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从容;赵淑云;李荣荣;罗锦
作者:华子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状态、血管内皮损伤、止血及凝血系统部分功能指标的变化,对妊高征患者血栓前状态(PTS)的诊断意义.方法检测正常非孕妇女30例(正常非孕组)、正常晚孕妇女30例(正常晚孕组)和妊高征患者50例(妊高征组)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蛋白C依赖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CAT)、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bg)、纤溶酶原(PL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妊高征组GMP-140、vWF含量[(23.9±3.6) μg/L,(156±23)%]与正常非孕组[(8.7±2.5)μg/L,(82±11)%]及正常晚孕组[(11.9±4.1)μg/L, (123±27)%]比较,均显著增高(P<0.01),并随病情加重而呈增高趋势;而AT-Ⅲ、蛋白C活性均显著下降(P<0.01),且病情越重下降越明显;妊高征组与正常非孕组比较,Fbg、PLG、D-Dimer、PAI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中、重度患者增高尤其明显,而t-PA含量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存在PTS,而妊高征患者存在明显的PTS.
作者:刘宝瑛;钟梅;余艳红;郑磊;王前;郭文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胎盘含有丰富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EGFR及其配体在维持胎盘滋养细胞增殖、分化,以及正常的分泌、合成和物质转运功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胎儿生长受限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EGFR低表达或不表达,这一改变与滋养细胞的功能异常、胎盘发育障碍和疾病的发生有关[2,3].本研究观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胎盘滋养细胞EGFR的表达,探讨胎盘滋养细胞EGFR表达与ICP发生的关系.
作者:董岳;贺晶;王正平;周坚红;陈晓端;谢幸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测定对卵巢恶性肿瘤诊断、病程监测和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90例健康妇女(对照组)、25例卵巢良性肿瘤(良性组)及120例卵巢恶性肿瘤(恶性组)进行血清VEGF含量分析,并进一步对其中25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后血清VEGF含量的动态观察.结果 (1) 恶性组术前血清VEGF含量为(766± 1 237)mg/L,显著高于良性组的(56±23) mg/L及对照组的(55±19) mg/L(P=0.006),以100 mg/L为界值,其诊断的特异性为87%,敏感性为77%;(2) 恶性组临床分期Ⅰ~Ⅱ期和高~中分化患者术前血清VEGF含量分别为(198±287) mg/L和(280±552) mg/L,明显低于临床分期Ⅲ~Ⅳ期的(955± 1 716) mg/L和低分化患者的(991±1 349) mg/L (P<0.05);但血清VEGF含量与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3)手术治疗后血清VEGF含量为(118±110) mg/L,较手术治疗前血清VEGF含量[(1 074± 1 211) mg/L]明显下降;(4) 初治患者血清VEGF阳性者(即VEGF≥100 mg/L)平均总生存期为28个月,而血清VEGF阴性者平均总生存期为35个月(P<0.05).但COX模型分析结果发现,VEGF不是与卵巢恶性肿瘤预后相关的独立因素(P=0.0 750).结论血清VEGF含量在卵巢恶性肿瘤中异常升高,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可作为卵巢恶性肿瘤有价值的诊断、病程监测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作者:李力;王丽梅;张玮;张洁清;宋红林;姚德生;唐勇;陈心秋;杨治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中,60%~90%是上皮性癌,尽管随着手术技巧的提高可以做到大限度的肿瘤细胞减灭术,且铂类、紫杉醇类等药物的临床应用给化学药物治疗(化疗)带来多重生机,但是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因临床症状隐匿,诊断时超过70%的患者已属晚期,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手术和化疗后仍会出现疾病进展或者复发,5年生存率不到30%.
作者:张羽;沈铿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分析绝经过渡期妇女血清抑制素A(Inh-A)、抑制素B(Inh-B)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其他生殖激素水平变化的时间关系.方法测定10例正常育龄妇女月经周期各期血清Inh-A、Inh-B水平;测定40例绝经过渡期妇女月经周期第3天的血清Inh-B、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经前5~9 d(经前期)血清Inh-A、孕酮(P)水平;测定10例绝经后妇女的血清Inh-A、Inh-B、FSH、E2水平.分析各项激素水平变化之间的时间关系.结果育龄妇女月经周期中Inh-A、Inh-B水平的变化曲线各不相同.绝经过渡期妇女中,黄体功能正常者占48%,经前期Inh-A水平低于育龄妇女,分别为(24.7±13.0)及(42.9±12.1)ng/L,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7),Inh-B水平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黄体功能不足与无排卵者的Inh-A水平进一步显著下降,分别为(12.4±10.2)及(5.3±3.8)ng/L(P分别为0.033及<0.000 1),绝经后妇女则皆未检出. 与育龄妇女比较,月经周期第3天Inh-B水平的下降仅在无排卵与绝经后妇女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月经周期第3天,FSH≥10 IU/L者Inh-B水平显著低于FSH<10 IU/L者,分别为(16.2±4.0)及(62.0±43.8)ng/L(P<0.000 1).但月经周期第3天FSH、LH水平的升高在无排卵者才有显著性(P分别为0.009及0.027);E2水平的降低在绝经后妇女才有显著性(P<0.001).结论对绝经过渡期患者应检查生殖激素水平,以指导临床处理.经前期血清Inh-A水平下降,为绝经过渡期早的改变.月经周期第3天血清Inh-B水平下降是卵巢储备降低的指标.
