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胃镜检查的影响

蒋继彤;杨凤;王彩霞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 胃镜, 儿童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胃镜检查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行胃镜检查的12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儿检查时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患儿血压和心率波动范围低于对照组、合作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稳定患儿情绪,提高配合率和检查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B超下自制简易气灌肠复位器治疗小儿肠套叠180例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小儿肠套叠适合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我院180例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病例,经超声检查诊断为肠套叠,在B超监测下用自制简易气灌肠复位器气灌肠复位.结果 180例患儿均经气灌肠复位,180例均获成功,12例复发近期再次复位治疗成功.结论 B超下自制气灌肠复位器气灌肠复位,既是一种治疗方法,也可作为诊断方法;是一种安全、环保、简便、防辐射、疗效确切、痛苦小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明;槐业东;李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儿童肺炎链球菌所致化脓性脑膜炎1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肺炎链球菌所致的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2例肺炎链球菌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均为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年龄2个月~9岁9个月,其中5岁以下占75% (9/12),2岁以下41.6%(5/12),临床表现均有发热,并伴有神经系统受累症状.12例患儿均有合并症,9例合并脓毒症(75%),8例合并肺炎(66.7%),其中5例同时合并脓毒症及肺炎.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及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多明显增高,脑脊液糖下降明显.12例患儿中有11例患儿终均使用万古霉素联合三、四代头孢或其他抗生素治疗,8例治愈,2例留有严重后遗症,2例死亡.结论 应重视肺炎链球菌所致的脑膜炎,对临床怀疑肺炎链球菌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要尽早给予包括万古霉素在内的抗生素联合治疗.

    作者:彭琴玲;廖红梅;唐静文;陈玫;杨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新生期缺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大鼠模型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3种不同方式建立的新生期缺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大鼠模型的异同,为深入研究早产儿脑白质损伤选择理想的动物模型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对3日龄Wistar大鼠采用3种不同的缺氧缺血方法建立脑白质损伤模型,分别为:左侧颈总动脉结扎伴低氧(6%O2) 30 min、左侧颈总动脉结扎伴低氧(6%O2)4 h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伴低氧(8%O2)30min.比较各组大鼠脑病理形态学变化、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眼部变化.结果 左侧颈总动脉结扎伴低氧(6%O2)30min侧脑室周围白质组织结构稀疏模糊但无坏死灶;左侧脑室周围白质区GFAP免疫染色强度[(5 021.63 ±358.92) OD]增加程度低(P <0.000 1),MBP免疫染色强度[(18488.63 ±1 822.62) OD]降低程度低(P<0.000 1);左侧睁眼时间延迟.左侧颈总动脉结扎伴低氧(6%O2)4 h侧脑室周围白质区可见坏死灶;GFAP免疫染色强度为[(6 069.13 ±458.61) OD],MBP免疫染色强度为[(15003.38 ±1 559.11) OD];左侧睁眼时间延迟.双侧颈总动脉结扎伴低氧(8%O2)30 min双侧脑室周围白质区见囊性坏死灶;左侧GFAP 免疫染色强度[(6 194.50 ±432.69) OD]增加程度高(P <0.000 1),MBP免疫染色强度[(10119.35±735.16) OD]降低程度显著(P<0.000 1);双侧睁眼时间延迟且双眼出现白内障改变.结论 左侧颈总动脉结扎伴低氧30 min方法更适宜轻型脑白质损伤研究;左侧颈总动脉结扎伴低氧(6%O2)4 h及 双侧颈总动脉结扎伴低氧(8%O2) 30 min更适于严重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病例研究.

    作者:范玉颖;刘波;王华;张俊梅;赵桂锋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有核红细胞预测缺氧缺血性脑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价值

    目的 调查末梢血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red blood cell,NRBC)计数的变化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分型及其预后的关系,以探讨其对早期判断HIE预后的价值.方法 显微镜下计数135例新生HIE患儿和95例正常对照儿生后24h内末梢血NRBC计数,并对HIE患儿在2岁时做了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和智力发育评估.结果 中、重度HIE组NRBC计数[(16.5±2.9)NRBC/100 WBC,(30.4±4.6)NRBC/100 WBC]较轻度组[(9.4±2.4)NRBC/100 WBC]和对照组[(3.2±1.2)NRBC/100 WBC]显著增加(P<0.05),轻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情愈重,NRBC计数越高.在2岁时随访,135例HIE患儿中11例失访,52例轻度HIE患儿预后均正常,45例中度HIE患儿中15例预后异常(33.3%),27例重度HIE患儿预后均异常.预后异常组NRBC计数[(25.7±2.5)NRBC/100 WBC,n=42]明显高于预后正常组[(12.6 ±2.0)NRBC/100 WBC,n=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出生后24 h内NRBC计数值越高,HIE严重程度越重,预后越差.

