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于重视引用国内文献的意见

《中华妇产科杂志》编辑部

关键词:国内
摘要:
中华妇产科杂志相关文献
  • 树突状细胞与妊娠免疫耐受的相关性研究

    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内具有典型树突状形态的抗原递呈细胞(APC),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在免疫应答的诱导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作者:吴蕾;古航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妊娠晚期初产妇下泌尿道尿控功能的变化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初产妇下泌尿道尿控功能的变化及特点.方法应用会阴超声尿动力学检测方法,检测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产科接受系统产前检查的初产妇共83例(研究组,孕36~40周,胎儿先露未衔接),及同期无分娩史、非妊娠、认知能力正常的育龄女性28例(对照组,排卵期)的下泌尿道尿控功能.下泌尿道尿控功能指标包括:大尿道关闭压(MUCP)、大静态尿道压(MUP)、功能尿道长度(FUL)、腹压漏尿点压(VLPP)、残余尿量(PVRBV)、膀胱初始尿意感容量(VFDV).结果 研究组产妇分娩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504±404)g,MUP为(110±22)cm H2O(1 cm H2O=0.098 kPa),MUCP为(96±22)cm H2O,FUL为(44±9)mm,对照组MUP为(98±20)cm H2O,MUCP为(79±8)cm H2O,FUL为(37±4)mm,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VFDV为(141±44)ml,PVRBV为(6.2±2.7)ml,对照组为(149±41)ml,PVRBV为(5.7±1.8)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33例于孕24~38周出现漏尿症状,其中14例表现为VLPP<90 cm H2O.研究组中VLPP≥90 cm H2O和<90 cm H2O者MUP、MUCP和FU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有漏尿症状和无漏尿症状者除MUCP明显降低外,MUP、FU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产妇妊娠晚期的静态尿道关闭功能明显增强;而动态尿道关闭功能明显降低,并与漏尿症状相关;VFDV无明显变化.

    作者:张睿;罗来敏;岳廷棉;冯亮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孕鼠血清高胆酸水平对胎鼠大脑组织形态的影响

    目的 探讨孕鼠血清高胆酸水平对胎鼠大脑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将30只清洁级成年SD孕鼠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10只.在妊娠第13~20天,A组孕鼠每天1次腹腔注射纯胆酸5.5 mg·kg-1·d-1(高胆酸);B组孕鼠每天1次腹腔注射纯胆酸1.4 mg·kg-1·d-1(低胆酸);C组同步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妊娠第21天剖腹取胎,测定胎鼠体重及记录死亡率.测定孕鼠和胎鼠血清总胆酸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水平.同时,胎鼠断头取脑,采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胎鼠大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1)3组孕鼠及胎鼠血清胆酸水平分别为:A组(22.3±8.1)μmol/L,(28.8±8.1)μmol/L;B组(9.8±3.6)μmol/L,(9.3±3.5)μmol/L;C组(3.6±1.8)μmol/L,(4.0±1.2)μmol/L.3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孕鼠血清总胆酸水平与胎鼠血清总胆酸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875,P<0.01).(2)胎鼠死亡率在A、B、C组中分别是30.1%,16.9%和7.1%,3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B、C组胎鼠血清NSE水平分别为(31.9±13.1),(13.9±5.9)和(9.3±3.9)ng/L,A组明显高于B组及C组(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鼠血清NSE水平与总胆酸水平呈正相关(r=0.758,P<0.01).(4)胎鼠大脑皮层组织光镜下病理改变:A、B组胎鼠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大脑皮层组织层次紊乱,神经元变性坏死,密度降低,胞核固缩深染.胎鼠神经元变性面积积分在A、B、C组中分别是(1.4±0.6),(1.5±0.7)和(0.7±0.3),A组和B组明显高于C组(P<0.0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鼠神经元变性面积积分与胎鼠血清NSE水平的r为0.282(P>0.05).胎鼠神经元坏死面积积分在A、B、C组中分别是(1.8±0.7),(0.9±0.4)和(0.6±0.3),A组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鼠神经元坏死面积积分与胎鼠血清NSE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798,P<0.01).(5)胎鼠神经细胞透射电镜下病理改变:A、B组胎鼠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细胞核膜双层结构模糊,核固缩及核仁消失,染色质浓缩;内质网和线粒体数目减少,残留线粒体肿胀破坏,嵴空化消失.胎鼠神经细胞内线粒体数密度(Nv)在A、B、C组中分别是(21.9±9.0),(45.5±13.1)和(36.1±12.1)μm-3.A组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鼠神经细胞内线粒体平均体积((V))在A、B、C组中分别是(7.0±1.8),(5.7±1.6)和(3.2±1.2)×10-4μm3.A组和B组明显高于C组(P<0.0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鼠血清中胆酸可使胎鼠脑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低水平胆酸主要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和线粒体体积增大,而高水平胆酸主要导致神经细胞坏死和线粒体数目减少.胎鼠血清NSE水平与总胆酸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作者:谭丽;丁依玲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患者辅助的微型腹腔镜用于慢性盆腔痛的疼痛定位诊断

