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茹;赵霞;黄少平
血糖仪是一种测量血糖水平的电子仪器,由于其具有快速、便捷、成本低、易于操作等特点,在临床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以血糖仪为基础,结合多种识别机制扣信号转导及放大策略,实现了多种非糖目标物的定量分析.本文概述了血糖仪的发展历史,重点综述了血糖仪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作者:顾春川;戴大响;金腾飞;刘红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我国市售婴幼儿营养米粉中真菌毒素污染的种类和程度.方法 在2015-2016年间采集141份市售(包括进口和国产)婴幼儿营养米粉,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9种真菌毒素,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婴幼儿营养米粉中检出率相对较高的主要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检出率为12.8%(18/141),含量范围21.13 ~207.12 μg/kg;黄曲霉毒素B1检出率为6.4% (9/141),含量范围0.11 ~0.25μg/kg;玉米赤霉烯酮检出率为1.4% (2/141),含量范围65.32~78.55μg/kg;我国南方省份的样品真菌毒素检出率相对较高.结论 我国市售婴幼儿营养米粉存在真菌毒素污染的情况,应加强市场监控监管.
作者:耿建强;赵丽;张旭;张杉;王浩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采自产地的鲜活贝类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毒力基因分布与耐药性.方法 对采自产地的200份鲜活贝类,按照GB/T 4789.3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进行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与鉴定;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株的耐药性;通过PCR法分析分离株9个毒力基因(包括prfA、plcB、hly、actA、iap、inlA、plcA、mpl、inlB).结果 在200份鲜活贝类中,共检出阳性样品4份(2.0%);有1株缺失inlB基因,l株缺失mpl基因;分离株对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一线临床治疗药物敏感,但有2株对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同时耐药,1株对复方新诺明和氧氟沙星耐药.结论 采自产地的鲜活贝类存在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分离株毒力基因有一定程度缺失,提示初级水产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污染需引起关注,并且需要继续加强食品中该菌的耐药性监测.
作者:姚琳;江艳华;李风铃;张媛;张奇;朱文嘉;郭莹莹;王联珠;翟毓秀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初步探讨四溴双酚A对环青春期雌性大鼠的内分泌干扰作用.方法 将19日龄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5只,四溴双酚A掺入饲料给予,染毒剂量分别为0、2、6和18 mg/kg BW,连续暴露21 d,试验期间观察并记录大鼠阴道开口时间和动情周期,试验结束后测定各项血液学、临床生化指标以及激素水平,进行脏器称重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受试物各剂量组大鼠体质量、阴道开口时间和开口时体质量、动情周期,以及激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大鼠肝脏的脏体系数,以及高剂量组甲状腺的脏体系数和低、高剂量组甲状腺的脏脑系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中剂量组大鼠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压积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生化检测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组大鼠胆固醇和血糖含量,以及各剂量组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子宫、肾脏、肝脏和甲状腺病理指标未显示有受试物引起的异常改变.结论 四溴双酚A对环青春期雌性大鼠肝脏、甲状腺和血糖有影响.
作者:支媛;肖金环;王海宇;张文众;汪会玲;贾旭东;樊永祥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究不同前处理方法对食品及明胶空心胶囊中铬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湿消解法、微波消解法、干灰化法进行样品前处理,石墨炉原子吸收法进行测定.结果 3种前处理方法对标准物质的检测结果除干灰化法奶粉的检测结果略低外,均在标准值规定的范围内;3种前处理方法对8种样品的检测结果的统计学分析显示,湿消解法与微波消解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灰化法与其他两种消解方法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试验所用的3种前处理方法均可用于食品中铬的检测;湿消解法的实用性较强,对于任何基质的样品都可以进行很好的消解;干灰化法的空白值低,方法操作简单,但检测结果偏低;微波消解法样品消解时间短、空白值较低、试剂用量少、重现性好.
