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精华;冷金花;郎景和
目的 了解乙二醛酶Ⅰ(GLO-Ⅰ)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GLO-Ⅰ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复合物(ABC)法检测子宫内膜癌(29份)、正常子宫内膜(19份)组织中GLO-Ⅰ蛋白的表达,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子宫内膜癌及其癌旁组织、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GLO-Ⅰ的活性.GLO-Ⅰ小分子RNA(siRNA)转染子宫内膜癌细胞株lshikawa细胞后,采用蛋白印迹法及逆转录(RT)-PCR技术分别检测其GLO-Ⅰ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其细胞增殖及凋亡情况.结果 (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GLO-Ⅰ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6%(22/29),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为0/1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癌旁组织中GLO-Ⅰ活性(分别为1.1、0.8 IU/mg)较弱,子宫内膜癌组织中GLO-Ⅰ活性(92.3 IU/mg)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Ishikawa细胞转染GLO-Ⅰ silRNA后,其GLO-Ⅰ mRNA的表达水平为0.25±0.06,低于阴性对照(转染与目的基因无关的siRNA)的0.93±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GLO-Ⅰ蛋白的表达水平为0.38±±0.06,低于阴性对照的0.94±0.13,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3)Ishikawa细胞转染GLO-Ⅰ siRNA后,其细胞增殖能力与空白对照(仅加转染试剂)比较明显降低(P=0.028);其细胞凋亡率为(6.7±0.8)%,高于阴性对照的(1.2±0.4)%和空白对照的(1.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LO-Ⅰ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细胞中均呈过度表达,子宫内膜癌组织中GLO-Ⅰ活性异常升高.抑制GLO-Ⅰ基因表达可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
作者:隋龙;郭奇桑;张箴波;金鸿雁;郁茵华;丰有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联合顺铂作用于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的效果,并探讨其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学机制.方法 实验分组:硼替佐米(50 nmol/L)+顺铂(40μmol/L)、硼替佐米(50 nmol/L)、顺铂(40 μmol/L)、对照组(未加药物),以未加药物和细胞,仅加培养基为空白对照(空白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测定各组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株C13细胞培养不同时间(12、24、36、48、60及72 h)后的增殖活性(以细胞存活率表示),膜联蛋白-碘化丙啶双染色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并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内凋亡抑制蛋白短亚型(cFLIPs)蛋白的表达水平,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caspase-8)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内caspase-8的活性.结果 硼替佐米+顺铂组细胞显示较好的抑制效果,作用12、24、36、48、60及72 h时其细胞存活率分别为(56.0±8.4)%、(44.7±7.3)%、(33.7±11.2)%、(27.6±8.0)%、(27.6±7.6)%和(28.1±2.4)%,均明显低于顺铂组各时间点(P<0.05).作用24 h时,顺铂、硼替佐米、硼替佐米+顺铂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6.7±l.7)%、(23.4±2.1)%和(26.9±1.6)%,硼替佐米+顺铂组明显高于顺铂或硼替佐米组(P<0.05).各药物处理组细胞内cFLIPs蛋白表达水平均不同程度下降,以硼替佐米+顺铂组[(43.2±2.3)%]降低为明显,分别与顺铂、硼替佐米组[分别为(75.7±3.0)%、(67.9±2.