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亮;陈士岭;邢福祺
在社会经济飞快发展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注重人的生活质量.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现代临床医学的治疗模式,引起妇产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作者:魏丽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影响宫颈腺癌预后的高危因素.方法 选择1992年1月-2002年12月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初治的159例宫颈腺癌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预后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总5年生存率为47.9%.其中临床分期Ⅰ、Ⅱ、Ⅲ、Ⅳ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6.1%、56.4%、36.0%、0.复发或转移发生率为29.6%, 复发或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17.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P=0.009)、临床分期(P<0.01)、血CA125水平(P=0.039)等与预后有关;27例手术治疗患者中,淋巴结转移(P=0.001)、深肌层浸润(P=0.009)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提高早期检出率、改进治疗措施对于提高宫颈腺癌的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华;章文华;张蓉;吴令英;李晓光;白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的表达及其与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检测6例正常卵巢、20例卵巢良性肿瘤、7例卵巢交界性肿瘤和44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GLUT1、bFGF、PCNA的表达,并对GLUT1与bFGF、PCNA表达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 GLUT1在正常卵巢、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不表达,而在卵巢交界性肿瘤及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91%(40/44),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GLUT1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卵巢交界性肿瘤组织(P<0.05).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GLUT1的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手术病理分期、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均呈明显正相关(P<0.01),而与病理类型无关(P=0.513).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bFGF阳性表达25例,其中3例GLUT1染色强度为(++)、22例(+++);阴性表达19例,其中4例GLUT1染色强度为(-)、4例(+)、8例(++)、3例(+++),bFGF阳性表达者GLUT1染色强度高于bFGF阴性表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LUT1染色强度与PCNA标记指数相关,GLUT1染色强度为(+)、(++)、(+++)的卵巢上皮性癌组织的PCNA标记指数分别为0.40、0.43、0.69,GLUT1染色强度为(+++)的卵巢上皮性癌组织的PCNA标记指数明显高于GLUT1染色强度为(+)、(++)的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GLUT1可作为卵巢组织恶性转化的标志, GLUT1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2)bFGF可通过促进细胞GLUT1的表达而促进细胞的增殖,两者共同参与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赵书君;刘俊英;任芬若;丰有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G(HLA-G) mRNA在特发性胎儿生长受限(IFGR)产妇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IFGR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20例IFGR产妇(IFGR组)及28例正常产妇(对照组)胎盘组织中HLA-G mRNA的表达水平和表达部位,并对两组产妇的胎盘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1)IFGR组产妇胎盘出现病理改变的发生率为75%(15/20), 主要为慢性绒毛膜炎、胎盘梗死及绒毛发育迟缓;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5/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IFGR 组产妇胎盘HLA-G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45%(9/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9%(22/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3)HLA-G mRNA的阳性表达部位主要位于胎盘绒毛外细胞滋养细胞及合体滋养细胞的细胞质内,呈紫蓝色的颗粒状沉淀,轮廓清晰.(4)HLA-G mRNA表达阴性者,出现胎盘病理改变的例数较HLA-G mRNA表达阳性者明显增多(r=-0.638,P=0.008).结论 IFGR产妇胎盘组织中HLA-G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HLA-G mRNA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IFGR的发病过程.
作者:范舒舒;张建平;邵建永;谭剑平;刘玉昆;王蕴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剖宫产术时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阻滞的对比研究,探讨两种麻醉方式对胎儿的安全性.方法 足月单胎妊娠行择期剖宫产的产妇中,选择血小板计数<50×109/L的病例行全身麻醉(全麻组),血小板≥50×109/L者行硬膜外阻滞(硬膜外组),两组各30例.两组产妇均在胎儿娩出时抽取脐动、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分别记录两组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并比较这些指标和血气分析指标.结果 全麻组和硬膜外组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分别为(9.5±1.1)、(9.8±0.7)分,5分钟Apgar评分均为10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娩出时脐动、静脉血的pH值在全麻组分别为7.31±0.06和7.31±0.04,硬膜外组分别为7.28±0.07和7.32±0.0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阻滞均可安全地用于剖宫产.
