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hk2、hk2/f-PSA以及hk/2(f-PSA/t-PSA)是一类新的前列腺癌的筛选诊断指标,与PSA以及f-PSA/t-PSA比较,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可能更准确、更具有特异性,能使更多的非前列腺癌患者免受前列腺活检之苦.本文就hk2的生物学性质、常用的检测方法以及hk2及其相关指标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李一荣;吴健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李烛;侯天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与人类痰病关系密切,且目前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常见的性传播痰病病原体,日益引起人们重视.Ct感染的诊断决定于病原学检查.随着检测技术的进展,Ct感染的诊断正不断进步.目前除了发展各种核酸扩增技术,国内外学者还致力于标本取材的改进.除尿标本外,外阴标本也可能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标本而适用于PCR、LCP和TMA等高度敏感的扩增方法,在筛查高危人群中可能会替代侵入性标本.
作者:王幸福;邓光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对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尤其对重症胰腺炎的早期确诊可预防并发症,提高生存率.但目前实验室尚未有一个较灵敏、特异的指标.近年来根据胰腺炎的发病机理发现自胰腺分泌的一些蛋白在急性胰腺炎时有较明显变化,而且与胰腺炎的严重程度相关,对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有望成为新的实验室标志物.
作者:高社军;陈凯;潘柏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王红;张亚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对血小板抗体的本质和靶抗原的研究日益深入,新的检测手段也日益发展.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和血小板膜糖蛋白已成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的一个新的诊断方法.本文就近年来上述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宋一芳;谢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杜国有;邓光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王红;张亚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血小板生成素被成功克隆不到4年的时间,便被迅速用于临床.本文试从分子生物学特征、生物学作用、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几个方面,较全面地综述近年来TPo的研究进展.
作者:陆华;魏明竟;蒲晓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周雪艳;徐光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在当今介导证据指导下的医疗行为及决策的时代,分析检验医学存在的问题,讨论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引入检验医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探索循征检验医学实践的途径,以使检验医学跟上临床医学的新发展步伐,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佳实验医学技术及实验医学服务。
作者:李萍;刘关键;吴泰相;彭志英;曹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谷氨酸脱氢酶(glutamate dehydrogenase,GDH,EC1.4.1.3)为含锌线粒体酶,在血清中酶活力极低.理化性质:GDH是一种别构蛋白,由六种相同的亚基组成,分子量约为336kD,pI 4.83,由glnA基因编码,在氨基酸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检测方法: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光度法.临床意义:可作为肝脏疾病较特异、灵敏的检测指标,也可作为判断病损程度、疗效、预后的指标,具有应用和开发前景.
作者:李招权;魏明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钙依赖性细胞粘附分子E-cad介导同型细胞-细胞间粘附,E-cad通过β-cad与α-cad结合,而α-cad再与细胞骨架上的肌动蛋白微丝连接形成E-cad-cat复合物而发挥生物学作用,任何破坏细胞内E-cad-cat复合物的因素也将使细胞粘附功能丧失.大肠癌时E-cad表达减少或该因子结构异常,β-cat的表达及分布异常.许多大肠癌无膜β-cat表达,但在大肠腺瘤及大肠癌时,胞浆及核内也有大量分布.这种β-cat积聚现象是由于AFP或β-cat基因突变所致.高水平的β-cat在胞浆内积聚并向细胞核转移,与转录Tcf/LEF-1家族成员结合,激活Tcf/LEF-1下游的靶基因表达,导致靶基因包括Cyclin D1和D-Myc等的激活,促进癌症发生、侵袭与转移.
作者:孙自勤;王要军;房殿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细菌侵袭宿主细胞是许多感染性痰病发生的关键环节,侵袭过程常与宿主细胞信号转导的发生及其引发的细胞骨架重排有关.近期研究还发现了一些能促进细菌侵袭的特异性细胞蛋白质,它们也参与调节肌动蛋白(actin)细胞骨架重排的信号转导过程.
作者:徐邦牢;尹一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杨光辉;谢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杜国有;徐光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刘南;李娟;徐光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过去人们一直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作为前列腺癌(PCa)的标志物,但PSA缺乏特异性,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时PSA也会增高.为了更好地区别PCa和BPH,人类腺激肽释放酶(hK2)是一种有前景的标志物.本文将就hK2的性质,与PCa的关系,检测及展望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阮光萍;安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刘南;曹俊杰;邓光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本文详细介绍了FⅦ基因及其突变,以及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血友病A进行携带者诊断的各种方法,包括直接检测和利用基因多态性连锁分析进行间接诊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元昉;王鸿利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杜国有;邓光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Vero毒素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产生的一种毒素,它可导致出血性结肠炎、溶血性尿毒症、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等痰病,本文就Vero毒素的结构、生物学活性、致病作用及其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作者:李海波;王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周雪艳;徐光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王戏;张亚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及其发生氧化修饰形成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动脉粥样硬化(A5)发生发展的关键步骤.它可以通过四种机制参与AS的形成过程.但0x-LDL可以通过免疫学机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并未引起太多的注意.ox-LDL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血液中也可以检测到抗ox-LDL自身抗体.实际上,这不仅仅反映了ox-LDL可存在于血液循环中,此抗体本身及其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中可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冯忠军;金玉怀;戴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SELEX技术是一种新的组合化学技术,利用该技术从随机寡核苷酸文库中筛选出与靶分子结合的寡核苷酸配基,具有极高的亲和力和特异性,在临床诊断中比蛋白类抗体有更明显的优越性,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詹林盛;王全立;孙红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是新一代的基因分子标记,随着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绘制成功,SNPs被应用于寻找各种致病基因.本文简要介绍了SNPs以及其应用前景和识别与检测的方法,并介绍了其与高脂血症的关系.