作者:沙博郁;孟亚楠;孙开奇;薛颖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对在Baird-Parker琼脂平板上被抑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的遗传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针对性检验措施.方法 通过对127株不同来源的金葡菌和8株金葡菌标准菌株在Baird-Parker琼脂平板上进行测试,筛选在Baird-Parker琼脂平板上被抑制的金葡菌,并对菌株的遗传特征进行分析,同时检测Baird-Parker琼脂平板中的抑菌成分对金葡菌的抑制作用.结果 3株分离自北京猪肉馅中的菌株和金葡菌标准菌株(CMCC 26112)在Baird-Parker琼脂上生长率低于万分之一,Baird-Parker琼脂基础培养基中添加甘氨酸(12.0 g/L)可明显抑制这4株金葡菌的生长,而六水合氯化锂(5.0 g/L)、丙酮酸钠(10.0 g/L)和卵黄亚碲酸钾(50 ml)的添加对这4株金葡菌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这4株菌在高盐甘露醇琼脂和科马嘉显色平板上的生长率均高于60%;脉冲场电泳(PFGE)分析发现,北京来源的3株金葡菌为同一PFGE型别,与标准菌株(CMCC 26112)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为保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检验方法GB 4789.10-2010对不同金葡菌计数的覆盖性,计数检验过程中应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金葡菌选择性平板.
作者:于海瑶;骆海朋;任秀;张庆生;丁宏;孟庆群;王玉杰;雷晓利;崔生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获取高纯度GⅡ.3型诺如病毒重组衣壳蛋白,为制备抗GⅡ.3型诺如病毒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提供免疫原.方法 将GⅡ.3型诺如病毒衣壳蛋白基因片段修饰后插入pHTA表达载体中,经测序鉴定,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到MAX Efficiency(R)DH10BacTM感受态细胞中,获取表达杆粒并转染SF9细胞,表达GⅡ.3型诺如病毒重组衣壳蛋白.重组蛋白用Ni-NTA His蛋白亲和柱纯化,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鉴定.结果 SDS-PAGE和Western blot结果表达了分子量约为60 kDa的重组蛋白,动物试验表明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为制备抗GⅡ.3型诺如病毒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建立相应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结论 构建了GⅡ.3型诺如病毒衣壳蛋白表达载体,并获得GⅡ.3型诺如病毒重组衣壳蛋白.
作者:王佳慧;李凤琴;李楠;韩春卉;江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对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中检出多种致病菌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找出真正的致病菌,为研究类似的食源性疾病病因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标准化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个案调查表收集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描述事件特征、分析流行病学探索危险食物,采集的样本按照GB 4789系列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标准进行可疑致病菌分离培养,分离出的副溶血性弧菌按照DNA指纹图谱分析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搜索到共同进餐者30例,失访5例,其中符合病例定义的17例,罹患率为56.67% (17/30);临床表现主要以腹泻(17/17)、腹痛(16/17)为主,腹痛以上腹部疼痛为主(10/16);发病潜伏期为11~25 h;回顾性队列研究未发现可疑食物.在病例肛拭子中检出9株副溶血性孤菌,8株奇异变形杆菌,1株沙门菌混合副溶血性弧菌,1株空肠弯曲菌;在从业人员肛拭子中检出1株奇异变形杆菌;在环境涂抹拭子中检出1株副溶血性弧菌,4株奇异变形杆菌;在食品样品中检出1株副溶血性弧菌,4株奇异变形杆菌.对从9例病例检测到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结果发现其遗传相似性达97%以上.结论 综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食品卫生学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排除其他致病因子引起该起事件暴发的可能,认为这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作者:刘素芬;梁骏华;黄琼;张冬生;周荃;王铁强;刘振华;邓小玲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掌握广东省深圳市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时空分布特征,确定重点污染海域,为实现早期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对2015年深圳市海域3个监测点(斜吓湾、东涌和珍珠岛)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监测数据进行径向基函数插值分析和时空扫描分析,掌握监测点周围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的大体分布状况和时空聚集区域.结果 由径向基函数插值结果可知,斜吓湾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相对较高,东涌和珍珠岛海域含量相对较低,而且斜吓湾、东涌和珍珠岛海域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分布特点存在明显差异;时空扫描发现麻痹性贝类毒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明显聚集性.2015年1~6月斜吓湾海域是可能聚集海域(LLR=7.72,RR =5.59,P =0.000 83 <0.001).结论 通过径向基函数插值和时空扫描分析方法可以获得麻痹性贝类毒素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时空聚集特征.
作者:王舟;肖士燕;黄薇;潘柳波;万劼;郭清芳;李思果;罗贤如;杨淋清;肖革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为探讨建立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证据规则,本文分析了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证据收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形式完备、程序合法、内容客观、材料关联、证据补强、机构独立等完善证据的建议与规则,同时对加强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中的证据工作进行了讨论.
