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应芳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和利洛司酮对体外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增殖及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异位内膜间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根据不同的药物浓度对内膜间质细胞培养液进行分组:米非司酮浓度为1×10-6mol/L者,为米非司酮Ⅰ组,浓度为1×10-5mol/L者,为米非司酮Ⅱ组;利洛司酮的浓度为1×10-6mol/L者,为利洛司酮Ⅰ组,浓度为1×10-5mol/L者,为利洛司酮Ⅱ组.对照组培养液为0.5%乙醇.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米非司酮和利洛司酮对内膜间质细胞的抑制作用.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各组内膜间质细胞NF-κB P65蛋白和NF-κB P65 mRNA的表达.结果米非司酮Ⅰ组、米非司酮Ⅱ组、利洛司酮Ⅰ组、利洛司酮Ⅱ组、对照组内膜间质细胞NF-κB P65蛋白的表达分别为(63.9±3.5)分、(49.1±2.6)分、(56.2±2.9)分、(35.3±2.1)分、(78.7±2.4.)分;NF-κB P65 mRNA的表达分别为(57.3±3.3)分、(43.2±3.1)分、(48.4±2.7)分、(28.6±1.8)分、(82.8±4.6)分.NF-κB P65蛋白及NF-κB P65 mRNA的表达强度,均为对照组>米非司酮Ⅰ组、利洛司酮Ⅰ组>米非司酮Ⅱ组、利洛司酮Ⅱ组;米非司酮组Ⅰ、Ⅱ组>利洛司酮组Ⅰ、Ⅱ组.各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米非司酮及利洛司酮可显著抑制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体外增殖, 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抑制NF-κB P65 蛋白和NF-κB P65 mRNA的表达有关.
作者:李明江;李继俊;赵兴波;张梅娟;王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2004年的妇产科医生以忙为特征,特别是产科.这一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生了新的委员会;这一年,<中华妇产科杂志>扩版,内容丰富而书卷活跃.新的一年,我们面临的是新的挑战、新的机遇、新的征程.试论三个问题,以供同道斟酌.
作者:郎景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发病率高,且有年轻化趋势;内异症常合并不孕,并有治疗后容易复发的特点,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随着对内异症认识的不断深入,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作者:周应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确定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保守性手术后病变复发的相关因素. 方法对285例保守性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内异症患者观察并随访36个月,观察患者年龄、发病年龄、术前孕次、术前产次、后穹窿痛性结节、子宫活动度、血清CA125、既往内异症手术史、腹腔镜手术史、内异症病变侧别、术中和术后美国生育学会修订的内异症分期标准(r-AFS,1985)评分、术后孕激素治疗6个月、术后枸橼酸氯米芬(其他名称:克罗米酚)促排卵治疗、术后孕次、术后产次等31项指标,随访中记录病变复发情况及复发时间.应用SPSS软件行COX回归风险分析筛查复发的相关因素. 结果共有83例(29.1%,83/285)患者复发,每年复发例数、复发率和累积复发率为,第1年41例,14.4%(41/285)和14.4%(41/285);第2年30例,10.5%(30/285)和24.9%(71/285);第3年12例,4.2%(12/285)和29.1%(83/285).经单变量分析,危险性相关因素为既往有内异症手术史(OR值为13.630, P<0.01)、后穹窿有痛性结节(OR值6.133,P<0.01)、术后应用枸橼酸氯米芬促排卵治疗(OR值5.173, P<0.01)、左侧盆腔病变 (OR值4.503, P<0.01)、双侧盆腔病变 (OR值3.709, P<0.05)和术后r-AFS评分高 (OR值1.831, P<0.01);保护性相关因素为术后孕次(OR值0.392,P<0.05)、术后应用孕激素治疗6个月 (OR值0.472, P<0.01)、有腹腔镜手术史(OR值0.567,P<0.05)、术前产次 (OR值0.640, P<0.05)、术前孕次(OR值0.759, P<0.05)、发病年龄 (OR值0.912, P<0.01) 和年龄 (OR值0.932, P<0.01).多变量COX风险回归分析,危险性相关因素为既往有内异症手术史(OR值8.219, P<0.01)、双侧盆腔病变 (OR值6.369, P<0.01) 、左侧盆腔病变 (OR值2.682, P<0.05) 、后穹窿有痛性结节(OR值2.154,P<0.05)、术后应用枸橼酸氯米芬促排卵治疗(OR值1.860, P<0.05)和术后r-AFS评分高(OR值1.188, P<0.01); 保护性相关因素为术后孕次(OR值0.253,P<0.01)、术后应用孕激素治疗6个月 (OR值0.518,P<0.05)、年龄 (OR值0.937, P< 0.01).结论术后应用枸橼酸氯米芬促排卵治疗、既往有内异症手术史、左侧盆腔病变、双侧盆腔病变、后穹窿有痛性结节、术后r-AFS评分高为内异症保守性手术后复发的危险性相关因素,术后孕次、术后应用孕激素治疗6个月、术前孕产次和年龄则为保护性相关因素.既往有内异症手术史、术前孕次和术后孕次可能为内异症保守性手术后不易复发的提示性因素,而非确定性因素.