    作者:孟淑英;张可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危重症儿童念珠菌血症的诊治进展

    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在全球呈明显上升趋势.念珠菌血症已成为住院患者常见的侵袭性真菌病,其发病率在许多发达国家占医院血流感染的6%~11%[1].PICU患儿本身患有严重基础疾病,其免疫系统可能被抑制而发生紊乱,同时接受较多的侵人性操作作为其生命支持措施,与普通病房患儿相比较,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因而属于罹患念珠菌血症的高危人群.念珠菌血症不仅增加了患儿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而且延长了住院时间,造成患儿家庭巨大的经济负担.由于念珠菌血症感染症状的非特异性和临床表现的多变性,并且目前的检测手段有限,给临床诊治带来很大困难,所以需要临床医生对儿童念珠菌血症的诊断与治疗有清晰的认识与统一的规范.

    作者:陈菲;朱晓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Th极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RTI)患儿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Th细胞的极化状态.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快速免疫比浊法及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对28例RRTI患儿及26例正常对照组儿童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Th细胞的极化状态进行检测.结果 RRTI患儿T细胞亚群CD3+、CD4+的百分含量及CD4+/CD8+比值分别为(59.84±3.31)%、(28.96±3.19)%及1.05 ±0.15,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儿童[(63.55±3.53)%、(32.74±3.25)%、1.20±0.16)](P<0.01),CD8+的百分含量为(26.51 ±2.23)%,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儿童(24.62±2.14)%(P<0.01).RRTI患儿IgG、IgA含量分别为(9.13±1.28) g/L、(1.02±0.19) g/L,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儿童[(10.68±1.71) g/L、(1.22 ±0.21) g/L](P<0.01),而IgM含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RTI患儿IFN-γ为(6.93±1.69) pg/m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儿童[(19.07 ±1.82) pg/ml] (P <0.01);而IL-4含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RTI患儿存在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紊乱以及Th细胞的极化异常,可能是引起RRTI和病程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

    作者:郑沛忠;郝增仙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肺炎支原体感染BALB/c小鼠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17含量的变化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MP)感染小鼠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含量的变化.方法 将64只BALB/c小鼠分为正常组32只,MP感染组32只,两组分别于MP感染第3、7、14、21天取小鼠肺泡灌洗液及肺组织,每次8只.应用 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应用ELISA法检则小鼠BALF 中IL-17 的含量.结果 MP感染后第7天肺组织的炎症改变明显,第14天炎症已开始消退,第21天基本消失MP感染后3、7、14、21 d小鼠BALF 中 IL-17含量分别为(53.783 ±2.218) pg/ml、(65.913±10.693) pg/ml、(59.915 ±8.085) pg/ml、(57.043±11.997) pg/ml,正常组为(46.220 ±3.260) pg/ml,MP感染组较正常组BALF中IL-17含量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MP感染第7天小鼠BALF中 IL-17含量达到高峰,与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P<().05).结论 MP感染可能使小鼠BALF中IL-17含量升高,且在第7天达到高峰.MP感染可能通过IL-17途径参与哮喘气道炎症的形成.

    作者:刘晓丹;尚云晓;张晗;焦绪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胃镜检查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胃镜检查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行胃镜检查的12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儿检查时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患儿血压和心率波动范围低于对照组、合作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稳定患儿情绪,提高配合率和检查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蒋继彤;杨凤;王彩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血清学指标对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死亡预测价值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患儿诊断时的血清学指标与死亡的关系及对死亡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05年7月至2012年7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08例HPS患儿血清学、病理学改变及预后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按随访患儿的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应用COX模型对可能与HPS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应用决策树探讨各指标对HPS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108例HPS患儿中,死亡33例,病死率30.6%,且90.3%在发病后8周内死亡.多因素分析显示白细胞<5×109/L(HR =9.08,95% CI3.07 ~26.87)、血红蛋白<80 g/L(HR =6.15,95% CI 1.68 ~ 22.49)、白蛋白<28g/L(HR=4.63,95%CI 1.12 ~7.39)、铁蛋白>1 100 μg/L(HR =3.05,95% CI 1.28 ~ 16.75)、甘油三酯≥4 mmol/L(HR=2.88,95%CI 1.51 ~8.60)、凝血酶原时间≥16s(HR=3.60,95%CI 1.28 ~7.24)和发热持续2周以上(HR =5.39,95%CI 1.97~14.66)是造成HPS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决策树分析显示白细胞<5×109/L合并血红蛋白<80 g/L的情况下患儿死亡概率达100%;即使在白细胞≥5×109/L的情况下,若合并发热持续2周以上且总胆固醇≥4 mmol/L,死亡概率亦达66.7%.结论 发病后初8周是治疗HPS的关键期,HPS患儿死亡与多种因素相关,合并白细胞<5×109/L且血红蛋白<80 g/L时,病情极其凶险,及早诊断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对降低HPS患儿病死率至关重要.