作者:张以文;陈蔚林;郁琦;宋耀红;周京;张德永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是病死率高的妇科恶性肿瘤,尽管手术技巧的提高可以做到大限度的肿瘤切除,铂类、紫杉醇类以及二线化学药物治疗(化疗)的临床应用,给患者带来多重生机,但是,卵巢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无明显提高.其主要原因,一是70%以上的卵巢癌诊断时,病变范围已超出卵巢,属于晚期;二是虽然很多患者对初的治疗会有反应,但大多数病变在一个相当短的疾病缓解期后复发或者出现疾病进展;三是患者容易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四是临床治疗不规范.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卵巢癌的治疗效果,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作者:沈铿;郎景和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一种重要的妊娠并发症,它以妊娠期出现皮肤瘙痒和黄疸为特点,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早产、死胎、死产,使围产儿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已引起产科医师的广泛关注.
作者:古航;胡电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编码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的基因是妊高征遗传学研究中的候选基因.目前关于ACE基因插入(I)/缺失(D)多态和AT1R基因A1166C多态与妊高征关系的研究结果颇不一致.本研究对ACE 及AT1R的基因在妊高征发生发展中的协同作用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尚涛;王雁;孙宛;孙福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以往的研究中发现,硫脂质如脑硫脂(sulfatide)及胆固醇硫酸酯(cholesterol sulfate,CS)在人分泌期子宫内膜及妊娠兔的子宫内膜中有特异性的表达,其代谢变化受固醇类激素的调节[1].在生理状态下,细胞膜上的脑硫脂特别是CS不仅可以提供阴离子,而且还有调节蛋白激酶C、磷脂酰肌醇3-激酶活性的作用.所以,子宫内膜中硫脂质的表达,是妊娠期子宫内膜机能建立的条件之一.另外,CS还参与凝血过程,抑制胆固醇代谢中的关键酶--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还原酶的活性.为了进一步阐明硫脂质的生理作用及其与类固醇激素的关系,我们测定了孕妇血清及胎盘中酸性脂质含量的变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林蓓;张淑兰;岩森正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代培养人早孕绒毛滋养层细胞中,胎盘生长因子(PlGF)的表达及白细胞介素(IL)6对体外培养的滋养层细胞PlGF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将胰蛋白酶与胶原酶联合消化,再与Percoll细胞分离液纯化而得到的滋养层细胞进行原代培养,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体外培养人滋养层细胞PlGF表达;观察100、10、1及0.1 μg/L浓度的IL-6作用12 h及100 μg/L浓度的IL-6作用6、12、24及48 h时,对滋养层细胞PlGF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PlGF为185 bp、248 bp的阳性条带;随IL-6浓度的增加,滋养层细胞PlGF分泌也相应增加;当100 μg/L浓度的 IL-6作用于滋养层细胞6 h后,PlGF分泌开始增加,12 h达到高峰.结论 PlGF的分泌具有对IL-6的时间与浓度的依赖性,并在早孕中发挥生理作用.
作者:彭文;江森;戴旻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世界范围内女性抑郁症的发生率是男性的1.5~3.0倍[1].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有研究发现,妇女在生育时期抑郁症的发生率增加,在性激素水平变化的时期抑郁症状加重,因此认为性激素在情感性疾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女性承受的环境、家庭和社会压力大于男性,但他们忽略了性激素的作用.经前综合征、产后抑郁、绝经期抑郁的发生均与体内雌激素水平低有关,性激素替代治疗已显示能够改善后两种疾病.早在20世纪,Manfred Bleuler就提出内分泌系统与精神疾病有重要的关系.
作者:于学文;高成阁;金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例1 38岁,3年前发现外阴大阴唇处有一1 cm×1 cm的肿块,不痛,无其他不适,现发现肿物增大而就诊.妇科检查:左侧大阴唇处2.5 cm×3.0 cm×2.0 cm的皮下肿物,质软,可推动.临床诊断巴氏腺囊肿收住入院,行单纯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ngiomyofibroblastoma,AMF).术后随访19个月无复发.
