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对本站制备的不同血浆制品中有效凝血因子的促凝活性,纤维蛋白原和血浆总蛋白含量的测定,为深入掌握血浆产品的质量、准确解答临床相关血浆输注问题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血并提高疗效提供帮助.方法 随机抽取本站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去冷沉淀冰冻血浆31份,其他36份)、亚甲蓝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共128份,分别用一期法检测FⅡ、FⅤ、FⅦ、FⅧ、FⅨ、FⅩ、FⅪ、FⅫ的促凝活性,凝血酶法检测纤维蛋白原和双缩脲法检测总蛋白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浆总蛋白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检测项目组间比较:CRP与FP比较:FⅪ、FⅫ之间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他项均有差异;CRP与MB-FP比较:Fib、FⅤ、FⅦ、FⅫ之间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他项均有差异;CRP与FFP比较:Fib、FⅤ、FⅧ之间P<0.05有意义,其他项均无差异;FP与MB-FP比较:Fib、FⅡ、FⅦ、FⅪ之间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他项均无差异;FP与FFP比较:Fib、FⅡ、FⅫ之间P值均>0.05,无意义,其他项均有差异;MB-FP与FFP比较:FⅦ之间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他项均有差异.结论 不同血浆制品有效成分各不相同,临床上不能等同使用.经过灭活的MB-FP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降低,与CRP水平相当,其他因子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CRP因提取了冷沉淀与FP比较,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降低,其他因子也各有差别,应作为一种成分与FP区别使用.
作者:孙振秀;许雷;陈峰;李蓓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单采血小板耗材成本较高,通过加强采血质量管理,以降低因单采失败所致耗材报废事,节约成本.方法 自2014年1月-2015年5月期间,通过加强采血质量管理,特别加强对献血者血管条件筛选、献血者血常规参数筛选、献血者饮食指导和管理、献血者心理护理、采血护士培训等关键环节控制,并将每月单采耗材报废率纳入科内质量目标管理.回顾性对比分析2011年8月-2013年12月单采耗材报废率.结果 2011年8月-2013年共正常使用单采耗材25 253套,报废369套,报废率为1.44%;2014年1月-2015年5月共正常使用单采耗材23548套,报废292套,报废率为1.22%(管理前、后单采耗材报废率比较,P<0.05).其中因红细胞污染、献血反应、机器故障/操作不当、乳糜血等原因所致的单采耗材报废率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加强采血质量管理,可以明显降低因单采失败所致耗材报废率,从而节约成本.
作者:田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本文对测定甘油残留量方法进行改进,并对其方法的正确度、精密度、检测可报告范围及血站冰冻去解冻红细胞标本参考范围等指标进行性能确认.方法 甘油残留量测定方法改进后与原法分别检测50例甘油残留量比对实验;分别重复检测甘油残留量低值、高值标本,观察精密度;高(H)低(L)两份样本按照5L,4L+1H,3L+2H,2L+ 3H,1L +4H,5H比例配制混合,形成系列标本,观察其检测可报告范围.结果 甘油残留量测定方法改进后与原法比对实验线性回归y=1.009x+0.065,r2=0.996 5;低值、高值批内不精密度分别4.05%、2.08%,低值、高值批间不精密度分别4.75%、2.57%,检测甘油残留量可报告范围0.05-10.00 g/L,结论 甘油残留量测定方法改进后检测甘油残留量正确度、精密度、检测可报告范围等指标经性能确认符合血站操作规程(2012版)文件要求.
作者:赵高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提高献血前ALT初筛检测质量,减少血液报废/血源流失.方法 采用干式生化法/速率法同时检测ALT值为50 U/L左右的自配质控物,比对分析每台式生化仪检测值,计算出适用于每台仪器“新临界值”,用调整后的“新临界值”判定干式生化法ALT检测值,提高干式生化法ALT检测的准确性.结果 运用该方法后,献血后ALT报废率从1.36%降至0.27%,血源流失从10.5%降至7.6%.结论 通过比对校准献血前干式生化法ALT检测值,使结果更准确,降低血液报废率,减少血源流失,在血站系统有很好的适用性和推广价值.
作者:熊志高;刘昕晨;谭艳阳;卢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本地区献血适龄人群对无偿献血相关问题的认知程度及献血参与态度,为有针对性地干预其献血行为,制定招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以保护动机理论为基础,编制调查问卷,选取苏南,苏北及苏中6个代表城市开展问卷调查,利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73份,其中献血者196人(41.4%),未献血者277人(58.6%).江苏地区居民对于无偿献血的了解以街头献血屋、献血车的宣传为主;“享受免费用血政策”和“告知血液检测结果”是较多人感兴趣的献血激励措施;非献血组和献血组中对于终身免费用血条件的知晓率分别为17.9%和44.3%,对于2次献血间隔时间的知晓率分别为33.3%和7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近40%的人认为临床用血收费偏高,而有近30%的人建议200 mL血液用于临床治疗的收费在200-400元,与现行临床用血收费一致;学生群体的献血意愿高于非学生群体.结论 公众缺乏对采供血管理现状的认识,献血者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高于用血返还政策.现阶段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血液成本、用血激励等知识的宣传,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学生群体的招募.