作者:李华军;冷金花;郎景和;王惠兰;刘珠凤;孙大为;朱兰;丁小曼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 HIF-1α)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联合应用组织芯片和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95份卵巢上皮性肿瘤(其中卵巢癌238份、交界性卵巢肿瘤19份、良性卵巢肿瘤38份)及13份正常卵巢组织中HIF-1α mRN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的表达情况,以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来检测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卵巢癌、交界性卵巢肿瘤和良性卵巢肿瘤、正常卵巢组织中HIF-1α 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9%、42.1%、13.2%和0.交界性卵巢肿瘤和卵巢癌组织中HIF-1α mRNA的表达高于正常卵巢和良性卵巢肿瘤,卵巢癌高于交界性肿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卵巢癌组织中HIF-1α mRNA的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和病理类型无关(P>0.05),而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0.246,P<0.01).卵巢癌组织中HIF-1α mRNA表达与VEGF表达(r= 0.206,P=0.01)和MVD计数(r =0.451,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卵巢癌组织过度表达HIF-1α mRNA,并通过诱导VEGF促进肿瘤的新生血管形成.
作者:罗军;彭芝兰;杨开选;王和;杨红;董丹丹;姚先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及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小板功能状态和血小板活化情况.方法选择妊娠晚期中度妊高征孕妇21例(妊高征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23例(妊娠期糖尿病组),正常妊娠晚期妇女2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和流式细胞术观察3组孕妇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CD62P)的表达. 结果 (1) 妊高征组孕妇血小板计数为(181±56)×109/L,妊娠期糖尿病组孕妇为(206±60)×109/L,对照组孕妇为(229±56)×109/L.妊高征组孕妇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妊娠期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妊高征组孕妇的血小板平均容积为(11.2±2.0)fl,妊娠期糖尿病组孕妇为(9.5±1.6) fl,对照组孕妇为(8.7±1.6) fl,妊高征组血小板平均容积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妊娠期糖尿病组血小板平均容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妊高征组孕妇阳性血小板百分比CD62P(%)为(42±13)%、阳性血小板荧光强度[CD62P(I)]为109±39,妊娠期糖尿病组孕妇血小板CD62P为(42±14)%、CD62P(I)为100±42,对照组孕妇血小板CD62P为(26±7)%、CD62P(I)为75±13.妊高征组CD62P和CD62P(I)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妊娠期糖尿病组CD62P和CD62P(I)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妊高征组与妊娠期糖尿病组孕妇血小板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高征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晚孕妇女,血小板的活化可能参与了上述两种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对妊高征和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尹松梅;李益清;谢双锋;马丽萍;吴裕丹;聂大年;冯坚红;徐立卓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端粒酶RNA反义核酸(反义hTR)联合端粒酶RNA催化亚单位反义核酸(反义hTERT),对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作用机理.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脂质体对照、正义hTR 、正义hTERT、反义hTR、反义hTERT及反义hTR+反义hTERT组.分别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PCR-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吖啶橙染色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宫颈癌Hela细胞转染反义hTR和反义hTERT后细胞的增殖、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形态学、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的变化.结果宫颈癌Hela细胞转染端粒酶反义核酸后,出现明显的细胞增殖抑制、端粒酶活性下降、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细胞凋亡率升高及细胞周期阻滞.反义hTR、反义hTERT组与空白对照、脂质体对照及正义hTR、正义hTER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Hela细胞转染反义核酸(0.2 μmol/L)3 d 后,反义hTR+反义hTERT组,细胞增殖抑制率、相对端粒酶活性(相对于空白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9.3%、19.6%、28.6%,与反义hTR组和反义hTER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Q值分别为0.867、0.919、1.075.反义hTR+反义hTERT组 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结论端粒酶反义核酸能通过特异性抑制端粒酶活性、诱导细胞凋亡及增强细胞周期阻滞等途径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端粒酶反义hTERT和反义hTR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
作者:雷厉秀;陈忠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应用腹腔镜诊断和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及不孕症的疗效.方法对 314例经腹腔镜诊断为盆腔内异症的患者,按1985年美国生育学会修订的内异症分期标准(r-AFS)进行分期,其中Ⅰ期58例,Ⅱ期173例,Ⅲ期68例,Ⅳ期15例;并于腹腔镜下进行卵巢异位内膜病灶切除和粘连分解、盆腔腹膜异位内膜病灶内凝固术及清除腹腔液等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6周,对妊娠者随访到妊娠20周.比较不同r-AFS分期患者术后累计妊娠率和流产率.结果 314例患者术后36周内妊娠共254例,分别为Ⅰ期50例(86.2%,50/58),Ⅱ期141例(81.5%,141/173),Ⅲ期52例(76.5%,52/68)和Ⅳ期11例(73.3%,11/15).经统计学检验,各期患者累计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内的妊娠率(93.7%,238/254)高于术后25~36周(6.3%,16/254;P<0.01).254例妊娠患者中,流产12例,流产率与分期无关(P>0.05);妊娠12周内流产率(83.3%,10/12)高于妊娠12周后(16.7%,2/12; 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可检查、诊断各期内异症及其引起不孕症的盆腔因素;腹腔镜手术治疗可提高内异症患者的妊娠率.在腹腔镜下清除腹腔液及进行腹腔异位内膜病灶内凝固术,可较完全地破坏盆腔腹膜异位内膜病灶,对各期特别是Ⅰ、Ⅱ期内异症患者生育力的恢复,有重要作用.
