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俊;刘方欣;漆洪波
目的:观察正常兔肝内三维微循环血管的分布.方法:应用甲基丙稀酸甲酯(Methylmethaorylate)对兔肝动脉(HA)和门静脉(PV)进行铸型,再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肝内微循环分布.结果:家兔肝窦状间隙直径大致范围在9.5~10.9μm之间,HA/PV,HA/BD和PV/BD 3者在2~4级分叉范围内分别为0.28±0.03、0.26±0.06和0.89±0.12,肝血窦/肝细胞索两者面积比值为31.87%,而出入肝血液的各流变学指标测定没有变化(P>0.05).结论:应用甲基丙稀酸甲酯铸型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可以较好的观察兔肝内微循环的分布,为研究病理情况下肝内微循环的变化作良好的对比研究.
作者:郑军;罗子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非尿毒症期患者体内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其与血压的关系.方法:应用化学比色法,测定92例慢性肾炎非尿毒症期患者及31例正常人的血清、尿NO-3/NO-2变化.结果:慢性肾炎非尿毒症期患者血清及尿NO-3/NO-2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慢性肾炎非尿毒症期患者高血压组血清及尿NO-3/NO-2水平显著低于血压正常组及正常对照组,血压正常组尿NO-3/NO-2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患者组血清及尿NO-3/NO-2水平均与平均动脉压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慢性肾炎非尿毒症期患者高血压的发生可能与体内NO水平不足密切相关.
作者:陈雪梅;李荣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癌基因c-erbB2的反义寡苷酸对人卵巢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设立c-erbB2正义寡核苷酸组和非处理组作对照,用RT-PCR检测卵巢癌细胞处理前后c-erbB2表达水平的变化.用MTT法及平板克隆形成试验检测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在脂质体c-erbB2反义寡核苷酸作用前后受60Coγ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后的细胞存活分数和集落形成率.结果:c-erbB2反义寡核苷酸能抑制c-erbB2癌基因的表达,经脂质体介导的c-erbB2反义寡核苷酸作用的卵巢癌细胞经γ射线照射后其存活分数和集落形成率较转染正义寡核苷酸组及单纯照射组明显下降(P<0.01),而转染c-erbB2正义寡核苷酸组的存活分数和集落形成率与单纯照射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erbB2反义寡核苷酸通过抑制c-erbB2的表达降低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放射抗拒性.该作用可能与c-erbB2反义寡核苷酸抑制了引起细胞辐射抗拒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有关.
作者:任庆兰;吴永忠;刘渝;李少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收治的2例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结果:2例病人经术中冰冻、石腊切片和免疫组化确诊,治疗后随访无复发征象.结论: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主要靠病理学检查确诊,并根据临床分期采用合理的综合治疗,以提高生存率.
