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预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不良结局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

蔺莉

关键词:预测, 妊娠期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 不良结局, 临床, 实验室, diabetes mellitus, 新生儿, 高胰岛素血症, 不良妊娠结局, 剖宫产分娩, 大于胎龄儿, 诊断标准, 孕妇, 血糖水平, 管理系统, 发生率, 低血糖, 等风险, 指标
摘要:妊娠期随着孕妇血糖水平的升高,发生大于胎龄儿、剖宫产分娩、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高胰岛素血症等风险也会增加。应用新的诊断标准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发生率已达178%[1],使更多的孕妇被纳入GDM管理系统中,其目的是为降低GDM患者的不良结局。一些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可用于对 GDM的管理,对预测和避免GDM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阴道分娩预测

    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国的剖宫产率在过去的20年内急速上升,部分大中城市的剖宫产率已超过50%[1],越来越多的医生与产妇要面临如何选择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问题。尽管瘢痕子宫阴道试产(trial of labor after cesarean section,TOLAC)成功率在70%以上[2-3],但试产失败时,母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明显升高141%,而且约23%试产失败的产妇发生子宫破裂[4]。另一方面,随着剖宫产次数增多,发生手术相关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的风险增加。如何合理选择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成为医患共同关注的问题。2007年以来多个国家制定或更新TOLAC指南,为TOLAC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协助医生合理评估 TOLAC 的可行性,鼓励合适的瘢痕子宫患者再次妊娠后进行阴道试产。我国尚未出台TOLAC指南,虽然有不少产妇愿意甚至要求试产,但几乎没有医院开展TOLAC。了解相关内容有助于改变目前“一次剖宫产,永远剖宫产”的观念与局面。

    作者:胡芷洋;苏放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预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不良结局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

    妊娠期随着孕妇血糖水平的升高,发生大于胎龄儿、剖宫产分娩、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高胰岛素血症等风险也会增加。应用新的诊断标准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发生率已达178%[1],使更多的孕妇被纳入GDM管理系统中,其目的是为降低GDM患者的不良结局。一些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可用于对 GDM的管理,对预测和避免GDM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蔺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广州地区产科危重症患者转运文档状况分析

    目的对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近5年来救治的危重症孕产妇的转运文档记录状况进行分析,分析其特点,总结不足,提出改善建议。方法收集2004年7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5年间由外院转运至广州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可获得的孕产妇资料953份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由救治中心出车接回患者,分为单程转运组和双程转运组,收集两组转运前、转运中及转运到达救治中心的相关文档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953例转运危重症孕产妇中有转运前记录者605例(63.48%),其中转运前记录较完善可用于病情评估者456例(47.85%);签署知情同意书者332例(34.84%);转运途中有记录者308例(32.32%),100%有转运后记录。其中655例为产前转运的危重症孕妇,有胎心监测记录仅56例(8.54%),有宫缩情况和产程监测记录仅21例(3.21%)。双程转运组转运前记录、转运途中记录及知情同意签署比例均较单程转运组高,比例分别为73.18%比57.65%,86.03%比0%,86.59%比3.70%;P值均<0.001,两组均存在明显不足。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提出改善转运文档记录意见与建议。结论危重症孕产妇转运环节中转运前评估、转运中监测及转运相关文档资料记录等存在不足,应继续加以完善,以降低危重症孕产妇转运风险。

    作者:狄小丹;刘慧姝;陈敦金;黄天晴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征文、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子痫前期早期预测及预防的研究

    子痫前期是一种危及妊娠的多系统病态综合征,主要临床特征是先前没有高血压的妇女在妊娠20周之后突然发生高血压[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蛋白尿(≥03 g /24 h),其他症状包括水肿和头痛,严重时出现子痫,肝、肾功能异常和凝血障碍,以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IUGR)[1]。

    作者:刘世良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围产期数据库研究现状与展望

    随着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并日渐成熟,数据库系统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国内外数据库的现状,并对围产期数据库研究现状与展望进行综述,重点突出其必要性和紧迫性。构建多中心、多机构,符合实际情况的围产期数据库,将对围产期疾病的研究与诊治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何玉甜;陈敦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关于论文作者及署名的规定