作者:朱春仙;陈宏;黄荷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20世纪90年代前,子宫切除术主要有经腹及经阴道两种.1991年,Alvarez-Rodas等[1]报道的第1例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classical intrafascial supracervical hysterectomy, CISH),为子宫切除术增加了一种新的手术途径.CISH具有去除病变的宫体和宫颈易癌变组织,又保留正常阴道解剖结构等特点.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3年7月共进行CISH 283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斌;楮黎;郭春霞;于红健;郭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新辅助化疗不同化疗途径对巨块型(肿瘤直径≥4 cm)或局部晚期子宫颈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9月至2003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174例巨块型或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化疗途径的不同分为两组,动脉介入化疗(动脉化疗组)69例及静脉化疗(静脉化疗组)105例,并对两组的毒副反应和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动脉化疗组中,化疗有效率为81%,化疗后手术率为67%.静脉化疗组中,化疗有效率为83%,化疗后手术率为70%,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期间未发现不能耐受的毒副反应.动脉化疗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70%;静脉化疗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71%,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辅助化疗对巨块型或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治疗是安全有效的.静脉化疗使用简便、经济,无需特殊设备,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平;彭芝兰;张家文;刘辉;张崇淑;曹泽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主要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病理表现呈细胞增生、浸润、转移及复发,严重影响妇女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且发病率逐年上升[1].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和蛋白质p16是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重要的细胞周期调控因子.本研究对两者在内异症患者异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作者:柯小宁;康山;李琰;宋俊芬;段丽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纺锤体是卵母细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极间微管、染色体牵丝及区间牵丝排列组成的中部宽阔,两极缩小的形状如纺锤的结构.一般在细胞分裂中期,其结构为典型.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对卵母细胞染色体的平衡、运动、分配和极体的排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纺锤体异常,会导致异常的减数分裂,有可能产生异常的胚胎.纺锤体对细胞质和周围环境的改变非常敏感[1],因此,它的形态学变化可能反映了体外培养环境中卵母细胞的质量.本研究从受精、卵裂及正常受精卵培养第3天的良好胚胎形成等3个方面,探讨纺锤体与人卵母细胞质量的关系;同时,通过观测纺锤体与第一极体之间的角度,预测卵母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操作的安全性.
作者:朱亮;陈士岭;邢福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髂内动脉灌注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1997年3月-2002年1月间收治的186例巨块型(肿瘤直径≥4 cm)宫颈癌随机分为2组,化疗加放疗组:105例,经髂内动脉灌注化疗,采用Seldinger技术髂内动脉插管或腹壁下动脉插管2种方法注药,化疗以顺铂为主的联合方案,同时采用192Ir高剂量率腔内后装治疗,A点剂量为12~24 Gy,分2~4次;放疗组:81例,术前予腔内后装治疗,A点剂量同前.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后2周行子宫颈癌根治术.结果 化疗加放疗组肿瘤消退总有效率为97.1%,明显高于放疗组的79.0%(P<0.01).其中,临床Ⅰb期患者中,化疗加放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高于放疗组的78.3%(P<0.01);Ⅱa期患者中,化疗加放疗组总有效率为93.2%、放疗组为79.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b期患者中,化疗加放疗组总有效率为96.1%、放疗组为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检查,宫颈肿瘤残留、宫旁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化疗加放疗组(分别为51.4%、8.6%、7.6%)均明显低于放疗组(分别为79.0%、23.5%、21.0%, P<0.01);而2年内复发率放疗组为23.5%,明显高于化疗加放疗组的6.7%(P<0.01).2年生存率化疗加放疗组为94.5%、放疗组为84.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可有效缩小肿瘤,减少淋巴结转移和亚临床播散,减少术后复发,但对生存率的价值有待长期随访.
作者:陈亦乐;贺国强;王尔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及其所造成的潜在寿命、工作、价值损失情况.方法 通过四川省2003年孕产妇死亡监测网收集死亡及存活产妇数,计算孕产妇死亡所造成的潜在寿命损失年数、平均减寿年数、潜在工作损失年数、潜在价值损失年数.结果 2003年全省孕产妇死亡93例,潜在寿命损失年数为4016人年,平均减寿年数为43人年,潜在工作损失年数为2305人年,潜在价值损失年数为2608人年.结论 孕产妇死亡年龄较轻,造成潜在损失重大,不仅危害了妇女的生命,而且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
作者:刘敬涛;熊庆;梁家智;钱萍;王晓银;潘惊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腹膜浆乳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对1984年至2002年收治的14例腹膜浆乳癌和50例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卵巢浆乳癌)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生存率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腹膜浆乳癌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7岁,卵巢浆乳癌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3.6岁,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膜浆乳癌患者有腹水12例(86%,12/14),有盆腹腔包块10例(71%,10/14);血清CA125平均水平为2289 kU/L.卵巢浆乳癌患者有腹水40例(80%,40/50),有盆腹腔包块45例(90%,45/50);术前血清CA125平均水平为1741 kU/L.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浆乳癌患者中12例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均行化疗,对化疗耐药者10例(83%,10/12);另2例于手术前死亡.卵巢浆乳癌50例患者均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均行化疗,对化疗耐药者19例 (38%,19/50).两者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浆乳癌患者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2%、10%、0;卵巢浆乳癌患者分别为95%、79%、62%.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膜浆乳癌患者较卵巢浆乳癌患者的发病年龄高,化疗效果及预后差.
