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肖兰;李力
目的探讨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及电泳技术,对92例PCOS患者和60例正常妇女的CYP11B2基因-344T位点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并测定基础状态下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雌二醇、睾酮、孕酮、泌乳素、血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水平,比较不同基因型PCOS患者及正常妇女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及雄激素水平差异.结果 (1)正常妇女、PCOS患者中,CYP11B2基因-344T位点C基因频率分别为22%和36%.(2)PCOS患者T→C(TC、CC)出现率为57%,明显高于正常妇女的37%(P<0.05).(3)PCOS患者CYP11B2基因型及基因频率的分布与正常妇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YP11B2基因-344TC、-344CC基因型的PCOS患者及正常妇女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及雄激素水平,均明显高于CYP11B2基因-344TT基因型者(P<0.01).结论 (1)CYP11B2基因-344T位点变异(T→C)的出现,可能增大了患PCOS的风险,并与PCOS发病有关.(2)CYP11B2基因-344CC、-344TC基因型可能是PCOS的易患基因型,并与PCOS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功能亢进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赵淑萍;汤秀明;邵冬红;戴红英;戴淑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单羊膜囊双胎妊娠极罕见,经减胎后存活婴儿出生国内尚未报道.本院近3年施行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及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 )1 066个周期,临床妊娠428个周期,双胎妊娠127 例,其中2例是单羊膜囊双胎,2例是单羊膜囊双胎合并单胎妊娠的三胎,单羊膜囊双胎占临床妊娠的0.9 %,占双胎妊娠3.1%.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林金菊;叶碧绿;周红卫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1例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判断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临床分期、残留灶、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及术后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行和未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6%和41%(P<0.01).对于早期和Ⅲ、Ⅳ期肿瘤残留灶直径>2 cm或黏液性癌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并不能提高生存率.Ⅲ、Ⅳ期肿瘤残留灶直径≤2 cm,行与未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5%、30%(P<0.01).卵巢浆液性癌,行与未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1%、31%(P <0.01).结论年龄、临床分期、残留灶大小、腹膜后淋巴结切除与否及术后化疗的疗程数,与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预后有关.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虽能提高患者生存率,但对肿瘤残留灶直径 >2 cm的Ⅲ、Ⅳ期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可不必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
作者:熊宙芳;王泽华;王世宣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患者24岁,因多囊卵巢综合征、双侧输卵管阻塞致原发不孕4年,于2001年12月31日(治疗周期前的黄体中期)采用长方案行超排卵治疗,方法为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月经第4天用促卵泡激素150 IU/d共9 d,第10天B超检查见径线大于16 mm的卵泡有10个,大于14 mm的卵泡3个,小于10 mm的卵泡数个,盆腔积液48 mm,停药1 d;第11天晚9时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5 000 IU,36 h后B超介导下经阴道取卵,获卵数左侧17个、右侧18个,见盆腔积液65 mm,术中抽出积液1 000 ml.取卵后第3天,患者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症状,B超检查左侧卵巢大小为116 mm×81 mm、右侧卵巢大小为121 mmm×97 mm,盆腔积液54 mm,考虑已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建议本周期不进行胚胎移植(ET).患者及其家属坚决要求ET,于取卵后第3天宫腔内移植3个8细胞Ⅰ级胚胎,并采用黄体酮进行黄体支持.ET后第1天上午10时,患者恶心、呕吐频繁,呕吐物为咖啡样物,伴有黑便,经治疗后呕吐停止,大便颜色转正常.
作者:周从容;赵淑云;李荣荣;罗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以往的研究中发现,硫脂质如脑硫脂(sulfatide)及胆固醇硫酸酯(cholesterol sulfate,CS)在人分泌期子宫内膜及妊娠兔的子宫内膜中有特异性的表达,其代谢变化受固醇类激素的调节[1].在生理状态下,细胞膜上的脑硫脂特别是CS不仅可以提供阴离子,而且还有调节蛋白激酶C、磷脂酰肌醇3-激酶活性的作用.所以,子宫内膜中硫脂质的表达,是妊娠期子宫内膜机能建立的条件之一.另外,CS还参与凝血过程,抑制胆固醇代谢中的关键酶--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还原酶的活性.为了进一步阐明硫脂质的生理作用及其与类固醇激素的关系,我们测定了孕妇血清及胎盘中酸性脂质含量的变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林蓓;张淑兰;岩森正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患者21岁,未婚.因发现腹部增大半年、腹胀半个月,于2000年3月30日收入院.患者半年前无诱因出现腹部增大,无腹痛、腹胀及恶心、呕吐,自认为肥胖,未诊治.半个月来腹部增大明显,伴腹胀、食欲差,无明显消瘦,精神、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既往健康,有青霉素过敏史.月经13岁初潮, 周期正常,近3个月月经紊乱,经量增多.
