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雌三醇膏剂与结合雌激素膏剂治疗绝经后泌尿生殖道萎缩的比较研究

杨欣;范正红;郑淑蓉;陈淑玲

关键词:绝经后泌尿, 生殖道萎缩, 雌三醇, 结合雌激素, 阴道膏剂
摘要:目的旨在比较雌三醇膏剂及结合雌激素膏剂连续使用治疗绝经后泌尿生殖道萎缩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8例有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的患者按1:1随机入组使用雌三醇阴道膏剂及结合雌激素膏剂共计21 d,观察泌尿生殖道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阴道健康评分、阴道细胞成熟值的变化,及用药前后阴道内膜变化及其他副作用.结果用药后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阴道健康评分及阴道MV值明显提高.有6例(两组各3例)患者子宫内膜厚度>5mm,结合雌激素组有1例刮宫内膜病理为增殖期子宫内膜,部分腺体呈囊性扩张.结论雌三醇膏剂及结合雌激素膏剂,连续使用治疗绝经后泌尿、生殖道萎缩疗效显著,但使用时间较长,或剂量较大应加用孕激素防止内膜增厚及内膜增生.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关于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技巧的几点意见

    剖宫产是一项重要的产科技术.它的起源很早,但当时死亡率极高;19世纪以来,Perro对它作了重要改进,在剖宫产后立即作次全子宫切除,以减少出血和感染,使死亡率有一定程度下降.到了20世纪早期,剖宫产的术式有了很多变化,子宫下段剖宫产、腹膜外剖宫产的相继问世,剖宫产死亡率下降比较明显,到了20世纪30~40年代,输血技术成熟、麻醉技术逐步完善、抗生素发现及临床应用,使剖宫产的死亡率降至很低的程度.因此,剖宫产在产科中应用日趋广泛,现在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产科技术.

    作者:戴钟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剖宫产率增高原因的探讨

    目的分析20年剖宫产率和指征变化,探讨剖宫产率升高原因.方法抽样选择1980年~1999年20年我院剖宫产病例1 579例,比较剖宫产率和手术指征变化.结果80年代剖宫产率平均23.79%,90年代平均达41.1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剖宫产指征中,头盆不称、妊娠并发症逐渐下降,而胎儿宫内窘迫、高龄初产、巨大儿、社会因素逐渐上升.结论提高医务人员对剖宫产的认识,加强孕产期保健及管理,改变产时服务模式,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有望控制剖宫产率.

    作者:吴庆庆;赖爱鸾;孟戈;成九梅;马会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第八届国际妇产科内分泌会议纪要

    第八届国际妇产科内分泌会议于2000年12月6日~9日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

    作者:富琪;关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产科破膜器的设计与应用

    人工破膜是重要的促进产程措施.以往操作多在非直视下凭触觉借助器械而实施,使用的器具多为钳具和针具.操作方法:先以左(右)手手指探入孕妇阴道内以引导器具置入,另一手持器具并将之前端送入阴道,钳夹撕裂或穿刺破损羊膜.使用上述两种器械人工破膜方法在操作的便捷性、安全性以及可接受性等方面尚存有不足,为此作者研制了一种破膜器,现介绍如下.

    作者:郝天羽;钊文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新式剖宫产术1800例临床总结分析

    目的比较以色列式剖宫产与腹壁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方法对1997年7月至1999年11月间开展M.Stark教授创立的以色列式剖宫产术1 800例和1993年6月至1997年6月间开展的腹壁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1 500例的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新生儿Apgar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开腹时间、开腹出血量、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手术并发症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新生儿Apgar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以色列式剖宫产术具有一定的优点,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吴爱红;翟桂荣;徐广立;周立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癌腹腔洗液细胞学检查与预后

    目的探讨腹腔洗液细胞学检查在评价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对1992年1月~2000年1月我院收治临床分期Ⅰ~Ⅱ期的11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及随访.结果11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腹腔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者23例(20.4%),其中4例(17.4%)死于术后复发;90例阴性的患者中,13例(12.56%)死于术后复发,Cox回归分析显示腹腔洗液细胞学检查结果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关无显著性(P=0.9516);23例阳性患者中,6例(26%)为不良病理类型,9例(39%)有深肌层浸润,5例(21.7%)宫颈受累,5例(21.7%)有淋巴结转移,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与腹腔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有显著相关(P<0.05).结论腹腔洗液细胞学检查不能独立作为评价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与腹腔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有关的高危因素有不良病理类型、深肌层浸润、宫颈受累和淋巴结转移.