    慢性盆腔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指病程超过6个月的下腹部或盆腔的持续或间断性疼痛,不排除月经期或月经间期的疼痛,但不包括妊娠期腹痛.

    作者:许洪梅;张震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策略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表现为子宫脱垂等盆腔器官膨出(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和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等一系列盆底损伤与缺陷的疾病.

    作者:朱兰;郎景和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子宫颈癌患者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下泌尿道的尿动力学特点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在广泛性子宫切除手术前后下泌尿道的尿动力学特点.方法 选择Ⅰ b~Ⅱa期宫颈癌患者46例,分别于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前及术后进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26例(57%)患者术前排尿模式正常但术后需借助于腹压排尿;排尿后残余尿量明显增加,术后为(205±201)ml,而术前为(5±3)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正常尿意膀胱容量较术前显著增加,分别为(365±108)、(286±84)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膀胱容量较术前显著增加,分别为(670±174)、(402±124)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顺应性显著下降[分别为(15±5)、(102±64)ml/cm H2O(1 cm H2O=0.098 kPa),P<0.01];大逼尿肌收缩压显著下降[分别为(11±5)、(39±14)cm H2O,P<0.01];功能性尿道长度缩短[分别为(31±7)、(39±7)mm,P<0.01].结论 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下泌尿道功能障碍,其尿动力学特点表现为膀胱感觉功能减退,逼尿肌功能受损,而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作者:史惠蓉;杨小风;文建国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近期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及产科相关因素对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初产妇120例,其中阴道分娩72例(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48例(剖宫产组),于分娩后6至8周间进行尿失禁问卷调查、盆底肌电图测定盆底肌肉收缩及舒张功能,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产妇分娩后SUI的发生率分别为21%(15/72)、10%(5/48).阴道分娩组盆底肌电图右侧活力值、功值分别为12.9±0.8和59±5,左右两侧平均功值为78±5;剖宫产组右侧活力值、功值分别为17.3±1.7和95±17,左右两侧平均功值109±15,两组各项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的年龄(P<0.01)、分娩前体重指数(P<0.01)、新生儿出生体重(P<0.01)及第二产程时间(P=0.003)是产后发生SUI的高危因素;年龄、分娩前后体重指数差、第一产程时间、会阴侧切口长度和角度对盆底肌电图的部分测量值有影响.结论 阴道分娩后SUI发生率与选择性剖宫产相似;产科相关因素可以影响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及盆底肌肉收缩及舒张功能.

