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肿瘤解剖部位与阴茎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对肿瘤特异性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09年间美国“检测、流行病学和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记录的1 959例阴茎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地理区域、确诊年龄、种族、婚姻状况、肿瘤解剖部位、肿瘤分级、SEER分期及阴茎癌特异性生存情况等.根据肿瘤解剖部位对患者进行分组,采用x2检验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运用Cox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对生存函数的估计采用KaplanMeier法,并用Log-rank法对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本组患者确诊时中位年龄68(21~106)岁,中位随访时间32(0~256)个月,至随访截止日期全组共有369例(18.8%)患者死于阴茎鳞癌.与肿瘤仅发生于包皮部位的患者相比,发生于其他部位的肿瘤分期较晚(P<0.001)且分化较差(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级(P<0.001)、SEER分期(P<0.001)及解剖部位(P=0.026)均为阴茎鳞癌特异性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此外,肿瘤侵犯包皮以外部位的患者其长期的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明显降低.结论 肿瘤解剖部位可能为阴茎鳞癌特异性生存的预后因素,肿瘤发生于龟头、阴茎体部或累及多个部位的患者死于阴茎癌的风险显著高于肿瘤仅发生于包皮部位者.
作者:瞿元元;朱耀;戴波;常坤;张桂铭;姚旭东;张世林;张海梁;叶定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现阶段男性原发尿道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了2005~2013年我院收治的4例男性原发尿道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年龄50~73岁,2例有吸烟史,3例发生于后尿道,1例发生于尿道外口处.3例行经尿道电切术,1例开放手术切除尿道胂物,2例术后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治疗,1例使用多西他赛十奥沙利铂辅助化疗.3例存活至今,其中2例T1期高级别患者分别在术后1月、3月复发,1例失访.结论 男性原发尿道尿路上皮癌术前应常规检查核磁共振排除淋巴结转移,经尿道电切术十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是后尿道表浅肿瘤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前尿道表浅肿瘤可行保留阴茎的肿物切除术,如无转移证据,不建议术中清扫淋巴结.
作者:沈悦凡;乔鹏飞;陈超;张志宏;徐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讨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血小板反应素1(TSP-1)在肾上腺皮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经手术治疗且取得完整临床资料的肾上腺皮质肿瘤石蜡包埋标本37例,其中良性组20例,恶性组(ACC组)17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并分析良、恶性肾上腺皮质肿瘤中VEGF和TSP-1的表达情况.结果 TSP-1在ACC组中呈低表达(5/17,29.41%),在良性组中表达高(13/20,65.00%),ACC组与良性组之间TSP-1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在ACC组中呈高表达(70.59%),在良性组中表达较低(25.00%),VEGF在ACC组中的表达与在良性组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微血管密度(MVD)在ACC组中的表达为(76.40±15.64)/视野,良性组中为(21.05±8.07)/视野,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的表达和MVD呈正相关(P<0.01),TSP-1的表达和MVD呈负相关(P<0.01).VEGF的表达和TSP-1的表达呈负相关(r's=-0.386).结论 VEGF与TSP-1表达不平衡可能是肾上腺皮质肿瘤肿瘤性血管生成的重要原因,有望为抗肿瘤靶向治疗在ACC中的应用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作者:陈东宁;徐烈雨;祝宇;徐云泽;赵菊平;袁菲;吴瑜璇;朱奇;沈周俊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致膀胱出口梗阻(BOO)后逼尿肌功能改变对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109例具有完整尿动力学结果的BPH患者根据有无BOO分为梗阻组和非梗阻组;梗阻组根据梗阻级别分Ⅲ、Ⅳ、Ⅴ、Ⅵ级4组;逼尿肌收缩力分为逼尿肌收缩力减弱(DCA)与收缩力正常组;逼尿肌不稳定(DI)分DI与非DI;膀胱顺应性(BC)分高、正常、低顺应性三组;28例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术前及术后尿动力参数对比.