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迁移法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几个理论知识点(反应机理、速率决定步骤、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手性碳原子的R/S构型判定、共振杂化体和杂环化合物的芳香性)进行讲授,从学生做习题和调查问卷的回答情况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曾桂萍;李敏谊;孙福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行动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探究活动,本文作者针对大学英语翻译能力差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通过对此行动研究过程的描述和分析,反思了此次行动研究的效果和不足,并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作者:兰彩玉;苏燕;赵秀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较高的起点上,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研究生英语教学应突出实用性,着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问卷调查及两届学生的教学效果分析,提出应根据研究生的客观需求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合理的考试体系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全面提高研究生英语语言素质.
作者:尤洪芸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公共选修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开设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许多同学深刻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也不断探索和改革,总结出卓有实效的教学方法.
作者:倪慧玲;郭超龙;周宏兵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利用现有的校园网络和架构视频服务,把所有的教学录像数字化,即把模拟的录像信号转化成数字的视频信号,通过视频点播技术,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多校区录像教学模式,经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可行的管理模式.
作者:赵兰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为教师改进今后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以公卫学院预防医学专业01级学生为调查对象,设计有关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多媒体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多的优势,大多数学生对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多媒体教学持肯定的态度,对目前的教学较为满意,认为教学上很有必要应用多媒体技术;但同时亦认为多媒体教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教师在各种多媒体信息载体的运用上还应增加.结论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多媒体教学是可行和必要的,目前的教学情况良好,但对存在的不足之处,今后应加以改进并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优化教学,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杨翠婵;邹志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我院教师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调查发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得到了同学们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探讨的问题.
作者:吴俊鸿;陈文慧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涉及思想和物质的准备,需要多方协作.本文论述了在推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同层面的思想准备,即现代教育技术理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树立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才能稳步、有效地进行,才能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作者:张丕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介绍数码互动实验室在药用植物学和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情况,认为数码互动实验室与传统实验室相比具有的明显的优势,不但改变了传统形态实验学的教学模式,而且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者:林志云;潘利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从道德角度对医患冲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道德理念是:培育医患信任的理念,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患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医学伦理素养.
作者:吕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远离现实生活的传统德育模式已暴露出较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德育本源于生活,也为了生活,因此现代高校德育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找寻失落的生活价值.本文从德育与生活的关系出发,探讨了高校生活德育模式的基本内涵,寻求支撑高校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依据,着重研究高校生活德育模式的基本策略,提出要更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丰富内容,突出实际生活;改革方法,发挥学生作用;延伸空间,注重校园文化.
作者:朱白薇;温汉雄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本文分析了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对师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并探讨了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新路径和方法.本文认为,在新时期,必须在明确师德标准的基础上,加强师德教育,完善师德建设机制,全面提高师德的水平.
作者:冯亚丽;何华萍;何穗妍;洪爽;唐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通过分析反腐倡廉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阐明反腐倡廉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我院近年来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的探索和实践,对反腐倡廉工作在促进学校和谐发展中的的作用进行了论述.
作者:巫宏星;王炳龙;黄林幸;吴家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分析广东药学院教学基地的现状及在学校大规模扩招后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所面临的问题,结合我院实际,就如何大力加强教学基地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路.
作者:何新荣;黄合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分析了广东省医药卫生人才需求及广东药学院本科专业在广东省医药高校的布点情况,提出进行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思路.
作者:黄泽龙;王益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课程是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大学课程是大学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是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医药院校正在经历由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发展过渡的关键时期,树立现代课程理念、规范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是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作者:李东月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阐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结合我院实际,说明了后勤社会化改革为我院跨越式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提出了要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构建适合我院发展的后勤保障体系.
作者:何崇军;尹坚勇;翟善琦;王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教务处作为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在本科教学评估中抓住以评促建的契机,切实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规范化管理和教学改革,着力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作者:王益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通过对广东药学院2006届毕业生的择业调查分析,提出今后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努力方向,以期对医药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陈韶峰;罗云星;杨天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通过剖析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阐述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的现状,分析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适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作者:沈亚诚;黄晓松;谢彩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结合中药学院开展新生适应教育的工作实践,介绍了中药学院开展新生适应教育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并对学校新生适应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建议.
