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腹腔镜手术各年龄段适宜气腹压力的研究

张道珍;陈芳;邢大军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 全身麻醉, 气腹压力, 儿童
摘要:目的 观察小儿各年龄段腹腔镜手术中,不同气腹压力下呼吸循环功能及血气指标的变化,找寻各年龄组小儿较为适宜的气腹压力.方法 将150例行腹腔镜手术的患儿按年龄分为三组:A组(1~3岁),B组(4~6岁),C组(7~12岁).各年龄组再按气腹压力设置的不同分为两组,即A1(9mm Hg)、A2(11mm Hg);B1(11mm Hg)、B2(13mm Hg);C1(13mm Hg)、C2(15mm Hg),监测各组气腹前后不同时间点的呼吸循环及血气指标.结果 各组患儿气腹后呼气末CO2分压、气道压力、平均动脉压、心率、PaCO2明显高于气腹前,其中A2、B2、C2组增高较A1、B1、C1组更为明显(P<0.05).A、B、C三组小儿较适宜的气腹压力分别为9mm Hg,11mm Hg和13mm Hg.结论 应在满足腹腔镜手术需要的前提下选择较小的气腹压力,以降低气腹对小儿生理机能的影响.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人高致病性禽流感一例

    人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烈性传染病.自1997年我国香港出现首例人H5N1亚型禽流感以来[1],有关人类感染病例陆续报道,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公众对禽流感的恐慌.为了应对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必须及时总结已经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基础研究和疫苗研发.本资料对湖南省郴州市传染病医院2006年1月确认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亚型禽流感1例的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对人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和治疗中常见的几个临床问题做一探讨.

    作者:黄珍平;陈希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感染对红细胞系统造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婴幼儿红细胞系统(简称红系)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007年1至10月收治于我院儿科血液病房的21例伴有红系改变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婴幼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婴幼儿可发生红系造血改变如贫血、急性溶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急性白血病、噬血细胞综合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结论 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能通过多系统多靶位影响红系造血,增加红系破坏,甚至造成骨髓恶性增殖性疾病,应受到高度重视.

    作者:王弘;张新刚;李佳特;尹娜;郝良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婴儿法洛四联症术后并发症处理及一年随访

    目的 总结婴儿法洛四联症(TOF)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处理及术后1年的随访结果 .方法 收集2004年1月至2007年3月安徽省立儿童医院婴儿TOF术后35例,年龄4~12个月.全组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其中一期根治30例,姑息术5例.结果 10例出现术后早期并发症,合并低心排血量综合征6例,严重心律失常2例,灌注肺2例.随访1年,发现右室流出道严重残余梗阻2例,残余漏1例.围手术期死亡2例,死因均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术后4个月死亡1例,死因为单肺灌注,病死率8.6%.31例患儿心功能评级为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Ⅰ或Ⅱ级.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的手术方法 和心肌保护、及早发现和正确处理并发症、对少尿患儿尽早行腹膜透析,可有效地降低婴儿TOF围手术期的病死率.对于有症状的TOF病例,应在婴儿期行根治手术,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作者:金丹群;陈雨青;朱文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样暴发性心肌炎一例

    患儿,男,12岁,因头晕、恶心、胸闷1?d入院.患儿入院前1?d练武术后出现头晕、恶心,伴有轻咳,无发热及其他不适.家长以为感冒,未予注意.入院当天头晕加重,曾在当地就诊,测血压偏低,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低电压、前间壁心肌损伤.急转入我院.

    作者:姚凤莉;罗分平;黄捷婷;梁婧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急诊观察患儿5471例次调查分析