作者:王梦圆;李忠;季佳;郭龙娇;陆雅文;林振平;赵轶伦;蔡旭兵;胡晓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江西省三级医疗机构输血科建设与持续改进情况的调查分析,为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对输血科建设与临床输血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5月采用电子表格形式对江西省45家三级医疗机构输血科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问卷调查情况制定下发了《江西省医疗机构输血科建设与临床用血管理评估标准》(下称“标准”),以用于输血科建设持续改进;2014年10月依据“标准”对其中23家医疗机构输血科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输血科基本设施与制度建设、技术开展、仪器设备、人员结构等;对23家医疗机构2次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输血科在独立设置、用房面积、专职技术人员与必备仪器设备配置、输血培训、输血技术开展等方面建设较2013年有较大持续改进:①三级医疗机构独立设置输血科明显增加,占87.0%(P<0.05),平均用房面积由132m2提高至152 m2;②临床输血培训比例增加17.4%(P<0.05);③患者ABO、RhD血型确认试验普及率达100%,其他技术开展亦有不同程度提高;④必备仪器设备配置中普通冰箱、普通离心机、37℃水浴箱、专用电话配置率达100%(P<0.05);⑤专职技术人员所占比上升11.5%,临床医师所占比提高3.2%.2)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和高学历人员所占比无明显变化,除ABO血型外其他输血技术开展有待提高,少数必备仪器设备配置率未达100%,信息化管理水平滞后.结论 江西省三级医疗机构输血科在硬件设备设施、管理组织与制度、人员配置与培训、技术开展等方面建设均有不同程度持续改进,但仍存在少数必备仪器设备配置不全、信息化管理落后,技术开展较为局限,高学历高称职人才不足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完善.
作者:吴承高;杨丽云;李松;杨鹃;饶美英;周根水;邱芳;乐爱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无偿献血者群体中高校学生参与无偿献血的动机,探索适合高校学生的献血宣传模式和固定献血者招募策略.方法 在烟台地区5所高校学生中随机抽取1 205名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和统一问卷的形式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调查的5所高校学生献血率为35.85%,其中这部分献血者中男生献血率为42.86%,女生献血率为32.59%,男女生献血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献血者动机进行分析,其中以献血光荣和帮助患者为主要驱动机素.而从影响未献血者的行为分析,主要以担心献血会感染疾病影响身体健康和以自己实际因素不符合等原因为主.结论 高校大学生作为无偿献血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把献血宣传与高校学生的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有针对性地消除男女生对献血的错误认识,在高校间形成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从而保障无偿献血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宋春明;颜峰;王岩;王玥玲;林林;邓小湄;刘奉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通过对血站质量分析报告在质量控制、质量监督、质量管理应涵盖内容的分析研究,探讨1份内容全面,数据详实的质量分析报告,对血站高管理者及时了解采供血生产及服务全过程质量现状、存在的问题、改进意见和建议,为其决定本组织重大质量事件的处置,制定下一步质量改进计划,实施质量改进,提供参考依据的重要作用.
作者:史小武;曹晓莉;叶世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预约式献血模式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应用.方法 健全献血者信息资料库,搭建预约献血服务平台,及时跟进、定期确认预约献血者信息,进行献血者的有效保留.结果 通过实施预约式献血,可有效提高固定献血者比例,实现对血液库存的合理调控.结论 构建预约式献血模式对提升无偿献血抗风险能力,完善无偿献血长效工作机制,优化与再造采供血服务流程及创新献血服务模式有深远意义.
作者:华玉娟;范风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Kidd血型系统共有3个抗原,Jka(JK1)、Jkb(JK2)、Jk3(JK3),其编码基基因JK位于染色体18q11-q12上,基因命名为JK或HUT11或SLC14A,由于基因产物Jk蛋白序列单一氨基酸的改变,位于蛋白第4细胞外环上Asp280和Asn的换位,导致Jka和Jkb抗原的产生,常见的表现型为:Jk(a+b+)、Jk(a+b-)、Jk(a-b-)3种表现型,Jk抗原存在与红细胞上.Jka、Jkb、Jk3抗原在亚洲人群中分布的频率为(73%、76%、100%).