作者:张卫兵;张周建;谭维维;何来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厦门市思明区一起聚集性胃肠炎事件的诺如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将收集到的11份肛拭子标本及1份生蚝样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标本再进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扩增,扩增产物经过凝胶电泳分析后,进行序列测定,确定基因型,并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 11份肛拭子标本中检出5株GⅠ组诺如病毒株,2株测序成功,检出4株GⅡ组毒株,3株测序成功;1份生蚝样品中检出1株GⅠ组毒株,测序成功.对测序成功的6株毒株进行同源性分析,GⅠ.2型毒株所测序列与2014年上海株KP325648等6株参考株高度同源,GⅡ.17型毒株所测序列与2015年韩国株KT384078等8株参考株高度同源,证实这是一起由GⅠ.2和GⅡ.17型诺如病毒混合感染引起的聚集性胃肠炎事件,GⅡ.17型毒株为厦门市首次报道.结论 此次聚集性胃肠炎事件是由诺如病毒引起,且为GⅠ.2与GⅡ.17型毒株混合感染引起.
作者:王坤明;柯明月;施红;林英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北京市房山区急性胃肠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社会经济负担.方法 开展为期12个月的社区人群横断面调查,分析急性胃肠炎的发病情况、影响因素分布、临床表现、诊治情况以及经济负担.结果 2014年4月-2015年3月共调查1 678人,急性胃肠炎月患病率为0.65%(95% CI:0.27% ~ 1.03%),年发病率为0.085次/人(95% CI:0.017 ~ 0.098次/人),每年房山区约有8.7万人次发生急性胃肠炎,食源性比例为54.5%(6/11).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第二季度,低年龄段、文化程度较低、家庭收入较低、居住在农村的人群,急性胃肠炎患病风险较高.72.7% (8/11)的病例进行了药物治疗,54.5%(6/11)的病例去医疗机构就诊,药物治疗的病例中87.5%(7/8)使用抗生素,急性胃肠炎造成总经济损失约为0.32亿元,占2014年房山区地区生产总值(519.3亿元)的0.62‰.结论 房山区急性胃肠炎的疾病负担值得关注,且食源性比例较高,儿童患病风险较高,抗生素使用率较高,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和负担评估,探索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为减轻食源性疾病的社会经济负担,提高防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刘玉茹;赵霞;黄少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一起吊浆粑食物中毒事件,鉴定引起中毒的致病因素.方法 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对采集的4份食物样品参照GB/T 4789.29-2003进行微生物常规培养,对其中分离的疑似目标菌株进行VITEK 2 COMPACT生化鉴定和16S rRNA序列比对,并时样品进行动物中毒试验,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样品中的米酵菌酸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分离的3株食源性致病菌的16S rRNA序列比对和VITEK 2COMPACT生化鉴定结果均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gladioli),均可产毒使小鼠死亡,且样品中米酵菌酸含量超标,产毒量高达9.67 mg/kg.结论 该食物中毒事件是由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污染吊浆粑,产生大量米酵菌酸所致.从试验过程和结果分析,该菌株应为我国命名的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Pseudomonas cocovenenans subsp.farinofermentans).
作者:周帼萍;梁泉;黄庭轩;杨祖顺;许燕;国译丹;李洪春;张练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2011-2015年河北省瓶(桶)装饮用水产品的检验报告进行分析,了解产品质量状况.方法 分析2011-2015年河北省矿泉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瓶(桶)装饮用水产品检验报告共计317份,统计各产品合格率和主要不合格项.结果 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纯净水和其他饮用水产品合格率分别为87.50%(35/40)、94.03%(63/67)和80.48% (169/210),总合格率为84.23%(267/317).主要不合格项为标签、溴酸盐和菌落总数.结论 瓶(桶)装饮用水产品不合格率较高.
作者:赵国兴;韩梅;李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于2015年i0月正式实施,第三十二条对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随着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健全和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如何及时掌握标准执行的情况和实施的效果,不仅是标准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各项法律法规的明确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国外开展食品安全法规、标准影响评估方法,为我国开展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方法的研究工作提出建议.
作者:任雪琼;田静;樊永祥;丁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90 d喂养试验初步评价转人α-乳清白蛋白基因牛肉的食用安全性.方法 将普通牛肉和转基因牛肉分别制成牛肉粉,按照5%的比例掺入基础饲料并调整配方使之与啮齿类实验动物纯化饲料AIN93G相一致.将Wistar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3组,分别以转基因牛肉饲料、普通牛肉饲料和基础饲料AIN93G喂养90 d.每日观察动物体征,每周记录动物体质量和进食量,试验结束时对动物进行尿液检查、血液细胞学和血液生化学分析,对重要脏器称重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进食含有转基因牛肉的饲料对大鼠体质量、进食量、尿液、血液细胞学和血液生化学、脏器重量及组织病理学均未产生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的90 d喂养试验结果提示转基因牛肉的食用安全性与普通牛肉无差别.