结果 BOO组的前列腺体积(PV)、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DI、急性尿潴留(AUR)发生率明显高于非BOO组(P<0.05);BOO组的大尿流率(Qmax)、BC值、DCA发生率明显低于非BOO组(P<0.05);逼尿肌收缩力正常组的残余尿(RV)与BC值明显低于减弱组(P<0.05),而BOO和DI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减弱组(P<0.01);DI组的年龄、BC值及DCA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DI组(P<0.05),而BOO级别和AU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DI组(P<0.01);低BC组IPSS、BOO级别、AUR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及高BC组(P<0.05),而DCA发生率明显低于正常及高BC组(P<0.01);术后Qmax、BC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RV、IPSS、DI发生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结论 ①BOO常与低顺应性膀胱、DI、AUR合并存在;②IPSS评分不能提示是否存在DI,DI的存在不影响IPSS评分;③TURP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金标准;④尿动力检查能全面了解有无BOO及BOO所致逼尿肌功能改变情况,对BPH的临床鉴别诊断、预后估计及选择恰当治疗方案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志刚;张飞;马旭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采用ESWL治疗单发输尿管结石的3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11个可能导致排石失败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成功率80.1%(314/392).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结石位置、结石直径、病程和术后服用坦索罗辛等因素在排石成功和排石失败的两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石直径≥10mm,结石位于输尿管中、下段和病程≥60 d为排石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2.625、1.973、1.754、1.483,P均<0.05),术后服用坦索罗辛为保护性因素(OR=0.542,P<0.05).结论 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与多种因素有关,结石位置、结石直径和病程是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服用坦索罗辛为保护性因素.
作者:朱科;李昕;李炜;龙家才;罗兵;刘三荣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隐匿型阴茎的成年男性患者误行包皮环切术后矫正手术的效果.方法 2007年至2012年共收治误行包皮环切术的成人隐匿阴茎患者19例,年龄19~27岁,平均(22±2.6)岁.所有患者均存在阴茎显露不良及勃起时阴茎皮肤牵拉不适感,而其中5例伴有明显勃起痛或性交疼痛,13例体型肥胖并伴有耻骨上脂肪堆积.所有手术在全麻或硬膜麻醉下进行.采取原包皮环切切口,将阴茎皮肤完全脱套,切断异常的纤维条索带;然后显露阴茎悬韧带,将全部浅悬韧带及部分深悬韧带切断;在阴茎根部将阴茎白膜与皮下固定以防止阴茎体回缩;采用自体中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阴茎皮肤缺损.对于伴有耻骨上脂肪堆积的患者,先行去除脂肪.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前及术后静止状态下阴茎长度分别为(2.3±1.5)cm和(5.8±1.2) cm(P<0.05).术中补充的皮肤面积为25~65 cm2,平均为(42.6±12.2)cm2.有2例患者出现移植皮片局限性坏死,经过加强换药后痊愈.所有患者对于术后效果均感满意,阴茎外露明显,无勃起时牵拉感、勃起痛或者性交疼痛发生.结论 成人隐匿型阴茎容易被误诊为包皮过长而行包皮环切术,导致术后包皮短缩.对于误行包皮环切的阴茎患者,我们首先解除限制阴茎外露的因素,后应用自体皮片游离移植补充短缺的皮肤组织,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术后效果满意.
作者:李峰永;李强;周传德;周宇;丁健;曹玉娇;张思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并膀胱结石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BPH)合并膀胱结石患者76例,随机分为2组:A组38例,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B组38例,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联合耻骨上小切口切开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置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近期并发症,术前、术后3个月大尿流率(MFR)、残余尿量、术前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QOL)评分、梗阻评分.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置管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优于B组(P<0.05),A组术后3个月MFR、残余尿量、IPSS评分、QOL评分、梗阻评分改善程度比B组明显(P<0.05).结论 在充分做好术前、术中、术后处理和把握好禁忌证前提下,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术可作为高龄高危BPH并膀胱结石患者首选手术方法.
作者:罗建仕;陈光;曾四平;沈思;杨江;管刚云;詹谊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斜卧位配合Syberwand双导管超声碎石系统行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治疗肾或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的均采用斜卧位配合Syberwand碎石系统行PCNL治疗187例肾或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建立F20经皮肾通道,一期平均手术时间(85.2±34.8)min,一期结石取净166例取净率88.7%,9例二期手术结石取净.11例有少量碎石残留,术后1个月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残留结石全部击碎,半个月后复查基本消失.均未发生胸腹腔脏器损伤,1例因术中出血改为肾实质切开取石及止血,术后恢复良好.5例术后活动性出血,经保守治疗3例成功止血,2例行介入栓塞成功止血.术后住院时间(8.4士1.8)d.结论 斜卧位配合Syberwand双导管超声碎石系统行PCNL治疗肾或输尿管上段结石安全、高效.