    目的 通过对一家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急诊观察室1年的临床工作的总结来评价儿科急诊观察室在儿科医疗服务中的角色.方法 回顾性研究1年间我院儿科急诊观察室的运转情况.结果 2006年1月至12月,5?471例次收住儿科急诊观察室,占门急诊就诊量的0.78%.70.9%的患儿从观察室直接出院,48?h内从观察室直接出院的占34.6%.儿科急诊观察室就医的患儿中,≤2岁患儿占65.6%.住院时间中位数为95.7?h.平均每天收住患儿15例次.观察室每月就诊量与门、急诊每月就诊量呈正相关(r=0.835,P=0.001).儿科观察室常见诊断是肺炎、肠炎和上呼吸道感染,分别占22.2%、13.3%和10.1%.结论 儿科急诊观察室在为儿科小年龄组各种疾病状态提供评估与治疗、缓解门急诊住院难和缓冲门急诊高流量、有效限制不必要住院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者:单小鸥;李昌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EB病毒检测与EB病毒感染诊断的研究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检测在EBV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 和荧光定量PCR方法 同步检测38例疑诊EBV感染患儿入院时及起病1、3、6、9个月血浆中EBV VCR-IgM及外周血全血、血浆、单个核细胞(PBMC)中EBV DNA,比较EBV感染患儿病程中4种检测方法 的检出率.结果 在疑诊EBV感染初期,全血和PBMC中EBV DNA阳性率高,与EBV VCR-IgM及血浆EBV DNA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起病后的1、3、6及9个月,4种检出方法 的阳性率均逐渐减低,但PBMC中EBV DNA敏感性始终高于其他3种方法 .结论 EBV感染初期,检测全血和PBMC中EBV DNA是早期、快速、敏感的检测方法 ;EBV可长期存在于PBMC中,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PBMC中EBV DNA对EBV感染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判断疗效及监测病情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李金颖;付丽娟;邸顺祥;宋晓燕;朱庆玲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小儿烟雾病的早期临床诊断及影像学特点

    目的 探讨儿童烟雾病的临床诊断及影像学特征改变.方法 对2004年7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17例烟雾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以肢体无力或偏瘫,尤其是反复性肢体无力或偏瘫、抽搐、肢体不自主运动为主.磁共振表现为脑萎缩、多发性脑梗死、基底节区异常的流空信号影;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表现为颈内动脉虹吸部、大脑前、中、后或交通动脉的狭窄或闭塞,脑底部异常血管网形成.结论 对于临床反复性肢体无力或偏瘫的患儿应该尽早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MRA异常表现是早期诊断烟雾病的依据;对首次发病而没有确诊为烟雾病的患儿应进行动态观察,必要时需3~6个月复查MRA,为疾病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徐凯丽;霍亮;王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常频通气在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治疗中的参数设置和调节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7年我科收治的33例PPHN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呼吸机治疗情况(包括呼吸机条件的初设、调节方法 、治疗效果).结果 33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周身青紫,呼吸困难,4例入病房时无呼吸及心跳或心跳微弱,需立即心肺复苏.在达到过度通气并能顺利下调吸氧浓度时,常需调节吸气峰压在32~35cm H2O左右,吸呼比1∶2.本组治愈24例(73%),死亡2例(6%),放弃治疗7例(21%).放弃治疗的7例中3例肺动脉高压已得到控制.治愈者平均呼吸机治疗时间70?h(33~214h),平均住院时间14.4d(11~20d).结论 常频机械通气可有效地用于PPHN的治疗,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呼吸机参数有利于快速缓解病情,缩短疗程,减少花费.

    作者:李梅;周东元;刘国慧;官英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尼莫地平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细胞凋亡情况及尼莫地平处理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54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盐水对照组、药物治疗组.假手术组只进行手术操作,不结扎双侧颈动脉.盐水对照组和药物治疗组采用四条血管阻断方法 制备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后,分别于0、6、12、24?h时间点开始并累积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ml/(kg·次)]和尼莫地平(1mg/kg).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海马区细胞凋亡率及Bax、Bcl-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1) 缺血再灌注后盐水对照组海马区凋亡细胞比假手术组明显增多,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2) 缺血再灌注后,药物治疗组海马区凋亡细胞明显比盐水对照组少,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0、6?h细胞凋亡率小于12、24?h,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 药物治疗组Bcl-2蛋白的表达量大于盐水对照组,而Bax则小于盐水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尼莫地平可明显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其抗凋亡作用可能与增加Bcl-2表达有关,早期用药作用显著.