作者:吴昌松;朱廷伦;罗志月;唐斌;卢征翠;曹盛;刘三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国产人源性β-淀粉样蛋白(Aβ)聚合寡聚体的方法及其聚合效果.方法 Aβ40、Aβ42室温条件分别溶解于纯度≥99.0%的六氟异丙醇中,使Aβ浓度至1 mmol/L、20 min;高纯氮处理使六氟异丙醇完全挥发后,添加纯度≥99.5%的二甲基亚砜,使Aβ浓度至6 mmol/L,30℃水浴超声10 min;添加含0.05%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磷酸盐缓冲液(0.02 mol/L,pH7.4),Aβ浓度至120 μmol/L;再用上述缓冲液分别稀释Aβ至40、80μmol/L,形成3种浓度梯度.37℃恒温摇床100 r/pmin行聚合反应2、12、24、48、72、96和120 h;SDS-PAGE,银染处理,分别考察上述条件的聚合效果.结果 3种浓度的Aβ40寡聚体聚合效果有很大差异:40 μmol/L聚合48、120 h,80 μmol/L聚合12 h有较明显的二十二聚体出现,120 μmol/L聚合≥12h,有四聚体至十聚体形成.但3种浓度Aβ40形成寡聚体又有一定相似性:均有大量的单体、二聚体、三聚体存在,随着聚合时间延长,寡聚体总量及高分子量寡聚体形成量并未明显增加.3种浓度的Aβ42聚合效果有明显区别:随着聚合浓度升高,十二聚体、二十一聚体的形成量逐渐下降,相同聚合时间内,随着浓度的升高,四聚体至十聚体形成量逐渐增加;但3种浓度的Aβ42聚合也有相似处:均存在大量的单体、二聚体、三聚体,随着聚合时间的延长,四聚体至十聚体形成量有增加趋势,此与Aβ40聚合效果有明显差异.结论 采用常用的方法均能使国产Aβ40 、Aβ42形成寡聚体;总体来讲,相对于聚合时间,聚合浓度对形成高分子量的Aβ寡聚体种类影响较大.
作者:曹海军;曾仁勇;辛叶;王玉梅;袁靖;陈云华;杨刚;李长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Y-STR的异常基因分型结果,获得更多的Y-STR遗传信息,为法医学鉴定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常染色体STR基因座的分型结果,将标本分为2组:“排除父子关系”的为1组,共49个案例,98个标本;“支持父子关系”的为1组,共252个案例,509个标本.采用Chelex方法提取血样DNA,使用AmpFlSTR(R) YfilerTM试剂盒扩增16个Y-STR基因座并通过ABI 3130xl测序仪电泳、分析Y-STR基因型.结果 在“支持父子关系”的509个标本中,除了单个基因的一步突变以外,9个标本出现了异常基因型.有3对父子(6个标本)的异常基因型出现在DYS385基因座,表现为三带型(13,14,18,峰高比例约为1∶1∶2)、四带型(13,17,18,20,峰高比例约为2∶1∶1∶1)、四带型(13,18,19,21,峰高比例约为2∶1∶1∶1);有1对父子在DYS439基因座出现双基因(12,13,其峰高比例约为1∶1);另外1对父子,儿子在DYS389Ⅱ基因座为双基因(28,29,其峰高比例约为1∶1),但其父为正常单基因(28).在“排除父子关系”的98个标本中有两个标本均在DYS448基因座发生了基因缺失.经统计,单基因座出现多个基因的发生率为1.4%,基因缺失的发生率为0.57%.结论 Y-STR分型中异常基因型的发生率虽然不高,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比例,在法医工作中需慎重对待,增加更多的STR基因座有助于正确地判断分析.
作者:李桢;程良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建立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小鼠模型.方法 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命名为A、B、C、D及E组),前4组小鼠5只/组,E组15只/组.E组(TRALI模型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1 mg/mL脂多糖(LPS)预处理,注射剂量为0.1 mg/(kg·只),24 h后尾静脉注射1 mg/mL H2Kd单克隆抗体,注射剂量为2.25mg/(kg·只),建立TRALI小鼠模型;其余均为对照组,其中A为空白对照组,B为注射LPS组,C为注射LPS及24h后注射生理盐水(NS)组,D为注射H2Kd单克隆抗体组.分析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肺湿重/干重比、直肠温度、死亡率等指标,建立TRALI小鼠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对阿司匹林(ASA)干预小鼠TRALI的效果做验证.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RALI模型组小鼠2h的直肠温度(31.060±0.472)℃,明显低于其他各对照组小鼠(P<0.01),肺湿重/干重比为7.642±1.309,则较其他各组明显增加(P<0.01);TRALI模型组小鼠肺组织出现肺泡间隔增厚,肺泡壁断裂,肺泡内纤维蛋白浸润等病理变化,符合TRALI急性肺损伤典型的症状及体征;在ASA干预后2h,TRALI小鼠死亡率为0,肺水肿明显减轻(P<0.01).结论 成功建立了TRALI小鼠模型,该模型能够模拟TRALI的临床表现,可重复性强,稳定性好,有助于解释TRALI病理过程、探索TRALI的救治措施.
