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良;张韶峰;徐春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适合的应用时间.方法:入选对象均为细胞学或组织学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3例,在TACE后96 h即开始皮下注射rhG-CSF;对照组42例,TACE后血常规WBC<4.0×109L-1时开始皮下注射rhG-CSF.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白细胞下降的低值分别是(2.67±0.75)×109L-1和(2.17±0.76)×109L-1,t=3.053,P=0.003;白细胞低于4.0×109L-1的持续时间分别是(3.46±1.25) d和(4.35±1.42) d,t=3.069, P=0.003;Ⅲ~Ⅳ度中性粒细胞下降的发生率分别是20.9%和47.6%,χ2=6.73,P=0.009.每例患者rhG-CSF平均应用总量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850±107) μg和(885±103) μ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6,P=0.125.结论:肝癌TACE后96 h开始应用rhG-CSF可减轻骨髓抑制的程度,为进行再次介入治疗提供保障.
作者:方太忠;孙洋 刊期: 2005年第15期
卵巢癌是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它有诊断晚、转移早的特点,临床上往往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多数合并腹水.尽快控制腹水为手术创造条件是临床治疗一大热点.我们发现应用顺铂(DDP)+氟脲苷(FUDR)联合腹腔注射控制腹水效果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马丽丽;张玉珍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P-选择素和nm23蛋白的表达与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例癌旁肺组织和76例肺癌组织中P-选择素和nm23蛋白的表达.结果:P-选择素在肺癌各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8,P=0.857;在肺癌淋巴结转移组中表达率62.00%(31/50),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4.62%(9/26),χ2=5.145,P=0.023;肺癌Ⅲ期、Ⅳ期中阳性率分别为71.43%(15/21)、82.35%(14/17),显著高于Ⅰ期23.81% (5/21)、Ⅱ期35.29% (6/17),χ2=17.000,P=0.000.nm23蛋白在肺癌各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TNM分期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52,P=0.086;在癌旁组织和肺癌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68,P=0.172;在肺癌淋巴结转移组中表达率60.00%(30/50),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88.46%(23/26) ,χ2=6.566,P=0.010.结论:P-选择素高表达提示肺癌高浸润风险,nm23蛋白对肺癌淋巴结转移起抑制作用,P-选择素高表达和nm23蛋白低表达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张玉昆;王成林;齐景宪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体外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与亚砷酸的协同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透射电镜技术、流式细胞术检测青蒿琥酯或(和)亚砷酸作用后K562细胞的凋亡发生情况.结果:青蒿琥酯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IC50值为12.41 μg/mL,其有时间、剂量-效应关系;12.50~50.00 μg/mL的青蒿琥酯可诱导K562细胞凋亡,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12.50μg/mL青蒿琥酯与1.00 μmol/L亚砷酸联合作用于K562细胞48 h后,凋亡率为21.07%,与阴性对照(1.87%)、单独应用青蒿琥酯(7.45%)、亚砷酸(2.5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依次为1 128.39、335.47和1 058.40,P值均为0.000.结论: 青蒿琥酯对K562细胞具有凋亡诱导作用,并且与亚砷酸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李颖;张凌岩;周慧;徐功立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目的:探索液基薄层细胞学(thinprep cell test,TCT)检测技术对宫颈癌高危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6例宫颈癌高危患者进行TCT检测,按宫颈/阴道细胞的病理诊断系统(the bethesda system, TBS)作出诊断,并对细胞异常病例进行病理活检对照.结果:不典型鳞状上皮29例,高度鳞状上皮病变6例,鳞状上皮癌3例.38例细胞异常患者,病理检查确诊为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者3例,均由细胞学确诊.结论:TCT检测技术对宫颈癌高危患者的进一步筛查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肖英 刊期: 2005年第15期
回顾分析1996年1月~2003年12月收冶的16例异源性双原发癌患者临床资料,16例患者年龄36~77岁,中位年龄54岁.第一原发癌分别为食管癌4例,直肠癌、鼻咽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各2例,胃窦癌、结肠癌、贲门癌和右肺癌各1例; Ⅰ期1例, Ⅱ期5例, Ⅲ期9例, Ⅳ期1例.第二原发癌分别为直肠癌8例,结肠癌4例,胃窦癌2例,十二指肠癌和右乳腺癌各1例; Ⅰ期2例, Ⅱ期10例, Ⅲ期4例.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异源性双原发癌患者的第二原发癌比第一原发癌检出时间提前,两者发生的时间间隔越长,治疗效果越好.