作者:林金芳;孙翠翔;华克勤;薛晓红;李央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辅助性T细胞(Th)亚群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0例内异症患者(内异症组)及20例非内异症患者(对照1组)血清及腹腔液中白细胞介素(IL)2、6的水平;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IL-2、IL-6在内异症组患者异位内膜组织和10例子宫肌瘤患者(对照2组)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内异症组患者血清及腹腔液中位数IL-6水平分别为5.3 、2.1 ng/L,对照1组患者血清及腹腔液中位数IL-6水平分别为2.5 、0.9 ng/L,两组妇女血清和腹腔液中IL-6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症组Ⅲ~Ⅳ期患者血清及腹腔液中位数IL-6水平分别为13.6 、4.1 ng/L,Ⅰ~Ⅱ期患者血清及腹腔液中位数IL-6水平分别为3.7 、1.6 ng/L, Ⅲ~Ⅳ期患者与Ⅰ~Ⅱ期患者血清及腹腔液中位数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症组IL-2/IL-6比值在血清及腹腔液中分别为0.7、1.1,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0.8、6.2,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症组患者腹腔液与血清IL-6水平呈正相关(r=0.745,P<0.01),血清及腹腔液中IL-6水平与IL-2/IL-6比值均呈负相关(r=-0.406,P<0.05; r=-0.480,P<0.05);内异症组患者异位病灶中内膜间质细胞IL-2、IL-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7%、60.0%,对照2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均无IL-2、IL-6表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异症患者血清及腹腔液中IL-6的水平升高,及其在异位内膜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与内异症的发生有关; 内异症患者Th1/Th2比例失调,使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动态平衡受到破坏,从而使异位内膜逃避免疫监视而在子宫外的部位种植.
作者:李建霞;戴淑真;刘红;曹玉民;刘素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一、临床资料患者26岁,孕2产1.因停经32周,腹痛3 d,加重1 d,于2003年10月31日急诊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则,末次月经2003年3月19日,预产期2003年12月26日.孕4个多月时自感胎动,孕期未行正规产前检查.孕31周+4时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孕31周+6时疼痛加重,伴发热,无寒战,无放射性痛,伴恶心、呕吐两次,为胃内容物,大小便无异常.入院后身体检查:体温37.9℃,脉搏95次,呼吸20次,血压105/60 mmHg(1 mmHg=0.133 kPa),腹软,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宫高29 cm,腹围90 cm,胎心率140次.辅助检查:B超显示胰腺外形增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6.9×109/L,中性0.89,血淀粉酶230 U/L,尿淀粉酶4095 U/L.肝、肾功能及电解质等指标因严重高血脂而无法测定.肉眼观静脉血呈草莓牛奶样改变.
作者:赵卫秀;林其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是一种环状双链DNA病毒,其基因组大小为7.9 kb.目前,传统的细胞学和血清学方法诊断率较低,特异性欠佳.树状DNA杂交(DDH)技术是一种信号放大技术,它通过增加标记探针的拷贝数或标记物的信号强度来提高敏感度[1],具有与PCR技术相似的高敏感性.本研究采用以4层单体组成的3DNA树状体作为靶序列探针载体的DDH技术,并结合原位杂交方法,对45例临床诊断为宫颈癌患者的癌组织分别进行HPV16、18DNA检测,并就提高杂交敏感性的方法学做进一步探讨,为临床推荐一个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作者:史庭燕;单祥年;施燕峰;赵苏瑛;单云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宫缩的启动及产程中宫缩调控机理至今仍未明了,影响和调控子宫收缩的因素有激素及神经源性、肌源性、代谢性等因素.激素参与宫缩力的调控这一理论于1990年得以公认[1,2].近年来,激素被认为是引起宫缩力改变的首要因素[3,4].我们对不同情况的足月孕产妇血清及羊水中的皮质醇及睾酮水平进行了测定,以探讨分娩过程中这两种激素与子宫收缩的关系.