    作者:毕长柏;孙惠;徐丽瑾;于哩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儿童脓毒症发病特点

    脓毒症是PICU的常见疾病,至今仍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常见的感染源是呼吸系统感染和菌血症.目前普遍认同的发病机制是炎症反应的紊乱,终导致免疫抑制、多脏器功能障碍.但针对不同的病因,儿童脓毒症病原学、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均存在差异.本文探讨不同病因的儿童脓毒症发病特点.

    作者:朱荻绮;王莹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重症支原体与立克次体混合感染2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重症支原体、立克次体混合感染的临床特点,探讨治疗方案,提高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重症支原体、立克次体混合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均有持续高热、多器官功能受损,所有患儿均出现肺脏、心肌、肝脏、皮肤受累.除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氯霉素外,19例加用糖皮质激素和静脉丙种球蛋白.结论 对居住环境中与昆虫接触机会较多的患儿,若已合理应用抗生素或针对明确的病原菌治疗,但效果不好,要警惕立克次体感染,应反复做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进行诊断性治疗.

    作者:谭少宏;欧静德;龙育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小儿腹腔镜手术各年龄段适宜气腹压力的研究

    目的 观察小儿各年龄段腹腔镜手术中,不同气腹压力下呼吸循环功能及血气指标的变化,找寻各年龄组小儿较为适宜的气腹压力.方法 将150例行腹腔镜手术的患儿按年龄分为三组:A组(1~3岁),B组(4~6岁),C组(7~12岁).各年龄组再按气腹压力设置的不同分为两组,即A1(9mm Hg)、A2(11mm Hg);B1(11mm Hg)、B2(13mm Hg);C1(13mm Hg)、C2(15mm Hg),监测各组气腹前后不同时间点的呼吸循环及血气指标.结果 各组患儿气腹后呼气末CO2分压、气道压力、平均动脉压、心率、PaCO2明显高于气腹前,其中A2、B2、C2组增高较A1、B1、C1组更为明显(P<0.05).A、B、C三组小儿较适宜的气腹压力分别为9mm Hg,11mm Hg和13mm Hg.结论 应在满足腹腔镜手术需要的前提下选择较小的气腹压力,以降低气腹对小儿生理机能的影响.

    作者:张道珍;陈芳;邢大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重症肺炎脓胸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第一次查房主治医师,入ICU 1h.住院医师汇报病史:患儿,男,7岁,因咳嗽,发热3d入院.患儿于3d前出现咳嗽,有黄色脓痰,发热,体温波动于37.8~40℃.外院静脉滴注阿奇霉素2d,发热无好转,咳嗽及气促加重.既往身体健康.入院查体:T 39.5℃,R 45次/min,HR 140次/min,BP 95/65mm Hg(1mm Hg=0.133kPa),SpO2 88%(未吸氧),体重25kg.神志清,较烦躁,偶有谵妄,无皮疹,气促,右下肺叩诊浊音,双肺闻及湿音,右肺明显.心律齐,心音有力,腹软,肝脾不大,未及包块,无压痛.末梢循环好.

    作者:龚小慧;张育才;滕国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应用超声监测小儿心输出量的方法学研究

    目的 研究便携式超声心输出量监护仪(USCOM)测量儿童心输出量的准确性.方法 应用USCOM测量60例正常儿童的左室心输出量,并与M型超声Teichholz公式法、多普勒主动脉血流量法测定的数值比较.结果 USCOM测定的正常儿童左室心输出量与M型超声Teichholz公式法、多普勒主动脉血流量法测定的相应数值相关显著(r=0.88,P<0.05;r=0.83,P<0.05),t检验提示USCOM测定与M型超声Teichholz公式法、多普勒主动脉血流量法的测定数据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USCOM可较准确地测量心输出量,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作者:韩英;金兰中;耿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Merocel高分子止血膨胀材料在血液病患儿鼻腔填塞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Merocel高分子止血膨胀材料在血液病鼻出血患儿鼻腔填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使用Merocel高分子止血膨胀材料对32例患儿(Merocel组)进行鼻腔填塞,以凡士林纱条对35例患儿(对照组)进行鼻腔填塞.比较两组的止血效果、舒适程度、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及抽出时出血量、难易程度及恢复通气时间.结果 在舒适程度、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及抽出时难易程度、出血量、恢复通气时间方面Merocel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Merocel高分子止血膨胀材料在鼻腔填塞中的疗效肯定,安全有效,通过适当护理,将大大减少鼻腔填塞的痛苦.