作者:孙治君;姚榛祥;管小琴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年龄正常皮肤(NS)、增生性瘢痕(HTS)胶原构成、比例,初步探讨各年龄阶段HTS形成的可能机理及条件.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胎儿、1~19岁(儿童青少年组)、20~50岁(成年组)、>60岁(老年组)正常皮肤和1~19岁、20~50岁HTS中Ⅰ、Ⅲ型胶原含量和比例.结果:①胎儿组Ⅲ型胶原含量高于Ⅰ型胶原,其余组为Ⅰ型胶原高于Ⅲ型胶原;正常皮肤Ⅰ/Ⅲ型胶原比例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HTS组织的Ⅰ/Ⅲ型胶原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皮肤(NS),1~19岁HTS组Ⅰ/Ⅲ型胶原比例较20~50岁HTS组增高,平均为6.48,3.76;HTS组各病程之间Ⅰ/Ⅲ型胶原比例无差异.结论: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和比例决定着皮肤的正常结构,Ⅰ,Ⅲ型胶原比例的失调与不同年龄HTS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作者:邱林;金先庆;向代理;傅跃先;田晓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MMP2)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4例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CCB)石蜡切片中MMP9、MMP2的表达.结果:64例TCCB组织中,MMP9、MMP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93%(39/64)、42.19%(27/64);且MMP9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和分期,以及肿瘤的大小及PCNA的阳性表达率相关;与年龄、性别、肿瘤数目无关.结论:MMP9的表达可以作为估计TCCB的预后及术后综合治疗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彭东涛;苟欣;何梓铭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颅脑手术中吸入异氟醚麻醉或静注异丙酚麻醉静脉血血糖及胰岛素浓度的变化.方法:30例颅内肿瘤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异氟醚组与异丙酚组,每组15例.两组诱异用药相同;麻醉维持分别为异丙酚或异氟醚.于诱异前、插管后、麻醉维持30min及60min采静脉血,测定血糖和胰岛素浓度.结果:异丙酚组各时点血糖、异氟醚组各时点胰岛素浓度无显著变化;异氟醚组血糖浓度在麻醉后30及60min明显升高(P<0.05及P<0.01),异丙酚组胰岛素浓度在麻醉后60min显著升高(P<0.05).结论:异氟醚麻醉下血糖显著升高,而异丙酚麻醉血糖无显著变化,故异丙酚麻醉较适用于颅脑手术.
作者:唐继敏;陈萍;蒋夏;陈敦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三苯氧胺(TAM)对实验性乳腺增生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用雌二醇和黄体酮诱导Wistar大鼠乳腺增生动物模型.18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六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模型对照(单用性激素)组,C组:性激素加TAM(166.7μg)组,D组:性激素加TAM(333μg)组,E组:性激素加TAM(500μg)组,F组:性激素加TAM(667μg)组,喂养2个月后,经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光镜观察:C组、D组用药前后P>0.05,无明显差别.E组、F组P<0.01,用药前后对比有显著差别.说明E组及F组剂量的TAM有明显抑制乳腺增生的作用.结论:三苯氧胺有抑制雌二醇和黄体酮诱导的Wistar大鼠乳腺增生的作用,尤E组及F组明显.
作者:甘长清;吴凯南;苏新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严重腹腔感染状态下大鼠胃粘膜Na+-K+-ATPase活性变化和电位差的影响.方法:利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造成腹腔严重感染动物模型,应用生化法检测穿孔前和穿孔后3h、6h、12h、24h、48h各时相大鼠胃粘膜Na+-K+-ATPase活性.应用电生理记录仪检测穿孔前和穿孔后3h、6h、12h、24h、48h GTPD变化.结果:盲肠穿孔后3hNa+-K+-ATPase活性显著降低(P<0.05),12h降至低(P<0.01),仅为对照组的48.5%,48h仍末恢复正常;丹参组12h、24h Na+-K+-ATP酶活性比感染组显著升高(P<0.05).GTPD穿孔后3h即有下降,6h下降显著(P<0.05),12h下降至低(P<0.01),24h和48h仍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5);丹参组12h、24h比感染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严重腹腔感染状态下胃粘膜Na+-K+-ATPase活性降低可能是引起胃粘膜屏障功能受损的原因之一.早期应用丹参对有效地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茂;张超;杨宗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人参总皂甙(TSPG)对人骨髓基质细胞表达GM-CSF的影响及其与人粒单系血细胞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造血祖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造血生长因子生物学活性检测、免疫细胞化学和核酸分子原位杂交等技术.结果:TSPG能显著刺激粒单系造血祖细胞(CFU-GM)增殖;经TSPG诱导制备的骨髓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富含GM-CSF样活性;TSPG能显著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GM-CSF蛋白和mRNA表达.结论:TsPG可能通过直接和/或间接途径促进造血诱导微环境中的骨髓基质细胞合成和分泌GM-CSF,进而促进CFU-GM的增殖分化.