作者:王蕾;张会强;王玥;吴涛;付秋霞;詹林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SD大鼠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模型,探讨雷帕霉素干预TRALI大鼠肺组织mTOR信号通路下游蛋白p70s6k/p-p70s6k表达与对肺损伤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 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3组(10只/组),TRALI模型组:LPS 2 mg/kg腹腔注射+人血浆5 mL/kg静脉注射;雷帕霉素干预组(Rapa组):Rapa 10 mg/kg连续3 d灌胃+TRALI模型;对照组:假手术处理.观察各组大鼠临床症状、肺组织病理变化及p70s6k/p-p70s6k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TRALI大鼠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及内毒素样等症状,症状出现率TRALI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Rapa组较TRALI组无明显变化(P>0.05).TRALI组、Rapa组和对照组大鼠肺损伤病理综合评分分别为9.30±2.21 vs 6.60±1.78 vs 2.60±1.82(P <0.01).TRALI组、Rapa组和对照组大鼠肺组织的磷酸化蛋白p-p70s6k表达的Western blot条带半定量结果分别为0.566 4±0.032 9 vs 0.114 2±0.006 4 vs 0.438 4±0.022 1(P<0.01).结论 TRALI病程中mTOR信号通路明显活化,应用Rapa可有效抑制mTOR信号通路过度活化状态,并能部分缓解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
作者:叶苑;李丽玮;李志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2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异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方法 对本院2013-2015年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供者50名进行研究,其中COM.TEC血细胞分离机采集25例,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25例.比较2组采集前后供者的Hct、Plt;产品中Plt、RBC、Hct、以及MNC细胞数、CD34+细胞数、细胞浓度.结果 用Amicus和COM.TEC采集的造血干细胞供者的血小板损失率分别为17.67%和48.83%,提示用Amicus采集对供者的血小板损失较少(P<0.05);用Amicus和COM.TEC采集的终产品中血小板和RBC的混入量分别为(649±527) vs (4064±1 312)和(0.67±0.26) vs (0.95±0.52),提示Amicus采集的终产品中血小板和RBC的混入量较低(P<0.05);用Amicus和COM.TEC采集的CD34+细胞数分别为(3.53±1.97)和(4.67±2.28),提示2种机型采集效果相当(P>0.05);用Amicus和COM.TEC采集的细胞浓度和MNC数分别为(2.63±0.80)vs (3.82±0.79)和(3.23±1.19) vs (3.85±0.81),提示COM.TEC采集的细胞浓度和MNC数高于Amicus(P<0.05).结论 2种机型都能为临床采集有效的CD34+细胞,但与COM.TEC相比,Amicus在采集过程中能有效减少血小板的丢失,特别适用于Plt低的供者.
作者:张美婷;赵欣欣;奚铭远;骆慧;吕鹏涛;周娜;骆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江苏地区HBsAg-/HBV DNA+献血者感染的HBV血清学及其HBV DNA S区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 选取2013年度常规初筛HBsAg阴性、NAT阳性标本,经化学免疫发光法检测HBV感染的血清学指标,确认HBsAg-/HBV DNA+标本48例;采用巢武PCR扩增HBV DNA S区,对测序结果进行基因型、血清型及其突变分析;用SPSS 11.0软件比较HBV基因型和血清型的分布,并分析献血者感染的HBV基因型、血清学和病毒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江苏地区HBsAg-献血人群HBV DNA+感染率为0.6‰.48例标本血清病毒载量<20 IU/mL-2 510 IU/mL.43例标本成功扩增出HBV S区基因,根据测序结果分析共有B型21例、C型19例和D型2例,未能定型1例;其血清型共3种包括:19例adr;23例adw(adw2,21;adw3,2);1例ayr.献血者HBV血清学特征、年龄、性别、ALT值以及病毒载量与基因型均之间均无相关性.8例(18.6%)标本发生突变,其HBV“a”决定簇的突变位于Q111R/H,S117C,G119R,T126M,Q129L/H/P,G130R,N133R,F134L,C147Y.结论 江苏地区HBsAg-/HBV DNA+献血者感染的HBV多为低病毒载量的隐匿性感染,其基因型以B型为主,其次是C型;adw为主要血清型.HBV S区的突变与HBsAg-/HBV DNA+或OBI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调查.