    作者:龙燕;边旭明;朱兰;滕莉荣;李雷;郎景和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活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分子的构建及其致卵巢上皮性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 构建能自我激活的活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分子,并探讨其对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细胞的致凋亡作用.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活性caspase-3分子--rev-caspase-3及其重组腺病毒--Ad-rev-casp3;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细胞计数试剂盒8、流式细胞仪和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rev-caspase-3作用后卵巢癌细胞系AO细胞中活性caspae-3蛋白的表达情况、细胞存活率、凋亡率、细胞周期、caspase-3活性亚单位p17和聚(腺苷二磷酸-核糖)多聚酶(PARP)的分解产物p85的表达水平,应用透射电镜观察rev-caspase-3作用后细胞的超微结构,实时PCR技术检测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建立卵巢癌裸鼠皮下及腹腔移植瘤模型,观测rev-caspase-3作用后裸鼠生存情况及肿瘤体积的变化.结果 Ad-rev-casp3作用后的AO细胞中显著表达活性caspase-3蛋白,细胞质明显棕染;细胞中活性caspase-3亚单位p17和PARP裂解片段p85的表达水平升高.Ad-rev-casp3以感染复数(MOI)为70作用后的AO细胞存活率为30.3%,凋亡率为40.2%.Ad-rev-casp3以MOI=10作用后的细胞凋亡率只为3.4%,但此时S期细胞比例高达56.5%,G1期比例下降至9.8%,与未感染Ad-rev-casp3(MOI=0)的AO细胞的S期和G1期比例显著不同(P均<0.05).Ad-rev-casp3作用后的AO细胞呈现显著的凋亡形态改变,电镜下见明显的凋亡小体形成;细胞中活性caspase-3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为9.44.Ad-rev-casp3能显著延长荷瘤裸鼠的生存期,平均生存时间为(213±16)d,并显著抑制移植瘤的生长,在第1次注射后53 d时抑瘤率为70%.结论 表达rev-caspase-3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对卵巢癌细胞有强烈的致凋亡作用,并可显著延长荷瘤裸鼠的生存期,抑制肿瘤生长.

    作者:宋悦;沈铿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生物反馈联合盆底电刺激疗法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盆底电刺激疗法对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效果、影响疗效及复发的相关因素以及预后评价.方法 46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根据治疗意向随机进入前瞻性研究,其中绝经前患者19例,绝经患者27例.应用生物反馈+盆底电刺激治疗仪进行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46例中43例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93%,每次治疗平均时间为40 min.绝经前患者治疗4~30次,平均10次,显效时间为第1~10次,平均为第3.6次;绝经患者治疗6~30次,平均9.8次,显效时间为第1~10次,平均为第4.2次;不同体重指数(<24或≥24 kg/m2)和尿失禁程度(轻、中、重)者治疗次数存在差异,但对疗效无显著性影响(P>0.05).治疗后随访3~22个月,40例有完整随访资料,失访6例,9例患者治愈,4例生物反馈+盆底电刺激治疗有效者仍选择手术治疗,3例患者复发,复发患者主动接受再次生物反馈+盆底电刺激治疗,仍然有效.结论 生物反馈+盆底电刺激疗法能够有效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绝经与否,体重指数以及尿失禁程度均不影响疗效.

    作者:冯静;王小萍;陈庚敏;王建六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关于重视引用国内文献的意见

    作者:《中华妇产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低剂量米非司酮对植入窗口期子宫内膜中子宫自然杀伤细胞数量及其亚型含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低剂量米非司酮对植入窗口期子宫内膜中子宫自然杀伤(uNK)细胞数量及其亚型含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正常妇女植入窗口期的子宫内膜14份,将每份内膜组织平均分为3部分,分别用浓度为65 nmol/L米非司酮(A组)、200 nmol/L米非司酮(B组)和0 nmol/L米非司酮(对照组)进行体外培养,运用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uNK细胞数量及CD-3CD+56CD-16亚型、CD-3CD+56CD+16亚型的百分含量.结果 (1)A、B及对照组子宫内膜中CD+56uNK细胞数量分别为(148±11)、(150±12)和(121±7)个,A、B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组和B组子宫内膜中CD-3CD+56亚型百分含量分别为(44±5)%和(48±4)%,高于对照组[(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子宫内膜CD-3 CD+56CD-16亚型百分含量分别为(42±5)%和(45±5)%,高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CD+56CD+16亚型百分含量分别为(2.70±0.24)%、(3.26±0.37)%和(2.33±0.29)%,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米非司酮可通过增加uNK细胞数量及CD-3CD+56CD-16亚型百分含量,使植入窗口期子宫内膜局部免疫微环境失平衡,从而可能导致胚胎植入的失败.

