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刺伤致寒性脓肿1例

刘小欢

关键词:针刺伤, 医务人员, 手术过程, 手术缝针, 寒性脓肿, 报告
摘要:手术过程手术缝针致医务人员寒性脓肿,目前未见报道,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寰枢椎经口咽前路手术预防感染之经验

    目的介绍经口咽寰枢椎前路手术的感染预防体会.方法回顾分析58例经口咽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颅底畸形和疾患的预防感染的具体措施和经验. 结果本组58例经口咽手术术后咽部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发生.结论只要预防措施得力,经口咽入路手术可以预防术后感染,是安全的.

    作者:尹庆水;刘景发;夏虹;吴增晖;徐国洲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136株念珠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念珠菌在医院感染中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方法芽管试验和糖同化试验进行菌种鉴定,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FUNGUS真菌药敏试验条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5 977份各种临床标本共检出念珠菌136株,其中白色念珠菌检出率高37.5%、热带念珠菌次之19.9%,药敏试验表明,念珠菌对5-氟孢嘧啶(5-FC)、两性霉素B(AMB)、制霉菌素(NYS)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94%、2.20%、2.94%,对咪唑类药物咪康唑(MIC)、益康唑(ECO)、酮康唑(KET)的耐药率分别为8.1%、19.1%、25.8%;且存在交叉耐药现象,耐3种咪唑类药物者占25.7%,同时耐两种咪唑类药物者占51.4%. 结论念珠菌是引起二重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必须依靠药物敏感试验选择合适抗真菌药物治疗.

    作者:彭敬红;赵均秀;周有利;仇少荣;张珍;杨宏伟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神经外科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感染

    目的研究神经外科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感染的特点,为临床抗生素的合理选用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临床分离的106株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ESBLs确认试验(NCCLS1999年标准)行ESBLs检测,并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及讨论.结果分离产ESBLs菌12株占11.3%;其中呼吸道感染9例,尿路感染3例;感染前头孢他啶的平均使用时间为13.3 d,平均住院时间40.3 d. 结论三代头孢菌素在神经外科的长期大量使用是细菌产生ESBLs的重要选择因素;合理选用抗生素、促进脑功能恢复、加强全身支持治疗及提高免疫力是控制神经外科感染的根本途径.

    作者:张晓冬;唐文渊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医院与社区泌尿系细菌感染病原菌及临床分析

    目的进一步了解医院与社区泌尿系细菌感染致病菌与临床特点,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泌尿系感染病原学阳性尿路感染的患者中符合诊断标准完整病例97例的132株病原菌和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泌尿系感染患者除老年、女性多,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的G-杆菌占多数外,医院泌尿系感染因真菌、G+菌增多,G-杆菌低于社区泌尿系感染,特别是泌尿系真菌感染医院感染比例明显高于社区感染,大肠埃希菌感染低于社区泌尿系感染,耐药菌较多,与医院感染患者有慢性病、导尿、卧床、合并呼吸系统等感染而抗菌药物使用史者多有关.结论医院与社区泌尿系细菌感染有着不同特点,注意病原学检查,及时了解泌尿系感染致病菌和药物敏感状况,对避免盲目应用抗菌药物造成菌群失调、真菌感染增加是有益的.

    作者:徐潜;林桂秋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加强护理工作管理降低医院感染率

    目的探讨护理工作与医院感染的关系.方法对护理工作中的消毒灭菌、人员培训、严格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手段和护理管理制度. 结果加强病房管理,提高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狠抓消毒灭菌中的薄弱环节,消除隐患能有效减少危险因素,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结论通过严格的护理工作管理和医院感染的监测,能真正的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邓秀坤;张立红;邱玉良;唐淑先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木糖葡萄球菌引发术后医院感染的鉴定与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深圳市某医院常规手术术后感染的原因,以加强术后感染的控制.方法对深圳市某医院术后感染病例进行病原学分析及常规监测分析. 结果引发术后感染的病原菌是木糖葡萄球菌. 结论手术室消毒措施不得力、手术用具灭菌不严格,是造成这起术后并发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采取相应的监控措施.

    作者:洪帮兴;江丽芳;张世英;曾敏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医院感染发病率与环境消毒效果关系的调查

    目的采用科学的、实用的、经济的监控方法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方法对本院1999~2000年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和环境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进行调查,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作等级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本院1999~2000年的医院感染发病率与环境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的等级相关系数均不存在相关关系|rs|<r0.05(12),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感染发病率不随医院环境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的升高而降低.