作者:黄喜健;吴定涛;闭克明;陆剑君;卢国平;杨杰;廖科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外科取精术在无精子症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诊断为无精子症的患者中,经睾丸体积测定、血清性激素水平、生殖系统超声等检查后,选择符合条件者198例,在局麻下行外科取精术,对获得组织显微镜下检查,统计分析取精结果.获得的精子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术(ICSI)及胚胎移植术(ET),统计评估受精率、卵裂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结果 其中78例附睾中存在精子(39.4%),23例睾丸中存在精子(11.6%).睾丸体积正常的取精成功率明显高于睾丸体积偏小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促卵泡刺激素(FSH)水平正常的取精成功率明显高于FSH增高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82例外科取精术获得精子的患者进行ICSI治疗,附睾取精组与睾丸取精组比较,受精率、卵裂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外科取精术操作简单且创伤较小,能准确鉴别诊断梗阻性无精子症(OA)及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A),对无精子症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为部分无精子症患者提供了生育自己生物学子代的机会,也是针对无精子症的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孙邕;马兆文;黄淑娟;许祖宝;赵淑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调查重庆市渝东南地区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为SUI的预防、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重庆市渝东南地区20岁以上女性675例,采用自填问卷和调查员向被调查者一对一当面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SUI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问卷内容包括是否患SUI、人口学特征(年龄、职业、BMI等)、慢性疾病、月经状况、生育史等12个问题.结果 重庆市渝东南地区成年女性SUI发病率为20.27%,40岁以前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30~40岁年龄段是SUI发病高峰,工人、农民易患SUI,BMI、盆腔手术史、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慢性咳嗽等慢性疾病及围绝经期、多次妊娠流产、分娩次数、顺产、会阴裂伤、会阴切开等妇产科因素是SUI的易患因素.结论 重庆市渝东南地区成年女性SUI患病率较高,需引起医务人员和广大群众的高度重视,应进行早期宣传、早期预防、早期治疗.
作者:谢江凌;佘先;杨妍玮;陈蝶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holmium laser enucleation of the prostate,HoLE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应用100 W钬激光和组织粉碎器对480位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患者行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和组织粉碎术.分别记录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随访的临床资料,分析及评估HoLEP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480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25~240 min,平均(76.1±39.2)min,切除腺体15~320 g,平均(45.8±15.4)g.术后留置导尿48~216 h,平均(72.5±23.2)h,术后膀胱持续冲洗时间0~48 h,平均(23.6±11.2)h,术后住院时间3~15 d,平均(3.36士1.25)d,血红蛋白平均降低(1.1±0.5)g/dL.术后IPSS、QOL、Qmax、PVR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后并发症率低.结论 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疗效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剜除彻底,并且适应范围广,有可能挑战TURP成为治疗BPH的新的金标准.
作者:王忠;陈彦博;陈其;蔡志康;姚海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冷冻消融治疗兔VX2肿瘤后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建立兔VX2肾癌模型,将38只荷瘤兔随机分为:冷冻消融组(A组),根治性肾切除组(B组),肿瘤对照组(C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治疗前、治疗后21 d外周血Th1型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6)浓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21 d组间组内比较显示:冷冻消融组外周血IFN-γ、TNF-α浓度和IFN-γ/IL-4比值明显升高,IL-6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IL-4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冻消融组外周血IFN-γ、IL-4、IL-6浓度和IFN-γ/IL-4比值与肿瘤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根治肾切除组相比,冷冻消融组TNF-α浓度明显升高,IL-6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FN-γ、IL-4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冷冻消融冶疗肾癌可使外周血IFN-γ、TNF-α、IFN-γ/IL 4比值升高,IL-6浓度降低,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
作者:费夏玮;刘光香;汪维;沈彦婷;邓永明;叶长晓;陈骏;李笑弓;郭宏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大体积(直径>7 cm)肾癌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开放手术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12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肾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肾癌且肿瘤大直径>7 cm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各项围手术期信息,进行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的对比.结果 共388例患者入组,其中腹腔镜手术71例,开放手术317例.腹腔镜手术组包括23例经腹腔入路和48例经腹膜后入路,较开放组患者相比,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358.73 mL vs.462.02 mL,P=0.002),术后住院日短(6.59 d vs.8.87 d,P=0.000),但手术时间偏长(197.60 min vs.173.07min,P=0.003),肿瘤体积较小(8.82 cm vs.9.50 cm,P=0.018).结论 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大体积肾癌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对于有一定腹腔镜手术基础的医师,在合理把握适应证、选择合适手术入路的基础上,可以开展腹腔镜手术治疗大体积肾癌.但尚需进一步研究来了解其远期肿瘤控制结果.