作者:陈笛;王莎莉;王亚平;王璐;姜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的分娩镇痛效果.方法:选择100例临产后明显感觉腰骶部胀痛不适的初产妇,随机分为镇痛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镇痛组由一位有经验的助产士陪伴,当临产宫缩增强,产程临近或进入活跃期且明显感觉腰骶部胀痛时,采用穴位按摩镇痛,动态观察其分娩过程;对照组则不采用穴位按摩法.结果:两组产妇的疼痛缓解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镇痛组活跃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自然分娩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产后对腰骶部胀痛不适者采用穴位按摩可明显减轻疼痛,使分娩过程自然化.
作者:廖碧珍;周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为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淋巴细胞分化抗原(CD44v6)及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VEGF、CD44v6及Ki67在62例NSCLC组织的表达.结果:VEGF、CD44v6及Ki67在NSCL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它们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Ⅲ-Ⅳ期NSCLC组织中此3项指标均明显高于Ⅰ-Ⅱ期,有淋巴结转移组其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VEGF、CD44v6及Ki67阳性的患者3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阴性者.结论:通过这3个指标的检测,可以判断和预测NSCLC患者的预后及指导其临床治疗.
作者:张桂蓉;梅同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蛋白P27kipl(P27)和细胞周期素E(cyclin E)在肾癌中表达情况,并研究二者与肾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42例肾透明细胞癌及20例癌旁正常肾组织石蜡切片中P27蛋白和cyclinE蛋白的表达.结果:P27在癌旁正常肾组织中的阳性率为20.0%,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2.4%(P<0.01).P27在肾癌组织分级G1、G2、G3的阳性率分别为83.3%、68.7%、30.0%,P27表达与肾癌的分级呈负相关(P<0.01).CyclinE在癌旁正常肾组织中的阳性率为30.0%,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4.8%(P<0.01).Cyclin E在G1、G2、G3,肾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3.3%、68.8%、35.0%,cyclin E蛋白的表达与肾癌的分级亦呈负相关(P<0.05).P27和cyclin E在肾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r=0.54.结论:P27和cyclin E与肾癌的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提示:P27和cyclin E有可能作为判别肾癌分化程度的标志物,并可能成为判断肾癌预后的有用指标.
作者:沈俊;唐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初步观察MSCs体内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的能力.方法:从大鼠双侧股骨骨髓获得MSCs,在体外纯化、扩增后,DAPI进行细胞标记,然后注射到急性心肌梗塞模型鼠和正常大鼠的心肌组织内,饲养2~4周后,处死动物在注射点获取心肌标本,初步采用HE染色和电镜观察形态学的方法对分化的心肌细胞进行鉴定,并用免疫组化法从组织学上对转化心肌细胞进行心肌特异性抗原的检测.结果:MSC进行DAPI的标记效率高,电镜观察与宿主心肌细胞间形成了闰盘,组化检测有心肌特异性抗原的出现.结论:在宿主心肌组织内,MSCs具有分化为心肌细胞的能力.
作者:吕铁伟;田杰;朱静;钱永如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比较结节型肝细胞癌(HCC)在螺旋CT增强扫描中,其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病灶检出率.方法:30例结节型Hcc行螺旋CT检查,先平扫,再以3rnl秒团注对比剂150ml,分别作动脉期(注射后25s)和门脉期(注射后60~70s)、延迟期扫描(注射后4~6min).观察病灶的强化方式,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率.结果:30例中发现肿瘤病灶51个,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扫描的病灶检出率分别是23.5%、84.3%、66.7%、72.5%.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能显示结节型HCC的强化特点,三期结合可明显提高病灶的检出率.