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铂、硼替佐米和硼替佐米+顺铂组细胞内caspase-8活性分别为2.3±1.0、4.2±0.9和5.6±1.6,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联合顺铂能增强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的化疗敏感性;由药物作用后cFLIPs表达的降低和caspase-8活性的增强推测,cFLIPs/capsspe-8信号传导通路在硼替佐米联合顺铂诱导细胞凋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栗妍;翁丹卉;孔繁飞;范良生;胡轶;宋晓红;邢辉;王薇;马丁;王世宣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α(PPARα)、氧固醇7α羟化酶(CYP7B1)、雌激素受体(ER)α及ERβ之间的调控关系与孕鼠肝内胆汁淤积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清洁级SD孕鼠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自孕第13天起:对照组孕鼠皮下注射精制植物油2.0ml·kg-1·d-1;低剂量组孕鼠皮下注射17-α-乙炔雌二醇(1.0 mg·kg-1·d-1);中剂量组孕鼠皮下注射17-α-乙炔雌二醇(1.25 mg·lg-1·d-1);高剂量组孕鼠皮下注射17-α-乙炔雌二醇(1.5 mg·kg-1·d-1).4组孕鼠于妊娠第21天处死后提取肝脏组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孕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酸(TBA)及胆红素(BIL)水平;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孕鼠肝脏组织中PPARα mRNA、CYP7B1 mRNA、ERα mRNA及ERβ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1)生化指标:对照组孕鼠ALT、AST、TBA及BIL水平分别为(41.1±2.8)U/L、(44.4±3.6)U/L、(26.4±5.6)μmol/L、(2.8±0.2)U/L,低剂量组孕鼠分别为(48.2±3.4)U/L、(47.9±3.7)U/L、(36.4±4.2)μmol/L、(4.2±0.2)U/L,中剂量组孕鼠分别为(70.4±5.3)U/L、(68.4±5.6)U/L、(64.3±3.8)μmol/L、(6.2±1.2)U/L,高剂量组孕鼠分别为(72.4±7.6)U/L、(70.2±3.8)U/L、(72.4±7.8)μmol/L、(8.2±2.2)U/L.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孕鼠ALT、AST、TBA、BI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孕鼠各生化指标水平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5).(2)ERαmRNA及ERβmRNA表达水平:ERαmRNA的表达水平在低剂量组(0.76±0.02)、中剂量组(0.99±0.04)和高剂量组(1.21±0.01)孕鼠肝脏组织中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并明显高于对照组(0.65±0.01),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β表达水平在4组孕鼠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CYP7B1 mRNA及PPARα mRNA表达水平:CYP7B1 mRNA的表达水平在低剂量组(0.93±0.01)、中剂量组(0.99±0.06)和高剂量组(1.22±0.04)孕鼠肝脏组织中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并明显高于对照组(0.75±0.02),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PARα mRNA表达水平在低剂量组(0.83±0.05)、中剂量组(0.71±0.02)和高剂量组(0.64±0.03)孕鼠肝脏组织中呈逐渐降低趋势(P<0.05),并明显低于对照组(1.35±0.05),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雌激素剂量的增加,PPARα表达水平降低,对CYP7B1表达的抑制作用解除,而导致CYP7B1表达水平升高;而CYP7B1有促进ERα高表达的作用,终由ERα介导了雌激素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的发生.提示PPARα、CYP7B1及ER的异常表达,是调控雌激素诱导孕鼠肝内胆汁淤积的发生机制之一.
作者:时青云;林宇庚;周新;林颖奇;闫时 刊期: 2010年第06期
患者30岁.孕1产1.因停经38 d,右上腹部剧烈疼痛30 min于2009年7月1日17:10急诊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为2009年5月24日.停经后无明显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入院前30 min在家中做家务时突然出现右上腹部剧烈疼痛,疼痛牵扯至右下腹及右肩背部,并逐渐加重而不能忍受.无恶心、呕吐,无头昏.
