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0253-3626
  • 国内刊号:50-1046/R
  • 影响因子:0.72
  • 创刊:1976
  • 周期: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132
  • 全年订价:35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国家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
  • 医药卫生综合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2003年4期文献
  • 丹参注射液对腹腔感染状态下胃粘膜Na+-K+-ATPase活性和电位差的影响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严重腹腔感染状态下大鼠胃粘膜Na+-K+-ATPase活性变化和电位差的影响.方法:利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造成腹腔严重感染动物模型,应用生化法检测穿孔前和穿孔后3h、6h、12h、24h、48h各时相大鼠胃粘膜Na+-K+-ATPase活性.应用电生理记录仪检测穿孔前和穿孔后3h、6h、12h、24h、48h GTPD变化.结果:盲肠穿孔后3hNa+-K+-ATPase活性显著降低(P<0.05),12h降至低(P<0.01),仅为对照组的48.5%,48h仍末恢复正常;丹参组12h、24h Na+-K+-ATP酶活性比感染组显著升高(P<0.05).GTPD穿孔后3h即有下降,6h下降显著(P<0.05),12h下降至低(P<0.01),24h和48h仍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5);丹参组12h、24h比感染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严重腹腔感染状态下胃粘膜Na+-K+-ATPase活性降低可能是引起胃粘膜屏障功能受损的原因之一.早期应用丹参对有效地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茂;张超;杨宗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初步实验观察

    目的:初步观察MSCs体内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的能力.方法:从大鼠双侧股骨骨髓获得MSCs,在体外纯化、扩增后,DAPI进行细胞标记,然后注射到急性心肌梗塞模型鼠和正常大鼠的心肌组织内,饲养2~4周后,处死动物在注射点获取心肌标本,初步采用HE染色和电镜观察形态学的方法对分化的心肌细胞进行鉴定,并用免疫组化法从组织学上对转化心肌细胞进行心肌特异性抗原的检测.结果:MSC进行DAPI的标记效率高,电镜观察与宿主心肌细胞间形成了闰盘,组化检测有心肌特异性抗原的出现.结论:在宿主心肌组织内,MSCs具有分化为心肌细胞的能力.

    作者:吕铁伟;田杰;朱静;钱永如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大鼠心肌缺血预处理中COX2与P38MAPK间信号传导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细胞缺血预处理时COX2的作用及其与P38MAPK的关系.方法: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缺血预处理组、SB组和NS398组),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心肌细胞的COX2表达量和Phosph-P38MAPK量,以LDH释放和台盼蓝排斥试验判断心肌细胞损伤程度.结果:缺血预处理组的LDH释放较对照组少、细胞存活率则较高;SB组和NS398组LDH释放较缺血预处理组多、细胞存活率则较低.NS398组的Phosph-P38MAPK量与缺血预处理组无差异(P>0.05),SB组的COX2表达量比缺血预处理组低,差异显著(P<0.01).结论:缺血预处理时COX2和P38MAPK表达、活化,COX2活化依赖P38MAPK,在其信号传导中,P38MAPK活化是COX2的上游.

    作者:韩君勇;陈运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重组人瘦素的分离纯化

    目的:探索毕赤酵母表达的人瘦素的非亲和层析纯化方法.方法:采用强阴离子交换柱(Sepharose Qfastflow)和疏水层析柱(Phenyl Sepharose 6 fastflow)在pH 7.5的条件下进行纯化.结果:经Q柱一步纯化后,产物纯度由42.3%到达89.6%,随后通过疏水层析纯化后,产物纯度达到96.2%.经SDS-PAGE证实为单一蛋白条带.结论:通过上述手段已成功分离纯化得到纯度较高的由毕赤酵母表达的重组人瘦素.

    作者:刘先俊;刘方欣;漆洪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慢性肾小球肾炎非尿毒症期患者血、尿NO与血压的关系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非尿毒症期患者体内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其与血压的关系.方法:应用化学比色法,测定92例慢性肾炎非尿毒症期患者及31例正常人的血清、尿NO-3/NO-2变化.结果:慢性肾炎非尿毒症期患者血清及尿NO-3/NO-2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慢性肾炎非尿毒症期患者高血压组血清及尿NO-3/NO-2水平显著低于血压正常组及正常对照组,血压正常组尿NO-3/NO-2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患者组血清及尿NO-3/NO-2水平均与平均动脉压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慢性肾炎非尿毒症期患者高血压的发生可能与体内NO水平不足密切相关.