    作者:祝红霞;张武文;黄丽丽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经阴道子宫骶骨韧带高位悬吊术治疗子宫脱垂的临床探讨

    目的 探讨经阴道子宫骶骨韧带高位悬吊术(HUS)治疗子宫脱垂的解剖生理基础、适应证、手术技巧、输尿管损伤的预防及临床近、中期疗效.方法 2003年6月至2007年9月,采用经阴道HUS悬吊阴道穹隆、重建耻骨宫颈筋膜及直肠阴道筋膜,治疗中、重度子宫脱垂50例.患者平均年龄60.1岁,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4~51个月).同时采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POP-Q)法对子宫脱垂程度及手术后结果进行评价,以术后C点值≤POP-Q Ⅰ度计算成功率.结果 术中50例中、重度子宫脱垂患者的宫骶韧带均可在后腹膜坐骨棘内后侧、经长组织钳钳夹牵拉、清楚触及和辨认,并均成功对阴道穹隆进行了悬吊和筋膜重建.术中应根据对输尿管解剖部位和相邻关系的准确认识、术中触摸、掌握缝合进针深度及方向、膀胱镜检查并确认输尿管开口位置等方法避免输尿管损伤.50例中,无一例输尿管损伤.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POP-Q法C点值由术前1.5 cm降为术后的-7.5 cm;主、客观成功率均达100%.结论 经阴道HUS悬吊并重建阴道穹隆、耻骨宫颈筋膜、直肠阴道筋膜是利用自身组织作为悬吊点治疗子宫脱垂,符合恢复解剖生理、保留功能及微创原则,主、客观成功率高.

    作者:鲁永鲜;沈文洁;刘昕;刘静霞;张迎辉;赵英;张琳;胡蔓萝;葛静;牛珂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不同分娩方式对低危孕产妇分娩结局及卫生经济学指标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低危孕产妇分娩结局及卫生经济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对2002年9月至2007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分娩的3751例孕37~41周+6的低危孕产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分娩的干预方式不同分为3组:择期引产组(包括药物及手术引产)501例、择期剖宫产组1634例和自然临产组1616例,分别对3组孕产妇的一般情况及住院费用以及分娩结局(产后出血、产褥病率、尿潴留、输血情况、切口愈合情况、产时副损伤)、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等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1)一般情况分析:自然临产组孕产妇住院天数(4.8 d)与择期引产组(6.3 d)及择期剖宫产组(6.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择期剖宫产组孕产妇住院费用(3472元)明显高于择期引产组(3201元)及自然临产组(2293元),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其是择期引产组中的剖宫产患者住院费用明显高于择期剖宫产组及自然临产组中的剖宫产患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产时及产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孕产妇产时及产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是择期引产组为12.4%、择期剖宫产组为0.9%,自然临产组为6.8%.(3)产后出血(≥500ml)发生率:择期引产组、择期剖宫产组和自然临产组分别为3.0%(15/501)、0.6%(9/1634)和1.2%(19/1616),3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尿潴留发生率:择期引产组、择期剖宫产组和自然临产组分别为4.6%(23/501)、0和3.3%(54/1616),择期剖宫产组尿潴留发生率低于择期引产组与自然临产组(P<0.01),择期引产组与自然临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5)有无分娩中或产后输血:择期引产组、择期剖宫产组和自然临产组率孕产妇有输血者分别为2.0%(10/501)、0.1%(1/1634)和0.4%(6/1616),3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产时副损伤:择期引产组、择期剖宫产组和自然临产组产时副损伤发生率分别为0.6%(3/501)、0和0.4%(7/1616),3组分别比较,择期剖宫产组低于其他两组(P<0.01),择期引产组与自然临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切口延期愈合:择期引产组、择期剖宫产组和自然临产组分别为0.8%(4/501)、0和0.2%(4/1616),3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产褥病率:3组间相互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1).(9)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择期引产组、择期剖宫产组和自然临产组分别为1.2%(6/501)、0.1%(1/1634)和1.0%(17/1616),择期剖宫产组与其他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择期引产组与自然临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择期引产会增加孕产妇产后出血、分娩中或产后输血的机会,且没有降低产妇尿潴留、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择期剖宫产是相对安全的分娩方式,对孕产妇分娩并发症的发生没有不良影响,但会明显增加住院费用.