作者:林红;蒋昵真;汤心怡;许剑锋;朱绍汶;黄成垠;赵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河南地区病毒性乙型肝炎和HLA多态性的相关性,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治疗以及预后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以河南某医院202名临床上确诊为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以本中心3 874名健康献血者为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链技术(Polymer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Specific oligonucleotide,PCR-SS0)对HLA-Ⅰ类(A和B)和Ⅱ类(DRB1)基因进行分型.通过比较分析2组研究对象间HLA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以找出HLA多态性和病毒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结果 在低分辨水平上,B*07、DRB1* 13、DRB1* 15在健康对照组中更为常见;而A*24、A*31、B*51、DRB1 *11、DRB1* 12则在慢性HBV感染组中频率更高.这说明在HBV感染时,B*07、DRB1* 13、DRB1* 15可能是保护机体的基因,而A* 24、A*31、B*51、DRB1* 11、DRB1* 12可能是促进感染发生的基因.在高分辨水平上,B*07∶02、B* 13∶02、B*15∶18、DRB1* 13∶02、DRB1* 15∶01在健康对照组中更为常见;而A*02∶01、A*24∶02、A*31∶01、A*33∶01、B*07∶05、B*13∶01、B* 15∶01、B*15∶05、B*18∶01、B*27∶03、B*40∶02、B*44∶02、B*51∶01、B*54∶01、DRB1* 04∶03、DRB1* 08∶01、DRB1* 11∶01、DRB1* 12∶01、DRB1* 14∶01则在慢性HBV感染组中频率更高.这说明在HBV感染时,B*07∶02、B*13∶02、B*15∶18、DRB1* 13∶02、DRB1 *15∶01可能是保护机体的基因,而A*02∶01、A*24∶02、A*31∶01、A*33∶01、B* 07∶05、B*13∶01、B*15∶01、B*15∶05、B*18∶01、B*27∶03、B*40∶02、B*44∶02、B*51∶01、B*54∶01、DRB1* 04∶03、DRB1 *08∶01、DRB1* 11∶01、DRB1* 12∶01、DRB1*14∶01可能是促进感染发生的基因.结论 我们的研究反映了河南地区人群中病毒性乙型肝炎与HLA多态性的相关性,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治疗以及预后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作者:刘铮;康轶青;张丽;马茹;杜鹃;杨贺才;胡迎春;张伯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登革热(DF)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性及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住院的805名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检验室数据,根据患者伴慢性病情况分为DF伴心脑血管疾病组(n =475)、DF伴其他慢性疾病组(n=229)和DF无伴慢性疾病组(n=101);按照患者极期Plt(×109/L)低值情况分为低>100组(n=78),低50-100组(n =375)和低<50组(n=352);依据患者是否输注血小板,分为输注组(n=81)和非输注组(n=271),将输注血小板患者按其输注前的Plt(×109/L)值,分<20组(n=58)和≥20组(n=23).依据各组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的Plt、对患者血小板输注指征、病程及输注血小板情况做统计分析.结果 1)极期不同Plt(×109/L)低值患者病程>100组与50-100组为:7.1±1.2 vs 8.5±1.9(P>0.05),<50组为13.8±6.1(P <0.05).2)输注组和非输注2组DF患者Plt从极期低值回升至100的恢复时间(d)分别为:5.2±1.1 vs 5.1±3.2(P>0.05);病程(d)分别为:9.2±4.3 vs 8.9±4.5(P>0.05).3)极期DF患者Plt(×109/L)平均输注量(U)<20组和≥20组分别为1.2 ±0.3 vs 2.1±0.2(P<0.05);出血率分别为5.2%(3/58) vs 4.3%(1/23)(P>0.05);输血反应过敏反应、发热率分别为6.9%(4/58) vs 10.3%(6/58) vs 13.0%(3/23)17.4% (4/23) (P <0.05);输注无效发生率为5.2%(3/58) vs 4.3%(1/23)(P>O.05).结论 DF患者血小板减少的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输注血小板对患者血小板恢复和病程无影响.
作者:陈小洁;邢艳粉;吴千羽;魏亚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医院室间隔修补术围手术期临床用血,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参考.方法 对专科医院、大型综合性医院、地区综合性医院接受室间隔修补术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用血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红细胞、血浆和冷沉淀输注率与输注量的差异.结果 专科医院室间隔修补术红细胞输注率(52.5%),输注量(1.00±0.99 U),显著低于大型综合性医院的输注率(95.3%)、输注量(3.25±1.77)U,亦显著低于地区综合性医院的医院的输注率(95.8%)、输注量(3.08±1.63),均有P<0.05.专科医院室间隔修补术的血浆输注率仅为1%,显著低于大型综合性医院(94.5%)和地区综合性医院(87.3%),P <0.01.大型综合性医院室间隔缺损术冷沉淀输注率为零,低于专科医院(1.5%)和地区综合性医院(2.5%),P<0.01.结论 心脏专科医院在室间隔手术的为手术期临床用血控制良好,用血量显著低于综合性医院.
作者:姚立;瞿珍;沈钢;李彪;袁明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重型β地中海贫血(β-TM)患者同种血型抗体类型与基因突变的频率.方法 用PCR-RDB和微柱凝胶法检测定期输血的280名重型β-TM患者基因型和同种抗体类别.以卡方检验分析其基因与同种血型抗体频率,以累计输血量40U为界值探讨输血量与患者同种抗体产生的关系.结果 本组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中,CD41-42基因型占51.79% (145/280),IVS-2-654基因型占35.36% (99/280);检出同种血型抗体27例、检出率9.64% (27/280),其中Rh血型系统抗体85.19% (23/27)、Kidd 11.11% (3/27)、MNSsU 3.70% (1/27).输血量<40U的患者产生有临床意义的同种抗体的比例5.90%(8/135),输血量>40 U患者产生同种抗体的比例为13.10%(19/145)(P<0.05).结论 随着输血量的增加,重型β-TM患者产生同种血型抗体的比率相应增加;CD41-42和IVS-2-65基因突变型重型β-TM患者产生同种抗体的几率高,因而这些患者输血应采用Rh表型同型血液,以减少同种抗体的产生频率,为长期配合性输血创造条件.