    作者:陈雪梅;李荣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紫杉醇对QGY细胞的作用:G2/M期阻滞和细胞凋亡

    目的:观察微管稳定剂紫杉醇对肝癌QGY细胞的作用.方法:检测紫杉醇对QGY细胞作用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紫杉醇作用后细胞形态变化;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随着作用时间及药物浓度的增加,紫杉醇对QGY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就越明显.56μmol/L紫杉醇作用72h,细胞生长抑制率达78.6%,形态学及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G2/M期阻滞和细胞凋亡.结论:紫杉醇诱发的人肝癌细胞的凋亡与细胞分裂期阻滞密切相关,这一作用机制将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何松;左国庆;沈鼎明;沈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多药耐药mdr-1基因体外转染兔骨髓造血细胞及其表达与功能的研究

    目的:探讨浓缩病毒上清转染法在体外将多药耐药mdr-1基因转入兔骨髓造血细胞的条件及检测转染后mdt-1基因在兔骨髓造血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方法:用秋水仙碱(90ng/ml)筛选含人类全长mdt-1 cDNA的产病毒包装细胞PA317-HaMDRl/Al后进行细胞培养并制备浓缩病毒上清.采集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并分离富含造血细胞的单个核细胞.骨髓造血细胞与浓缩病毒上清及细胞因子组合共培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转染率,PCR法检测外源性mdr-1基因的整合,柔红霉素(daunorubicin DNR)泵出试验检测导入的mdr-1基因的功能.结果:秋水仙碱筛选后,产病毒包装细胞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表达增强:外源性mdr-l基因能成功的导入兔骨髓造血细胞,转染2日、4日、6日的转染率分别为22%、37%、39%,但转染4日组细胞生长状态好;转入的mdr-1基因能发挥药物外排泵的功能.结论:采用浓缩病毒上清转染法能成功的将外源性mdr-1基因导入兔骨髓造血细胞中并获得稳定的功能性表达,为进一步研究mdr-1基因转染骨髓造血细胞后自体回输在大剂量化疗中对骨髓保护作用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作者:王佚;金先庆;王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定量脑电图监测不同剂量的纳洛酮对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探讨

    目的:通过定量脑电图监测,探讨不同剂量的纳洛酮对急性脑伤患者不同伤情的疗效.方法:选择受伤后12h内入院的急性脑损伤患者86例,按伤情轻重分为GCS3~5分、GCS6~8分、GCS9~12分3组.每组再分为纳洛酮治疗组和对照组.纳洛酮治疗组又分为小剂量组及大剂量组.用定量脑电图监测,观察用药前、用药后30min、1h、2h、24h、48h、72h、120h δ频段相对功率值及总功率值的变化.结果:GCS9~12分,纳洛酮治疗组用药1h后定量脑电图两个指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大小剂量间无差异;GCS6~8分,大小剂量组用药1h后脑电指标与对照组之间、大小剂量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对GCS3~5分组,纳洛酮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上述两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文选用的小剂量与大剂量纳洛酮对中型脑伤有治疗作用,但两种剂量的疗效无差异:对GCS6~8分重型脑伤,上述两种剂量虽都有疗效,但大剂量组疗效更显著.

    作者:但炜;唐文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胎盘瘦素mRNA表达水平及其与胎儿生长发育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胎儿体内瘦素的来源,胎盘组织瘦素mRNA的表达水平与胎儿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收集52例正常产妇的胎盘组织,依据其新生儿出生体重分为:大于胎龄儿(LGA)14例,适于胎龄儿(AGA)21例,小于胎龄儿(SGA)17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结合荧光定量分析,检测胎盘组织瘦素mRNA表达水平,分析胎盘组织瘦素mR-NA表达水平与胎盘重量、新生儿体重、新生儿Ponderal指数、孕妇体重、孕妇体重指数(BMI)、性别的关系.结果:LGA胎盘组织瘦素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AGA(P<0.001),AGA胎盘组织瘦素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SGA(P<0.05),胎盘组织瘦素mRNA表达水平与胎盘重量(r=0.54)、新生儿体重(r=0.59)、新生儿Ponderal指数(r=0.56)呈正相关,与孕妇体重(r=0.21)和孕妇体重指数(r=0.18)无明显相关.男婴和女婴胎盘组织瘦素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胎盘组织表达和分泌的瘦素是胎儿体内瘦素的来源之一.胎盘瘦素mRNA表达水平与胎儿生长发育有关.

    作者:漆洪波;胡丽娜;吴味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人参总皂甙诱导人骨髓基质细胞表达GM-CSF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人参总皂甙(TSPG)对人骨髓基质细胞表达GM-CSF的影响及其与人粒单系血细胞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造血祖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造血生长因子生物学活性检测、免疫细胞化学和核酸分子原位杂交等技术.结果:TSPG能显著刺激粒单系造血祖细胞(CFU-GM)增殖;经TSPG诱导制备的骨髓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富含GM-CSF样活性;TSPG能显著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GM-CSF蛋白和mRNA表达.结论:TsPG可能通过直接和/或间接途径促进造血诱导微环境中的骨髓基质细胞合成和分泌GM-CSF,进而促进CFU-GM的增殖分化.