作者:文明;朱明霞;郭幼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替勃龙能否改善绝经期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症状及其相关机制.方法:143例绝经期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给予替勃龙、西沙必利及替勃龙+西沙必利,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上腹胀痛、餐后胀满、早饱、暖气等临床症状积分的变化.在随机分成的3组中再随机各抽出20例患者治疗前后测定胃30min排空率及胃半排空时间,观察治疗前后胃动力的变化.结果:3组药物治疗后2周和4周上腹胀痛、餐后胀满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西沙必利治疗后2周和4周对早饱、暖气症状无明显缓解,替勃龙及替勃龙+西沙必利则对所观察的所有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替勃龙改善早饱和嗳气症状优于西沙必利,但与西沙必利合用无增强效应.3种药物治疗后,胃30min排空率均明显增加、胃半排空时间缩短,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3种治疗方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替勃龙能通过增强胃动力,明显改善部分绝经期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促动力药.
作者:古赛;唐承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重庆地区汉族儿童Graves'病(Graves'disease,GD)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QA1基因(HLA-DQA1)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及DNA测序方法,对已经确诊的重庆汉族GD患儿85例和正常对照组50名儿童的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的HLA-DQA1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在GD组和对照组中检测到7种单链构象,分别标为a b c d ef g带型.GD组中d(HLA-DQA1*0102)、f(HLA-DQA1*0302/0501)两带型频率(分别为43.5%,VS 8.0%;27.0%VS 8.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χ2=18.79,P=0.001,RR=8.86;χ2=6.80,P=0.009,RR=4.27),而b带型(HLA-DQAt*0101/0301)频率(8.2%VS 52.0%)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χ2=29.43,P<0.001,RR=0.08).结论:HLA-DQA1*0102和HLA-DQA1*0302/0501可能与GD易感性相关,而HLA-DQA1*0101/0301可能与GD的保护性相关.提示上述3基因位点可能分别是重庆地区汉族儿童GD的易感基因和保护基因.
作者:程昕然;邓蕾丽;熊丰;朱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中STAT3蛋白与VEGF表达的关系,以进一步探讨肿瘤的发生及转移机制.方法:利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0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STAT3蛋白和VEGF的表达.结果:(1)STAT3在低分化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高分化肺癌组织,在有淋巴结转移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肺癌组织,与肿瘤的大小及组织学类型无关.(2)VEGF在直径≥3cm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直径<3cm肺癌组织,在有淋巴结转移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肺癌组织,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无关.(3)STAT3与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本组资料提示STAT3与VEGF可能在肺癌的发生及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证实VEGF基因直接由STAT3蛋白调节的论点.由此也为目前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作者:胥文春;罗春丽;冯文莉;林晓;唐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尿微量蛋白的定量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利用速率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65名糖尿病人以及50名正常健康人的24h尿中α1-微球蛋白(α1-MG)、免疫球蛋白G(IgG)、尿微量白蛋白(MA)、尿转铁蛋白(TRF)的含量.结果:65名糖尿病人较50例正常健康人尿微量白蛋白显著增高(P<0.01),其他3种蛋白也明显增高(P<0.01).结论:进行尿微量蛋白的检测有助于了解糖尿病病人早期肾受损的情况.联合检测尿中MA、α1-MG、IgG、TRF可提高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以及对疾病的治疗及转归有着重要的价值.
作者:张志成;陈伟;何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为深入研究骨髓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探索一种简便的骨髓巨噬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培养的方法.方法:分离获取大鼠骨髓细胞,在60%DMEM培养液,20%马血清,20%(v/v)L929培养上清的诱导条件下进行体外贴壁培养,6~7天时获得纯度较高的贴壁细胞.采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生活状态、Wright′s染色光镜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检测贴壁细胞形态学;酸性磷酸酶及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测定细胞内酶的表达;吞噬鸡红细胞及墨汁颗粒实验检测其吞噬功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细胞表面标志等生物学技术鉴定培养的贴壁细胞性质.结果:获得高纯度的巨噬细胞,且具有良好的吞噬功能,并且具备巨噬细胞的形态特征,特有的水解酶类及特有的表面标志-CD68.结论:本法是一种简易实用的体外分离、纯化、培养骨髓巨噬细胞的方法.
作者:李静;王亚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