作者:郑晓玲;黄堂菊;陈波洁;张永刚;杨先莉;甘雪霖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信号传导负调控因子3(SOCS3)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2008年4月至2009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产科剖宫产分娩的ICP孕妇44例为ICP组(其中重型21例、轻型23例),选择同期健康孕妇25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测定SOCS3在孕妇胎盘组织中的定位与表达水平(以阳性细胞率及平均灰度值表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胎盘组织中自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 (1)SOCS3在两组孕妇胎盘滋养细胞中均有表达,SOCS3主要表达于胎盘滋养细胞胞质中,呈现淡黄色、棕黄色或棕褐色染色颗粒,其中在ICP组重型孕妇胎盘滋养细胞中呈弱阳性表达,在轻型孕妇胎盘滋养细胞中呈阳性表达,在对照组孕妇胎盘滋养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而在滋养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膜上基本无表达.(2)ICP组重型孕妇胎盘滋养细胞中SOCS3阳性细胞率为(0.15±0.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69±0.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也明显低于ICP组轻型孕妇的(0.42±0.09)%,两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ICP组重型孕妇胎盘滋养细胞中SOCS3平均灰度值为20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也明显高于轻型孕妇的147±7,两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3)ICP组重型孕妇胎盘滋养细胞中IL-10水平为(1.16±0.68)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9±0.08)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也明显低于轻型孕妇的(1.22±0.75)μg/L,两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4)ICP组重型孕妇胎盘组织滋养细胞中IFN-γ水平为(16.8±0.7)μg/L、IFN-γ/IL-10比值为16.02±2.79,分别高于对照组的(10.5±0.3)μg/L及8.56±0.14,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也分别高于ICP组轻型孕妇的(13.4±0.5)μg/L及8.56±0.14,两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5)ICP组轻型及重型孕妇胎盘滋养细胞中SOCS3表达阳性细胞率与胎盘滋养细胞中IFN-γ/IL-10比值呈负相关(r=-0.685及-0.702,P<0.01),而SOCS3平均灰度值与IFN-γ/IL-10比值呈正相关(r=0.621及0.891,P<0.01).结论 (1)SOCS3在ICP孕妇胎盘组织中呈低表达,而且病情越重降低越明显,提示SOCS3可能参与了ICP的发病,并且与病情进展有关.(2)ICP胎盘组织中SOCS3表达与胎盘组织中IFN-γ/IL-10比值呈负相关,提示SOCS3可能在ICP患者细胞因子免疫调节中起了一定作用.
作者:张丽娟;李明月 刊期: 2010年第06期
患者37岁,孕3产l.因停经39周,胎动频繁1d,加重2 h,于2010年1月21日入院.停经40 d时出现厌食、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停经3个月后自行缓解.妊娠试验阳性,停经17周时出现胎动.孕期经过顺利,产前检查有10余次,多次B超检查提示脐带绕颈2周以上,余未见异常.人院前1d,孕妇自觉胎动较平时频繁,但未在意.入院前2 h孕妇自觉胎动异常活跃,遂来我院门诊.胎心率180次,经左侧卧位休息、吸氧等处理后胎心率无改善而收入院.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身体检查:一般情况尚可,面色红润,心肺无异常.晚孕腹型,肝、脾未扪及,肝区、肾区无叩痛.产科情况:宫高35 cm,腹围105 cm,未扪及宫缩,胎位左枕前,先露未人盆.外阴已产式,正常.肛查:宫口未开,B超示胎儿头位,双顶径95 mm,股骨长72 mm;羊水指数120 mm,胎盘成熟度Ⅲ级,为右侧壁,胎儿颈部未见脐带压迹.
作者:高山;曾荣春 刊期: 2010年第06期
livin基因是Kasof和Gomes[1]发现的凋亡抑制蛋白家族(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s,IAPs)的新成员,在恶性黑色素瘤及肾细胞癌中高表达.新研究表明,livin基因在食管癌、喉鳞状细胞癌及骨肉瘤等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4].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是凋亡相关蛋白酶家族成员之一,它参与了细胞凋亡过程中的形态学与生化指标的改变,被认为是引发细胞凋亡的重要执行者.Nachmias等[5]认为,IAPs,主要通过与特异性的caspases结合,抑制caspases的活性,从而阻断细胞凋亡.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livin、caspase-3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宫颈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苏晓燕;王修珍;顾振纶;蒋小岗;杜海爽;郭次仪 刊期: 2010年第06期
患者31岁,因妊娠合并Ⅱb期宫颈小细胞癌,行子宫广泛切除+双侧卵巢移位术及放化疗后2个月,发现右上腹部肿块1周于2009年12月入院.患者末次月经2008年4月5日(预产期2009年1月12日),妊娠早期常规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未发现异常,末次阴道检查为妊娠27周+5,宫颈呈中度糜烂样.2008年12月妊娠足月因产科指征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经过顺利.产后恶露持续不净,色鲜红,量较多,伴异味,于产后48 d来院复查.妇科检查:宫颈失去正常形态,呈菜花状,直径约9 cm,表面可见破溃,触血明显;双侧宫旁增厚、弹性差,似达盆壁.宫颈活检后病理诊断为宫颈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癌)Ⅱb期.术前行顺铂+依托泊苷(VP)方案化疗,共4个疗程.