    作者:陈笛;王莎莉;王亚平;王璐;姜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替勃龙改善绝经期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

    目的:探讨替勃龙能否改善绝经期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症状及其相关机制.方法:143例绝经期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给予替勃龙、西沙必利及替勃龙+西沙必利,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上腹胀痛、餐后胀满、早饱、暖气等临床症状积分的变化.在随机分成的3组中再随机各抽出20例患者治疗前后测定胃30min排空率及胃半排空时间,观察治疗前后胃动力的变化.结果:3组药物治疗后2周和4周上腹胀痛、餐后胀满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西沙必利治疗后2周和4周对早饱、暖气症状无明显缓解,替勃龙及替勃龙+西沙必利则对所观察的所有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替勃龙改善早饱和嗳气症状优于西沙必利,但与西沙必利合用无增强效应.3种药物治疗后,胃30min排空率均明显增加、胃半排空时间缩短,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3种治疗方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替勃龙能通过增强胃动力,明显改善部分绝经期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促动力药.

    作者:古赛;唐承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正常兔肝内微循环血管铸型观察

    目的:观察正常兔肝内三维微循环血管的分布.方法:应用甲基丙稀酸甲酯(Methylmethaorylate)对兔肝动脉(HA)和门静脉(PV)进行铸型,再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肝内微循环分布.结果:家兔肝窦状间隙直径大致范围在9.5~10.9μm之间,HA/PV,HA/BD和PV/BD 3者在2~4级分叉范围内分别为0.28±0.03、0.26±0.06和0.89±0.12,肝血窦/肝细胞索两者面积比值为31.87%,而出入肝血液的各流变学指标测定没有变化(P>0.05).结论:应用甲基丙稀酸甲酯铸型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可以较好的观察兔肝内微循环的分布,为研究病理情况下肝内微循环的变化作良好的对比研究.

    作者:郑军;罗子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胶原构成与不同年龄增生性瘢痕形成的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年龄正常皮肤(NS)、增生性瘢痕(HTS)胶原构成、比例,初步探讨各年龄阶段HTS形成的可能机理及条件.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胎儿、1~19岁(儿童青少年组)、20~50岁(成年组)、>60岁(老年组)正常皮肤和1~19岁、20~50岁HTS中Ⅰ、Ⅲ型胶原含量和比例.结果:①胎儿组Ⅲ型胶原含量高于Ⅰ型胶原,其余组为Ⅰ型胶原高于Ⅲ型胶原;正常皮肤Ⅰ/Ⅲ型胶原比例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HTS组织的Ⅰ/Ⅲ型胶原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皮肤(NS),1~19岁HTS组Ⅰ/Ⅲ型胶原比例较20~50岁HTS组增高,平均为6.48,3.76;HTS组各病程之间Ⅰ/Ⅲ型胶原比例无差异.结论: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和比例决定着皮肤的正常结构,Ⅰ,Ⅲ型胶原比例的失调与不同年龄HTS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作者:邱林;金先庆;向代理;傅跃先;田晓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131I治疗前后甲亢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AR、MNR、FS及血清Tg含量变化的研究

    目的:研究甲亢患者131I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CAR)、微核率(MNR)、脆性表达率(FS)的变化及其血清甲状腺球蛋白含量与FS的关系.方法:本文对100名甲亢患者在131I治疗前1周,治疗后7天、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Tcl99),观察CAR(CNAR、CSAR)、MNR、FS的变化;同时应用RIA法测定血清Tg含量.结果:131I治疗后7天,CNAR、CSAR、MNR及FS明显增高(P<0.005~0.05),其后逐渐下降,CNAR在131I治疗后3个月、CSAR和FS在131I治疗后6个月降至治疗前水平(P>0.05).血清Tg水平在治疗后7天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3个月降至治疗前水平(P>0.05).结论:131I治疗甲亢患者可诱发人体细胞遗传物质即染色体一定程度的损伤,但这种损伤是暂时的、可恢复的.血清Tg含量的变化与Fra8q22表达频率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作者:郭玉萍;唐吟宇;张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三苯氧胺对大鼠乳腺增生形态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三苯氧胺(TAM)对实验性乳腺增生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用雌二醇和黄体酮诱导Wistar大鼠乳腺增生动物模型.18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六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模型对照(单用性激素)组,C组:性激素加TAM(166.7μg)组,D组:性激素加TAM(333μg)组,E组:性激素加TAM(500μg)组,F组:性激素加TAM(667μg)组,喂养2个月后,经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光镜观察:C组、D组用药前后P>0.05,无明显差别.E组、F组P<0.01,用药前后对比有显著差别.说明E组及F组剂量的TAM有明显抑制乳腺增生的作用.结论:三苯氧胺有抑制雌二醇和黄体酮诱导的Wistar大鼠乳腺增生的作用,尤E组及F组明显.