作者:尹玲;温宏武;卢永霞;石雪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华子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宫腔镜检查日益受到重视,B超诊断则已广为普及,采用宫腔镜与B超联合(简称联合)定位活组织检查(活检)诊断子宫疾病,取得优于诊断性刮宫(诊刮)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耿英;殷红莉;张志茹;王新玲;王莉;李平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编码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的基因是妊高征遗传学研究中的候选基因.目前关于ACE基因插入(I)/缺失(D)多态和AT1R基因A1166C多态与妊高征关系的研究结果颇不一致.本研究对ACE 及AT1R的基因在妊高征发生发展中的协同作用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尚涛;王雁;孙宛;孙福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影响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预后的临床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73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的34例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及30例Ⅰ期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按1999年WHO的组织学标准核对诊断.结果 64例患者中,符合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诊断者37例,其中6例微浸润的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曾被误诊为Ⅰ期卵巢癌,1例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为非浸润性腹膜种植.卵巢癌组织学类型以黏液性和浆液性为主,95%为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临床分期的Ⅰ期.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行保守手术者复发率为9%;26例肿瘤细胞减灭术后给予环磷酰胺+阿霉素+顺铂(CAP)方案为主的化学药物治疗(化疗).已随访5年、10年患者的生存率均达100%.经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和是否化疗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0.01).结论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应适当辅以化疗.
作者:李艺;崔恒;沈丹华;赵彦;魏丽惠;钱和年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中,60%~90%是上皮性癌,尽管随着手术技巧的提高可以做到大限度的肿瘤细胞减灭术,且铂类、紫杉醇类等药物的临床应用给化学药物治疗(化疗)带来多重生机,但是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因临床症状隐匿,诊断时超过70%的患者已属晚期,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手术和化疗后仍会出现疾病进展或者复发,5年生存率不到30%.
作者:张羽;沈铿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是一种较严重的妊娠合并症.正常妊娠期间,多种因素均可导致补体激活,引发溶菌、溶细胞、调理和免疫粘附等一系列免疫反应,破坏胎儿细胞和组织,影响胎儿的生长和发育.我们以前的研究已经证实,脐血清比正常成人血清有较强的补体抑制作用[1].为探讨正常孕妇血清是否也有补体抑制作用,我们对妊高征孕妇与正常孕妇的血清抗补体作用进行了比较性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霞;郑振群;赵彬;武秀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骨盆倾斜度过大或过小是造成胎头衔接困难、头盆不称和产伤的重要原因.目前,临床上无测量骨盆倾斜度的可普及的方法.本研究对传统骨盆倾斜度测量器进行改良,并比较其与传统的带量角器的Martin外测量器[1]的优缺点,探讨改良骨盆倾斜度测量器在临床推广应用的可行性.
作者:刘云;曾彪;胡丽娜;凌萝达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分析绝经过渡期妇女血清抑制素A(Inh-A)、抑制素B(Inh-B)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其他生殖激素水平变化的时间关系.方法测定10例正常育龄妇女月经周期各期血清Inh-A、Inh-B水平;测定40例绝经过渡期妇女月经周期第3天的血清Inh-B、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经前5~9 d(经前期)血清Inh-A、孕酮(P)水平;测定10例绝经后妇女的血清Inh-A、Inh-B、FSH、E2水平.分析各项激素水平变化之间的时间关系.结果育龄妇女月经周期中Inh-A、Inh-B水平的变化曲线各不相同.绝经过渡期妇女中,黄体功能正常者占48%,经前期Inh-A水平低于育龄妇女,分别为(24.7±13.0)及(42.9±12.1)ng/L,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7),Inh-B水平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黄体功能不足与无排卵者的Inh-A水平进一步显著下降,分别为(12.4±10.2)及(5.3±3.8)ng/L(P分别为0.033及<0.000 1),绝经后妇女则皆未检出. 与育龄妇女比较,月经周期第3天Inh-B水平的下降仅在无排卵与绝经后妇女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月经周期第3天,FSH≥10 IU/L者Inh-B水平显著低于FSH<10 IU/L者,分别为(16.2±4.0)及(62.0±43.8)ng/L(P<0.000 1).但月经周期第3天FSH、LH水平的升高在无排卵者才有显著性(P分别为0.009及0.027);E2水平的降低在绝经后妇女才有显著性(P<0.001).结论对绝经过渡期患者应检查生殖激素水平,以指导临床处理.经前期血清Inh-A水平下降,为绝经过渡期早的改变.月经周期第3天血清Inh-B水平下降是卵巢储备降低的指标.