作者:李岚;翁彬;孟庆宝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输血申请单与取血处方在临床用血管理中的协同作用.方法 分别从医院信息系统(HIS)、实验室信息系统(LIS)、输血信息系统(TIS)收集南方医院2013年9月-2014年12月的所有输血资料,包括患者信息、申请信息、处方信息、发血信息,统计分析4种血液成分和储存式自体全血在有关输注适应证和输血目的中的使用情况,以及输血前评估1(患者重要器官功能评估分级与高血压分级等5项)、输血前评估2(患者是否自体输血、出血、贫血、严重感染、使用相关药物等6项)、输血前评估3(患者当前生命体征、失血量及其他症状与特别要求等8项)内容填写情况.结果 8 487(人)次输血病例共已发血的申请单43 105份、处方分45 617份,有效发放血液49071次共82 837袋.按取血处方的输血适证分组统计,其中输注红细胞以急性失血、慢性贫血及围术期为主要输注适应证,三者输血量占到总输血量87.98%(43 949.0 U/49 954.5 U),这3类患者输注红细胞前Hb有明显差异(P<0.01);输注血浆类以急性失血、凝血功能障碍及围术期为主要输注适应证,三者输血量占到总输血量66.91%(34085.5 U/50 941.5 U);输注机采血小板以预防性输注、出血/DIC及急性失血为主要输注适应证,三者输血量占到总输血量77.15%(8 556.0个治疗剂量/11 090.5个治疗剂量),这3类患者输注血小板前Plt,除出血/DIC和预防性输注无明显差异(P>0.05)外,其余组间有明显差异(P<0.01);输注冷沉淀以急性失血、凝血功能障碍及出血/DIC为主要输注适应证,三者输血量占到总输血量75.06% (4 788.0 U/6 378.5 U);输注储存式自体全血以围术期、预防性输注、急性失血为输注适应证,总输注量216.5 U.按输血申请单的4个输血目的(慢性贫血、急性失血、围术期、其他治疗)分组统计,其中输注红细胞前患者Hb值除慢性贫血和急性失血无明显差异(P>0.05)外,其余组间有明显差异(P<0.01);输注机采血小板前患者Plt除慢性贫血和其他治疗无明显差异(P>0.05)外,其余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输血前评估2全部选“否”的取血处方占57.76%(2 635份/45 617份),而全部选“是”的占0.29%(131份/45 617份);输血前评估1的5项均未填写的申请单占87.33%(37 644份/43 105份),输血前评估3的8项均未填写的取血处方占87.77%(40 040份/45 617份).结论 取血处方纳入TIS,为临床输血适应性评估及输血有效性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持.
作者:彭道波;赖福才;邹健;赵晖;孔文兵;施志敏;苏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血小板CD62p表达率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联性.方法 根据血小板输注后1及24h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将黄石市中心医院115名患者分为输注有效组(n=94)和无效组(n=21).选择2013年6月-2014年12月符合无偿捐献血小板标准的献血者血小板115份,采用SEPSA排除血小板相关抗体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输注前CD62p表达水平.结果 血小板输注有效组血小板CD62p表达率(10.3±3.2)%高于无效组(21.8±5.2)%(P<0.05),血小板CD62p表达率与1h CCI(r=-0.423,P<0.001)和24 hCCI(r=-0.541,P<0.001)有相关性.结论 血小板CD62p表达率对血小板输注效果有影响,血小板CD62p表达率越高,CCI越低,血小板输注效果越差.
作者:刘更夫;黄飞;梅方超;周庆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对近年来自体血液回收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总结回收血液对机体的影响,包括回收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寿命及死亡机制、回收血综合征等方面.并对该技术在特殊患者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
作者:唐加华;芶大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人类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是表达于不同血小板膜糖蛋白(CP)上的抗原表位,是血小板外膜上特有的抗原决定簇.HPA的种族差异性可导致血小板同种免疫性疾病发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出血性疾病,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与同种免疫反应有关.本文介绍了HPA的命名、定位、分子学生物特征,与之相关的血小板膜糖蛋白,综述了国内外HPA基因多态性与ITP发病相关性研究.