    作者:甘长清;吴凯南;苏新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TAT3与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关系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中STAT3蛋白与VEGF表达的关系,以进一步探讨肿瘤的发生及转移机制.方法:利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0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STAT3蛋白和VEGF的表达.结果:(1)STAT3在低分化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高分化肺癌组织,在有淋巴结转移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肺癌组织,与肿瘤的大小及组织学类型无关.(2)VEGF在直径≥3cm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直径<3cm肺癌组织,在有淋巴结转移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肺癌组织,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无关.(3)STAT3与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本组资料提示STAT3与VEGF可能在肺癌的发生及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证实VEGF基因直接由STAT3蛋白调节的论点.由此也为目前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作者:胥文春;罗春丽;冯文莉;林晓;唐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VEGF、CD44v6及Ki67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为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淋巴细胞分化抗原(CD44v6)及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VEGF、CD44v6及Ki67在62例NSCLC组织的表达.结果:VEGF、CD44v6及Ki67在NSCL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它们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Ⅲ-Ⅳ期NSCLC组织中此3项指标均明显高于Ⅰ-Ⅱ期,有淋巴结转移组其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VEGF、CD44v6及Ki67阳性的患者3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阴性者.结论:通过这3个指标的检测,可以判断和预测NSCLC患者的预后及指导其临床治疗.

    作者:张桂蓉;梅同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c-erbB2反义寡核苷酸对人卵巢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癌基因c-erbB2的反义寡苷酸对人卵巢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设立c-erbB2正义寡核苷酸组和非处理组作对照,用RT-PCR检测卵巢癌细胞处理前后c-erbB2表达水平的变化.用MTT法及平板克隆形成试验检测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在脂质体c-erbB2反义寡核苷酸作用前后受60Coγ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后的细胞存活分数和集落形成率.结果:c-erbB2反义寡核苷酸能抑制c-erbB2癌基因的表达,经脂质体介导的c-erbB2反义寡核苷酸作用的卵巢癌细胞经γ射线照射后其存活分数和集落形成率较转染正义寡核苷酸组及单纯照射组明显下降(P<0.01),而转染c-erbB2正义寡核苷酸组的存活分数和集落形成率与单纯照射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erbB2反义寡核苷酸通过抑制c-erbB2的表达降低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放射抗拒性.该作用可能与c-erbB2反义寡核苷酸抑制了引起细胞辐射抗拒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有关.

    作者:任庆兰;吴永忠;刘渝;李少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谷氨酰胺(GLN)颗粒剂治疗严重烧伤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评价谷氨酰胺颗粒剂对严重烧伤病人肠道损害的治疗效果和药物的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将22例受试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口服谷氨酰胺颗粒剂每日30g,对照组服相同剂量安慰荆,共7天.观察血浆GLN浓度、肠粘膜受损程度、血浆蛋白水平及免疫功能指标.结果:用药7天后,GLN治疗组患者血浆谷氨酰胺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肠粘膜受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应用谷氨酰胺颗粒剂后患者血浆蛋白水平及免疫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日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服用谷氨酰胺能显著提高血浆谷氨酰胺浓度,明显减轻烧伤后肠粘膜受损程度,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能纠正机体负氮平衡,促进创面愈合,且无严重并发症.

    作者:果磊;贺光照;黄崇本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来氟米特(leflunomide,LEF)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以氨甲蝶吟(methotrexate,MTX)作为对照.方法:50例活动性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口服LEF首始剂量50mg/d连用3天,继以20mg/d维持,另一组口服小剂量MTX 7.5~10mg/周,监测治疗前、1月后和3月后关节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疼痛数、ESR、CRP、RF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显示LEF组服药2~3周后临床症状逐渐缓解,MTX组服药5~6周后临床症状逐渐缓解.治疗1月后,LEF组总有效率为73.34%,MTX组为40.00%(P<0.05);两组患者各项临床及生化指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3月后,LEF组总有效率为90.00%,MTX组为85.00%(P>0.05);两组患者各项临床及生化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LEF组与MTX组相比各项临床及生化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LEF组不良反应程度较MTX组轻.结论:LEF治疗RA见效快、疗效确切、安全,且耐受性较好.

    作者:钟清;甘华;陈恩静;李曼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膀胱癌组织中MMP9、MMP2与PCNA及临床指标的研究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MMP2)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4例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CCB)石蜡切片中MMP9、MMP2的表达.结果:64例TCCB组织中,MMP9、MMP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93%(39/64)、42.19%(27/64);且MMP9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和分期,以及肿瘤的大小及PCNA的阳性表达率相关;与年龄、性别、肿瘤数目无关.结论:MMP9的表达可以作为估计TCCB的预后及术后综合治疗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彭东涛;苟欣;何梓铭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P27kipl和cyclin E在肾细胞癌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蛋白P27kipl(P27)和细胞周期素E(cyclin E)在肾癌中表达情况,并研究二者与肾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42例肾透明细胞癌及20例癌旁正常肾组织石蜡切片中P27蛋白和cyclinE蛋白的表达.结果:P27在癌旁正常肾组织中的阳性率为20.0%,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2.4%(P<0.01).P27在肾癌组织分级G1、G2、G3的阳性率分别为83.3%、68.7%、30.0%,P27表达与肾癌的分级呈负相关(P<0.01).CyclinE在癌旁正常肾组织中的阳性率为30.0%,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4.8%(P<0.01).Cyclin E在G1、G2、G3,肾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3.3%、68.8%、35.0%,cyclin E蛋白的表达与肾癌的分级亦呈负相关(P<0.05).P27和cyclin E在肾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r=0.54.结论:P27和cyclin E与肾癌的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提示:P27和cyclin E有可能作为判别肾癌分化程度的标志物,并可能成为判断肾癌预后的有用指标.