作者:徐思师;吴帆;梁嘉;张轩辉;黄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高校饮食服务社会化改革使高校食堂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给管理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将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高校饮食管理工作中,对提升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搞好高校饮食管理和提高服务水平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王燕;翟善琦;梁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采用文献研究法对近6年来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综述.分别概述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齐平;桂莉娜;蔡宝鸿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护士生实习各阶段的心理问题,为临床带教提供帮助和指导.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在我院实习的护士学生进行心理问题调查.结果:护士生专业思想不牢固,毕业后希望从事护理工作的仅有53%至58%.结论: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及时了解护士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疏导,多征求他们的意见,帮助分析原因、查找不足,制定弥补措施,使护士生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作者:吴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符合时代潮流、社会需求,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思考的问题之一.论文紧扣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论述了高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及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作者:帅惟;李桂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本文在重提大学理念的基础上,对理念付诸实施的制度层面进行探究.认为:大学的理念可归究为要建设什么样的大学的问题.制度建设上要在国家的宏观层面和具体大学的微观层面着手.宏观层面上,应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高校办学模式的变革、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淡化大学特色;变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扩大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微观层面上,实行教授治校,突出校长角色.
作者:张泽鸿;勾瑞波;齐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为适应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医药领域对医药信息人才的大量需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医药院校如何构建具有医药特色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作者:蔡永铭;周怡;邓钜新;许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药物分析实验》特色教材的编写、课程新体系的建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大促进了我校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进程,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宋粉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概括了物理化学的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者:朱再盛;罗三来;潘育方;吴文娟;谭载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阐述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结构、内容及实施形式,根据课程实施效果,分析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中的作用.主要观察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知识应用的扩展,科研能力的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形成等方面.表明该课程为构建以技能、方法、能力、创新为主线的实验教学新体系进行了有益尝试,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金描真;易军;陈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简述我国及广东省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的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情况,分析我校开办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并就如何建设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提出了几点设想.
作者:胡坤;高永清;方少瑛;吴小勇;徐金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灵魂,合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从2001年起开设了《现代药物色谱分析》和《生物体内药物分析选论》两门药学前沿课程,对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进行了创新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作者:洪战英;范国荣;柴逸峰;朱臻宇;陆峰;吴会灵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根据生物制药的学科特点及人才培养需要,构建了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开放、创新性实验的实验教学体系,形成了层次清晰的实验技能培养模式,其中跨课程综合性实验与科研课题设计是教学改革的特色项目.通过该教学模式的实践,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素质与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并且在该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拓展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者:吴凤麟;邵红伟;沈晗;黄树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把设计性实验作为仪器分析实验考试,检验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同时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几个方面考核学生实验能力.结果表明,学生实验考试成绩平均分81.05,标准差6.51,难度0.807,区分度0.164.设计性实验考试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
作者:颜戊利;毋福海;陈红红;白研;陈海珍;陈漫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为全面考核学生的操作技术、科学态度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为真实反映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对数个年级学生的药物分析实验课程期末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分组完成实验比独立完成实验的学生成绩优异,全日制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成绩差异不显著.
作者:高晓霞;陈晓颖;宋粉云;李焕丹;周漩;梁从庆;傅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结合体育课程的特殊性和实际运用的需要,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开发出基于B/S模式的体育教学管理系统.
作者:林映遂;文建传;黄玉保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从运动员、教练员方面入手,找出能激发运动员、教练员内在潜能的因素,建立训练竞赛激励机制.我校运动队实施激励机制后,提高了运动员、教练员训练竞赛的积极性和技术水平,使运动队的竞赛成绩取得了多项历史性突破,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地位.
作者:李映红;文建传;郑彩壮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影响快速传接球的主要因素包括足球队员的观察能力、传接球意识、身体素质,加强这几方面能力的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其快速传接的能力.
作者:莫永成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