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环氧合酶-2(COX-2)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OX-2在SAP肝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以3.5%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诱导大鼠SAP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AP组,术后4、8、16及24 h测定血清淀粉酶(AMY)、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和腹水AMY;光镜下观察胰腺和肝组织损伤情况;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OX-2在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SAP组各时间点血清AMY、ALT,AST、TNF-α及腹水AMY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胰腺和肝脏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相一致.术后不同时相COX-2在肝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表达与ALT(rs=0.949,P=0.039)、AST(rs=0.972,P=0.016)及血清AMY(rs=0.944,P=0.041)呈正相关.结论 SAP时COX-2表达上调可能在SAP合并肝脏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春生;蔡雷;王银平;杨荣;张煦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胃癌根治术后应用瑞代(fresubinTM diabetes,FD)、瑞素(fresubin)或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对患者血糖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胃癌合并糖尿病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66例,按照平衡的原则分为3组:FD组(n=21)术后使用糖尿病专用型肠内营养(enteral no-trition,EN)制剂FD;瑞素组(n=21)术后使用普通EN制剂瑞素+普通胰岛素注射;TPN组(n=24)术后使用TPN+普通胰岛素注射.术后24 h开始各组分别给予EN制剂FD、瑞素或TPN,分别比较3组患者术前空腹和餐后、术后空腹及EN或TPN后血糖变化及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①FD组患者术后空腹及EN后血糖水平波动小,无需加用胰岛素,仅出现高血糖1例(4.8%).瑞素组、TPN组患者术后空腹及EN或TPN后血糖水平波动大,其中瑞素组高血糖6例(28.6%),低血糖5例(23.8%);TPN组高血糖8例(33.3%),低血糖6例(25.0%).血糖异常率FD组(4.8%,1/21)明显低于瑞素组(52.4%,11/21)和TPN组(58.3%,1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素组与TP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切口感染FD组1例(4.8%),瑞素组5例(23.8%),TPN组8例(33.3%),3组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FD组[(46.1±16.5) h]和瑞素组((45.6±17.8) h]明显短于TPN组[(63.5±13.7)h],FD组和瑞素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腹胀、腹泻发生率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胃癌根治术后早期使用FD作为EN制剂,不增加血糖波动的风险,并发症少,较普通EN、TPN有更多的优点.
作者:任贵兵;王继亮;王国斌;陶凯雄;夏泽锋;赵端仪;毛中鹏;吴凤云;赵彩玲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在腹腔镜胆管结石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桂东人民医院2007年2月至2009年9月期间应用腹腔镜联合输尿管镜手术治疗的36例肝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患者中有33例完全在腹腔镜联合输尿管镜下一次完成胆管取石(3例残留胆石在术后2个月经T管二次取石成功),3例因术中胆道和肝门部血管出血及胆管撕裂而中转开腹手术取石;术中出血30~280(94.514-54.70)ml;手术时间110~260(147.22±48.45)min;术后肠蠕动功能恢复时间1~3(2.03±0.76)d,术后住院时间6~13(7.12±1.65)d(带T管出院);T管拔除时间28~45(38.92±6.52)d.术后胆汁漏1例,胆道感染1例.无胆管狭窄、胆道出血或操作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肝内一级胆管及(或)肝外胆管单发或泥沙样结石,应用腹腔镜联合输尿管镜治疗是可行的,对机体创伤小,术后康复快,是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又一种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钟先荣;谭志军;孔勇;汪祖来;陈泽华;陈坤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研究亚砷酸和FOLFOX4方案联合应用与单用FOLFOX4方案在转移性肝癌治疗中疗效的比较,以评估亚砷酸在转移性肝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监测其不良反应,评估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为临床用药奠定基础.方法 选取我院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期间晚期胃肠道肿瘤伴肝转移的患者共26例,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哑砷酸联合FOLFOX4方案(治疗组)以及单用FOLFOX4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观察并比较其疗效.结果 26例患者均完成至少2个周期的联合治疗.随访6~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5个月),治疗组平均生存时间242 d,中位生存时间281 d;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227 d,中位生存时间246 d,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治疗组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5例,稳定(SD)2例,客观有效(CR+PR+SD)为9例;对照组CR 1例,PR 3例,SD 2例,客观有效(CR+PR+SD)为6例,2组客观有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客观疗效:2组中均无CR病例,其中治疗组PR 5例,无效(NC)6例,进展(PD)2例,客观有效(CR+PR)为5例,受益(CR+PR+NC)为11例;对照组PR 2例,NC 4例,PD 7例,客观有效(CR+PR)为2例,受益(CR+PR+NC)为6例.2组客观有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受益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砷中毒反应.结论 亚砷酸联合FOLFOX4方案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亚砷酸不会增加常规化疗的毒副反应.