    作者姓名应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前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进行更改。作者应是:(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对、修改,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终同意该文章发表者。以上3条须同时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集体署名的文稿必须明确对该文负责的通信作者的相关信息;其他对该研究有贡献的人员应列入致谢部分。全部作者均应签署论文授权书。所有文稿均应注出通信作者及其电子邮箱地址。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子痫前期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妊娠20周以后出现的以高血压[收缩压≥140 mm Hg (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和蛋白尿(尿蛋白≥300 mg/24 h)为主要表现的多系统综合征,全球发病率为2%~8%,是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1]。唯一治愈 PE 的方法是终止妊娠,但对于未足月的PE患者而言,过早终止妊娠必然会增加早产儿相应不良结局的发生,但过度延长期待治疗时间又会增加孕产妇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终止妊娠时机是产科医师面临的难题。长期以来,尽管国内外学者致力于 PE不良妊娠结局预测方面的研究,期待建立早期预测系统,并准确评估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风险,但至今尚没有能够获得准确预测PE不良妊娠结局的临床指标或实验室指标[2-4]。在此对目前研究较多的预测指标做一综述,这些指标往往与实际临床工作联系紧密,希望有助于PE 的临床决策和促进进一步的相关研究。

    作者:常小洁;王子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双胎妊娠胎儿不良结局的预测

    随着国际及国内胎儿医学的发展,双胎妊娠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正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各种不同双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对胎儿不良结局的预测正成为胎儿医学研究的前沿。本文就目前对预测双胎妊娠胎儿不良结局的方法进行阐述。一、双胎胎儿预后不良的常见疾病双胎妊娠(twin pregnancy)的发生率近年来呈升高趋势,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双胎的发生率由30年前的189‰上升到现在的333‰[1],并且随着近年来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双胎妊娠发生率仍呈明显上升趋势。双胎胎儿的相关疾病特殊而复杂,往往预后较差,例如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TTTS )、选择性宫内生长受限(selective 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sIUGR)、双胎反向动脉灌注序列征(reversed arterial perfusion sequence,TRAP )、双胎贫血-红细胞增多序列征(twin-anemia polycythemia sequence,TAPS)以及发育不一致性双胎等等,均为胎儿医学所面临的棘手问题。如何预测这些胎儿疾病的预后,是广大胎儿医学工作者为关注的问题。

    作者:尹少尉;刘彩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产前胎儿监护技术

    胎儿监护是采用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手段对胎儿宫内生长发育和健康状态进行实时动态评价的方法,在临床上分为产前胎儿监护和产时胎儿监护,前者主要依靠超声监测和诊断技术、电子胎心率监测等,后者还包括胎儿血气分析、胎儿脉冲血氧测定等。

    作者:胡淑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母胎医学循证指引》出版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加强孕产妇管理提高产科质量

    提高产科质量,对不断提高我国母婴保健水平、降低孕产妇与新生儿死亡率至关重要。对于产科质量的概念、国内外产科质量评价指标、目前我国关于产科质量管理以及监督执法规范医疗行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培养专业医护人员,加强孕产妇健康教育及围产期保健,加强危重症孕产妇救治、危重症孕产妇评审及孕产妇死亡评审制度等我们均应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作者:颜昊;陈敦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视频及幻灯文献引用格式试用说明

    为了更好发挥医学学术性电子期刊的文献作用,方便和规范引用电子期刊的视频文献和幻灯文献;同时也是为了提高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的显示度及影响因子,各刊编委会要积极引导读者、作者引用视频及幻灯文献。现将文献著录和引用规范试用说明如下,特此通知各刊在2011年第1期开始试用。

    作者: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Zheng子宫压迫缝合术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是我国孕产妇的第一死亡原因[1],尽管医学和外科技术水平发展迅速,仍是全球医护人员关注的重要难题,发病率可高达18%,占孕产妇死亡率的25%~30%[2]。产后出血中75%~90%是由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3],治疗方法除药物、子宫按摩、宫腔填塞、盆腔血管结扎、动脉栓塞介入治疗等,还有B-Lynch等各种子宫压迫缝合方法[4-5]。

    作者:马钦玲;郑剑兰;付景丽;张小琼;汪文雁;李美莹;侯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产科管理者在持续产科质量改进中担当的角色