作者:唐利娟;周晓恒;宾琼;罗建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随着医疗管理水平的提高与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输血成为临床关注的内容,如何进行患者血液保护是临床及输血界共同关心的问题.血液保护技术的发展,赋予了自体输血技术与操作模式新的理念和创新;医学新技术的应用使自体输血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自体输血在患者血液保护中的作用和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外周血血液成分分离、血液延长保存、氨甲环酸止血等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多种自体输血方式的联合应用,极大地丰富了自体输血内涵,自体输血应用领域也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拓展和创新.在发展自体输血的同时保障输血安全仍是第一位的,自体输血新技术的应用需要进一步规范并修改相应输注标准和指南,以便为自体输血新技术的推广,更好地发挥节约用血,提高输血安全水平奠定基础.
作者:周俊;张艳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输血和患者结局不良之间存在强相关.因此,近年来国际输血医学领域正在大力推广实施患者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PBM),通过有效地保护和管理患者自体的血液,避免不必要的血液输注,从而取得改善患者结局的成效.澳大利亚在2012年制定了《国家PBM实施战略(2013-2016)》,系统地编制了PBM指南,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PBM[1].
作者:郭永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澳大利亚国立参比实验室(NRL)是亚太地区影响广泛、具有出色领导能力的医学检测机构.作为其实验室质量保证解决方案的NRL EQAS项目,集系统化、可持续性教育、培训与合作于一体,截至2013年1月,已为全球64个国家和地区586家传染病检测机构提供了室间质量评价服务,得到国际输血界的普遍认可.本文从分析NRL EQAS项目优势入手,讨论我国室间质评项目在资源整合、方案构建、方法学积累等方面与其存在的差距;从分析NRL运作入手,讨论其与我国室间质评项目组织者相比,在机构资质、政府支持与战略定位等方面具备的优势;进而提出:通过借鉴NRL发展理念与NRL EQAS项目的优势,我国应进一步发展独立自主室间质评体系,扭转目前室间质评的低效运作与丰富参评资源向海外流失局面,积极促进我国传染性疾病诊断事业的发展.
作者:尹湧华;蔡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将成分单采技术用于预存式自体输血,评估其在成分式预存自体输血中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以普外科、骨科的择期手术患者中符合预存式自体输血指证患者109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术前采集自体全血、成分单采自体红细胞及未进行自体血预存的3组患者,术前、术后1 d、3 d Hb、Hct、Plt变化,及术后异体血输注率、术后平均住院日等指标,评价预存式自体成分输血的有效性.结果 自体成分血组患者术后1 d、3 d Hb (117.66±18.02) g/L vs.(118.4±16.79)g/L vs.(143.6±10.96)g/L,P<0.05;Hct(36.26±4.63)% vs.(36.24±4.85)% vs.(43.17±3.15)%,P< 0.05;Plt(201.29±58.09)×109/L vs.(202.28±48.06)×109/L vs.(240.11±72.29)×109/L,P<0.05均较术前下降;与术前比较自体全血组患者术后1 d、3 d Hb(139.43±12.11)g/L vs.(114.93±15.87)g/L vs..(112.72±17.9)g/L,P<0.05;Hct (42.45±3.08)% vs.(35.73±4.3)% vs.(34.08±5.44)%,P< 0.05;Plt(242.36±56.25)×109/L vs.(205.84±65.73)×109/L vs.(197.89±54.71)×109/L,P< 0.05均降低;对照组术后1 d、3 d较术前Hb(117.7±18.42)g/L vs.(112.62±18.2)g/L vs.(139.97±11.12) g/L,P< 0.05;Hct(35.33±5.26)% vs.(33.73±5.42)% vs.(42.33±3.86)%,P<0.05;Plt(166.27±57.74)×109/L vs.(154.08±55.75) ×109/Lvs.(216.13±82.21)×109/L,P<0.05均降低,但3组患者术后Hb> 110 g/L,Hct≥33%.3组患者术后1 d、3 d Hb、Hc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成分血组及自体全血组术后1 d、3 d Plt高于对照组(P<0.05).自体成分血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效缩短了术后平均住院日(17.93±7.13)d,(13.09±5.58)d,P< 0.05,与自体全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9±5.58)d,(14.39±5.13)d,P>0.05.自体成分血组患者的异体血输注率与自体全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4%,22.7%,P>0.05).结论 将成分单采技术用于自体成分血输注,有利于缩短平均住院时间,降低异体血输注率,此技术用于自体成分输血具有可行性,安全有效.