作者:方冬;杨恺惟;李学松;杨新宇;唐琦;唐渊;张崔建;张骞;何志嵩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保留膀胱手术十动脉灌注化疗十膀胱内灌注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确诊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N0M0)的168例患者,充分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病情和治疗建议,对拒绝或不适合膀胱全切的患者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均采用保留膀胱治疗方法,分为3个治疗组:(1)综合治疗组:68例,术后采用动脉灌注化疗十膀胱灌注化疗;(2)动脉灌注化疗组:48例,术后仅采用动脉灌注化疗;(3)膀胱灌注化疗组:52例,术后仅采用膀胱灌注化疗.结果 168例膀胱癌(T2N0M0)患者,观察期内,综合治疗组患者中92.65%(63/68)无复发及转移,7.45%(5/68)分别在术后6、8、12、18、20个月复发,2.94%(2/68)在术后6、13个月出现全身多处转移死亡,11.76%(8 /68)非膀胱癌导致死亡.动脉灌注化疗组患者中79.17%(38/48)无复发及转移,20.83%(10/48)在术后1~28个月复发,4.17%(2/48)在术后9、18个月出现全身多处转移死亡,12.50%(6/48)非膀胱癌导致死亡.膀胱灌注化疗组患者中44.23%(23/52)无复发及转移,55.77%(29/52)在术后1~24个月复发,15.38%(8/52)在术后10~96个月转移而死亡,13.46%(7/52)非膀胱癌导致死亡.3组疗效按复发率任何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别(P均<0.05).3组疗效按癌性死亡率任何两组间比较,综合治疗组与动脉灌注化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综合治疗组、动脉灌注化疗组均低于膀胱灌注化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分组治疗后非膀胱癌导致死亡率任何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 N0 M0)患者,采用保留膀胱手术十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十膀胱内灌注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法,能有效减少肿瘤复发、预防转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易于接受,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国辉;王金萍;郑清友;李志辉;关亚伟;张勇;朱立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Cx43在不稳定逼尿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不稳定逼尿肌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的影响,探讨Cx43与逼尿肌不稳定(DI)的关系.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正常及不稳定逼尿肌细胞中Cx43蛋白表达.构建Cx43反义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介导转染体外培养不稳定逼尿肌细胞(转染组),空载体做对照转染(空载组).利用划痕标记荧光染料示踪(SLDT)技术观察Cx43表达降低后不稳定逼尿肌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改变.结果 不稳定逼尿肌细胞中Cx43表达显著增高(P<0.01),转染反义Cx43组不稳定逼尿肌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较空载组明显减弱(P<0.05).结论 抑制Cx 43表达可明显降低不稳定逼尿肌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功能,Cx43表达增高可能是不稳定逼尿肌发生的重要原因.
作者:封建立;孙道冬;颜加强;蒙明森;康元上;刘元丰;孙丹宁;宋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人工合成CK2选择性抑制剂四溴肉桂(TBCA),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及周期的影响.方法 CK2选择性抑制剂TBCA应用到多种前列腺癌细胞系,Alamar blue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生长和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意义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低剂量(<25 μmol) TBCA干预下未发现细胞聚集和分离,而在高剂量(> 50μmol)则可观察到细胞明显分离,剂量依赖性抑制细胞生长和增殖(P<0.05),半抑制浓度值(IC50)为25μmol.TBCA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停滞在G2/M期细胞周期.结论 TBCA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停滞在G2/M期.