作者:张益军;翁永强;邱继刚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胆道手术中常规应用胆道镜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2003年10月至2009年7月期间使用术中胆道镜处理的136例胆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116例肝内、外胆管结石,经术中纤维胆道镜检查、取石和针对性手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取净率为100%(85/85);肝外胆管和肝内胆管残留结石的发生率(简称残石率)分别为0(0/85)和22.6%(7/31),总残石率为6.0%(7/116).经胆道镜探查发现良性肝内胆管狭窄13例,恶性肝内、外胆管狭窄8例;通过胆道镜取活检,确诊肝门部胆管癌4例,胆总管癌4例,胆总管下段息肉2例.肝胆管结石合并左肝胆管内胆管癌3例;16例梗阻性黄痘的病因得以证实.全部病例均无胆管撕裂、膈下脓肿、急性胆管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胆道镜可大大降低胆管残石率,提高胆道疾病的确诊率,对其治疗方案起到合理的指导作用.术中胆道镜对明确黄疸病因有其独特的优势,胆道镜在胆道疾病诊治中作用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宋树楼;武杨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Fascin-1蛋白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微波一EliVisionTM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60例结直肠腺癌、30例结直肠腺瘤及3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远离癌组织4 cm)中Fascin-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结直肠腺癌浸润、转移等的关系.结果 Fascin-1蛋白阳性表达主要在细胞质.其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结直肠腺瘤组织及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3%(1/30)、30.0%(9/30)及53.3%(32/60),在3种组织中表达逐渐增强,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Fasein-1蛋白在结直肠腺癌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和TNM Ⅲ+Ⅳ期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浆膜浸润、无淋巴结转移及TNM Ⅰ+Ⅱ期者(P<0.05),不同性别、年龄及分化程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ascin-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腺癌高侵袭能力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潜在预测结直肠癌浸润、转移的敏感指标.
作者:李宏伟;王铁山;黄勇;李艳红;胡海霞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腹部手术中钛夹内固定腹腔引流管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2009年期间210例腹腔镜腹部手术中应用钛夹固定腹腔引流管的临床资料.结果 210例引流管放置5~20 d,平均8.5 d,无引流管漂移、挪位和引流不畅发生,且拔管顺利.未出现腹腔积液、腹腔脓肿、腹膜炎等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腹部手术中,用钛夹内固定腹腔引流管的放置方法简单,引流效果可靠,疗效安全肯定,可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熊仁海;莫伟明;雷娜;王兵;陆佳昕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患者分别进行早期肠内营养(EEN)或全肠外营养(TPN)支持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至2009年8月期间行全胃切除的患者86例,其中术后行TPN者31例(TPN组),行EEN者55例(EEN组).TPN组通过上腔静脉(颈内或锁骨下)穿刺置管,经静脉给予营养支持;EEN组术中留置鼻肠管,术后第2天开始逐渐增加肠内营养(瑞素),并逐步减少肠外营养,至术后3~5 d达到全肠内营养.检测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记录术后通气与排便时间、经口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TPN组与EEN组比较,术后血浆自蛋白、术后通气时间、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流质时间上EEN组反而晚于T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 经TPN进行营养支持与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均可作为全胃切除术后的营养支持方式,两种方式的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可以根据患者术前营养状态及合并症决定是否行鼻肠管置入.