作者:周俊;晋晶;武广隆;张秋丽;庞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观察自体血回输联合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对脑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评价2者节约用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60例在本院行脑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根据是否应用自体血回输及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分为2组,每组30例,观察组(N组)应用术中自体血回输和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对照组(C组)不用术中自体血回输和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分别于术前(T0),降压前(T1),降压30 min时(T2),动脉瘤夹闭时(T3)及手术结束时(T4)记录HR、MAP、CVP和Hb含量,手术结束后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输入库血量及术中回收血量.结果 1)C组T2、T3、T4与T1比较MAP分别为(65.1±3.4,66.0±2.9)mmHg、HR分别为(61.0±3.5,63.1±4.3)次/min、CVP无明显变化(P>0.05);N组T2、T3与T1比较MAP、HR明显降低(P<0.05).2)2组间比较,T0及T1时刻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与C组比较,N组T2、T3时MAP分别为(65.1±3.4,66.0±2.9)mmHg、HR分别为(61.0±3.5,63.1 ±4.3)次/min降低(P<0.05).3)2组各时刻Hb无明显变化(P>0.05);与C组比较N组失血量[(823.6±305.4) mL]及输库血量[(163.0±104.0) mL]明显降低(P<0.05).结论 术中自体血回输联合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有利于脑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并能减少出血量及库血输入量,节约库血资源.
作者:金琦;杜少鹏;陈绪贵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自体血回输对体外循环(ECC)心瓣膜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术中实施自体血回输的ECC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术前、术毕、术后24h及术后7d凝血功能及血氧代谢指标.采用ADVIA2120血液分析仪检测EDTA抗凝血血小板(Plt)、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采用CA53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D-二聚体检测试剂盒测定枸橼酸钠抗凝血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采用ABL800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血酸碱度(pH)、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记录患者自体血回输过程中不良反应、红细胞输注量及预后情况.结果 1)68名患者平均回输浓缩红细胞(516±239) mL.2)与术前比较,术毕及术后24 h Plt、FIB分别为明显下降(P<0.01);而PT明显延长(P<0.05);术毕D-D有所升高(P<0.05).术毕及术后24 h PaO2明显升高(P<0.01);术毕及术后24 h RBC、Hb和Hct均有一定程度下降(P<0.05).结论 洗涤式自体血回输技术能及时回收术中失血,对ECC心瓣膜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及携氧能力影响较小,可有效维持血液循环,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作者:吴亚;朱丽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术中自体回收红细胞的携氧释氧能力.方法 共20名年龄18-70岁择期行非停跳冠脉搭桥手术、使用术中血液回收的患者入组本研究.拟合患者开始进行血液洗涤时的静脉血、回收洗涤和贮存悬浮红细胞的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OHDC),同时测定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含量.OHDC的测定采用标准混合法,2,3-DPG含量测定采用比色法.对比静脉血、自体回收血和贮存悬浮红细胞OHDC的形状、位置、P50值,和2,3-DPG含量.结果 血氧饱和度在20%-80%范围内的自体回收红细胞OHDC方程式为Log[SO2/(1-SO2)]=-4.1 +2.8 Log PO2(R2=0.997,P<0.01),静脉血红细胞OHDC方程式为Log[SO2/(1-SO2)]=-3.8+2.7Log PO2(R2=0.998,P<0.01),贮存悬浮红细胞OHDC方程式为Log[SO2/(1-SO2)]=-2.8 +2.4 Log PO2(R2=0.973,P<0.01).回收血红细胞的OHDC较静脉血的OHDC右移,贮存悬浮红细胞的OHDC较静脉血的OHDC左移.回收洗涤红细胞的P50值(28.1±0.4) mmHg,较静脉血红细胞(26.4±0.2mm) Hg升高(P<0.01),贮存悬浮红细胞P50值(15.8±0.6)mrnHg,明显低于静脉血和回收洗涤红细胞P50值(P<0.01).回收洗涤红细胞的2,3-DPG含量(6.14±2.40)μmol/gHb,明显高于静脉血(4.92±2.05) μmol/gHb(P<0.01);贮存悬浮红细胞的2,3-DPG含量(0.78±0.33)μmol/gHb,较静脉血和回收洗涤血液明显降低(P<0.01).结论 术中自体回收红细胞保持了同静脉血红细胞相似的携氧释氧功能.贮存10-15 d的悬浮红细胞携氧释氧功能明显降低.
作者:董鹏;李修良;车辑;田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TXA)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围手术期出血及对自体引流血回输和术后异体输血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纳入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因膝重度骨性关节炎接受单侧人工TKA患者60名,随机分为A组(处理组:术中及术后氨甲环酸15 mg/kg静滴);B组(对照组:术中及术后同等剂量0.9%生理盐水静滴).收集对比2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数据,以及术前及术后Hb、Hct,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自体引流血回输量、术后异体输血量,以及输血例数,髌上10 cm周径.用Gross方程计算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出血量及总计出血量.结果 A与B组术后引流量(mL)分别为220.37±168.6 vs 598.67±234.33;隐性出血量(mL) 494.67±371.08 vs 726.75±357.48及总计出血量(mL) 715.03±389.06 vs 1 325.42±422.74(均为P<0.05).A与B组的异体输血率分别为0 vs 6.7%(2/30).A与B组自体引流血回输量(mL) 30±76.76 vs 283±111.45(P<0.05).结论 氨甲环酸可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后出血,减少术后异体输血及自体引流血回输.
作者:韩宁;姚建华;黄炎;孙维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