作者:尹秀菊;魏丽惠;戴林;赵超;王建六 刊期: 2010年第06期
性分化异常是人类常见的遗传病,发病率约为1%~2%[1].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自2003年至2008年共收治此类患者14例,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2003年至2008年,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共收治性分化异常者14例,均因原发闭经、身材矮小或外生殖器发育异常就诊.
作者:李健;蒋清清;柴冬宁;谢红斌;祁泳波 刊期: 2010年第06期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2].雌二醇在细胞色素P450 1B1(CYP1B1)羟化酶作用下生成4-羟基雌二醇(4-OHE2)[3],其致癌效应在雌激素诱发癌变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4-5].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可以催化4-OHE2甲基化,生成无致癌效应的代谢产物而排出体外[6].COMT基因具有多态性,导致其酶活性的不同[7].本研究旨在通过RNA干扰(RNAi)方法阻断COMT基因的表达,并探讨由此而导致的COMT酶活性的改变及其对子宫内膜癌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作者:李扬志;谢梅青;王良岸;洪宇;赵晓苗;杨冬梓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对原代培养的人早孕绒毛细胞滋养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浓度为0、25、50、100 μmol/L的DEHP作用于原代培养的人早孕绒毛细胞滋养细胞24 h,逆转录(RT)PCR法检测滋养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mRNA表达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水平;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TUNEL)法和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滋养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1)Bcl-2表达水平:当DEHP浓度为0、25、50、100 μmol/L时,Bcl-2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5、1.03±0.04、1.04±0.03、1.04±±0.04,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11±0.02、0.11±0.04、0.12±0.02、0.12±0.03,分别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2)bax表达水平:当DEHP浓度为50、100 μmol/L时,bax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96±0.04、1.02±0.04,与DEHP浓度为0 μmol/L时(0.81±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x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63±0.04、0.81±0.04,与DEHP浓度为0 μmol/L时(0.23±0.05)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细胞凋亡率:浓度为50、100 μmol/L的DEHP作用24 h后,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滋养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8.8±2.6)%和(20.3±2.0)%,与DEHP浓度为0 μmol/L时[(10.6±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UNEL法检测细胞滋养细胞凋亡率为(18.1±4.6)%和(19.5±1.2)%,与DEHP浓度为0 μmol/L时[(11.2±3.1)%]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HP可通过增加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的表达,促进细胞滋养细胞凋亡,但对Bcl-2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作者:王心;尚丽新;吴楠;王晶;王丽梅 刊期: 2010年第06期
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是严重影响妇女生命健康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70%的卵巢癌患者诊断时已属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30%,而早期卵巢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却高达85%.
