迟报、填卡不完整情况进行整治前后对比. 结果总计报告病例4 919例,其中整改前875例,漏报6例,迟报3例,填写不完整26张;整改后4 044例无漏报、迟报和填写不完整;3项指标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结论领导重视是加强传染病管理的关键,制订完善的疫情报告细则和奖惩制度是有力措施,加强管理,提高自觉性.
作者:钱妍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调查医院使用化学消毒剂合格状况及预防对策.方法采用现场调查,对14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化学消毒剂使用进行监测,主要包括消毒剂配制、选择、操作方法、管理制度等方面,并监测使用中消毒剂灭活HBsAg效果.结果部分医护人员对消毒剂性能不了解,不能正确选择、配制、使用消毒剂,消毒管理制度不健全;对戊二醛浸泡的医疗器械进行HBsAg监测,平均检出率为口腔科70.00%、检验科62.50%、手术室42.86%.结论应加强医院消毒管理制度,提高医护人员的消毒剂知识,规范消毒技术,提高消毒质量.
作者:孙晓芬;薛群力;陈川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患者男性、47岁,主因颜面部、四肢皮肤皮疹、发热10 d,高热乏力3 d入院.
作者:黄志红;常东;蒋伟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为了解心脏外科手术后深静脉置留导管和插管口周围皮肤致病菌生长情况,并研究其与医院感染关系.方法对63例手术后患者的深静脉留置导管进行分段病原菌培养分析.结果分段培养总阳性率19.58%,插管口周围皮肤阳性率高(30.16%);皮下段次之(17.46%);导管尖端低(11.11%);女性及儿童导管致病菌培养阳性率高于男性及成年患者;术后高体温与培养阳性率呈正相关;致病菌培养表皮葡萄球菌占51.35%、G-杆菌占16.22%、真菌占24.32%.结论深静脉留置导管是一种侵入性诊疗措施,直接造成严重感染的并不多,却是机体重要的病原菌来源;应尽量缩短留置时间,加强无菌操作及局部护理.
作者:鲍家银;韩涛;林侃;姚祖武;陈涌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为了指导骨伤科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方法统计近5年该菌临床感染的有关资料,并对耐药谱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结果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498株,占23.04%,在G-杆菌中略低于大肠埃希菌居第2位,感染的临床分布,以开放性骨折高35.94%,其次为慢性骨髓炎25.10%,混合感染35例,占同期混合感染的47.95%;对16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超过50%的有9种,6种超过85%,阿米卡星、喹喏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低于30%.结论临床必须根据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和骨伤科临床特点,积极预防和合理用药,有效地控制感染.
作者:刘尚才;毋玉梅;周英杰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优化医护质量. 方法调查了目前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和卫生法规的认识现状.结果明确卫生法规是推动医院感染管理的有力武器和可靠保证;提出强化医护人员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及加大卫生法规教育力度和对策.结论依法控制医院感染,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诊疗安全无害.
作者:洪雅蓉;姚春梅;毛森虎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了解肿瘤化疗患者感染的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调查1998~1999年我科收治的428例肿瘤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医院感染各项危险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医院感染率26.6%,死亡率11.4%;感染部位依次是肺部、胃肠道、泌尿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55%),其中克雷伯杆菌常见,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等. 结论低蛋白血症、皮肤或粘膜糜烂、各种侵入性操作、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20 d)、住院时间长(>21 d)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肺癌、白细胞下降、陪护感染是高度危险因素.
作者:钟进才;梁远 刊期: 200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