    作者:沈俊;唐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重庆地区先天性心脏病家系筛查的初步分析

    目的:对重庆地区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家系进行筛查,以探讨先心病家系的遗传关系.方法:在群体调查中收集重庆地区资料凡一个家系中有2例及2例以上先心病患者,对高发家系绘制家系谱图,对无证者及其一、二级亲属成员逐个筛查,填写个案调查表,对高发家系进行分析.结果:调查了4387个家系中有21个高发家系,其中亲属患者的病种与先证者不完全一致,符合率为33.33%(7/21).一、二级亲属先心病先证者条件患病率,其中一级亲属为16.49%(16/97),二级亲属先证者条件患病率为1.89%(5/265),一、二级亲属先证者条件患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7.73,P<0.001).采用EmeryAEH分离分析法对高发先心病的遗传方式进行分析,结果符合常染色体单基因显性遗传,但同胞数不符合自然状态,故不能肯定其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剩下的家系样本太少,难以预测;而性连锁遗传中,Y连锁伴性遗传和X连锁遗传,与实际调查不符,可排除这种遗传方式.结论:重庆地区先心病家系调查尚未发现地区差别,但有家族聚集现象,其亲属发病率高低与血缘关系近远相关,与先证者血缘关系越近的亲属先证者条件患病率越高;同时,由于我们的调查在独生子女或双胎的状态中进行,不符合自然状态,为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带来新的问题,需要探索新方法应用于临床.

    作者:陈沅;余更生;田杰;桂永浩;江德勤;钱永如;魏光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实验性酒精性肝病时Kupffer细胞Toll样受体4的表达

    目的:观察酒精性肝病大鼠Kupffer细胞(KCs)Toll样受体(TLR)4蛋白合成和基因表达及其在肝损害中的作用.方法:2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乙醇喂养组(E组)和葡萄糖喂养组(C组).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KCs膜上TLR4蛋白的合成;用逆转录多聚酶联反应(RT-PCR)测定KCs中TLR4mRNA的表达;用鲎试剂基质偶氮显色法测定门静脉血中内毒素含量,并观察肝脏形态学变化.结果:E组KCs膜TLR4蛋白表达较C组显著增强;E组TLR4 mRNA的表达也显著高于C组(P<0.01);E组血浆内毒素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1);E组肝组织发生显著的病理变化.结论:乙醇能诱导大鼠肝脏KCs合成TLR4蛋白及表达TLR4基因,TLR4在乙醇所致的肝损害中可能起作用.

    作者:左国庆;龚建平;何松;刘长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NF-κB抑制剂PDTC增敏TNF-α对乳腺癌细胞的毒性作用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活化抑制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对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factor α,TNF-α)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方法:用MTF法观察TNF-α、PDTC及二者联合作用对乳腺癌细胞系MCF-7、MDA-MB-435s体外生长的影响.将MDA-MB-435s细胞接种于雌性BALB/c纯系小鼠肾包膜下复制出移植乳腺癌动物模型,观察TNF-α、PDTC及联合作用对体内移植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单用TNF-α(小于或等于2000U/ml)或PDTC均不影响两种乳腺癌细胞的体外生长,但是先PDTC(50μmol)作用1h,再应用TNF-α(2000U/ml)即可明显地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动物实验中治疗组应用TNF-α(7.5×106U/kg/次,2次/日,ip)+PDTC(50mg/kg/次,2次/日,ip),肿瘤平均体积为1.08±0.32mm3,明显小于对照组平均瘤体11.67±0.53mm3(P<0.01),单用TNF-α组(10.96±1.04mm3)及PDTC组(11.72±0.73mm3)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NP-κB抑制剂PDTC能够显著增敏TNF-α对乳腺癌细胞的毒性作用,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

    作者:涂刚;姚榛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心肌腺苷酸含量

    目的:用改良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鼠心肌腺苷酸含量.方法:ODSC18柱,检测波长254nm.甲醇-50mmol/L磷酸盐(1:99)缓冲液(pH6.07)为流动相.结果:心肌ATP、ADP和AMP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1%±9.3%、94.8%±10.6%及98.3%±5.7%;日内RSD分别为3.5%、6.9%和4.8%;日间RSD分别为6.4%、8.6%及8.2%.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采用该法发现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ATP、ADP和AMP含量降低.