作者:冯晓莲;汪会玲;李晨汐;支媛;刘海波;刘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分析杭州市主要发酵类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及居民食物消费量,评估杭州市居民膳食中氨基甲酸乙酯暴露水平及其潜在风险.方法 利用2014年杭州市居民发酵类食物消费量数据,以及在杭州市采集的373份食品样品的检测结果,获得杭州市居民膳食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摄入量,利用点估计法对居民由膳食摄入的氨基甲酸乙酯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共检测食品样品373份,检出含氨基甲酸乙酯样品160份,总检出率为42.9%,其中黄酒检出率为100.0%(37/37),其次为南乳、药酒、土烧及白酒,检出率均超过80%,而发酵面制品、发酵乳制品、发酵豆制品(除腐乳)、发酵茶饮料、啤酒及醋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均低于检出限.按照食物消费量的均值估算,杭州市居民每日氨基甲酸乙酯平均暴露量为0.076 4μg/kg BW,总暴露限值(MOE)为3 932;根据食品化学物高端暴露模型计算,杭州市居民氨基甲酸乙酯高暴露人群每天摄入量为0.309 3μg/kg BW,MOE为970.结论 杭州市居民膳食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平均暴露水平已经超过公共卫生关注度界点,尤其是氨基甲酸乙酯高暴露人群,存在较高健康风险,应对这部分人群予以高度关注.
作者:王玲莉;黄春萍;陈树昶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掌握即食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的血清型、谱系和感染相关基因的分布.方法 以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中2007-2009年自即食食品分离的226株单增李斯特菌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的血清学分型技术和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PCR方法(ASO-PCR)研究其血清学分型,并采用PCR方法检测其与感染相关的基因.结果 226株单增李斯特菌血清学分型结果显示,1/2a、1/2b、1/2c、4b为主要血清型,比例分别为41.59%(94/226)、40.71%(92/226)、10.62% (24/226)和5.31%(12/226).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血清型1/2a、1/2b和4b菌株占87.61%(198/226).谱系Ⅰ菌株为105株,谱系Ⅱ菌株为120株,谱系Ⅲ菌株为1株;我国绝大部分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分离株的感染相关基因缺失率较低,只有个别菌株缺失感染相关基因.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分离自即食食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学分型、谱系分析和感染相关基因的检测,提示我国需要加强食品场所卫生管理,降低单增李斯特菌对即食食品的感染风险.
作者:马彦宁;赵悦;郭云昌;卓勤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克隆获得腰果主要过敏原Ana o 3基因,并利用pCold-SUMO原核表达载体重组表达Ana o 3并鉴定免疫活性.方法 提取腰果总RNA,逆转录至cDNA,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巢式PCR技术克隆腰果Ana o 3基因,将其插入pCold-SUMO vector,鉴定并测序;将测序正确的阳性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低温15℃诱导表达.摸索诱导表达条件,经镍柱纯化,并通过Western blot鉴定免疫活性.结果 测序结果表明,克隆腰果Ana o 3基因片段全长为417 bp,与GenBank上Ana o 3基因CDS序列基本一致;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表明,目的蛋白分子量为27 kD左右,大小与理论值相符;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腰果过敏阳性血清具有良好的反应性.结论 从腰果中成功克隆了Ana o 3基因,并于原核系统表达了Ana o 3蛋白,证实了此蛋白与腰果过敏血清具有良好的反应性.
作者:闫娟娟;佘钿田;张嘉懿;边颖;李会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南京城北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为食源性疾病的控制和早期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14年南京城北1家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的病例信息和粪便标本,对标本中肠道病毒、非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进行检验,对监测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583份标本中,病毒检出率为31.73% (185/583),其中诺如病毒110份;病原菌检出率为2.57%(15/583),其中副溶血性弧菌8份;不同季度之间的病毒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 44岁年龄组为高发人群,第二季度、第三季度为发病高峰期;可疑食物中肉与肉制品所占比例大.结论 南京城北地区食源性疾病感染的主要病毒为诺如病毒,其次为轮状病毒;病原菌感染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应加强健康宣教和卫生管理,完善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监测制度,提高监测水平,增强食源性疾病防控能力.
作者:傅雅丽;陆敏;徐东宁;赵虞虹;姚孝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