    医疗安全与医疗纠纷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而产科因为关系到孕产妇、胎儿及新生儿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其医疗质量和安全更是引人注目。目前产科医疗纠纷在各医院中均排列前位,这与产科病情变化快、突发情况多以及治疗技术的复杂性、治疗过程中的高风险性和医疗操作常规的滞后性等因素有关[1]。要克服上述难点和转化各种不利影响因素,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邓黎;常青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重度子痫前期并发急性肾损伤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重度子痫前期并发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的临床发病特点。方法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2005年8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90例重度子痫前期并发AKI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病特点和临床结局等。结果(1)重度子痫前期并发AKI的主要病因依次为严重产后出血、胎盘早剥、HELLP综合征以及合并基础肾脏疾病;(2)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63.3%(57/90),重症监护病房入住率64.4%(58/90),病死率15.6%(14/90);(3)AKI 1期治愈率71.9%(23/32),2期治愈率62.5%(5/8),3期治愈率28.0%(14/50),即随着急性肾损伤分期的增加,重度子痫前期并发AKI患者的治愈率逐渐下降,而病死率有所增加;(4)重度子痫前期合并AKI死亡的14例患者中,主要死因分别为多器官功能障碍7例,脑血管意外4例,严重产后出血2例,呼吸衰竭1例。结论重度子痫前期并发AKI的主要病因为严重产后出血、胎盘早剥、HELLP综合征以及合并基础肾脏疾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脑血管意外和严重产后出血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魏晓存;刘慧姝;何玉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非侵入性产前筛查

    围产期出生缺陷与死亡一直是世界范围待解决的难题。在发达国家和中国内地的围产儿死亡原因中,严重的出生缺陷仍占据第一及第二位,因此,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在临床上产科医生较为广泛用于检查、诊断及监测胎儿在母体宫内发育的工具是经腹及阴道超声扫描[1-6]。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用于产前检查及产前诊断的超声仪发展日臻完善。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由于人们对超声检查的认识及认可,对于超声检查是否会对人类胚胎造成畸形的研究日益增多,虽然部分学者仍持谨慎态度,但大多亦认为其安全性和准确性较高。其中一些国家,如英国及澳大利亚等,近90%~100%的孕妇在妊娠期接受至少1次的超声检查,而大多数欧美国家及现时中国大部分南方城?均把产前超声视为产前常规检查项目之一[2-3]。国家卫生部2003年5月1日颁布实施了《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建议在整个妊娠期中常规进行3次超声检查,时间分别为孕11~13+6周[测量胎儿颈部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和筛查唐氏综合征]、孕19~22周[系统筛查胎儿畸形(金标准)]及孕29~32周[7]。此外,作为胎儿宫内诊断的方法目前有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医学遗传学的发展,产前诊断技术不断朝早期、快速、准确及无创的方向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出生缺陷能够在胚胎发育的较早期被安全及准确地诊断出来。其中非侵入性技术主要包括经宫颈脱落滋养细胞、孕妇外周血中胎儿细胞及胎儿游离 DNA 的检测等[5-7]。

    作者:王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妊娠期和产褥期脓毒症

    妊娠期和产褥期脓毒症(sepsis)目前仍然是全球孕产妇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一个重要因素[1]。尽管医疗技术逐渐进步、抗生素投入应用以及拥有高效的医疗保健体系,但全球每年孕产妇死亡原因中脓毒症仍占15%[2]。重症监护室中20%~30%的产科患者为脓毒症[3]。脓毒症可以发生在妊娠任何阶段及产后,感染源包括生殖道及多种来源。在一项研究中发现218%的病例发生在妊娠26周以前,218%发生在妊娠26周至分娩前,103%发生在产时,462%发生在产后[2]。在发展中国家,产褥期脓毒症发病率为01%~10%[4]。在中低收入国家,产褥期脓毒症病死率可高达30%~50%[5]。妊娠期和产褥期脓毒症通常在重症监护病房由重症监护室医生治疗或与妇产科医生共同治疗,妇产科医生的职责是尽早识别脓毒症与发现病因,及时转诊和实施有效治疗,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6]。早期诊断和及时将脓毒症患者转诊到有成人重症监护设备的三级医疗机构治疗,可以改善其结局[1,7]。现将本病的概念、病因、诊断和治疗等相关问题作一介绍。

    作者:刘平;樊尚荣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

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