    作者:何海云;郭燕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羊水胎粪污染的产科处理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羊水胎粪污染的产科处理时机与方法.方法对1998年1月至1998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产程中羊水为Ⅱ~Ⅲ度污染的220例初产妇的母婴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破膜时羊水粪染(Ⅰ组)有120例,产程中羊水由清亮变为污染(Ⅱ组)有100例;另随机选择同期产程中羊水清亮的210例产妇为对照组.结果1 254例产妇中,羊水胎粪污染的发生率为17.5%;粪染组在母体合并症、胎心监护异常发生率、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上均高于对照组(P<0.01);Ⅱ组在胎心监护异常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上高于羊水粪染Ⅰ组(P<0.01).结论重视羊水粪染的临床处理.在伴发母体合并症、胎心监护异常及产程中羊水由清亮变为粪染时处理需积极,以及早剖宫产及缩短第二产程为宜.在无上述情况下,可在严密监护下阴道分娩.

    作者:梁梅英;王建文;吴丹华;王山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端粒酶活性与卵巢上皮性肿瘤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上皮性卵巢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评价端粒酶作为卵巢癌诊断及预后指标的价值.方法采用端粒酶PCR-ELISA法对25例卵巢上皮性肿瘤包括8例良性(5例浆液性、3例粘液性)、3例交界性(浆液性)和14例恶性(8例浆液性,4例粘液性,2例内膜样),6例正常卵巢表面上皮进行端粒酶活性定量检测.结果2例良性、2例交界性和12例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及1例正常上皮存在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活性的吸光度(A)平均值分别为0.080±0.070、0.408±0.208、1.659±0.930和0.086±0.060,统计学分析表明恶性卵巢肿瘤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良性、交界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端粒酶活性和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无关;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结论研究结果初步证明端粒酶活性增高在卵巢癌的无限增殖中是一重要环节,并提示端粒酶表达有可能成为卵巢癌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肿瘤标志物.端粒酶PCR-ELISA法具有定性又定量、特异性较高、敏感性强、简易快速、可避免同位素污染等优点.

    作者:史惠蓉;张梦真;乔玉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雌三醇膏剂与结合雌激素膏剂治疗绝经后泌尿生殖道萎缩的比较研究

    目的旨在比较雌三醇膏剂及结合雌激素膏剂连续使用治疗绝经后泌尿生殖道萎缩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8例有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的患者按1:1随机入组使用雌三醇阴道膏剂及结合雌激素膏剂共计21 d,观察泌尿生殖道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阴道健康评分、阴道细胞成熟值的变化,及用药前后阴道内膜变化及其他副作用.结果用药后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阴道健康评分及阴道MV值明显提高.有6例(两组各3例)患者子宫内膜厚度>5mm,结合雌激素组有1例刮宫内膜病理为增殖期子宫内膜,部分腺体呈囊性扩张.结论雌三醇膏剂及结合雌激素膏剂,连续使用治疗绝经后泌尿、生殖道萎缩疗效显著,但使用时间较长,或剂量较大应加用孕激素防止内膜增厚及内膜增生.

    作者:杨欣;范正红;郑淑蓉;陈淑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二恶英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1999年3~6月欧洲禽畜肉和乳制品二恶英(Dioxin)的污染,引起公众对二恶英的高度关注.二恶英由于极高的毒性和超长的降解期,已成为发达国家研究多的化合物之一.近年来,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其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关系密切,本文就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赵昀;张宏;魏丽惠;李亚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临床医师诊疗全书》 第二版隆重推出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改良式剖宫产100例临床分析

    我院1999年1月~12月行改良式剖宫产术100例,现将改良式剖宫产术及其有关的并发症和随访结果与腹部纵切口常规剖宫产术报道如下.

    作者:周勤;谭丽峰;冯丽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中的作用及在早期诊断宫内感染的价值.方法120例经ELISA法确定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为研究组,其中60例为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双阳性,定为双阳组;60例仅为HBsAg阳性,定为单阳组.30例非HBV携带的孕妇为对照组.应用PCR法检测母婴血清及PBMC中HBV-DNA.结果双阳组中,血清HBV-DNA检出率为25.0%(15/60),脐血PBMC中HBV-DNA检出率为50.0%(30/60).母婴PBMC的HBV-DNA阳性显著相关(P<0.05);脐血血清HBV-DNA检出率与脐血PBMC中HBV-DNA检出率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母婴血清HBV-DNA阳性无相关性(P>0.05).结论被HBV感染的PBMC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可能是HBV宫内传播的一种机制,脐血PBMC 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脐血清,对早期诊断HBV宫内感染有一定价值;母亲传染性强是宫内感染的重要因素.