    作者:陈建斌;饶邦复;周远大;何海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主动免疫治疗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免疫功能监测

    目的:观察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患者主动免疫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探讨主动免疫对RSA的疗效.方法:采用小剂量丈夫淋巴细胞皮内注射治疗RSA32例,观察其局部皮肤反应及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B8细胞和CD4/CD8的变化.结果:局部皮肤反应随免疫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轻,首次免疫与末次免疫后皮肤反应面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妊娠结局良好.主动免疫治疗前后CD4细胞百分比无明显改变(P>0.05),而CD8细胞百分比治疗后有明显升高(P<0.05),CD4/CD8比率明显下降(P<0.001).结论:局部皮肤反应联合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可以有效地监测主动免疫治疗效果,提高免疫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曾品鸿;丘彦;桂文武;刘敬;刘淑文;周永芳;王富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人幽门螺杆菌热休克蛋白A编码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目的:获取含人幽门螺杆菌(Hp)热休克蛋白A编码基因并构建其重组载体,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为在E coli BL21中表达,疫苗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分子克隆技术从Hp DNA染色体中,扩增热休克蛋白A编码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与pET32a(+)同时经kpnⅠ、BamHⅠ双酶切、纯化、连接后.转化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载体,进行序列分析.结果:经酶切、测序分析表明,插入的基因片段为Hp热休克蛋白A编码基因,与GenBank的报道相比较,有1.4%的bp发生变异,1.6%的氨基酸残基改变.其同源性高达98%.结论:成功地克隆了Hp热休克蛋白A编码基因,为Hp蛋白质疫苗的研制和快速诊断试剂盒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姜政;黄爱龙;蒲丹;陶小红;王丕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人参总皂甙逆转K562/A02细胞对DOX耐药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人参总皂甙(Total saponins panax ginseng,TSPG)对人红白血病耐药细胞系K562/A02耐药性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测定TSPG作用后K562/A02细胞对阿霉素(DOX)的药物敏感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TSPG作用后K562/A02细胞mdt-1基因产物P-gp及凋亡调控基因产物bcl-2的表达.RT-PCR法检测TSPG作用后K562/A02细胞mdr-1 mRNA表达.结果:TSPG能增强DOX对K562/A02细胞的毒性作用,逆转效率与浓度相关.TSPG作用后P-gp表达下降有显著差异(P<0.01),bcl-2表达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TSPG作用后K562/A02细胞mdr-1 mRNA表达降低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TSPG能部分逆转K562/A02细胞的耐药性,机制主要是下调mdr-1 mRNA表达,导致产物P-gp减少;与bcl-2蛋白表达变化无显著相关.

    作者:王利;唐宗山;黄宗干;王亚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HLA-DQA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Graves'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分析重庆地区汉族儿童Graves'病(Graves'disease,GD)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QA1基因(HLA-DQA1)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及DNA测序方法,对已经确诊的重庆汉族GD患儿85例和正常对照组50名儿童的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的HLA-DQA1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在GD组和对照组中检测到7种单链构象,分别标为a b c d ef g带型.GD组中d(HLA-DQA1*0102)、f(HLA-DQA1*0302/0501)两带型频率(分别为43.5%,VS 8.0%;27.0%VS 8.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χ2=18.79,P=0.001,RR=8.86;χ2=6.80,P=0.009,RR=4.27),而b带型(HLA-DQAt*0101/0301)频率(8.2%VS 52.0%)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χ2=29.43,P<0.001,RR=0.08).结论:HLA-DQA1*0102和HLA-DQA1*0302/0501可能与GD易感性相关,而HLA-DQA1*0101/0301可能与GD的保护性相关.提示上述3基因位点可能分别是重庆地区汉族儿童GD的易感基因和保护基因.

    作者:程昕然;邓蕾丽;熊丰;朱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超声测量估计巨大胎儿体重多项公式的临床验证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估计巨大胎儿体重的精确性较高的公式.方法:应用超声对361例胎儿腹围、双顶径、股骨长、肱骨皮下脂肪厚度进行测量,并与新生儿出生体重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推导出一个预测体重的公式;然后,应用此公式对75例巨大儿进行临床验证,并与其它两个预测巨大胎儿精确性较高的公式进行比较.结果:新公式巨大儿的检出率为64%,均较单参数公式和另一个多参数公式高(P<0.05).结论:应用腹围、头围、股骨长、肱骨皮下脂肪厚度预测巨大胎儿准确率较高,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舒为群;谯建;孙彤;倪仁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大鼠骨髓巨噬细胞的分离,纯化,培养以及鉴定

    目的:为深入研究骨髓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探索一种简便的骨髓巨噬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培养的方法.方法:分离获取大鼠骨髓细胞,在60%DMEM培养液,20%马血清,20%(v/v)L929培养上清的诱导条件下进行体外贴壁培养,6~7天时获得纯度较高的贴壁细胞.采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生活状态、Wright′s染色光镜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检测贴壁细胞形态学;酸性磷酸酶及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测定细胞内酶的表达;吞噬鸡红细胞及墨汁颗粒实验检测其吞噬功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细胞表面标志等生物学技术鉴定培养的贴壁细胞性质.结果:获得高纯度的巨噬细胞,且具有良好的吞噬功能,并且具备巨噬细胞的形态特征,特有的水解酶类及特有的表面标志-CD68.结论:本法是一种简易实用的体外分离、纯化、培养骨髓巨噬细胞的方法.