作者:彭燕蓁;沈铿;吴鸣;黄惠芳;潘凌亚;杨佳欣;郎景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在分娩发动、宫颈成熟和扩张中的作用,以及地西泮促宫颈成熟和扩张的机理.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有宫缩的56例剖宫产(有宫缩组)产妇不同产程及无宫缩的16例剖宫产(无宫缩组)产妇子宫下段组织(含蜕膜及子宫肌组织)中MMP-9的水平,以及在子宫下段组织成纤维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地西泮(0、0.1、10、100 μmol/L)进行体外培养,半定量RT-PCR法测定成纤维细胞内MMP-9 mRNA的表达,ELISA法测定成纤维细胞上清液中MMP-9的水平.结果 有宫缩组产妇子宫下段组织中MMP-9的水平为(3.1±2.6)ng/mg组织,明显高于无宫缩组的(0.8±0.4) ng/mg组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宫缩组第一产程44例产妇随宫口开大,MMP-9的水平呈增高趋势,平均为(2.2±2.0)ng/mg组织.第二产程12例产妇MMP-9的水平为(6.1±2.5)ng/mg组织,明显高于第一产程(P<0.05).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内MMP-9 mRNA的表达水平,在地西泮0.1、10 μmol/L浓度及空白对照浓度(浓度为0),均呈时间依赖性变化,即随着成纤维细胞培养时间(3、6、12、24 h)的延长,MMP-9 mRNA水平表达逐渐升高.成纤维细胞上清液中MMP-9水平在地西泮0.1 μmol/L浓度与空白对照,也呈时间依赖性变化,即随着细胞培养的时间延长而水平升高. 但在100 μmol/L地西泮作用下,无论是成纤维细胞内MMP-9 mRNA表达水平,还是成纤维细胞上清液中MMP-9水平,均不呈时间依赖性变化.结论 MMP-9是分娩发动、宫颈成熟和扩张过程中的重要介质.人子宫下段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具有自然合成及分泌MMP-9的作用;而地西泮具有促成纤维细胞合成及分泌MMP-9的作用,从而促进胶原纤维的降解,达到宫颈的软化和成熟,促进分娩发动.
作者:金镇;王伟;马妍;关哲;吴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子宫颈癌居全球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 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位[1].淋巴转移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因素,但宫颈癌的临床分期中不包括淋巴转移这个因素.因此,本研究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宫颈癌转移相关基因,希望能在术前鉴别出有淋巴转移的患者,以指导宫颈癌的个体化治疗,改善预后.
作者:吴素慧;解军;李颖;张静;何显锋;王泽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先兆子痫患者胎盘组织中尿皮素(UCN)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2β受体(CRH-R2β)表达与先兆子痫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半定量RT-PCR技术测定20例先兆子痫患者(先兆子痫组)和20例正常妊娠妇女(对照组)胎盘组织中UCN mRNA和CRH-R2β mRNA的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UCN进行蛋白定位和半定量分析.结果 (1)先兆子痫组胎盘组织中UCN mRNA的表达水平为1.14±0.26,高于对照组的0.78±0.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先兆子痫组胎盘组织中CRH-R2β mRNA的表达水平为0.89±0.33,与对照组的0.93±0.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定位结果显示,两组产妇的UCN蛋白表达主要位于合体滋养细胞,少量表达于细胞滋养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蛋白半定量结果显示,UCN在先兆子痫组胎盘合体滋养细胞中的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先兆子痫患者胎盘组织中UCN表达水平升高,而CRH-R2β水平则无明显变化,因此UCN的作用加强.这可能是胎盘组织对母体和胎儿应激状态的一种继发性代偿反应,并参与先兆子痫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程昭霞;尚涛;张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放疗对早期(Ⅰ~Ⅱa期)宫颈癌患者移位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早期宫颈癌患者62例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切除加双侧卵巢结肠旁沟侧方移位术,术后随访患者有无绝经期症状,并测定血清中卵泡刺激素和雌二醇水平以判定卵巢功能.62例患者中,30例未予任何放疗(G0组);17例患者仅术前接受了A点剂量为15 Gy的腔内后装治疗(G1组);15例术后予以45~50 Gy盆腔外照射(G2组),其中14例术前已接受了放疗(方法同G1组).结果 G0、G1和G2组患者卵巢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分别为20% (6/30)、35% (6/17)和64% (9/14),分别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术后发生卵巢功能衰竭的患者中,其平均衰竭时间分别为15.7、12.0和9.2个月,分别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例(3%)发生了移位卵巢囊肿,未发现卵巢转移.结论 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前或术后放疗均能明显引起卵巢功能衰竭,甚至卵巢移位手术本身也会影响卵巢的功能.
作者:吴小华;李子庭;黄啸;周瑜琪;程玺;蔡树模;张志毅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