    作者:戚红;边旭明;杨剑秋;刘俊涛;龚晓明;滕莉荣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卵巢上皮性癌相关抗原的筛选和血清学检测

    目的 构建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腹水肿瘤细胞的cDNA文库,从中筛选能用于卵巢癌早期诊断和免疫治疗靶点的卵巢癌相关抗原.方法用3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癌、1例卵巢黏液性囊腺癌、1例卵巢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腹水肿瘤细胞构建cDNA文库,采用改良的重组克隆表达抗原的血清学鉴定(SEREX)技术与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方法相结合的策略从文库中筛选卵巢癌相关抗原基因,并对其进行酶切鉴定、核苷酸测序分析.采用重组肿瘤抗原的微型血清学检测(SMARTA)法检测筛选出的卵巢癌相关抗原与96例卵巢癌患者和96例正常妇女的血清中相应自身抗体的阳性反应情况.结果 经两轮血清学筛选和核苷酸测序分析,终得到55个候选的卵巢癌相关抗原基因片段,代表45个基因,分为6类:(1)与已知的卵巢癌相关基因同源的基因,如BARD1基因等;(2)与其他肿瘤相关基因同源的基因,如TM4SF1基因等;(3)在一些特殊组织中表达的基因,如ILF3、FXR1基因等;(4)与一些特殊功能蛋白基因同源的基因,如TIZ、C1D基因等;(5)与胚胎来源的基因同源的基因,如PKHD1基因等;(6)其余为在基因库GenBank中无同源序列可比对的未知基因,如OV-189基因等.TM4SF1、C1D、BARD1、FXR1、OV-189基因的噬菌体重组融合抗原与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相应IgG型自身抗体反应的阳性率分别为28%、21%、23%、23%、31%,与正常妇女血清反应的阳性率分别为9%、6%、5%、8%、13%,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IZ、FXR1、OV-189基因的重组抗原与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相应IgM型自身抗体反应的阳性率分别为26%、28%、18%,与正常妇女血清反应的阳性率分别为8%、11%、7%,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XR1、OV-189基因的重组抗原与Ⅰ~Ⅱ期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相应IgG型自身抗体反应的阳性率(分别为34%、46%)高于Ⅲ~Ⅳ期者(分别为16%、23%),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5、0.021);OV-189基因的重组抗原与高分化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相应IgG型自身抗体反应的阳性率(为67%)高于中~低分化者(为26%),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TIZ、FXR1基因的重组抗原与Ⅰ~Ⅱ期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相应IgM型自身抗体反应的阳性率(分别为40%、46%)高于Ⅲ~Ⅳ期者(分别为18%、18%),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8、0.004).当联合分析TM4SF1、C1D、TIZ、FXR1基因的重组抗原的相应IgG型自身抗体及TIZ、FXR1基因的重组抗原的相应IgM型自身抗体(即自身抗体谱)时,诊断卵巢癌的敏感度为66%,准确度为73%;将该自身抗体谱与CA125联合时,敏感度、准确度均有明显提高,分别为83%、80%.结论 SEREX技术与SSH方法相结合筛选肿瘤抗原基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能筛选出具有较高特异性肿瘤抗原基因的研究策略;TM4SF1、C1D、TIZ、BARD1、FXR1、OV-189基因的重组抗原在血清中的相应自身抗体可作为卵巢癌诊断的标志物,多个抗原的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效率.