作者:张以文;陈蔚林;郁琦;宋耀红;周京;张德永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代培养人早孕绒毛滋养层细胞中,胎盘生长因子(PlGF)的表达及白细胞介素(IL)6对体外培养的滋养层细胞PlGF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将胰蛋白酶与胶原酶联合消化,再与Percoll细胞分离液纯化而得到的滋养层细胞进行原代培养,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体外培养人滋养层细胞PlGF表达;观察100、10、1及0.1 μg/L浓度的IL-6作用12 h及100 μg/L浓度的IL-6作用6、12、24及48 h时,对滋养层细胞PlGF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PlGF为185 bp、248 bp的阳性条带;随IL-6浓度的增加,滋养层细胞PlGF分泌也相应增加;当100 μg/L浓度的 IL-6作用于滋养层细胞6 h后,PlGF分泌开始增加,12 h达到高峰.结论 PlGF的分泌具有对IL-6的时间与浓度的依赖性,并在早孕中发挥生理作用.
作者:彭文;江森;戴旻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患者37岁,因渐进性痛经2年,于2002年5月28日经门诊入院.孕3产1,近2年无诱因痛经,逐渐加重,近半年痛经无法忍受,需服止痛药.11年前因车祸致脾破裂行脾切除术.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宫颈正常,子宫后位,孕6周大,质中,活动差,右侧附件区可触及一直径4 cm大的囊性肿物,活动差,骶韧带处可触及数个有触痛的结节.
作者:孙秀丽;王建六;魏丽惠;戴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妊娠早期人绒毛间质中Hofbauer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取孕6 ~9周人工流产者(对照组)及米非司酮药物流产者(观察组)的绒毛组织各10例,用透视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观察组Hofbauer细胞显著肿胀,胞浆突起明显减少,偶见胞膜缺损,胞浆中的空泡变大,含有絮状电子致密物的空泡减少;粗面内质网及高尔基复合体欠发达;线粒体缩小,溶酶体减少;胞核增大且出现异常形态,染色质浓缩.结论米非司酮通过影响 Hofbauer细胞超微结构,使其吞噬能力、水及电解质转运和局部免疫功能改变,进而影响妊娠的维持.
作者:贾建军;王自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状态、血管内皮损伤、止血及凝血系统部分功能指标的变化,对妊高征患者血栓前状态(PTS)的诊断意义.方法检测正常非孕妇女30例(正常非孕组)、正常晚孕妇女30例(正常晚孕组)和妊高征患者50例(妊高征组)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蛋白C依赖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CAT)、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bg)、纤溶酶原(PL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妊高征组GMP-140、vWF含量[(23.9±3.6) μg/L,(156±23)%]与正常非孕组[(8.7±2.5)μg/L,(82±11)%]及正常晚孕组[(11.9±4.1)μg/L, (123±27)%]比较,均显著增高(P<0.01),并随病情加重而呈增高趋势;而AT-Ⅲ、蛋白C活性均显著下降(P<0.01),且病情越重下降越明显;妊高征组与正常非孕组比较,Fbg、PLG、D-Dimer、PAI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中、重度患者增高尤其明显,而t-PA含量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存在PTS,而妊高征患者存在明显的PTS.
作者:刘宝瑛;钟梅;余艳红;郑磊;王前;郭文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胎盘含有丰富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EGFR及其配体在维持胎盘滋养细胞增殖、分化,以及正常的分泌、合成和物质转运功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胎儿生长受限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EGFR低表达或不表达,这一改变与滋养细胞的功能异常、胎盘发育障碍和疾病的发生有关[2,3].本研究观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胎盘滋养细胞EGFR的表达,探讨胎盘滋养细胞EGFR表达与ICP发生的关系.
作者:董岳;贺晶;王正平;周坚红;陈晓端;谢幸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一种重要的妊娠并发症,它以妊娠期出现皮肤瘙痒和黄疸为特点,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早产、死胎、死产,使围产儿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已引起产科医师的广泛关注.
作者:古航;胡电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