    作者:赖冬波;王嘉怡;赵玉红;张文英;赵明奇;叶铁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新生儿血液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药敏分析

    目的 了解新生儿血液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药敏结果,为临床预防和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8例新生儿血培养中分离出的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进行药敏分析,并回顾性分析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血培养采用BD9120血培养仪,沙保罗培养基分离培养,科玛嘉(CHROMagar)酵母菌显色培养基及API20C真菌鉴定板,药敏试验采用FUNGUS3微量稀释版.结果 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抗真菌药敏结果分别为5-氟胞嘧啶≤4 μg/ml,两性霉素B≤0.5 μg/mL,氟康唑≤1~2.0μg/ml,伊曲康唑≤0.125~0.125 μg/ml,伏立康唑≤0.06~0.06 μg/ml.7例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或超低出生体重儿),1例足月先天幽门闭锁术后患儿.8例患儿血培养前均应用广谱抗生素和静脉营养治疗,均曾留置中心静脉导管,3例曾应用机械通气.4例用氟康唑,3例氟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脂质体,1例先用氟康唑后用威凡,8例患儿全部治愈.结论 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已成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血液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对5种常用抗真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均敏感,及早发现和治疗愈后较好.

    作者:王艳玲;刘建华;张智洁;周秀珍;刘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超低出生体重儿乳糜胸一例

    患儿,男,20 min,G2 P2,胎龄28周,双胎之大,臀位娩出,出生体重750 g,羊水清,脐带胎盘无异常.Apgar评分1-5-10 min分别为3-7-8分,出生时无自主呼吸、反应差、肌张力低下,立即予以气管插管正压给氧,5 min Apgar评分7分,但仍气促、呻吟明显,伴吐沫,考虑存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予保暖后于2010-8-29送入NICU治疗.患儿入院时气管插管正压给氧下呼吸急促,见三凹征,面色发绀,呼吸不规则,即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接常频机械通气等治疗;8h后查X线胸片示新生儿肺炎并左肺不张,第2次应用PS.30/8复查X线胸片示新生儿肺炎同前,左肺不张已复张.

    作者:黄敬之;毛文珍;陶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少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的诊治

    本文对除血友病、遗传性Ⅺ因子缺乏与血管性血友病以外的少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根据其不同的出血机制分类后,就其临床特点及治疗作一概述,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和诊断率.

    作者:徐卫群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早产儿真菌败血症:附37例报告

    目的 研究早产儿真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早产儿真菌败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早产儿生后平均17 d易发生真菌感染,前3位检出率是白假丝酵母菌(35.1%),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9.7%)和无名假丝酵母菌(10.8%).临床表现以血小板减低,反应差,灌注差,呼吸节律、心率的改变,低体温常见,其次是体重不增,喂养不耐受,机械通气中痰多,不易撤离呼吸机以及不明原因的病情恶化等.早产儿真菌感染时,血小板下降,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及C反应蛋白(CRP)增高.CRP增高和血小板的降低可作为真菌感染的敏感指标并可辅助评估抗真菌治疗的有效性.真菌感染时对肝脏、心肌有损伤,ALT、TBIL、CK、CK-MB、ALB、LDH升高.药敏结果仅3例对氟康唑耐药.结论 对住院17 d左右的早产儿,血小板减低,反应差,灌注差,呼吸节律、心率的改变,低体温,体重不增,喂养不耐受等表现,结合血小板下降,CRP、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增高,高度怀疑真菌感染.