    作者:阳志军;杨光;蒋燕明;冉宇靓;杨治华;张玮;张洁清;潘忠勉;李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及输血治疗的相关问题

    作为妇产科治疗和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输血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目前随着采血、制血过程的消毒灭菌技术、病毒灭活技术和输血操作规范的逐步完善,许多由输血带来的并发症(如溶血反应、过敏反应等)已经得到了较满意的控制,随之而来的是由输血带来的与免疫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日益突出,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其中之一.

    作者:黄健;朱付凡;皮丕湘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血清蛋白指纹图谱用于建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模型的研究

    目的 通过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蛋白指纹图谱的变化,筛选并建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清标志物诊断模型.方法 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分析25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研究组)和30例年龄、孕次、产次相匹配的正常足月孕妇(对照组)终止妊娠前的血清蛋白,获得IMAC3-Cu蛋白芯片表达图谱.用Biomarker Wizard和Biomarker Pattern软件分析并建立蛋白指纹图谱诊断模型.盲法分析验证该诊断模型.结果 在相对分子质量2000~50 000范围内,有10个蛋白质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析、筛选出相对分子质量为39 837、6196、15 529、43 248和22 292的5个差异蛋白,作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诊断模型.应用该模型诊断研究组25例患者全部被正确检出,其敏感性为100%(25/25);对照组30例孕妇中有27例被正确排除,其余3例被误诊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特异性为90%(27/30).阳性预测值为89%(25/28),阴性预测值为100%(27/27).盲法验证该模型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75%.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中有多种异常表达的蛋白质;由5个差异蛋白组成的血清蛋白指纹图谱诊断模型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作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血清标志物诊断模型.

    作者:龚丽云;张震宇;郑燕华;张建中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葡萄胎清宫前发生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葡萄胎清宫前发生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间,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葡萄胎患者及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患者的病历资料.首先将葡萄胎清宫前无肺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葡萄胎清宫前发生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的患者进行比较;然后,将葡萄胎清宫前发生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与葡萄胎清宫后进展为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葡萄胎清宫前有胸部CT检查的37例初治葡萄胎患者中,发现存在肺部转移灶的患者有11例,占30%.葡萄胎清宫前有肺转移患者的停经时间[(15.0±4.0)周]、完全性葡萄胎所占的比例(91%),均显著高于葡萄胎清官前无肺转移的患者[(10.0±2.5)周和50%],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6、0.027);而年龄、子宫体积较相应停经时间大4周、卵巢黄素化囊肿直径≥6 cm、葡萄胎清宫前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水平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葡萄胎清宫前发生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患者的血β-hCG水平降至正常水平距第1次清宫术的时间间隔,明显短于葡萄胎清宫后发生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的患者,分别为(83±18)、(126±31)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β-hCG水平降至正常水平的化疗疗程数、肺部转移灶完全消失或明显吸收后不再改变所需的化疗疗程数、治疗所需总化疗疗程数以及完全缓解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葡萄胎一经诊断应尽早行清宫术,清宫术实施的时间越晚,发生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和需要进行化疗的概率就越大.若葡萄胎清宫前发生了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其治疗效果与葡萄胎清宫后发生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的相同,均可治愈.

    作者:冯凤芝;向阳;单莹;万希润;杨秀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妇科的一种常见病,据报道存在于60%的痛经妇女及40%~50%有慢性盆腔痛和性交痛的妇女中,在行经腹妇科手术的患者中,5%~15%被发现有此病[1].

    作者:裘月红;穆琳;王良;陈学军;郑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第二届全国女性盆底学学术会议纪要

    第二届全国女性盆底学学术会议于2007年4月13-15日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位医生、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300余篇,论文涉及妇科泌尿学基础研究、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研究等各方面.

    作者:孙智晶;朱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Toll样受体4在胎盘和胎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先天性免疫(innate immunity)是正常胎盘植入以及抵御微生物感染胎盘所必需的,胎盘作为一个特殊的免疫器官在介导母-胎免疫耐受及对外来抗原的入侵的保护性免疫反应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慧姝;袁文常;郝荣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