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蔚;肖凌;余曦;汪晓东;李立
目的 介绍原发性胆囊癌早期诊断的各种方法及进展,以期提高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复习相关文献资料并作一综述.结果 原发性胆囊癌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通过详细了解病史及详细查体,再辅以现代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提高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结论 了解和掌握各种原发性胆囊癌早期诊断方法对提高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和选择合理的临床诊治方法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李守帅;孙学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分析我院1991年9月至2009年2月期间手术治疗的16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9例行CT检查,6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3例首诊时误诊为其他疾病.11例行单纯瘤体切除;5例采用大隐静脉行颈动脉重建.术后1例出现声音嘶哑.1例出现伸舌右偏.1例出现呼吸困难.10例获得7个月~15年(平均67个月)随访,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临床医师应提高对颈动脉体瘤的认识,注意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以免误诊,外科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措施,大隐静脉重建颈动脉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建华;徐健;马文锋;张健;段志泉;辛世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究限制补液策略对结直肠癌伴糖尿病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结直肠外科专业组收治的伴糖尿病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采用不同补液方案(限制补液组和常规补液组)的术后首次排气、进食、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伤口感染、吻合口漏、肠梗阻),生化与血常规检查指标(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葡萄糖、尿素氮).结果 限制补液组术后首次排气及下床活动时间均早于常规补液组(P<0.05),而2组术后首次进食、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早期并发症方面,限制补液组的伤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常规补液组(P<0.05).而2组间吻合口漏及肠梗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化与血常规检查指标,术前2组患者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限制补液组葡萄糖水平明显低于常规补液组(P<0.05),其余指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限制补液策略可以降低伴糖尿病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作者:李蔚;肖凌;余曦;汪晓东;李立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输入袢空肠结扎术在胆肠和胰肠吻合中的效果.方法 我院2006年2月至2008年3月期间共收治43例需行胆肠及胰肠吻合的患者.分别行输入袢结扎的间置空肠吻合术(观察组,n=25)和经典的Roux-en-Y吻合术(对照组,n=18),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返流性胆管炎、胆管积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经典的Roux-en-Y吻合术相比,输入袢结扎的间置空肠吻合术患者消化道重建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缩短,返流性胆管炎及胆管积气发生例数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观察组1例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 输入袢结扎的间置空肠吻合术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在上腹部消化道重建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蒋鸥;吴文建;刘宇;邹敏;徐强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患者分别进行早期肠内营养(EEN)或全肠外营养(TPN)支持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至2009年8月期间行全胃切除的患者86例,其中术后行TPN者31例(TPN组),行EEN者55例(EEN组).TPN组通过上腔静脉(颈内或锁骨下)穿刺置管,经静脉给予营养支持;EEN组术中留置鼻肠管,术后第2天开始逐渐增加肠内营养(瑞素),并逐步减少肠外营养,至术后3~5 d达到全肠内营养.检测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记录术后通气与排便时间、经口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TPN组与EEN组比较,术后血浆自蛋白、术后通气时间、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流质时间上EEN组反而晚于T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 经TPN进行营养支持与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均可作为全胃切除术后的营养支持方式,两种方式的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可以根据患者术前营养状态及合并症决定是否行鼻肠管置入.
作者:袁琮(韦华);李俊生;嵇振岭;张亚男;陈卫东;鞠兴唐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胆囊切除术(包括开腹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外科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标准术式,但是大约10%~30%的胆囊切除术患者会出现上腹或右上腹痛、餐后腹胀、消化不良、胆道感染或梗阻等临床症候群,发病时间从术后数周到数年,Pribram于1950年将上述症候群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PCS),但何种原因导致上述症候群的出现未能明确[1].