    作者:李静;王亚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促胰液素抑制胃扩张引起膈下迷走神经传入放电的电生理研究

    目的:探讨促胰液素对扩胃-迷走传入放电反应的影响.方法:实验在Wistar大鼠上进行,记录扩张胃引起的膈下迷走传入放电的变化,观察静脉注射不同剂量促胰液素、十二指肠灌注HCl和静脉注射兔促胰液素抗血清后再灌注HCl对迷走传入放电的影响.结果:不同剂量的促胰液素(2.5,5.0和10pmol/kg/h)静脉注射对扩胃-迷走传入放电反应的影响不同,2.5pmol/kg/h(n=6)没有明显作用,5.0pmol/kg/h(n=7)对扩胃-迷走传入放电反应有明显抑制(P<0.01),10pmol/kg/h(n=7)出现抑制作用快而持久.但10min后5.0与10pmol/kg/h之间无统计学意义.十二指肠灌注HCl可以引起内源性促胰液素释放由此也引起胃扩张-迷走传入反应的抑制(n=8,P<0.01)以20min后作用更明显.在观察的35min期间一直保持抑制效应.用兔促胰液素抗血清(titer=1:1,000,000)0.1ml iv.20~40min后上述HCl的抑制效应消失(n=8,P<0.01).结论: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在促胰液素对胃扩张的抑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陆杰;赵瑛;黄仲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bFGF增加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移植存活率的研究

    目的:研究bFGF对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存活的促进作用.方法:选择26例各种瘢痕切除后创面需植皮患者,随机分为bFGF组13例,对照组13例.bFGF组在植皮创面基底喷洒浓度为2400AU/ml的bFGF溶液,按150AU/cm2的量均匀喷洒,同时将皮片用浓度力2400AU/ml的bFGF溶液浸泡15min.对照组使用Ns.术后14天观察各皮片的存活率.结果:bFGF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T=2.39 P<0.05.结论:bFGF有效地促进了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的存活.

    作者:薛斌;贺光照;黄崇本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结节型肝癌的螺旋CT三期扫描

    目的:比较结节型肝细胞癌(HCC)在螺旋CT增强扫描中,其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病灶检出率.方法:30例结节型Hcc行螺旋CT检查,先平扫,再以3rnl秒团注对比剂150ml,分别作动脉期(注射后25s)和门脉期(注射后60~70s)、延迟期扫描(注射后4~6min).观察病灶的强化方式,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率.结果:30例中发现肿瘤病灶51个,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扫描的病灶检出率分别是23.5%、84.3%、66.7%、72.5%.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能显示结节型HCC的强化特点,三期结合可明显提高病灶的检出率.

    作者:文明;朱明霞;郭幼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膀胱阴道膨出修复中预防性TVT术的意义

    目的:探讨膀胱阴道膨出修复术中,预防性地放置无张力尿道悬带,是否能够预防术后的压力性尿失禁.方法:17例膀胱阴道膨出的患者在修复手术中,经阴道放置无张力尿道悬带.结果:全部17例患者中,无1例手术后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结论:膀胱阴道膨出修复术中,预防性地施行TVT手术能够预防手术后出现压力性尿失禁.

    作者:苟欣;祝海洲;詹自力;何卫阳;S.DROUPY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临床常用充填材料治疗楔状缺损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用银汞合金、光固化复合树脂、玻璃离子粘固粉充填治疗楔状缺损的3年脱落率和患者的满意率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194颗临床诊断为楔状缺损的患牙分别用以上3种材料进行充填治疗,经过3年的观察,并根据评定标准,评价各组的脱落情况和患者满意情况.结果:银汞合金、光固化复合树脂、玻璃离子的充填脱落分别率为21.9%、17.9%、15.4%,用行×列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3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率(分别为30.8%、73.7%、89.2%)总的来说有差别(P<0.05).然后进行卡方分割法处理,玻璃离子组与光固化组尚不能认为满意率有差别(P>0.05);玻璃离子组与银汞合金组、光固化组与银汞合金组的满意率均有显著性差别(P<0.0125),可认为用玻璃离子、光固化树脂充填比用银汞合金充填的满意率高.结论:银汞合金、光固化复合树脂、玻璃离子在治疗楔状缺损时,在脱落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就材料性能、费用和患者满意程度考虑,建议使用含氟的玻璃离子水门汀,可取得相对理想的治疗结果.

    作者:向学熔;周红;郑玉琪;程贵琼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收治的2例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结果:2例病人经术中冰冻、石腊切片和免疫组化确诊,治疗后随访无复发征象.结论: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主要靠病理学检查确诊,并根据临床分期采用合理的综合治疗,以提高生存率.