作者:袁琮(韦华);李俊生;嵇振岭;张亚男;陈卫东;鞠兴唐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静脉腔内激光治疗和传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探讨静脉腔内激光治疗的适应证,总结下肢静脉曲张激光腔内闭合技术的操作技巧和临床价值.方法 对275例350条肢体行静脉腔内激光治疗(静脉腔内激光治疗组)和210例310条肢体行传统手术(传统手术组)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切口数量、术后疼痛、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1年复发率6项指标的情况.结果 静脉腔内激光治疗组在手术时间、切口数量、术后疼痛及术后住院时间4项指标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而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和1年复发率与传统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及无疤痕的微创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新方法,有望替代传统手术应用于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并且其扩大了传统手术的适应证.
作者:王志刚;雷泽华;余慎林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介绍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联合经肛切除术在治疗T2~3期直肠癌中的应用和进展.方法 收集国内、外关于新辅助治疗联合经肛切除术治疗T2~3期直肠癌的文献并进行分析和综述.结果 对于经过严格选择的T2~3期直肠癌患者,采用新辅助治疗联合经肛手术可以有效地提高保肛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与仅进行手术而未行新辅助治疗的患者相比,复发率由17%~62%降到0~20%.结论 经过严格选择的T2~3期直肠癌患者可从新辅助治疗联合经肛手术中受益.
作者:徐溯;杨廷翰;汪晓东;李立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介绍终末期肝硬变时心血管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复习和总结了相关文献资料并作综述.结果 肝硬变时体液和神经功能失调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改变,循环调节功能、体液分布和心脏功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 了解肝硬变时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对指导终末期肝硬变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董刚;任波;徐晨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初步经验.方法 对我院2006年8月至2009年3月期间收治的10例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患者在全麻下采用单侧或双侧股动脉人路置入带膜支架行腔内修复术.结果 10例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采用腔内修复治疗,带膜支架置入顺利,立即 DSA 7例动脉瘤体消失,Ⅰ型内瘘2例,经支架附着点球囊扩张后内瘘即刻消失.随访3~30个月(平均10个月),2例术后切口淋巴瘘,经换药痊愈.全部患者肢体血运正常.1例发生Ⅱ型内瘘.未经治疗,随访2个月后消失.结论 腔内修复术对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及效果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巍立;李雪岩;张春秋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和慢性假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3月至2009年3月期间的15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及9例慢性假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 15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保守治疗13例,平均11 d症状缓解出院;再次手术2例,分别于术后11 d和8 d治愈出院.9例慢性假性肠梗阻中保守治疗6例,平均20 d症状缓解出院;手术治疗3例,术后继续保守治疗,平均30 d症状缓解出院.结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及慢性假性肠梗阻虽然各有其临床表现特点,但治疗上有共性,多数病例采用保守疗法便可治愈.
作者:黄圣旺;王湛;刘芳翔;江细民;刘培;贺子彪;王清;胡斌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闭合性胰腺损伤的诊断和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 对我院2005~2008年期间收治的16例闭合性胰腺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术前确诊5例,另11例在术中确诊.根据胰腺损伤的不同分级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一例出现胰瘘,但出现胰腺假性囊肿1例.腹腔出血1例,腹腔感染2例,死亡2例.结论 重视胰腺损伤的早期诊断,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及时手术,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提高胰腺损伤的救治成功率.