作者:朱爱军;石景森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和慢性假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3月至2009年3月期间的15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及9例慢性假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 15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保守治疗13例,平均11 d症状缓解出院;再次手术2例,分别于术后11 d和8 d治愈出院.9例慢性假性肠梗阻中保守治疗6例,平均20 d症状缓解出院;手术治疗3例,术后继续保守治疗,平均30 d症状缓解出院.结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及慢性假性肠梗阻虽然各有其临床表现特点,但治疗上有共性,多数病例采用保守疗法便可治愈.
作者:黄圣旺;王湛;刘芳翔;江细民;刘培;贺子彪;王清;胡斌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研究亚砷酸和FOLFOX4方案联合应用与单用FOLFOX4方案在转移性肝癌治疗中疗效的比较,以评估亚砷酸在转移性肝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监测其不良反应,评估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为临床用药奠定基础.方法 选取我院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期间晚期胃肠道肿瘤伴肝转移的患者共26例,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哑砷酸联合FOLFOX4方案(治疗组)以及单用FOLFOX4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观察并比较其疗效.结果 26例患者均完成至少2个周期的联合治疗.随访6~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5个月),治疗组平均生存时间242 d,中位生存时间281 d;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227 d,中位生存时间246 d,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治疗组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5例,稳定(SD)2例,客观有效(CR+PR+SD)为9例;对照组CR 1例,PR 3例,SD 2例,客观有效(CR+PR+SD)为6例,2组客观有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客观疗效:2组中均无CR病例,其中治疗组PR 5例,无效(NC)6例,进展(PD)2例,客观有效(CR+PR)为5例,受益(CR+PR+NC)为11例;对照组PR 2例,NC 4例,PD 7例,客观有效(CR+PR)为2例,受益(CR+PR+NC)为6例.2组客观有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受益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砷中毒反应.结论 亚砷酸联合FOLFOX4方案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亚砷酸不会增加常规化疗的毒副反应.
作者:张益军;翁永强;邱继刚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介绍终末期肝硬变时心血管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复习和总结了相关文献资料并作综述.结果 肝硬变时体液和神经功能失调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改变,循环调节功能、体液分布和心脏功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 了解肝硬变时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对指导终末期肝硬变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董刚;任波;徐晨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股疝的发病特点、诊断注意事项、误诊分析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间38例股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患者年龄均在40岁以上,全部行手术治疗,1例术后3 d因心肌梗死死亡,1例因肠坏死、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余36例均痊愈出院,术后平均随访72个月无复发.结论 股疝容易嵌顿,中老年患者多见,临床上易被误诊,应尽早确诊,及时手术.
作者:段华山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在腹腔镜胆管结石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桂东人民医院2007年2月至2009年9月期间应用腹腔镜联合输尿管镜手术治疗的36例肝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患者中有33例完全在腹腔镜联合输尿管镜下一次完成胆管取石(3例残留胆石在术后2个月经T管二次取石成功),3例因术中胆道和肝门部血管出血及胆管撕裂而中转开腹手术取石;术中出血30~280(94.514-54.70)ml;手术时间110~260(147.22±48.45)min;术后肠蠕动功能恢复时间1~3(2.03±0.76)d,术后住院时间6~13(7.12±1.65)d(带T管出院);T管拔除时间28~45(38.92±6.52)d.术后胆汁漏1例,胆道感染1例.无胆管狭窄、胆道出血或操作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肝内一级胆管及(或)肝外胆管单发或泥沙样结石,应用腹腔镜联合输尿管镜治疗是可行的,对机体创伤小,术后康复快,是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又一种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钟先荣;谭志军;孔勇;汪祖来;陈泽华;陈坤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采用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42例.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并切开胆总管前壁,以术中胆道镜联合十二指肠镜取净胆总管结石,一期缝合胆总管,并放置鼻胆管引流,结果本组42例患者中1例中转开腹手术,41例成功,术后5~7 d拔管出院,无手术死亡病例,无术后漏胆、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及急性胰腺炎发生.结论 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及安全可靠的方法.