    作者:花少栋;黄捷婷;吴志新;刘秀香;封志纯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小儿川崎病合并多系统损害2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小儿川崎病、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合并多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转归.方法 采集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24例川崎病、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多系统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川崎病16例,不完全川崎病8例;其中男15例,女9例,男女之比为1.67∶1;5岁及以上2例,5岁以下22例(占91.7%).合并心血管系统损害14例,占58.3%,其中冠状动脉扩张6例,占25.0%;血液系统损害20例,占83.3%;呼吸系统损害10例,占41.7%;消化系统损害7例,占29.2%;泌尿系统损害2例,占8.3%;两个以上系统损害16例,占66.7%.结论 川崎病发病年龄以5岁以下为主,男性多见.病变可累及全身各系统,以血液、心血管及呼吸系统损害为主,尤其是可引起冠状动脉损害.川崎病、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多系统损害多为良性经过,多随川崎病康复而消失.

    作者:韩疆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血管活性肠肽和甲泼尼龙对内毒素性休克大鼠肠道Toll样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和甲泼尼龙(methylprednisolone,MP)对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致休克大鼠肠道组织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2 mRNA和TLR4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LPS组(20只)、LPS+ VIP组(20只)、LPS +MP组(20只)、LPS +VIP+ MP组(20只)和对照组(10只).LPS组尾静脉注射LPS(E Coli O55B5)10 mg/kg;LPS +VIP组尾静脉注射LPS 10 mg/kg后注射VIP(5 nmol/kg);LPS+ MP组尾静脉注射LPS 10 mg/kg后注射MP 3 mg/kg; LPS+ VIP+ MP组尾静脉注射LPS 10 mg/kg后注射VIP 5 nmol/kg+ MP 3 mg/kg;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注射后6h和24 h处死,留取肠道组织标本,RT-PCR检测肠道TLR2/4 mRNA表达,光镜下观察肠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注射LPS后大鼠肠黏膜坏死脱落,微绒毛结构消失,结缔组织充血,炎性细胞浸润.采用VIP、MP或VIP +MP干预组病变较轻.注射LPS6h,LPS组(1.14 ±0.38,1.21 ±0.18)、LPS+ VIP组(1.17±0.42,1.04±0.38)、LPS+ MP组(1.16±0.41,1.11±0.34)和LPS+VIP+MP组(0.92±0.29,1.01±0.20) TLR2 mRNA与TLR4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0.32±0.20,0.24±0.17) (P <0.01),LPS组、LPS +VIP组、LPS+ MP组和LPS+ VIP+ M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LPS 24 h后,LPS+ VIP组(0.63±0.12,0.67 ±0.09)、LPS+ MP组(0.59 ±0.13,0.64 ±0.09)和LPS+ VIP+ MP组(0.52±0.19,0.51 ±0.31)TLR2 mRNA与TLR4 mRNA表达明显低于LPS组(1.04 ±0.38,0.82 ±0.18) (P <0.05).结论 VIP和糖皮质激素的胃肠保护作用与炎症信号TLR2/4 mRNA表达改变有关,在LPS休克6h内,VIP或MP和VIP +MP对肠道TLR2/4 mRNA表达影响不明显,24h时VIP、MP和VIP +MP可下调TLR2/4 mRNA表达.

    作者:徐梁;张育才;王斐;崔云;戎群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窒息新生鼠心肌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开放度的变化

    目的 观察新生鼠窒息后心肌组织缺血损伤情况以及心肌细胞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开放度的变化,以期揭示MPTP开放在窒息后心肌缺氧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成年SD母鼠妊娠第21天行剖宫产,随机分为正常分娩组及动脉夹闭组,正常分娩组不夹闭子宫动脉,所分娩新生鼠为对照组;以夹闭动脉夹闭组孕鼠子宫动脉方法制作宫内窒息新生大鼠模型,为窒息组,每组各30只,于出生24 h处死新生鼠.以ELISA法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 Ⅰ),以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MPTP开放度;以TTC染色法检测心肌缺血面积;以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变化.结果 HE染色观察发现,窒息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肿胀、部分细胞溶解.对照组、窒息组新生鼠血清cTn Ⅰ分别为(0.08 ±0.04) μg/L、(0.40±0.29) μg/L,窒息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窒息组新生鼠TTC染色心肌缺血面积分别为(8.01±3.48)%、(42.50±15.90)%(P <0.01).窒息组出现心肌点状坏死,缺血面积增大.对照组、窒息组新生鼠MPTP相对荧光单位分别为118.10±19.10、79.40±10.57 (P<0.01),窒息组心肌MPTP开放度增大.各组新生大鼠血清cTn Ⅰ值与MPTP开放度呈正相关(r=-0.384,P<0.01).结论 窒息新生大鼠出现心肌损伤,表现为血清cTn Ⅰ升高、心肌缺血及坏死.窒息后心肌MPTP开放度增大是导致心肌损伤的重要原因.