作者:王伟峰;庄业忠;黄棉生;黄文河;郑白鸽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目的:研究c-fos癌基因在雌激素诱发的大鼠催乳素(prolactin, PRL)瘤中的表达,以及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诺果宁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1)制备雌激素诱发的大鼠PRL瘤模型;2)放免法测定大鼠血清PRL水平;3)垂体称重并做组织病理学观察,用免疫组化方法显示垂体组织PRL蛋白的表达和分布;4)用RT-PCR方法检测c-fos mRNA在各组垂体组织中的表达,以β-actin 作为内参照,借助于计算机凝胶成像系统分析表达量.结果: 用药8周后,PRL瘤组大鼠血清PRL水平、垂体质量以及垂体PRL(+)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2.63、29.77和25.27,P值分别为3.7×10-14、1.2×10-13和9.7×10-13,根据大鼠垂体质量以及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的改变,证实已诱发出PRL瘤模型.在PRL瘤组中,c-fos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39.70,P=2.96×10-15;诺果宁组c-fos表达量较PRL瘤组有所降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1,P=9.2×10-10.结论:雌激素刺激垂体PRL细胞表达c-fos癌基因,在雌激素诱导PRL瘤中起一定的作用.雌激素诱导垂体PRL细胞表达c-fos受到下丘脑神经递质和垂体内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作者:陈伟良;张韶峰;徐春 刊期: 2005年第15期
袖式肺叶切除治疗中心型肺癌,扩大了肺癌外科治疗指征,使心肺功能不全或不能耐受全肺切除的肺癌患者获得了手术切除癌肿的机会,术后远、近期效果均优于全肺切除术.但是,关于支气管切缘距肿瘤的长度问题存有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切缘应>1 cm[1,2],可是支气管断端癌残留的发生率为28.4%[3],使根治术成为姑息切除.因此,我们对T1和T2中心型肺癌支气管切除范围进行探讨.
作者:王伟;金明华;王传庆;刘风林 刊期: 2005年第15期
为了比较奥沙利铂(L-OHP)联合羟基喜树碱(HCPT)、亚叶酸钙(CF)和5-氟尿嘧啶(5-FU)组成OHLF3方案与顺铂(DDP)联合HCPT、CF和5-FU组成的HLFP方案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非随机分组方法将56例晚期胃癌患者分为OHLF3组(治疗组)与HLFP组(对照组).化疗方案:OHLF3方案:L-OHP 130 mg/m2,静脉滴入,d1;HCPT 6 mg/m2,静脉滴入,d1~d5;CF 100 mg/m2,静脉滴入,d2~d6;5-FU 500 mg/m2,静脉滴入,d2~d6.HLFP方案:DDP 25 mg/m2,静脉滴入,d1~d3;HCPT 6 mg/m2,静脉滴入,d1~d5;CF 100 mg/m2,静脉滴入,d6~d10;5-FU 500 mg/m2,静脉滴入,d6~d10.28 d为1个周期,完成3个周期评价疗效.治疗组32例有效率56.3%(18/32),对照组24例有效率41.2%(10/24),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7,P=0.280.两组不良反应主要是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口腔炎、腹泻及周围神经炎.初步研究结果提示,OHLF3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疗效好,毒副反应轻,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
作者:段仁慧;孙晓琴;赵九红 刊期: 2005年第15期
乳腺脂肪坏死是一种临床少见的乳腺良性疾病,临床表现有时酷似乳腺癌,易与乳腺癌误诊.回顾分析我院收治4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郑学敏;王琳琳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胆囊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50例胆囊癌、35例胆囊腺瘤和26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p53和VEGF蛋白表达.结果: 胆囊癌组织中p53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0%和72.0%,明显高于胆囊腺瘤的17.1%和22.9%及慢性胆囊炎的19.2%和23.1%,χ2=4.25,P=0.006,根据Nevin分期,胆囊癌S1、S2、S3期的p53阳性表达率为63.2%,明显高于S4、S5期的35.5%,χ2=7.29,P=0.009,而VEGF在胆囊癌S4、S5期的阳性表达率为87.1%,明显高于S1、S2、S3期的47.4%,χ2=4.29,P=0.007,胆囊癌中p53和VEGF的阳性表达明显相关,.r=0.87,P=0.009.它们与胆囊癌病理分级均未发现明显相关性.结论: p53和VEGF的过度表达可能对胆囊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判断有一定作用.