作者:何素丽;杜丹丽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调查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女的自然绝经年龄、行经年限,观察初潮年龄与生育次数对自然绝经年龄和行经年限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以参加上海市浦东新区宫颈癌筛查的、年龄≥56岁的15 083例自然绝经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对一的问卷方式,调查妇女的初潮年龄、生育次数、自然绝经年龄、行径年限等情况.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56~60、61~65、66~70和>70岁4个组.采用方差分析方法,比较各年龄组绝经年龄和行经年限的差异;采用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年龄组别、初潮年龄、生育次数与绝经年龄和行经年限的关系.结果 (1)自然绝经年龄:小为29岁,大为61岁,平均为(50.6±3.7)岁.56~60、61~65、66~70和>70岁4个年龄组的平均绝经年龄分别为(50.9±3.4)、(50.7±3.7)、(50.0±4.1)、(49.6±4.0)岁,随着年龄组的年轻化,平均绝经年龄呈逐渐增加趋势,小年龄组与大年龄组比较,平均绝经年龄相差1.36岁.(2)行经年限:长为48年,短为12年,平均(34.3±4.1)年.56~60、61~65、66~70和>70岁组的平均行经年限分别为(34.6±3.8)、(34.3±4.1)、(33.9±4.6)、(33.2±4.5)年;随着年龄组的年轻化,平均行经年限呈逐渐延长趋势,大年龄组与小年龄组比较,相差1.41年.(3)初潮年龄对绝经年龄和行经年限的影响:相关分析显示,初潮年龄与绝经年龄无明显相关性(r=0.02),初潮年龄与行经年限呈负相关(r=-0.43).(4)生育次数对绝经年龄和行经年限的影响:生育1~2次妇女的绝经年龄明显高于生育0次和≥3次的妇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生育1次与2次的妇女及生育0次与≥3次的妇女绝经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育1次的妇女行经年限明显长于生育1次以上的妇女,生育2次的妇女行经年限明显长于生育0次和≥3次的妇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育0次与≥3次者行经年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行经年限的多因素回归分析:初潮年龄与行经年限呈明显的负相关(r=-0.97,P<0.001);不同年龄组别的行经年限相关分析显示,61~65、66~70和>70岁组与56~60岁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18,P=0.020、r=-0.78,P<0.001和r=-1.23,P<0.001);生育1~2次者的行经年限明显长于生育0次和≥3次者.(6)绝经年龄的多因素回归分析:初潮年龄与绝经年龄无相关性(r=0.02);但不同年龄组别的绝经年龄的多因素分析显示,61-65、66~70和>70岁组妇女的绝经年龄与56~60岁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r=-0.18,P=0.020、r=-0.78,P<0.001、r=-1.23,P<0.001).生育1~2次的妇女绝经年龄明显高于生育0次和≥3次者,但生育1次与2次,0次与≥3次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女的绝经年龄逐渐增加,行经年限呈延长趋势;(2)初潮年龄和生育次数是影响绝经年龄和行经年限的重要因素;(3)随着初潮年龄的年轻化,行经年限逐渐延长;(4)生育1~2次能明显推迟绝经年龄并且延长行经年限,而多次生育(≥3次)对绝经年龄和行经年限均无明显影响.
作者:陈华;丰有吉;舒慧敏;陆甜美;朱红梅;杨宾烈;熊苗 刊期: 2010年第06期
患者19岁,孕3产0孕40周+1,下腹痛1 d,于2009年9月14日入院.末次月经2008年12月6日,预产期2009年9月13日.既往自然流产2次.身体检查:身高160 cm,体重65 kg,步态蹒跚,步行时两足间距较大.腹膨隆,无正常脐轮及脐孔,下腹部耻骨联合位置见色素沉着较重区域,直径约2 cm,似脐部,其周围组织薄弱,直径约8 cm,局部有轻微色素沉着,与正常肤色差别显著,增加腹压后(站立、咳嗽等)无疝囊,耻骨联合缺如.产科检查:宫高28 cm,腹围100 cm,胎儿左枕前位,胎心140次.阴道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阜组织塌陷,无阴毛分布,阴蒂正常,大阴唇有阴毛分布,阴道有横隔,双合诊未及耻骨联合,腹壁组织薄,触及胎头,似腹腔内妊娠,坐骨棘平伏,尾骨略翘.
作者:刘少华;董金芳;解承兰;袁凤欣;姜丽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许多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在遗传和环境作用下的多因素、多阶段、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在不同肿瘤的发生过程中,遗传和环境因素分别扮演着不同角色.单卵双胞胎的遗传构成完全相同,这一特征使单卵双胞胎资料成为研究遗传与环境作用于机体的十分理想的素材,单卵双胞胎之间出现的某种性状和疾病的不同,可以认为是环境因素引起的[1].Hamilton和Mack[2]、王立东等[3]分别对1811对患乳腺癌双胞胎和食管癌高发区单卵双胞胎疾病谱的流行病学调查为肿瘤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通过分析河南省175对女性单卵双胞胎妇科肿瘤疾病谱,以探讨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妇科肿瘤的发生中所起的作用.
作者:樊冬梅;史惠蓉;陈志敏;吴庆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子宫内膜是人体为活跃的器官之一,具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包括功能层和基底层.功能层为胚胎植入的部位,受性激素的影响而呈周期性增殖、分泌和脱落性改变;基底层则在经期后修复内膜创面并形成新的功能层.子宫内膜周期性的修复增长及剥脱受体内各种甾体类激素(尤其是雌、孕激素)和多种生长因子的调节,这是一系列连续动态改变的信号传递过程,任何调控因子的改变都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的异常再生,从而引起流产和其他子宫内膜疾病,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内膜癌等.近年来,对子宫内膜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生物学领域,本文主要就近年来关于子宫内膜功能异常机制的研究及其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加以综述.