作者:尧凯;高晓燕;黄必军;李再尚;周芳坚;李本义;韩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miR-152在前列腺癌、前列腺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前列腺癌细胞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TaqMan 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8例前列腺癌和8例前列腺正常组织的样本中miR-152的表达水平.运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及侵袭实验评估miR-152对前列腺细胞系PC-3和DU145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前列腺组织相比,miR-152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体外实验中上调miR-152的表达可以显著降低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结论 miR-152在前列腺癌中可作为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影响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作者:袁军;朱辰;赵虎;曹强;秦超;邵鹏飞;华立新;殷长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术(二次电切)治疗单发广基型T1G3期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我院收集并随机分组的46例T1G3期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资料.其中21例作为实验组于首次电切后4~6周行二次电切,明确有无肿瘤残留及确切的临床分期.与未接受二次电切患者(对照组)进行复发率、疾病进展率及无复发生存率的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肿瘤体积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1例行二次电切的患者中,术后病理证实有肿瘤残余8例(38.1%),3例(14.3%)临床分期升高.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4士6.2)个月,对照组1年、3年、总复发率分别是:54.55%(12/17)、88.89%(16/18)、68%(17/25);疾病进展率:70.59%(12/17);实验组1年、3年、总复发率分别是:15.79%(3/19)、42.86%(6/14)、38.10%(8/21);疾病进展率:37.5%(3/8).二组相比,1年、3年、总复发率(x2=6.60,P<0.05;P<0.01;x2=4.11,P<0.05);疾病进展率(P=0.026)、无复发生存率(x2=7.28,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二次电切可以降低T1G3期膀胱尿路上皮癌肿瘤残留率,并可以减少肿瘤的复发率、疾病进展率及改善无复发生存率.
作者:王世先;张遵俊;郭昭建;范先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新辅助化疗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的疗效.方法 系统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中的相关文献,检索1991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发表的新辅助化疗有关的相关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预设的标准进行筛选.结果 共12个研究符合纳入标准,总样本量3 296例,新辅助治疗组1 649例,对照组1 647例,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新辅助化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死亡风险优势比OR 0.85(95% CI 0.73~0.98,P=0.03).将12个纳入研究按新辅助化疗方案进行亚组分析,单用铂剂组显示新辅助化疗并没有降低患者死亡风险,而以铂剂为基础的多药联合新辅助化疗可降低患者死亡风险(OR 0.79,95% CI 0.67~0.92,P=0.000 4).结论 新辅助化疗,尤其是以铂剂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适用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可改善预后.
作者:李金贵;马利;熊兵红;程勇;张才全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脂肪肉瘤是成人较常见的软组织肿瘤之一,全身各部位均可发生,而原发于精索的脂肪肉瘤极为罕见.我院于2012年12月11日收治1例精索脂肪肉瘤,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讨论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86岁,以“发现左侧腹股沟肿物7月,伴局部疼痛7d”收入河南宏力医院.专科查体:左侧阴囊明显增大,可触及睾丸,睾丸上方触及质软肿物,无明显压痛;另在左侧腹股沟区触及大小约4 cm×4 cm肿物,质地较硬,有活动度,无明显压痛,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
作者:闫学川;于文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3岁.因“右上腹及腰部疼痛4年余”入院.体格检查:腹部平软,右上腹扪及包块,质地中等,压痛,界限不清.辅助检查:腹部正位片示:右上腹区斑片状高密度影.超声检查示:右侧肾上腺区囊性病灶并囊内多发高回声团,畸胎瘤可能.MRI示:肝肾间隙见127 mm×110 mm×100 mm巨大圆形占位性病变,呈短T1高信号,其内可见多个长T1低信号影(图1),多考虑寄生虫病.后行右侧腹膜后占位探查术:取平卧位,右肋下缘平行切口20 cm,探查可见肝肾间隙内13 cm×8 cm×7 cm巨大囊性占位,与后腹膜粘连严重,分离后破裂,可见大量粪便样组织,暗灰色黏液及毛发等流出.术后病理检查示:(右腹膜后)成熟畸胎瘤(图2).免疫组化:SMA(+),HMB45(-),Melan-A(-).