作者:张青平;赵志勇;林武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分析我院1991年9月至2009年2月期间手术治疗的16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9例行CT检查,6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3例首诊时误诊为其他疾病.11例行单纯瘤体切除;5例采用大隐静脉行颈动脉重建.术后1例出现声音嘶哑.1例出现伸舌右偏.1例出现呼吸困难.10例获得7个月~15年(平均67个月)随访,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临床医师应提高对颈动脉体瘤的认识,注意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以免误诊,外科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措施,大隐静脉重建颈动脉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建华;徐健;马文锋;张健;段志泉;辛世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2006年9月至2009年1月期间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癌患者35例,应用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中HGF表达水平.结果 血清中HGF表达在结直肠癌有远处转移者中为(0.37±0.11)ng/ml,明显高于无转移者的(0.20±0.06)ng/ml(P<0.05);T3、T4期者为(0.32±0.29)ng/ml,亦明显高于T1、T2期者的(0.20±0.14)ng/ml(P<0.05);肝转移者为(0.43±0.10)ng/ml,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转移者的(0.31±0.09)ng/ml(P<0.05).结论 血清HGF水平与结直肠癌发展及肝转移发生有密切关系,血清HGF水平有望作为监测结直肠癌转移的临床指标.
作者:段小亮;李宏武;唐元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输入袢空肠结扎术在胆肠和胰肠吻合中的效果.方法 我院2006年2月至2008年3月期间共收治43例需行胆肠及胰肠吻合的患者.分别行输入袢结扎的间置空肠吻合术(观察组,n=25)和经典的Roux-en-Y吻合术(对照组,n=18),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返流性胆管炎、胆管积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经典的Roux-en-Y吻合术相比,输入袢结扎的间置空肠吻合术患者消化道重建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缩短,返流性胆管炎及胆管积气发生例数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观察组1例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 输入袢结扎的间置空肠吻合术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在上腹部消化道重建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蒋鸥;吴文建;刘宇;邹敏;徐强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手助式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7月至2007年5月期间40例采用手助式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0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无死亡病例.全部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吻合口漏、肠梗阻等并发症.随访0.5~4.0年,平均2.8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对于肿块直径大于5 cm的结肠癌患者采用手助式腹腔镜实施结肠癌根治术,可以保证手术的安伞性和有效性.
作者:王立明;杨华;张朝军;陈组林;程应东;马丹;肖卫东;蔡瑜娇;马小干;罗云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股疝的发病特点、诊断注意事项、误诊分析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间38例股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患者年龄均在40岁以上,全部行手术治疗,1例术后3 d因心肌梗死死亡,1例因肠坏死、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余36例均痊愈出院,术后平均随访72个月无复发.结论 股疝容易嵌顿,中老年患者多见,临床上易被误诊,应尽早确诊,及时手术.
作者:段华山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胆囊切除术(包括开腹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外科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标准术式,但是大约10%~30%的胆囊切除术患者会出现上腹或右上腹痛、餐后腹胀、消化不良、胆道感染或梗阻等临床症候群,发病时间从术后数周到数年,Pribram于1950年将上述症候群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PCS),但何种原因导致上述症候群的出现未能明确[1].
作者:朱爱军;石景森 刊期: 2010年第04期
1 关于残留胆囊胆囊切除术中由于多种原因所造成的不完全胆囊切除、胆囊次全切除或术中已存在副胆囊未处理,均可产生残留胆囊,可含残留结石或复发结石.胆囊残留部分可包括胆囊颈、胆囊壶腹部或过长的胆囊管(>1 cm),甚至整个副胆囊,其残留部分黏膜并无缺损,可同时残留结石,或日后复发结石,可引发一系列临床征象,类似于首次术前的临床表现,属于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
作者:付由池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如何努力提高胆囊切除术的质量仍是极其重要的临床问题.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广泛开展及胆道外科迈向微创手术时代的今日,胆囊残留病变的发生和危害依然存在,已成为胆道外科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作者:石景森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内镜治疗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 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经内镜诊治的55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例肝移植术后出现胆道并发症的患者共行内镜治疗98例次,治疗成功46例(83.6%),其中单纯胆瘘11例,胆管狭窄合并胆瘘4例,单纯胆管狭窄21例,胆管狭窄伴结石12例,单纯胆管结石3例,胆管扭曲2例,十二指肠乳头狭窄2例.针对不同的胆道并发症,采取了胆管扩张、鼻胆管引流、乳头切开取石、胆道支架置放等不同的治疗方式,发生内镜相关并发症13例次(13.3%).结论 内镜处理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应该作为首选方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廖娟;李荣坤;王春晖;胡兵;唐承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异种器官移植的新进展.