作者:于澜;张抒;黄德全;杨一邨;曹扬;姚欣敏;奚卫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环氧合酶-2(COX-2)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OX-2在SAP肝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以3.5%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诱导大鼠SAP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AP组,术后4、8、16及24 h测定血清淀粉酶(AMY)、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和腹水AMY;光镜下观察胰腺和肝组织损伤情况;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OX-2在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SAP组各时间点血清AMY、ALT,AST、TNF-α及腹水AMY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胰腺和肝脏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相一致.术后不同时相COX-2在肝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表达与ALT(rs=0.949,P=0.039)、AST(rs=0.972,P=0.016)及血清AMY(rs=0.944,P=0.041)呈正相关.结论 SAP时COX-2表达上调可能在SAP合并肝脏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春生;蔡雷;王银平;杨荣;张煦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初步经验.方法 对我院2006年8月至2009年3月期间收治的10例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患者在全麻下采用单侧或双侧股动脉人路置入带膜支架行腔内修复术.结果 10例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采用腔内修复治疗,带膜支架置入顺利,立即 DSA 7例动脉瘤体消失,Ⅰ型内瘘2例,经支架附着点球囊扩张后内瘘即刻消失.随访3~30个月(平均10个月),2例术后切口淋巴瘘,经换药痊愈.全部患者肢体血运正常.1例发生Ⅱ型内瘘.未经治疗,随访2个月后消失.结论 腔内修复术对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及效果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巍立;李雪岩;张春秋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介绍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联合经肛切除术在治疗T2~3期直肠癌中的应用和进展.方法 收集国内、外关于新辅助治疗联合经肛切除术治疗T2~3期直肠癌的文献并进行分析和综述.结果 对于经过严格选择的T2~3期直肠癌患者,采用新辅助治疗联合经肛手术可以有效地提高保肛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与仅进行手术而未行新辅助治疗的患者相比,复发率由17%~62%降到0~20%.结论 经过严格选择的T2~3期直肠癌患者可从新辅助治疗联合经肛手术中受益.
作者:徐溯;杨廷翰;汪晓东;李立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闭合性胰腺损伤的诊断和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 对我院2005~2008年期间收治的16例闭合性胰腺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术前确诊5例,另11例在术中确诊.根据胰腺损伤的不同分级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一例出现胰瘘,但出现胰腺假性囊肿1例.腹腔出血1例,腹腔感染2例,死亡2例.结论 重视胰腺损伤的早期诊断,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及时手术,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提高胰腺损伤的救治成功率.
作者:张青平;赵志勇;林武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腹部手术中钛夹内固定腹腔引流管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2009年期间210例腹腔镜腹部手术中应用钛夹固定腹腔引流管的临床资料.结果 210例引流管放置5~20 d,平均8.5 d,无引流管漂移、挪位和引流不畅发生,且拔管顺利.未出现腹腔积液、腹腔脓肿、腹膜炎等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腹部手术中,用钛夹内固定腹腔引流管的放置方法简单,引流效果可靠,疗效安全肯定,可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熊仁海;莫伟明;雷娜;王兵;陆佳昕 刊期: 2010年第04期
1 关于残留胆囊胆囊切除术中由于多种原因所造成的不完全胆囊切除、胆囊次全切除或术中已存在副胆囊未处理,均可产生残留胆囊,可含残留结石或复发结石.胆囊残留部分可包括胆囊颈、胆囊壶腹部或过长的胆囊管(>1 cm),甚至整个副胆囊,其残留部分黏膜并无缺损,可同时残留结石,或日后复发结石,可引发一系列临床征象,类似于首次术前的临床表现,属于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
作者:付由池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异种器官移植的新进展.方法 分析近年来异种器官移植进展的文献报道.结果 随着免疫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异种器官移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开始应用于临床,但免疫排斥反应的诸多问题仍在探寻之中.结论 异种移植为解决器官衰竭患者移植器官短缺的问题展现了广阔的前景,如何更有效地抑制排斥反应及延长移植物生存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作者:杜冰清;麦刚;陈拥华;向光明;龚军;郑振江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