作者:包磊;蔡红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卵巢上皮性癌因其起病隐匿,易于早期在腹腔内播散、转移,因而初诊患者中70%已为中、晚期,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其治疗目前仍遵循手术-化学药物治疗(化疗)-化疗后的辅助治疗这一基本模式,但远期疗效无明显改善,其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30%左右.先期化疗或称新辅助化疗,即指在明确恶性肿瘤诊断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化疗药物,给予患者有限的疗程化疗后,再行大限度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其目的是期望通过术前有限疗程的化疗,减少肿瘤的负荷量和腹水,减轻肿瘤组织与其周围脏器的粘连度,以达到提高手术彻底性,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作者:谢肖兰;李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影响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预后的临床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73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的34例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及30例Ⅰ期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按1999年WHO的组织学标准核对诊断.结果 64例患者中,符合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诊断者37例,其中6例微浸润的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曾被误诊为Ⅰ期卵巢癌,1例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为非浸润性腹膜种植.卵巢癌组织学类型以黏液性和浆液性为主,95%为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临床分期的Ⅰ期.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行保守手术者复发率为9%;26例肿瘤细胞减灭术后给予环磷酰胺+阿霉素+顺铂(CAP)方案为主的化学药物治疗(化疗).已随访5年、10年患者的生存率均达100%.经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和是否化疗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0.01).结论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应适当辅以化疗.
作者:李艺;崔恒;沈丹华;赵彦;魏丽惠;钱和年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单羊膜囊双胎妊娠极罕见,经减胎后存活婴儿出生国内尚未报道.本院近3年施行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及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 )1 066个周期,临床妊娠428个周期,双胎妊娠127 例,其中2例是单羊膜囊双胎,2例是单羊膜囊双胎合并单胎妊娠的三胎,单羊膜囊双胎占临床妊娠的0.9 %,占双胎妊娠3.1%.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林金菊;叶碧绿;周红卫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宫腔镜检查日益受到重视,B超诊断则已广为普及,采用宫腔镜与B超联合(简称联合)定位活组织检查(活检)诊断子宫疾病,取得优于诊断性刮宫(诊刮)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耿英;殷红莉;张志茹;王新玲;王莉;李平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患者24岁,因多囊卵巢综合征、双侧输卵管阻塞致原发不孕4年,于2001年12月31日(治疗周期前的黄体中期)采用长方案行超排卵治疗,方法为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月经第4天用促卵泡激素150 IU/d共9 d,第10天B超检查见径线大于16 mm的卵泡有10个,大于14 mm的卵泡3个,小于10 mm的卵泡数个,盆腔积液48 mm,停药1 d;第11天晚9时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5 000 IU,36 h后B超介导下经阴道取卵,获卵数左侧17个、右侧18个,见盆腔积液65 mm,术中抽出积液1 000 ml.取卵后第3天,患者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症状,B超检查左侧卵巢大小为116 mm×81 mm、右侧卵巢大小为121 mmm×97 mm,盆腔积液54 mm,考虑已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建议本周期不进行胚胎移植(ET).患者及其家属坚决要求ET,于取卵后第3天宫腔内移植3个8细胞Ⅰ级胚胎,并采用黄体酮进行黄体支持.ET后第1天上午10时,患者恶心、呕吐频繁,呕吐物为咖啡样物,伴有黑便,经治疗后呕吐停止,大便颜色转正常.
作者:周从容;赵淑云;李荣荣;罗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患者21岁,未婚.因发现腹部增大半年、腹胀半个月,于2000年3月30日收入院.患者半年前无诱因出现腹部增大,无腹痛、腹胀及恶心、呕吐,自认为肥胖,未诊治.半个月来腹部增大明显,伴腹胀、食欲差,无明显消瘦,精神、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既往健康,有青霉素过敏史.月经13岁初潮, 周期正常,近3个月月经紊乱,经量增多.
作者:尹玲;温宏武;卢永霞;石雪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及电泳技术,对92例PCOS患者和60例正常妇女的CYP11B2基因-344T位点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并测定基础状态下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雌二醇、睾酮、孕酮、泌乳素、血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水平,比较不同基因型PCOS患者及正常妇女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及雄激素水平差异.结果 (1)正常妇女、PCOS患者中,CYP11B2基因-344T位点C基因频率分别为22%和36%.(2)PCOS患者T→C(TC、CC)出现率为57%,明显高于正常妇女的37%(P<0.05).(3)PCOS患者CYP11B2基因型及基因频率的分布与正常妇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YP11B2基因-344TC、-344CC基因型的PCOS患者及正常妇女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及雄激素水平,均明显高于CYP11B2基因-344TT基因型者(P<0.01).结论 (1)CYP11B2基因-344T位点变异(T→C)的出现,可能增大了患PCOS的风险,并与PCOS发病有关.(2)CYP11B2基因-344CC、-344TC基因型可能是PCOS的易患基因型,并与PCOS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功能亢进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赵淑萍;汤秀明;邵冬红;戴红英;戴淑真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