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晓珍;王莉;张中奎;邹畅
目的调查分析深圳市某医院常规手术术后感染的原因,以加强术后感染的控制.方法对深圳市某医院术后感染病例进行病原学分析及常规监测分析. 结果引发术后感染的病原菌是木糖葡萄球菌. 结论手术室消毒措施不得力、手术用具灭菌不严格,是造成这起术后并发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采取相应的监控措施.
作者:洪帮兴;江丽芳;张世英;曾敏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否必须用抗生素.方法从1997年10月~2000年5月的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病例中选199例普通病例,随机分两组:预防性抗生素组(A组)84例,其中63例做术中胆汁培养;不使用抗生素组(B组)115 例,其中82例做术中胆汁培养. 结果术后两组共有5例胆汁培养呈阳性,3例为大肠埃希菌,1例为变形杆菌,共有5例发生切口轻度感染,两组对照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抗生素的使用对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胆汁培养结果和术后感染均没有影响.
作者:王林波;陈文军;宋向阳;牟一平;吴金民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总结妇产科医院传染病管理工作经验及效果. 方法对1995~2000年我院传染病报告的漏报、迟报、填卡不完整情况进行整治前后对比. 结果总计报告病例4 919例,其中整改前875例,漏报6例,迟报3例,填写不完整26张;整改后4 044例无漏报、迟报和填写不完整;3项指标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结论领导重视是加强传染病管理的关键,制订完善的疫情报告细则和奖惩制度是有力措施,加强管理,提高自觉性.
作者:钱妍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评价预防性氧氟沙星治疗预防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者医院感染的效果. 方法 100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者纳入研究,A组50例预防性使用氧氟沙星200 mg静滴,每日两次,共7 d,B组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观察两组医院感染率. 结果 A组医院感染率(20%)显著低于B组(58%),P=0.0001;自发性腹膜炎、下呼吸道感染例次率,A组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氧氟沙星可有效地预防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秦新茂;肖爱民;关世运;胡耀华 刊期: 2002年第11期
医用担架车作为运输工具,在急诊科、外科使用较频繁,被运送者以急、危、重症及创伤者多见.如果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车体,染菌的担架车作为细菌载体或污染源,可直接通过接触者引起医院感染,我们通过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担架车染菌,标本全部阳性,但通过预防消毒处理后微生物数量明显减少,合格率达100%.
作者:毛丹雅;周海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念珠菌在医院感染中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方法芽管试验和糖同化试验进行菌种鉴定,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FUNGUS真菌药敏试验条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5 977份各种临床标本共检出念珠菌136株,其中白色念珠菌检出率高37.5%、热带念珠菌次之19.9%,药敏试验表明,念珠菌对5-氟孢嘧啶(5-FC)、两性霉素B(AMB)、制霉菌素(NYS)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94%、2.20%、2.94%,对咪唑类药物咪康唑(MIC)、益康唑(ECO)、酮康唑(KET)的耐药率分别为8.1%、19.1%、25.8%;且存在交叉耐药现象,耐3种咪唑类药物者占25.7%,同时耐两种咪唑类药物者占51.4%. 结论念珠菌是引起二重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必须依靠药物敏感试验选择合适抗真菌药物治疗.
作者:彭敬红;赵均秀;周有利;仇少荣;张珍;杨宏伟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对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法运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每个手术患者进行危险因素指数评价,并对各科室的感染发生率进行ARIC调整.结果 2 031例外科手术患者感染发生率随着危险因素等级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运用ARIC调整感染率后,各专科感染率亦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结论采用危险因素指数对外科手术患者进行评价,同时运用ARIC调整各科的感染率,是外科手术患者目标性监测的基本方法,该法有利于客观反映各科实际的医院感染水平,有利于各专科之间进行感染发生率的横向比较,有利于发现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贾淑梅;刘冰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加强医院感染监测资料的管理.方法将医院感染资料、文件以年为限,整理、归纳、汇总、建档立卷. 结果有利于医院感染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有利于感染资料的查阅、汇总和分析. 结论完整而系统地整理、保存医院感染监测资料,为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控措施和科学研究提供文字资料.
作者:冀秀芝;崔艳红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了解肿瘤化疗患者感染的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调查1998~1999年我科收治的428例肿瘤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医院感染各项危险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医院感染率26.6%,死亡率11.4%;感染部位依次是肺部、胃肠道、泌尿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55%),其中克雷伯杆菌常见,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等. 结论低蛋白血症、皮肤或粘膜糜烂、各种侵入性操作、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20 d)、住院时间长(>21 d)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肺癌、白细胞下降、陪护感染是高度危险因素.
作者:钟进才;梁远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分析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药敏结果,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18例气管插管、7例气管切开患者痰培养的62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药物敏感的资料进行分析,药物敏感采用纸片法(Kirby-Bauer)测定. 结果多数抗生素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100%耐药的抗生素有氨苄西林、氨曲南、头孢唑林钠、亚胺培南、呋喃坦啶;头孢呋辛97.3%耐药;头孢噻肟钠91.84%;庆大霉素84.91%;头孢曲松钠82.76%;四环素81.82%;阿米卡星71.19%;哌拉西林66%;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替门汀)60%;头孢他啶59.18%耐药.对抗生素敏感≥40%抗生素有羧苄西林、美洛西林、妥布霉素、甲氧苄啶、头孢他啶、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结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对抗生素敏感≥40%的抗生素为羧苄西林、美洛西林、甲氧苄啶、头孢他啶、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作者:刘长庭;秦荧;王德龙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凝固酶阳性和阴性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方法应用PCR-RFLP、PCR-SSCP技术及利血平逆转实验,检测gyrA基因的突变及norA基因的表达.结果 40株凝固酶阳性(70.2%)和28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7.8%)检出gyrA基因84位点突变;4株未检测出84位点突变的菌株SSCP带型与标准菌株SA42和SA42R均不同;利血平逆转实验发现88%的凝固酶阳性和7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存在norA耐药表型;36株凝固酶阳性和20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涉及两种耐药机制.结论 gyrA基因84位点突变可能是喹诺酮类药物靶位耐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他位点突变也可能存在;多数临床耐药分离株靶位改变和膜耐药双重耐药机制共存.