作者:史精华;冷金花;郎景和 刊期: 2010年第06期
患者19岁,因药物流产后彩色超声发现右附件区肿物3个月、右下腹胀痛7 d,于2008年5月24日入院.患者14岁初潮,月经正常,孕1产0.身体检查:腹软,右下腹扪及囊性包块,边界、大小触不清,轻微压痛,不活动.妇科检查:宫体前位、偏左,活动度好,无压痛;子宫右后方触及包块边缘,约12 cm×12 cm大小,包块为囊性,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彩色超声示:(1)右附件囊性包块;(2)右肾缺如.入院诊断:(1)右侧卵巢囊肿;(2)右肾缺如.患者入院后采用抗生素治疗7 d,疼痛加重,复查彩色超声示包块增大.于2008年5月31日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及双侧附件位于盆腔左侧,外观正常,右侧阔韧带内至盆壁有一囊肿,直径约15 cm,占据盆腔,穿刺为无色透明液体,吸出部分囊液约1000ml.
作者:张艳玲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重组人黄体生成素(r-hLH)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促排卵治疗中的应用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7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IVF-ET治疗、垂体降调节后月经第3天血清黄体生成素(LH)水平较低(<1 U/L)的患者,其中给予r-hLH补充治疗的66例患者为r-hLH组,未给予r-hLH补充治疗的57例患者为非r-hLH组;另选择同期行IVF-ET治疗、垂体降调节后月经第3天血清LH水平正常(1~2 U/L)且未给予r-hLH补充治疗的145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的促性腺激素(Gn)总量、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血清雌二醇及LH水平、获卵数、双原核胚胎率、优质胚胎率、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等.结果 r-hLH组、非r-hLH组及对照组患者注射hCG日的LH水平分别为(1.59±0.77)、(0.54±0.25)及(2.39±1.01)U/L,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胚胎率分别为59.36%、57.79%和65.94%,r-hLH组及非r-hLH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原核胚胎率分别为67.62%、62.84%和68.32%,r-hLH组及对照组均高于非r-hL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着床率分别为29.77%、18.26%和24.47%,r-hLH组高于非r-hL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Gn总量、注射hCG日雌二醇水平、平均获卵数、临床妊娠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长方案垂体降调节后LH过度抑制的患者,补充r-hLH可以获得较高的优质胚胎率、双原核胚胎率和着床率.
作者:徐士儒;李媛;刘红;李海燕;唐蓉;高芹;盛燕;陈子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3种常用宫内节育器(IUD)在人工流产术后即时放置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来自全国7个省市的12个协作中心的1800例研究对象于人工流产术后即时放置IUD,放置的IUD类型分为宫形含铜IUD宫铜200、T形含铜IUDTCu380A和活性γ型IUD 3种,每种分别观察600例,并随访12个月.结果 1798例完成了使用12个月的随访,2例失访(失访率为0.11%,2/1800);17例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未产妇资料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时被剔除.3种IUD使用者均未发生妊娠(或带器妊娠),且均无子宫穿孔、IUD异位等并发症发生.活性γ型IUD的医疗原因终止率为1.02/百妇女年,低于宫铜200、TCu380A(分别为3.60/百妇女年、2.25/百妇女年),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宫铜200、TCu380A和活性.y型IUD中,与IUD使用相关的终止率分别为7.58/百妇女年、7.30/百妇女年和3.72/百妇女年,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 人工流产术后即时放置宫铜200、TCu380A和活性γ型IUD的避孕效果均良好,均安全可行,尤其是国产活性γ型IUD,值得推广.
作者:宫内节育器失败原因及预防技术对策的研究课题组 刊期: 2010年第06期
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体内的性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使血脂代谢异常,导致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高.
作者:管玉涛;蔡莲莲;李艳萍;赵智林;黄品同;胡越 刊期: 201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