作者:刘芳;周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龙仕柏;林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S100B蛋白是EF手型钙结合蛋白超家族成员,S100B有望成为脑血管疾病和脑外伤诊断和预后的新指标.
作者:徐卫平;谢飞;朱忠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前测定脂蛋白(a)[Lp(a)]的方法多为免疫化学方法,但由于Lp(a)结构的特殊性,使得不同方法、不同试剂之间结果缺乏可比性,需对测定方法进行优选与标准化.本文对其测定方法与标准化近况作一简述.
作者:鄢盛恺;李健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程鲁京;孟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马开富;赵建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IL-13是由活化的T细胞分泌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分子量约为10-17lkD.人IL--13基因全长4.6kb,定位于染色体5q23.31区,IL-13生物学功能主要是抑制单核细胞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诱导B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IgE合成,促进内皮细胞上表达某些粘附分子及抑制HIV-1病毒复制.IL-13在临床上与抗炎症、过敏性痰病治疗及对抗蠕虫感染等有关.它通过与细胞膜上特异的IL-13受体结合,激活JAK激酶途径,从而发挥其生物学功能.
作者:李鸿钧;苏婷;孙茂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王秀卿;王江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本文简要综述了白细胞介素-10的结构特点、生物学效应及其在内毒素诱发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在肝损伤免疫治疗方面的进展.
作者:王永堂;蒋建新;李关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血脂代谢异常和冠心病的关系非常密切,脂蛋白脂酶是脂质代谢中的关键酶,脂蛋白脂酶基因变异和血脂代谢异常以⒓肮谛牟∮忻芮泄亓?本文就脂蛋白脂酶的性质、结构、基因变异与冠心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项佑贵;陈铭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白细胞介素12(IL-12)是近来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在免疫调节、抗肿瘤及抗感染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就IL-12的来源、结构、受体表达及信号传导机制加以综述,同时简介其在肝炎、胃炎、炎症性肠病及腹膜炎等几种常见消化系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余跃;侯晓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白介素-12是由单核/巨噬细胞及B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异源二聚体分子,合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具有多种生理及病理功能,可用于感染、肿瘤、自体免疫性痰病等的治疗.
作者:唐皓;马中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分离差异表达基因,对于研究细胞生命过程的调节机制及研究致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90年以来,先后出现了mRNADD、RDA、SSH、SAGE、DNA microarray等多种分离差别表达基因的手段,本文对以上方法的原理、基本步骤及其应用作了简要综述.
作者:项鹏;李树浓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采用吖啶橙染色法荧光显微镜(AO-F)检查法检测68例膀胱癌患者及34例非肿瘤患者尿样品.并同时与尿脱落细胞HE检查法进行比较.结栗显示AO-F法较单从细胞形态法检测肿瘤细胞的传统方法诊断癌细胞更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许迅辉;王国民;任豫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AMI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自80年代中后期早期溶栓和急诊PTCA的应用,使AMI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病死率显著下降,生存者的左心室功能得到改善.而实施上述再灌注治疗的前提,是在AMI发病的早期迅速确定诊断.为此,人们一方面用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CK-MBmass)、肌钙蛋白T(TnT)和肌钙蛋白I(TnI)测定取代CK总酶、CK-MB活性和乳酸脱氢酶(LDH)等传统的酶学测定,另一方面则致力于寻求更敏感、更特异的新血清(浆)标志物.本文拟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董志远;李冰冰;夏宏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对氧磷酸酯酶-1(paraoxonase 1,PON1)是由肝脏合成的44kD糖蛋白,与apoAI紧密结合并固定于HDL颗粒上,是一种钙离子依赖性磷酸酯酶.PON1能够阻止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抑制LDL氧化,并能水解氧化性LDL(ox-LDL).PON1酶活性在氧化性脂蛋白增多性疾病如冠心病(CHD)、2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等痰病中显著下降.PON1基因在54位出现M/L和192位出现A/B等位基因多态性,其B等位基因与L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及2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独立的高度危险因素.
作者:刘万里;曾昭淳;康格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基因组对药物研究方法巨大的影响已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大多数疾病过程及其治疗表现在蛋白质水平,基因组对于研究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功能的相关性就不那么有力了.所以,蛋白质组成为基因组研究蛋白质表达方面的替换和补充方法.本文就药物蛋白质组的技术、优势和应用作相关叙述.
作者:陈莜潇;邱宗荫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随着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造血环境因素对造血的调控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再障患者血清(血浆)中含有多种已知及未知的造血正/负调控因子.研究其与再障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间的关系,从体液因子角度探讨再障的发病机制,不仅可以寻找再障发病免疫机制中的未知环节,也可以为再障的诊疗提供新对策.
作者:董爱英;马立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杨新;刘泽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