作者:陈明;黄官友;朱青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长效醋酸甲羟孕酮(DMPA)用于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保守性手术后巩固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副反应.方法将资料完整的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行保守性手术治疗的患者94例,分为DMPA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组及对照组.DMPA 组34例,术后月经来潮5 d内,深部肌内注射DMPA 150 mg,28~30 d注射1次,共6次;GnRH-a组30例,术后月经来潮5 d内,皮下注射亮丙瑞林3.75 mg,28~30 d注射1次,共6次;对照组30例,术后未用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症状和体征的临床缓解情况、月经变化、体重改变、肝肾功能及性激素水平变化.结果 DMPA组及GnRH-a组患者疼痛症状和体征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8%及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73, P<0.01;χ2=9.604,P<0.01),DMPA组及GnRH-a组患者累积复发率分别为6%及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χ2=5.222, P<0.05; χ2=4.320, P<0.05),而DMPA组与GnRH-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8,P>0.05;χ2=0.017,P>0.05).DMPA组用药前雌二醇水平为(200±15)pmol/L,用药后雌二醇水平显著下降至(120±9)pmol/L,但仍维持在卵泡早期水平.GnRH-a组用药前雌二醇水平为(215±16)pmol/L,用药后雌二醇水平显著下降至(62±9)pmol/L,达绝经期水平.结论 DMPA的主要副作用为月经改变、排卵恢复延迟及体重增加.DMPA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的巩固治疗,有效、方便、价廉、依从性高、副作用少.
作者:周洁;雷贞武;吕杰强;孙静;徐肖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及治疗手段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和江西省妇幼保健院1992年6月至2003年6月间收治并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7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随访.结果临床表现:7例患者均以盆腔包块为主诉,其中3例盆腔包块超过妊娠12周子宫大小,大者妊娠16周大小;2例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量增多,1例表现为绝经后出血.超声检查:4例提示子宫肌瘤,1例提示子宫肉瘤,2例提示卵巢肿瘤,术前确诊率为0.术中冰冻检查:2例中1例确诊.手术治疗:4例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2例行全子宫及一侧附件切除术,1例仅行肌瘤剔除术;1例行子宫及一侧附件切除术患者术后2年复发,瘤栓沿下腔静脉转移至右心房及右心室再次手术治疗.结论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具有特殊的不良生物学行为,提高术中确诊率与正确选择手术方式及术后密切随诊可以改善其预后.
作者:马水清;白春梅;于晓红;黄欧平;郎景和;李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机制不清.目前,内异症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现就其手术治疗现状及疗效作一综述.
作者:冷金花;郎景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从提出至今已有140余年的历史,其发病率逐渐上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多发病和常见病.然而,目前本病的发病机制、病因仍不清,诊断和治疗仍有盲目性.很早就有文献报道,内异症有家族性聚集倾向[1,2].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在不同种族、地区间均有差异,我们检测了广东地区内异症患者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旨在探讨其与内异症发病的关系.
作者:宋绿茵;何凤仪;方小玲;陈盛强;佘达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阴道成形手术类型有数种,各有利弊.我院采用全腹腔镜下回肠代阴道手术2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陶;李斌;李蕾;楮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内异症所引起的痛经、慢性盆腔疼痛和不育,严重影响着中青年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其发病及诊治依然使妇产科医生陷入困惑.但对其研究的进展令人充满希望和信心,无论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验的认识以及实际对策,都有长足进步,值得我们去审慎总结和规划未来.
作者:郎景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类病因尚未明了的多系统、多脏器受损的自身免疫性疾患.其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方面均呈明显变化,以致多种免疫学指标异常.SLE患者的多种自身抗体的变化与围产结局的关系已备受关注.现就其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刘明晖;赵右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随着显微激光医学和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透明带激光孵化设备的问世,使激光用于生殖医学已成为现实.根据激光的传输形式,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激光.接触式激光是通过玻璃纤维管输送激光至目标;非接触式激光是通过显微镜或水传播,直接作用于靶组织.两种方式的激光,均无热效应或突变效应.非接触式激光系统具有简洁、轻巧、适合各种显微镜的特点,是目前临床上使用多的系统.激光在生殖医学应用的初期,主要是用于辅助孵化(assisted hatching,AH),其机理是通过局部蛋白基质的光吸收作用,使胚胎透明带气化、溶解.由于使用激光具有控制精确、操作快速、安全等特点,近年来,被迅速用于生殖医学方面.本文就激光在生殖医学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浩;张昌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