作者:郑东钧;宋诗铎;祁伟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分析重庆地区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及耐药状况,为葡萄球菌感染的诊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重庆市8所医院的652株葡萄球菌,采用API-Staph进行分析鉴定.结果共鉴定出12种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16类临床标本中,其中泌尿生殖道及呼吸道标本中葡萄球菌的分布为多;各类标本中分离到的葡萄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木糖葡萄球菌较为多见;各型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相对敏感,耐药率<20%,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四环素耐药率>80%.结论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各类临床标本中,可引起全身不同部位的各类感染;以前少见的一些葡萄球菌类型成为有意义的感染菌;多肽类抗生素应是葡萄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作者:解晓珍;王莉;张中奎;邹畅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为了解心脏外科手术后深静脉置留导管和插管口周围皮肤致病菌生长情况,并研究其与医院感染关系.方法对63例手术后患者的深静脉留置导管进行分段病原菌培养分析.结果分段培养总阳性率19.58%,插管口周围皮肤阳性率高(30.16%);皮下段次之(17.46%);导管尖端低(11.11%);女性及儿童导管致病菌培养阳性率高于男性及成年患者;术后高体温与培养阳性率呈正相关;致病菌培养表皮葡萄球菌占51.35%、G-杆菌占16.22%、真菌占24.32%.结论深静脉留置导管是一种侵入性诊疗措施,直接造成严重感染的并不多,却是机体重要的病原菌来源;应尽量缩短留置时间,加强无菌操作及局部护理.
作者:鲍家银;韩涛;林侃;姚祖武;陈涌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护理工作与医院感染的关系.方法对护理工作中的消毒灭菌、人员培训、严格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手段和护理管理制度. 结果加强病房管理,提高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狠抓消毒灭菌中的薄弱环节,消除隐患能有效减少危险因素,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结论通过严格的护理工作管理和医院感染的监测,能真正的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邓秀坤;张立红;邱玉良;唐淑先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介绍经口咽寰枢椎前路手术的感染预防体会.方法回顾分析58例经口咽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颅底畸形和疾患的预防感染的具体措施和经验. 结果本组58例经口咽手术术后咽部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发生.结论只要预防措施得力,经口咽入路手术可以预防术后感染,是安全的.
作者:尹庆水;刘景发;夏虹;吴增晖;徐国洲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血液和血制品的重要生理意义决定了输血是平时、战时和重大灾害时进行急救的重要手段以及疾病防治的重要措施.1995年我国医疗临床用血约800吨,年供血约400万人次,并临床用血以每年7%~10%的速度递增[1],我们不能忽视输血和血制品输注是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随着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输血引起的医院感染监测也日趋重视,为此,扩大了医院感染监测的内容和范围,在监测人群方面,随着血源性感染的增加和AIDS患者的增多,已不再限于住院患者,在院工作人员和门诊患者的医院感染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作者:华川;鲁然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手术过程手术缝针致医务人员寒性脓肿,目前未见报道,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小欢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进一步了解医院与社区泌尿系细菌感染致病菌与临床特点,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泌尿系感染病原学阳性尿路感染的患者中符合诊断标准完整病例97例的132株病原菌和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泌尿系感染患者除老年、女性多,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的G-杆菌占多数外,医院泌尿系感染因真菌、G+菌增多,G-杆菌低于社区泌尿系感染,特别是泌尿系真菌感染医院感染比例明显高于社区感染,大肠埃希菌感染低于社区泌尿系感染,耐药菌较多,与医院感染患者有慢性病、导尿、卧床、合并呼吸系统等感染而抗菌药物使用史者多有关.结论医院与社区泌尿系细菌感染有着不同特点,注意病原学检查,及时了解泌尿系感染致病菌和药物敏感状况,对避免盲目应用抗菌药物造成菌群失调、真菌感染增加是有益的.
作者:徐潜;林桂秋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为了指导骨伤科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方法统计近5年该菌临床感染的有关资料,并对耐药谱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结果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498株,占23.04%,在G-杆菌中略低于大肠埃希菌居第2位,感染的临床分布,以开放性骨折高35.94%,其次为慢性骨髓炎25.10%,混合感染35例,占同期混合感染的47.95%;对16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超过50%的有9种,6种超过85%,阿米卡星、喹喏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低于30%.结论临床必须根据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和骨伤科临床特点,积极预防和合理用药,有效地控制感染.
作者:刘尚才;毋玉梅;周英杰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对比研究环境内毒素与精制内毒素的热稳定性,考察热压灭菌前后细菌内毒素水平的相关性,为静脉输液相关医疗器具及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和医院感染工作提供定量参考依据. 方法分别制备环境内毒素与精制内毒素溶液,经两次热压灭菌处理,EDS99内毒素测定系统动态浊度法定量测定不同处理后样品的细菌内毒素水平,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相关回归分析. 结果经单次热压处理后,环境内毒素和精制内毒素的对数衰减分别为(0.73±0.23)、(0.97±0.58),经第二次热压处理后,两者分别继续衰减(0.68±0.14)、(0.86±0.52).结论环境内毒素与精制内毒素的热稳定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热压处理后的细菌内毒素水平与起始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r>r0.01(4)],推广应用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查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者:初玉云;刘爱明;张岫英;李伟;王本敏 刊期: 200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