    作者:金仙玉;张新宇;刘善芬;袁宏;门新华;杨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瘦素与妊娠关系的研究进展

    瘦素(leptin)是肥胖基因(obese gene,Ob)的表达产物,其分子量为16kD,主要由白色脂肪细胞产生,具有调节脂肪代谢的作用.近年的研究表明,leptin作为一种内分泌激素,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调节功能,且与妊娠关系密切.本文就瘦素与妊娠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董晓静;漆洪波;刘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新式剖宫产术与传统剖宫产术的比较

    目的探讨新式剖宫产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将376例有剖宫产术指征的孕妇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采用新式剖宫产术(n=19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下腹部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n=181例).结果研究组总手术时间,手术开始到胎儿娩出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新式剖宫产术对产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优于传统剖宫产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韩凤华;申志茜;刘来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达克宁栓与斯皮仁诺联合治疗复发性念珠菌外阴阴道炎的临床观察

    外阴阴道念珠菌炎(VVC)是由念珠菌引起,估计75%左右的妇女一生中至少患1次,40%~45%妇女有2次或更多次的VVC的发病,VVC的治疗方法简单,短期疗效满意,但有约5%的病人形成慢性反复发作性VVC(RVVC),给病人的身心带来很大的痛苦.本文通过应用达克宁栓与斯皮仁诺联合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炎的临床观察,旨在寻找一种有效治疗RVVC的方法.

    作者:石芳鑫;殷秀凤;吕科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腹膜外剖宫产致阔韧带血肿一例

    一、病例摘要患者,女性,24岁,因停经40+2周,阴道流水1 h,于1999年12月24日急诊入院.平素月经规律,孕1产0,入院检查:血压110/70 mmHg,脉搏82次/分,心律无异常,头先露,已固定,胎心率142次/分,规则.内诊:宫颈管消失,宫口开大1cm,胎膜已破,流出羊水清亮.次日晨6:00时患者出现规律阵痛,宫口开大3cm,入产房,予0.5%催产素静脉点滴;12:00宫口开大4 cm,宫颈水肿,先露仍棘平,有2cm×2cm产瘤,右枕横位,羊水Ⅱ度污染,胎心率138次/分,决定以头盆不称、可疑胎儿宫内窘迫剖宫产手术结束分娩.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膀胱侧一顶联合式腹膜外剖宫产.常规操作,暴露子宫下段,切开子宫肌层约2 cm,钝性撕开约10 cm,羊水极少约100 ml,Ⅱ度混浊,以右枕横位徒手娩出一活男婴,重3.8kg,Apgar评为9分,胎盘胎膜完整,切口无撕裂,用薇乔线缝合子宫肌层并反向加固一次.此时患者血压90/40 mm-Hg,脉搏弱,100次/分.采用多巴胺后,血压上升至120/80mmHg,检查切口无渗血,准备膀胱复位时,发现子宫左侧有包块,立即切开腹膜探查.发现左侧阔韧带内有20cm×20cm×15cm大小的血肿.

    作者:张一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中VEGF 和TSP-1表达与血管新生研究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子宫内膜样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反应素1(TSP-1)表达与血管新生的关系以及对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子宫内膜正常(12例)、增生过长(13例)、不典型增生(18例)及子宫内膜样腺癌(50例)中微血管密度(MVD)、VEGF及TSP-1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内膜样腺癌中MVD明显大于内膜正常及增生过长者(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IA期与不典型增生二者的MVD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与正常内膜和增生过长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VEGF表达与上述不同内膜病变中MVD呈正相关(r=0.843,P=0.000 1),而TSP-1表达仅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分别与MVD和VEGF呈负相关趋势(r=-0.233,P=0.1041;r=-0.235,P=0.100 3);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TSP-1间质高表达且具有异质性.结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中VEGF对血管新生起正向调节作用;TSP-1在部分腺癌患者中表达增强,但其负向调节作用较弱,可能会使血管新生开关平衡失调,与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及发展有关.

    作者:张岩;杨秀琴;高洪文;田立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诊断胎儿宫内窘迫行剖宫产术86例分析

    近年来,国内许多医院剖宫产率持续上升,有高达80%的报道.张家口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剖宫产率达40%~60%.作者曾对本院剖宫产的原因进行分析,其中胎儿宫内窘迫为首要原因,约占20%[1],与其他研究相似[2].胎儿宫内窘迫诊断,对降低剖宫产率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术前诊断胎儿宫内窘迫行剖宫产术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华;胡秀敏;常丽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巨大儿的产前预测对分娩方式和母儿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巨大儿的产前预测对分娩方式和母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994年1月~1998年12月分娩的巨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以B超或临床估计胎儿体重是否达到4000 g分组,比较巨大儿高危因素、分娩方式、引产效果和母儿并发症.结果将资料完整的356例分为预测组(188例)和未预测组(168例).总剖宫产率和选择性剖宫产率预测组均显著高于未预测组(分别为63.30%和42.86%,P<0.05;36.70%和16.07%,P<0.05);预测组引产率低于未预测组(51.60%和66.67%,P<0.05),引产后阴道分娩成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260例阴道试产病例中,预测组(n=119)与未预测组(n=141)相比,胎儿宫内窘迫率(26.89%和39.72%)、新生儿窒息率(8.40%和17.02%)、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发生率(0.84%和5.67%)均较低(P<0.05),肩难产及新生儿产伤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重视巨大儿的产前预测,遵循个体化原则决定分娩方式,通过加强监护,有效减少某些母儿并发症.

    作者:屠铮;王山米;魏丽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妇产科临床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