方法 分析近年来异种器官移植进展的文献报道.结果 随着免疫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异种器官移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开始应用于临床,但免疫排斥反应的诸多问题仍在探寻之中.结论 异种移植为解决器官衰竭患者移植器官短缺的问题展现了广阔的前景,如何更有效地抑制排斥反应及延长移植物生存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作者:杜冰清;麦刚;陈拥华;向光明;龚军;郑振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究限制补液策略对结直肠癌伴糖尿病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结直肠外科专业组收治的伴糖尿病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采用不同补液方案(限制补液组和常规补液组)的术后首次排气、进食、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伤口感染、吻合口漏、肠梗阻),生化与血常规检查指标(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葡萄糖、尿素氮).结果 限制补液组术后首次排气及下床活动时间均早于常规补液组(P<0.05),而2组术后首次进食、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早期并发症方面,限制补液组的伤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常规补液组(P<0.05).而2组间吻合口漏及肠梗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化与血常规检查指标,术前2组患者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限制补液组葡萄糖水平明显低于常规补液组(P<0.05),其余指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限制补液策略可以降低伴糖尿病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作者:李蔚;肖凌;余曦;汪晓东;李立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采用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42例.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并切开胆总管前壁,以术中胆道镜联合十二指肠镜取净胆总管结石,一期缝合胆总管,并放置鼻胆管引流,结果本组42例患者中1例中转开腹手术,41例成功,术后5~7 d拔管出院,无手术死亡病例,无术后漏胆、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及急性胰腺炎发生.结论 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及安全可靠的方法.
作者:于澜;张抒;黄德全;杨一邨;曹扬;姚欣敏;奚卫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Ezrin蛋白表达和胆囊癌患者血清中CEA及CA19-9检测阳性率与其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并分析胆囊癌组织中Ezrin蛋白表达与血清CEA和CA19-9阳性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胆囊癌组织和13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Ezrin蛋白的表达;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各项临床病理指标和CEA及CA19-9检测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Ezrin蛋白在原发性胆囊癌和慢性胆囊炎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7%(40/60)和30.8%(4/13).前者明显高于后者(x2=5.57,P<0.05).②Ezrin蛋白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P>0.05),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或远处转移、pNevin分期及pTNM分期均有关(P<0.05).③血清CEA及CA19-9检测阳性率与患者性别和年龄无关(P>0.05),分别与pNevin分期、p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有关(P<0.05).④胆囊癌组织中Ezrin蛋白表达与血清CEA检测阳性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5=0.213,P<0.05),与CA19-9检测阳性率之间无明确相关性(r5=0.081,P>0.05).结论 Ezrin蛋白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促进了肿瘤的发展和转移;检测胆囊癌组织中Ezrin蛋白的表达及血清中CEA和CA19-9水平,将有助于对胆囊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预后作出综合判断.
作者:王菲;孙学军;郑见宝;王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介绍原发性胆囊癌早期诊断的各种方法及进展,以期提高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复习相关文献资料并作一综述.结果 原发性胆囊癌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通过详细了解病史及详细查体,再辅以现代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提高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结论 了解和掌握各种原发性胆囊癌早期诊断方法对提高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和选择合理的临床诊治方法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李守帅;孙学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技巧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6月至2009年6月期间672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应用情况,重点介绍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技巧.结果 672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手术成功652例(97.0%),延长切口20例(3.0%).手术时间为(40.0±10.0)min.术中发生大出血1例,予以介入栓塞治疗成功止血;肝外胆管损伤1例,术中予以修补,放置T管.术后2例患者出现漏胆,予以保守治疗成功;无切口感染,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结论 在传统胆囊切除术熟练的基础上,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巧,开展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经济、安全、可行的.
作者:董勤;孟兴凯;孔广忠;刘俊斌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