    作者:王劲松;李好;许敏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产科医院疫情报告管理的整改效果

    目的总结妇产科医院传染病管理工作经验及效果. 方法对1995~2000年我院传染病报告的漏报、迟报、填卡不完整情况进行整治前后对比. 结果总计报告病例4 919例,其中整改前875例,漏报6例,迟报3例,填写不完整26张;整改后4 044例无漏报、迟报和填写不完整;3项指标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结论领导重视是加强传染病管理的关键,制订完善的疫情报告细则和奖惩制度是有力措施,加强管理,提高自觉性.

    作者:钱妍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气管插管和切开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药敏分析

    目的分析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药敏结果,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18例气管插管、7例气管切开患者痰培养的62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药物敏感的资料进行分析,药物敏感采用纸片法(Kirby-Bauer)测定. 结果多数抗生素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100%耐药的抗生素有氨苄西林、氨曲南、头孢唑林钠、亚胺培南、呋喃坦啶;头孢呋辛97.3%耐药;头孢噻肟钠91.84%;庆大霉素84.91%;头孢曲松钠82.76%;四环素81.82%;阿米卡星71.19%;哌拉西林66%;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替门汀)60%;头孢他啶59.18%耐药.对抗生素敏感≥40%抗生素有羧苄西林、美洛西林、妥布霉素、甲氧苄啶、头孢他啶、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结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对抗生素敏感≥40%的抗生素为羧苄西林、美洛西林、甲氧苄啶、头孢他啶、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作者:刘长庭;秦荧;王德龙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群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内外下呼吸道感染的菌群分布及差异,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方法对确诊的31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取深部的晨痰标本做细菌分离培养,按常规鉴定方法和VITEK-AMS微生物自动分析仪鉴定到种,抗生素敏感试验采用K-B纸片法按NCCLS规定的标准进行.结果分离获得16个属436株细菌,G-杆菌占46.1%,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G+球菌占24.1%,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真菌占29.8%,以白色念珠菌为主;院内感染组与院外感染组细菌分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G-杆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G+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对头孢哌酮、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结论医院内、外下呼吸道感染的菌群分布差异性无显著,以G-杆菌引起的感染占优势,白色念珠菌的感染率越来越高;院内感染菌群的耐药率高于院外感染.

    作者:刘冰;徐修礼;贾淑梅;孙怡群;彭道荣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肿瘤化疗患者的感染调查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肿瘤化疗患者感染的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调查1998~1999年我科收治的428例肿瘤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医院感染各项危险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医院感染率26.6%,死亡率11.4%;感染部位依次是肺部、胃肠道、泌尿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55%),其中克雷伯杆菌常见,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等. 结论低蛋白血症、皮肤或粘膜糜烂、各种侵入性操作、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20 d)、住院时间长(>21 d)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肺癌、白细胞下降、陪护感染是高度危险因素.

    作者:钟进才;梁远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针刺伤致寒性脓肿1例

    手术过程手术缝针致医务人员寒性脓肿,目前未见报道,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小欢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凝固酶阳性和阴性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方法应用PCR-RFLP、PCR-SSCP技术及利血平逆转实验,检测gyrA基因的突变及norA基因的表达.结果 40株凝固酶阳性(70.2%)和28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7.8%)检出gyrA基因84位点突变;4株未检测出84位点突变的菌株SSCP带型与标准菌株SA42和SA42R均不同;利血平逆转实验发现88%的凝固酶阳性和7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存在norA耐药表型;36株凝固酶阳性和20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涉及两种耐药机制.结论 gyrA基因84位点突变可能是喹诺酮类药物靶位耐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他位点突变也可能存在;多数临床耐药分离株靶位改变和膜耐药双重耐药机制共存.

    作者:郑东钧;宋诗铎;祁伟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小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小儿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方法选取机械通气时间在>48 h 301例患儿,符合VAP诊断标准108例作为 VAP感染组,VAP未感染组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VAP的危险因素;并对VAP作病原菌分析.结果 VAP发生率为35.88%,其中新生儿40.50%,儿童28.90%;单因素分析表明新生儿,机械通气时间>5 d,儿童危重病例评分≤90分,肺部原有疾病、有胃内容物吸入、鼻饲、使用胃酸抑制剂/抗酸剂是VAP的危险因素,而机械通气时患儿头部位置抬高>30°及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能预防VAP的发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能降低VAP的发生;病原学以G-菌为主;前5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避免VAP的危险因素,使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能降低VAP的发生率.