    作者:宋辉;韩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感染性休克的诊疗特点

    目的 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感染性休克的诊治特点.方法 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小儿心脏外科监护室在2006年6月至10月收治的422例心脏病术后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治疗方法 包括:(1) 液体快速扩容(5~10ml/kg),30min泵入,积极纠正酸中毒;(2) 常规应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和米力农或硝酸甘油,必要时应用肾上腺素[0.05~0.5μg/(kg·min)];(3) 经上述处理,仍不能维持满意的血压时,加用去甲肾上腺素[0.2~0.5μg/(kg·min)],同时继续扩容;(4) 上述治疗1~2h仍不能纠正低血压或组织灌注不足时,加用垂体后叶素0.1~0.8U/h静脉泵入;(5) 继续输液:5~10ml/(kg·h),维持4~8h.结果 按照我中心自主提出的心脏体外循环术后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14例患儿术后发生感染性休克.经过治疗,所有患儿的血压和组织灌注指标均明显好转.存活10例,死亡的4例患儿全部有外科原因.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有自身特点,结合心脏病特点抗休克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决定预后的关键是原发病的治疗情况.

    作者:贺彦;王旭;黄飞琼;杨菊先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新生儿肺出血的关系

    目的 了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新生儿肺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对四家医院收治的正常孕妇(孕A组)、妊娠期高血压孕妇(孕B组)及其所产新生儿(婴A组、婴B组)进行血内皮素(ET)-1和NO水平测定,并比较正常孕妇与妊娠期高血压孕妇所产新生儿肺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孕B组及婴B组分别较孕A组及婴A组血ET-1水平增高[(6.66±2.73)ng/L vs (3.24±1.74)ng/L,(6.42±3.17)ng/L vs (3.91±2.02)?ng/L],NO水平降低[(85.80±46.15)μmol/L vs (110.85±76.56)μmol/L,(82.73±48.51)μmol/L vs(122.23±75.08)μmol/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2,P<0.001).婴B组新生儿肺出血发生率为13.3%(20/155例),明显高于婴A组3.9%(5/128例),差异有显著性(χ2=5.9,P=0.01).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孕妇NO生成减少及ET-1异常升高,导致胎盘血管强烈收缩,胎儿发生缺血缺氧,可终引起新生儿肺出血.及早防治妊娠期高血压,可降低新生儿肺出血发生率.

    作者:赵宁;夏红卫;刘绍基;文伟;陶莉;陈秀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危重症时胃肠功能障碍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细胞凋亡亦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指为维护体内稳态,由基因控制的一种有程序的、主动的、耗能的细胞死亡过程.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共同维持着群体细胞数量的平衡,维持着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器官功能的正常运行,细胞凋亡异常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那么危重症时胃肠功能障碍是否与细胞凋亡异常有关?细胞凋亡的传导途经和基因调控如何?如何针对细胞凋亡来治疗胃肠功能障碍?本文将就危重症时胃肠功能障碍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黄爱蓉;何时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挤压综合征诊治进展

    挤压综合征常发生在自然灾害(如地震、山崩、龙卷风、海啸)或人为浩劫(如战争、恐怖分子袭击)后,早在20世纪就有关于这方面的报道.挤压综合征在地震后幸存者中的发生率约为3%~20%[1],在多层建筑倒塌后获救的人群中可高达40%[2].挤压综合征的广泛肌肉损伤若未经及时积极的医治可危及生命.挤压综合征的死因主要是严重低血容量休克、高血钾、低血钙、代谢性酸中毒、急性肌红蛋白尿性肾功能衰竭和筋膜间隔综合征[3].

    作者:滕国良;朱艳;傅慧芸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小儿神经母细胞瘤髓内转移继发骨髓坏死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在小儿恶性实体瘤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其临床症状多由转移灶引起,因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诊断较为困难,极易误诊.本资料对1例小儿NB髓内转移继发骨髓坏死(bone marrow necrosis,BMN)病例进行总结,回顾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付倍蓓;蔡炜嵩;张锦华;杨艳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小儿急救医学;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