    作者:房晓祎;林霓阳;李玉光;陈俭琴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6个月以下婴儿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6个月以下婴儿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儿科收治的86例婴儿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41例,两组患儿均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入院48 h内给予IVIG 400 mg/(kg·d)静脉滴注,连用3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儿咳嗽、喘憋、呼吸困难、肺部体征改善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6%)高于对照组(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IG早期治疗婴儿重症毛细支气管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章礼真;郜永利;章秀;方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Toll样受体信号与新生儿脓毒症炎症反应机制初探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及其信号传递分子在新生儿脓毒症炎症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新生儿脓毒症20例,正常新生儿对照组16例,抽取各组新生儿静脉血3ml备检,未加任何体外丝裂原刺激培养.采用适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1~TLR10、髓样分化蛋白2(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otein 2,MD-2)、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IL-1β、IL-6、IL-8、TNF-α等前炎症因子蛋白表达.结果 (1)新生儿脓毒症组TLR2、TLR4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LR2:55.16±12.78 vs 9.53±3.73,P<0.01;TLR4:125.22±30.64 vs 23.17±5.78,P<0.01),其他TLRs表达无明显改变;(2)新生儿脓毒症组TLR4信号传递分子MD-2及MyD88明显增高(MD-2:376.83±62.16 vs 12.92±2.54,P<0.01;MyD88:11.97±2.48 vs 2.77±0.59,P<0.01);(3)新生儿脓毒症组前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IL-8、TNF-α表达明显增高[PCR:(IL-1β:21.72±5.56 vs 5.69±1.26,P<0.01;IL-6:71.39±18.34 vs 9.65±2.13,P<0.01;IL-8:29.39±6.72 vs 8.72±1.95,P<0.01;TNF-α:65.42±16.95 vs 12.33±3.45,P<0.01)],[ELISA:(IL-1β:2 977.36±653.97 vs 480.52±120.36,P<0.01;IL-6:3 143.82±775.08 vs 393.78±96.55,P<0.01;IL-8:2 510.78±686.77 vs 276.91±72.46,P<0.01;TNF-α:3 582.24±876.13 vs 1 233.68±289.39,P<0.01)].结论 新生儿脓毒症TLRs信号途径异常活化,前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明显增高,提示新生儿天然免疫已具初步的抗感染免疫反应能力,TLRs异常活化可能是新生儿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的始动因素.

    作者:黄惠君;杨军;王国兵;王卫;余珍珠;刘晓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热性惊厥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热性惊厥后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4月至201 1年10月收治的热性惊厥104例及同期住院发热无惊厥95例患儿的资料,同步监测WBC及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惊厥组中29例CRP增高者,WBC值为(14.0±4.8)×109/L,与非惊厥组中50例CRP增高者的WBC值[(10.9±4.3)×109/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惊厥组中75例CRP正常者,WBC值为(12.6 ±4.8)×109/L,与非惊厥组中45例CRP正常者的WBC值[(7.4±3.3)×109/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惊厥组中75例CRP正常者,其中WBC增高46例,占61.3%,而非惊厥组中45例CRP正常者,WBC增高9例,仅占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同样感染因素影响的前提下,惊厥患儿WBC多高于非惊厥患儿.惊厥患儿外周血WBC与CRP可能不平行.

    作者:林雅男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研究

    目的 研究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23例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治疗1~8 h后低氧血症、呼吸衰竭仍未改善的NRDS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由NCPAP改为NIPPV 1 h与8h后呼吸频率、心率、经皮氧饱和度(SpO2)、吸入氧浓度(FiO2)及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结果 通气模式改为NIPPV后1h,患儿的呼吸频率、心率、FiO2明显降低,SpO2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15、4.15、-5.31、5.73,P<0.01).血气分析pH值、PaO2、PaCO2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酸值改善不明显,模式改变前后检测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8h乳酸值明显好转,与改用NIPPV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NRDS治疗中,NIPPV疗效优于NCPAP,并能避免或减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应用.

    作者:徐东燕;徐风洲;徐仁斌 刊期: 2013年第02期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小儿急救医学;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