作者:左国杰;杨立群;文莉;张福君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uinic/apyrimidic endonuclease, APE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以及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三种骨肉瘤细胞株(HOS、U-2OS、Sa-OS-2)、10例正常骨、10例良性骨瘤和60例骨肉瘤组织中APE1蛋白表达,并根据CD34和FⅧ-Rag染色结果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1)APE1蛋白在三种骨肉瘤细胞株呈强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的胞核,60例骨肉瘤组织中43例(72%)呈高表达,17例呈低表达,且显著高于正常骨及良性骨瘤,χ2=30.997,P=0.000. 2)APE1表达的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3)APE1强表达组中的瘤内MVD为46.4±26.7,显著高于弱表达组的33.3±20.7,t=2.277,P=0.030.结论:APE1在骨肉瘤中过度表达与骨肉瘤分化以及MVD密切相关,有可能作为骨肉瘤抗血管生成治疗中一个新的靶向分子.
作者:王东;仲召阳;李增鹏;向德兵;张沁宏;肖华亮 刊期: 2005年第15期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因肿瘤体积大或浸润范围广而失去了接受手术治疗的机会.为减轻肿瘤负荷,以利综合治疗的实施,我们对10例巨大型非小细胞肺癌在CT导向下经皮肺穿刺瘤内注射化疗药物,近期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张春荣 刊期: 2005年第15期
为了确定Robertshaw左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 lumen tube,DLT)插入深度距门齿的距离,为临床应用提供简便有用的参考.选择肺癌手术患者93例,经静脉快速诱导麻醉后,通过听诊法确定左DLT管端至门齿的平均距离.结果93例患者中,89例听诊法定位准确,占95.6%;4例借助纤维支气管镜定位.联接左、右导管各自分别通气时,通气侧肺泡呼吸音清晰,而对侧无肺泡呼吸音,导管气囊充气后,左右肺通气阻力均小于25 cmH2O,纤维支气管镜定位平均深度男女分别为(29.6±1.5) cm和(28.0±1.5) cm.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听诊法确定左DLT在肺癌手术的临床应用简单易行,定位准确.
作者:马长青 刊期: 2005年第15期
对肺癌浸润前病变的认识及其发生发展相关基因的研究有助于肺癌的防治.主要的肺癌浸润前病变有三种:鳞状上皮非典型增生(SD)和原位癌(CIS)、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及弥漫性特发性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DIPNECH),三者被认为有可能分别发展为肺鳞癌、外周型腺癌和类癌.临床通过纤支镜、细胞学、影像学及形态定量分析和DNA含量测定早期发现肺癌,荧光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恶性相关改变分析及hnRNP A2/B1检测可提高肺癌浸润前病变检出率.肺癌的早期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因此,寻找敏感而又特异的标志物是提高肺癌早期诊断的关键.癌基因C-myc 、ras 和bcl-2上调表达及抑癌基因p53、p16、Rb及FHIT基因突变、异常甲基化及缺失被认为是肺癌发生的早期分子事件,在早期癌的诊断及高危人群的早期监测等方面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染色体3p的缺失是肺癌频繁和早发生的遗传学改变.CD44S和(或)CD44V6表达的改变是所有肺癌前病变的一个特征,可作为肺癌前变化的标记.将肺癌浸润前病变的病变特点、早期发现及诊断的新方法、相关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异常改变及肺癌的遗传易感性进行综述.