    作者:孙治君;姚榛祥;管小琴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经鼻盲探气管内插管在颌面外科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鼻盲探气管内插管用于颌面外科手术全麻插管的效果.方法:在安定镇痛麻醉(NLA)下经鼻盲探气管内插管术应用于1000例颌面部各类手术麻醉.结果:在1000例患者中10min内顺利完成插管占73.5%,11~20min内完成的较困难插管占21.2%,21~30min完成的困难插管占4.5%,气管切开后插管仅占0.8%.插管期间患者无明显不适反应,术后无回忆,心血管副效应轻.结论:此方法能安全有效地解决颌面部手术许多疑难插管问题.

    作者:罗玉琳;张青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胃镜诊断为食管炎的病人1488例,根据食管炎的Tytagat内镜分级将其分为Ⅰ~Ⅴ五级;取胃黏膜组织,用HP检测试纸行快速尿素酶测定,对照组慢性胃炎的病人1600例;消化性溃疡的病人1600例.结果:反流性食管炎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63.04%.胃炎组感染率65.15%,同反流性食管炎组相比无差异(P>0.05).溃疡组感染率为74.50%(P<0.01).Ⅰ~Ⅴ级反流性食管炎中反流性食管炎愈重HP检出率愈低(P<0.01);反流性食管炎严重程度同HP感染严重程度成负相关(P<0.01).结论:1)幽门螺杆菌感染同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的关系尚有争议.2)幽门螺杆菌在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保护的作用.3)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应在反流性食管炎经治疗后症状消失而药物未停的情况下,谨慎进行.

    作者:张俊文;王丕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尿微量蛋白的检测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尿微量蛋白的定量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利用速率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65名糖尿病人以及50名正常健康人的24h尿中α1-微球蛋白(α1-MG)、免疫球蛋白G(IgG)、尿微量白蛋白(MA)、尿转铁蛋白(TRF)的含量.结果:65名糖尿病人较50例正常健康人尿微量白蛋白显著增高(P<0.01),其他3种蛋白也明显增高(P<0.01).结论:进行尿微量蛋白的检测有助于了解糖尿病病人早期肾受损的情况.联合检测尿中MA、α1-MG、IgG、TRF可提高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以及对疾病的治疗及转归有着重要的价值.

    作者:张志成;陈伟;何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医源性桡神经损伤36例报告

    目的:探讨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从1987年3月到2000年3月共收治医源性桡神经损伤36例,其中33例是手术致伤,3例是多次手法复位致伤.手术治疗32例,非手术治疗4例,行神经外膜缝合或外膜一束膜缝合修复8例,神经松解19例,肌腱转位8例,自行恢复3例.结果:27例病例随访1~6年,按张咸中标准评价,优20例,良4例,差3例.结论:加强医生的责任心,熟悉桡神经的有关局部解剖和细致的手术操作,医源性桡神经损伤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一旦发生,早期诊治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余学东;蒋电明;安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异氟醚或异丙酚麻醉对血糖及胰岛素浓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颅脑手术中吸入异氟醚麻醉或静注异丙酚麻醉静脉血血糖及胰岛素浓度的变化.方法:30例颅内肿瘤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异氟醚组与异丙酚组,每组15例.两组诱异用药相同;麻醉维持分别为异丙酚或异氟醚.于诱异前、插管后、麻醉维持30min及60min采静脉血,测定血糖和胰岛素浓度.结果:异丙酚组各时点血糖、异氟醚组各时点胰岛素浓度无显著变化;异氟醚组血糖浓度在麻醉后30及60min明显升高(P<0.05及P<0.01),异丙酚组胰岛素浓度在麻醉后60min显著升高(P<0.05).结论:异氟醚麻醉下血糖显著升高,而异丙酚麻醉血糖无显著变化,故异丙酚麻醉较适用于颅脑手术.

    作者:唐继敏;陈萍;蒋夏;陈敦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穴位按摩应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的分娩镇痛效果.方法:选择100例临产后明显感觉腰骶部胀痛不适的初产妇,随机分为镇痛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镇痛组由一位有经验的助产士陪伴,当临产宫缩增强,产程临近或进入活跃期且明显感觉腰骶部胀痛时,采用穴位按摩镇痛,动态观察其分娩过程;对照组则不采用穴位按摩法.结果:两组产妇的疼痛缓解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镇痛组活跃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自然分娩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产后对腰骶部胀痛不适者采用穴位按摩可明显减轻疼痛,使分娩过程自然化.

    作者:廖碧珍;周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细胞凋亡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

    凋亡(apoptosis),亦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主要表现为细胞萎缩,胞膜皱摺或起泡,染色质致密或边聚,完整的细胞膜包裹细胞器及其碎片形成凋亡小体.

    作者:黄平;姚榛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缺铁性贫血

    近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多种胃肠外疾病有关,如: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肤病,儿童发育迟滞,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等[1].

    作者:陈道荣;王丕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胚胎心肌细胞移植治疗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Soonpaa等[1]1994年首次报道了将胎鼠心肌细胞植入成鼠心肌内获得存活、增殖,并与宿主心肌细胞间建立了细胞连接.

    作者:赵辉;韩璞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