作者:袁慧星;张志成;詹鹰;宋晓东;杨为民;刘继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1 病例资料患者,女,42岁.因“尿频、尿痛1年,加重伴肉眼血尿1月”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年因右肾及右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结石于外院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碎石后未见结石排出,未予以进一步治疗,随后右侧腰部胀痛加重后就诊于我院,行“右肾盂切开取石并肾盂成形术”,术中于右侧输尿管内放置双J管引流,出院前嘱患者1月后返院拔管.患者未复诊拔管.
作者:张长胜;李霞;党乾元;孙天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连续置换法治疗单纯性肾囊肿的临床疗效和随访结果.方法 146名单纯性肾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经皮穿刺乙醇硬化法治疗的患者为A组,超声引导下连续置换法治疗的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随访过程中患者囊肿大小及临床症状的改善.结果 经连续置换法治疗后,囊肿直径的变化优于经皮穿刺乙醇硬化法,囊肿直径分别由治疗前的(8.76士3.05、9.00士3.09)cm减小至治疗后3个月的(4.45士1.50、4.97±1.60)cm、6个月的(2.47±0.270、2.95±0.56)cm、12个月的(1.39±0.23、1.76±0.42)cm以及>12个月的(0.65±0.14、1.02±0.29)cm,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总改善率分别为94.3%和9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连续置换法治疗单纯性肾囊肿简单、安全,在治疗效果上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徐会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肾脏假性肿瘤误诊的原因,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知、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肾脏假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7例患者中有2例误诊为肾肿瘤,进行了肾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1例为炎性假瘤,1例为肾脓肿;另5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好转,2例诊断肾盂血肿,1例肾包膜下血肿,1例炎性假瘤,1例Bertin肾柱.结论 肾脏假性肿瘤与肾肿瘤鉴别诊断有难度,许多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缺乏必要的认识.高质量的CT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细致的评估、对肾脏假性肿瘤特点的熟悉有助于提高肾假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
作者:陈全兵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巨大肾积水易误诊为肾囊肿的常见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 报告4例不同病因所致巨大肾积水误诊为肾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术中确诊为肾积水,行相应治疗.结论 巨大肾积水有时不易与肾囊肿相鉴别,术前应进行详细检查,如不能完全鉴别需术中探查,避免术后形成尿瘘从而引发医疗纠纷.
作者:杜俊华;李小虎;张贤生;廖贵益;方卫华;梁朝朝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输尿管软镜结合多波长激光治疗输尿管上段及肾结石的体会.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对46例输尿管上段及肾结石行输尿管软镜结合钬激光与U-100双频双脉冲激光碎石治疗,评价输尿管软镜结合多波长激光的碎石疗效.结果 46例结石寻及率100%,一次碎石成功率97.82%(45/46),1例肾下盏结石带光纤软镜无法弯曲到位而中止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6 min.6例因合并息肉行钬激光电灼术,3例合并下段输尿管狭窄行钬激光内切开.术后2周拔出双J管,残石排尽率84.4%(38/45).结论 输尿管软镜下碎石技术可明显提高输尿管上段结石及2 cm以下肾结石寻及率和碎石成功率,钬激光与U-100激光联合使用可提高结石的粉碎率,还可处理合并息肉及轻度输尿管狭窄.
作者:胡晓华;朱文静;彭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表现多样,可以无痛或致死.虽然其发病机制目前并不是十分清楚,但表观遗传学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作为表观遗传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EZH2是PRC2转录抑制复合体的一个特征组分并可以修饰染色质.EZH2基因扩增在早期前列腺癌中比较少见,但较多晚期进展型前列腺癌中存在基因的扩增和高表达,并由此引起肿瘤的进展.EZH2的高表达与包括前列腺癌在内的许多肿瘤的进展和不良预后有关,Kras和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联合作用以及microRNA的调节失调可以促进EZH2的表达,而雄激素则可以抑制EZH2的表达.EZH2可以通过抑制RKIP、TIMPs、hDAB2IP等机制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随着研究的深入,EZH2将会在前列腺癌的诊断、预后和治疗当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朱文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凋亡抑制蛋白家族(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s,IAPs)是细胞中调控凋亡的重要因子,在多种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中呈现高表达,影响细胞功能,且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本文就IAPs家族成员的结构、功能及其作为泌尿系统肿瘤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骁驰;杨德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随着腔内泌尿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已经成为目前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主要手段之一.与开放性手术相比较,它具有创伤小、风险低、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等优点.但PCNL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如术后出血、感染、周围器官损伤、疼痛等.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及个人体会,对这些常见的并发症的防治进行讨论.