作者:阮永华;金克炜 刊期: 2005年第15期
在外科、骨科手术中,经常利用X线照相对手术的过程进行观察,这种检查对X线照相的摄影条件及照片的清晰度要求较高,同时要求及时看到手术中X线照相的结果.CR(计算机 X线摄影)技术的诞生为术中X线照相的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作者:王述亮;张立明;王绍云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中G0期原始干细胞(CD34+)的杀伤作用.方法:5例CML慢性期患者外周血标本在体外诱导培养CIK细胞,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其表型.G带法检测CIK细胞核型.应用免疫磁珠技术分选CD34+CML白血病细胞,AO染色后利用FCM检测CIK细胞对G0期CD34+CML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半固体培养法检测CIK细胞对正常骨髓CFU-GM、BFU-E集落的影响.结果:CIK细胞在培养第3周时,CD3+细胞数量达(97.29±3.55)%,CD3+CD56+细胞绝对数量增加了356倍,染色体分析证实,CIK细胞为正常核型,流式细胞仪检测CIK细胞对G0期CD34+CML白血病细胞平均杀伤率为66.73%.对照组与加入CIK细胞组的CFU-GM集落数分别为150±16和145±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两组的BFU-E集落数分别为68±5和6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集落类型、大小两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结论:CIK细胞可从CML患者外周血中大量扩增,来源于正常淋巴细胞,对G0期CD34+CML白血病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正常造血前体细胞无抑制作用,可作为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的效应细胞治疗CML.
作者:惠吴函;徐娟;万岁桂;刘聪艳;孙雪静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目的:为了比较吉西他滨单药与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生活质量及毒副反应,探索治疗高龄NSCLC的更好方案.方法:对61例70岁以上高龄晚期NSCLC随机分为两组.单药组:吉西他滨1 000 mg/m2,静脉滴入,d1、d8.联合组:吉西他滨同上,加用顺铂70 mg/m2,静脉滴入,d1.两组均3周重复.结果:单药组有效率26.7%.KPS评分下降率6.7%.联合组有效率为38.7%, KPS评分下降率为32.3%.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92, P=0.054 1,而KPS评分下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237, P=0.001 6.结论:吉西他滨单药治疗晚期高龄NSCLC疗效与联合顺铂方案相似,但联合组明显降低生活质量.
作者:劳逸;陈绍锋;蔡永广;钟海鸣;李太东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P-gp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MDR1与P-gp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 (FQ-RT-PCR)法检测61例乳腺癌、22例对照组(包括11例乳腺良性疾病、11例癌旁正常组织)中MDR1基因的表达,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上述标本中P-gp蛋白的表达.结果:乳腺癌组织中MDR1基因扩增率为50.82%(31/6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6.乳腺癌中P-gp蛋白阳性率为42.62%(26/61),其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ER、PR、月经状况无关;MDR1基因扩增率高于P-gp蛋白表达,二者呈高度相关,但并不完全相符.结论:乳腺癌中存在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P-gp蛋白的表达,且其表达呈正相关.检测上述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可预测乳腺癌的多药耐药.
作者:徐晓妹;林惠忠;鲁杰;张日民;黄维青;林兆武 刊期: 2005年第15期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CC)发生过程中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CDK4和p16蛋白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正常肝组织、慢性肝炎、肝硬化、癌周肝硬化和肝癌组织中cyclinD1、CDK4和p16蛋白表达.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计算机图象定量分析.结果:cyclinD1、CDK4和p16蛋白的阳性单位(positive unit,PU)和面数密度(area number density,NA)从慢性肝炎(PU分别为39.4、41.0和33.3;NA分别为236.7、272.7和237.4)、肝硬化(PU分别为40.8、45.2和43.6;NA分别为313.8、354.6和322.9)、癌周肝硬化(PU分别为55.5、59.4和54.4;NA分别为481.9、488.9和432.6)到肝癌(PU分别为59.6、63.7和58.1;NA分别为549.2、587.7和451.3)表达逐渐增强.癌周肝硬化和肝癌组织中cyclinD1、CDK4、p16的表达明显高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P.值分别为0.034、0.020、0.030、0.007、0.003和0.005),但癌周肝硬化和肝癌组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33、0.535和0.447.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中cyclinD1、CDK4、p16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胞核,而癌周肝硬化和HCC中主要定位于胞质.p16与HCC的分化程度有关,但未发现cyclinD1、CDK4与肿瘤分化程度之间有相关性.结论:cyclin-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s)-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CKIs)调控网络中,相关调控因子的异常可能参与了HCC的发生、发展.cyclinD1、CDK4的过度表达可能是肝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在HCC的发生过程中p16高表达可能是细胞周期正反馈调控的结果,在HCC的发生中可能属于早期事件,而p16表达下降或缺失可能是肝癌发生过程中的晚期事件.
作者:邹琼;章宗籍;申丽娟;张华献;雷普平;熊昌庆 刊期: 2005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