    作者:严纯雪;贾玉双;黄建芬;张楚南;潘国权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重庆市652株葡萄球菌分析

    目的分析重庆地区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及耐药状况,为葡萄球菌感染的诊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重庆市8所医院的652株葡萄球菌,采用API-Staph进行分析鉴定.结果共鉴定出12种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16类临床标本中,其中泌尿生殖道及呼吸道标本中葡萄球菌的分布为多;各类标本中分离到的葡萄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木糖葡萄球菌较为多见;各型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相对敏感,耐药率<20%,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四环素耐药率>80%.结论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各类临床标本中,可引起全身不同部位的各类感染;以前少见的一些葡萄球菌类型成为有意义的感染菌;多肽类抗生素应是葡萄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作者:解晓珍;王莉;张中奎;邹畅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近两年来我院新生儿室住院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医院感染与孕周、疾病的严重程度、抗生素及激素的滥用等有明显关系;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真菌,其次是革兰阴性杆菌;以胃肠道受累为主,其次是口腔粘膜、呼吸道. 结论早产、低体重、非母乳喂养、严重原发疾病、长期住院、侵袭性操作及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滥用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陈红武;黄铮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心内直视手术深静脉留置管的细菌学分析与研究

    目的为了解心脏外科手术后深静脉置留导管和插管口周围皮肤致病菌生长情况,并研究其与医院感染关系.方法对63例手术后患者的深静脉留置导管进行分段病原菌培养分析.结果分段培养总阳性率19.58%,插管口周围皮肤阳性率高(30.16%);皮下段次之(17.46%);导管尖端低(11.11%);女性及儿童导管致病菌培养阳性率高于男性及成年患者;术后高体温与培养阳性率呈正相关;致病菌培养表皮葡萄球菌占51.35%、G-杆菌占16.22%、真菌占24.32%.结论深静脉留置导管是一种侵入性诊疗措施,直接造成严重感染的并不多,却是机体重要的病原菌来源;应尽量缩短留置时间,加强无菌操作及局部护理.

    作者:鲍家银;韩涛;林侃;姚祖武;陈涌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创可贴对腹腔镜术后患者切口愈合作用的观察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往往对切口愈合情况及切口疤痕大小较为关注.我科对2002年1~6月份在本科行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切口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切口处水泡形成影响切口愈合或切口周围色素沉着、周围皮肤破损的例数很多,与患者对橡皮膏过敏和创可贴牵力太大有关.认为利用创可贴的牵力要适当,了解术前对橡皮膏有无过敏史是很重要的,因此,研制一种能替代创可贴并避免患者损伤的理想材料,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杨莉;戴智玉;杨帆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应用抗生素的探讨

    目的探讨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否必须用抗生素.方法从1997年10月~2000年5月的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病例中选199例普通病例,随机分两组:预防性抗生素组(A组)84例,其中63例做术中胆汁培养;不使用抗生素组(B组)115 例,其中82例做术中胆汁培养. 结果术后两组共有5例胆汁培养呈阳性,3例为大肠埃希菌,1例为变形杆菌,共有5例发生切口轻度感染,两组对照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抗生素的使用对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胆汁培养结果和术后感染均没有影响.

    作者:王林波;陈文军;宋向阳;牟一平;吴金民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腹水中肠道细菌潜生体生物特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腹水中肠道细菌潜生体的增殖方式,探讨肠道细菌潜生体对肠道粘膜的侵袭性. 方法在生物波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肠道细菌的波动生长模型,观察肠道细菌潜生体在不同pH、温度、湿度、抗生素状态下的生长变化;制备肝硬化鼠动物模型观察肠道细菌潜生体对肠道粘膜的损害. 结果经波动培养后,可见肠道潜生体在不同条件下呈现多位断裂、生芽增殖、自旋脱落等多种生长方式,可定植在肠粘膜并对肠粘膜具有损伤作用. 结论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腹水中肠道细菌潜生体形成率和群集率可显著增高;腹水中潜生体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运动能力和抗生素耐受能力,具有较强的侵袭力和逃逸巨噬细胞吞噬的能力;故认为肠道细菌潜生体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生发展中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王瑞玲;梁后杰;刘俊康;徐启旺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