作者:陈亮;李建兴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随着小肾癌检出率的增加以及泌尿外科医生对肾脏热缺血损伤认识的提升,肾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腹腔镜下肾段动脉阻断肾部分切除术可以有效地避免正常肾单位的热缺血再灌注损伤.作者重点阐述该技术的各项注意事项和技术要点.
作者:殷长军;邵鹏飞;秦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局麻下分期治疗肾输尿管上段结石伴肾功能不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51例肾输尿管上段结石伴有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采用一期在局麻下行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待肾功能恢复及肾造瘘管引流液变清后,二期在局麻下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结果 所有患者均能耐受在局麻下一期穿刺及二期取石,其中一次取石42例,二次取石9例,没有三次及以上取石.残石7例,结石清除率为86.3%.出院时复查生化血肌酐均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前与术后血肌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大出血、感染扩散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局麻下分期治疗肾输尿管上段结石伴肾功能不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叶佳男;许贤林;薛冬;范敏;周萃星;庄乾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疗效及影响碎石成功率的因素和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4月80例输尿管软镜钦激光碎石病例的临床资料.38例结石位于上盏、中盏或肾盂内,4例位于下盏,10例位于多个肾盏内,15例位于输尿管上段,13例同时位于肾盏和输尿管上段.均为单侧病变,结石大直径均<25 mm.术中使用输尿管硬镜探查患侧输尿管,放置输尿管导引鞘并换用Storz Flex-X2 F7.5输尿管软镜.若输尿管鞘无法插入,可直接在导丝引导下插入输尿管软镜至肾盂.如果软镜仍不能直接插入,则在放置导丝后留置F6双J管,2周后第二次试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4周复查肾输尿管膀胱摄影(KUB)或双肾CT平扫,评估碎石效果.结果 软镜一次进镜成功率96.3%(77/80);3例输尿管硬镜进镜困难且无法直接插入软镜者,均在成功插入导丝后置入F6双J管,2周后再次尝试,均成功进镜.其中78例成功进行钬激光碎石,另2例结石位于下盏憩室内,软镜未找到结石.总的入镜成功率为100% (80/80),钬激光碎石成功率97.5%(78/80),平均手术时间55(30~120) min,结石清除率为87.5%(70/80),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是治疗上尿路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其结石排净率高、并发症低,可以作为体外冲击波碎石失败和经皮肾镜碎石术后残留结石的治疗选择.
作者:徐明曦;张明;张克;姚海军;达骏;董国勤;蔡志康;卢慕峻;王忠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主要手段,TURBT手术目的一是切除肉眼可见的全部肿瘤,即治疗目的;二是对切除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分期和分级,以明确患者术后的后续治疗方案.
作者:许克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1 标准的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标准的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既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重要诊断方法,同时也是主要治疗手段.膀胱肿瘤的确切病理分级、分期都需要借助TURBT后的病理结果获得[1-2].TURBT有两个目的:一是切除肉眼可见的全部肿瘤,二是切除组织进行病理分级和分期.TURBT术应将肿瘤完全切除直至露出正常的膀胱壁肌层.肿瘤切除后,建议进行基底部组织活检,便于病理分期.标准、彻底的TUR是提高患者预后的重要基础[3].小肿瘤体瘤(<1 cm)可以一次性切除全部瘤体,包括基底;>1 cm的肿瘤要分别切除,分别送检,包括基底、周边和瘤体3个部分.
作者:张晓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前,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已被国内外指南所认可,已被推荐应用于有指征的患者.欧洲泌尿外科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EAU)指南推荐的二次电切指征包括:①膀胱肿瘤多发或体积较大;②病理科医生在初次电切标本中未找到肌层组织;③初次TUR病理结果证实为T1或高级别膀胱癌.已有很多研究证实二次电切能够提高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
作者:胡浩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