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低位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1年9月至2014年1月,对15例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并肌腱、骨质、钢板外露者,应用低位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治疗,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4~50岁,平均25岁。修复软组织缺损大面积12 cm ×7 cm,小面积5 cm ×3 cm。结果术后15例皮瓣全部存活,均获3~12个月随访,受区修复后不臃肿,质地柔软,感觉功能部分恢复。随访按 Maryland 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11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86.7%。结论低位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简便,且不牺牲重要血管,术后功能满意,是一种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手术方法。
作者:张峰;王江泽;丁真奇;康两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总结负压封闭引流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皮瓣转位在合并软组织缺损的 Pilon 骨折治疗中的经验。方法外固定架联合有限内固定复位骨折并固定,根据患肢软组织缺损情况,选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外踝上皮瓣及交腿皮瓣联合 VSD 一期或二期修复软组织缺损。软组织缺损面积大小3 cm ×5.5 cm ~7 cm ×17 cm,皮瓣大小5 cm ×7 cm ~8 cm ×9 cm。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4个月,平均16.5个月。28例患者骨折及皮瓣均愈合。骨折无骨髓炎及骨外露发生,已有局部感染者炎症得到很好的控制。2例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远端2 cm ×2 cm 大小面积坏死,经清创后二期植皮创面愈合。结论 VSD 联合皮瓣转位治疗合并软组织缺损的 Pilon 骨折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陈志龙;黄敏章;王永松;刘为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使用带外侧延伸部的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1年7月至2013年9月收治锁骨近端骨折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23~58岁,平均40.1岁。锁骨近端骨折按 Edinburg分型,1A1型2例,1A2型7例,1B1型5例,1B2型2例。患者均使用带外侧延伸部的锁定接骨板治疗并进行随访以评价其疗效。结果15例患者获得随访,1例失访,随访时间0.5~1.4年,平均10个月。15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骨折对位及内固定良好,未见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根据 Rockwood 评分,优10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86.7%。结论运用带外侧延伸部的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近端骨折疗效良好,固定可靠,可以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并发症较少,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杜发会;肖延河;杨慎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引流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武汉市汉阳医院自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常规引流组28例,引流自体血回输组32例,延迟开放引流组20例。各组均采用相同的手术处理,比较各组术后总引流量、异体输血情况、体温和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伤口愈合情况和关节活动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7.566,P =0.001)。引流自体血回输组术后第1、3、7天高体温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3.963,P =0.023;F2=5.472,P =0.006;F3=6.744,P =0.002)。引流自体血回输组的总引流量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23.412,P ﹤0.001)。常规引流组有50%患者术后接受了异体血输注,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41,P =0.038)。在伤口愈合、肢体活动度、肢体肿胀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延迟开放引流能显著减少患者的术后出血,减少输异体血患者例数。与自体引流血回输相比,能降低患者术后发热率。因此具有更大的临床经济效益,值的进一步探讨。
作者:唐光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前侧入路与外侧入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治疗肱骨骨折患者58例,其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20~55岁,平均33.6岁。采用前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36例,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22例,对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桡神经损伤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对比。结果5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5个月(15~24个月)。在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桡神经损伤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侧入路明显优于外侧入路,术中不需游离暴露桡神经,减少桡神经损伤,钢板放置于骨面贴合好,有利于肱骨骨折内固定。
作者:蒋守海;邱东新;朱信飞;胡敬男;李亮;彭树进;董长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治疗胸腰段及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1年2月,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治疗胸腰段及腰椎结核33例。其中男14例,女19例;年龄18~62岁,平均42.5岁。33例中 T12~ L19例,L1~25例, L3~46例,L4~54例,T11~ L14例,T12~ L22例,L1~31例,L2~41例,L1~4 1例。脊髓功能按 Frankel 分级,C 级3例,D 级8例,E 级22例。结果手术时间150~305 min(平均223 min),术中出血510~1420 mL(平均877 mL)。所有患者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无切口感染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59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无发热及腰背痛等临床症状,血沉正常,X 线片无死骨及脓肿。脊髓功能 Frankel C 级3例及 D 级8例均恢复至 E 级。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 Cobb 角平均分别为14.6°及18.2°。结论对胸腰段及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前路结核病灶清除,可有效缩短病程,矫正脊柱畸形,恢复脊柱稳定性,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唐桐生;成翔宇;纪斌;樊海峰;章筛林;石志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单侧椎弓根钉、单枚椎间融合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0月治疗34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2例;年龄26~64岁,平均年龄35.6岁。采用小切口经受累肢体侧椎间孔行髓核摘除、单枚椎间融合器融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应用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腰腿疼痛症状恢复情况和日常生活、劳动能力恢复情况,应用影像学检查评估椎间融合情况。结果34例患者均获得24~36个月随访,平均32个月。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ODI 分别为(80.3±3.4),(10.6±3.1),(9.5±1.1)。腰痛VAS 评分分别为(8.9±0.7)分,(1.1±0.5)分,(1.1±0.3)分。腿痛 VAS 评分分别为(8.8±0.5)分,(1.0±0.2)分,(0.9±0.3)分。患者 ODI、VAS 评分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Suk 等评判椎间融合方法评价术后3个月椎间融合率为50%,术后6个月80%,术后12个月100%。34例患者在术后1个月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术后3~6个月恢复劳动能力。结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小切口单侧 TLIF、单侧椎弓根镙钉、单枚椎间融合器治疗,具有创伤小、术后康复快、治疗费用低等优点。
作者:陈欣志;柴世云;马智林;吴瑛;田再杰;乔国勇;姚章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单侧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手术在治疗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同侧复发病例中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对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同侧同节段复发患者行旁正中经肌间隙入路单侧钉棒固定,经同侧椎间孔单枚 Cage 植入融合术。结果本组手术时间为95~140 min,平均110 min;术中出血150~400 mL,平均320 mL;术后伤口均甲级愈合。对再手术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2~3.6年,平均2.3年。根据 Macnab 疗效评定标准评价再次手术效果,优12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3.8%。结论经肌间隙入路单侧 TLIF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同侧复发,对椎旁肌损伤小、术中及术后出血少、对椎管干扰不明显的优点,术后卧床时间短、恢复快,较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有着明显的优势。
作者:袁智锐;王锋;龙耀武;赵睿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侧卧位和仰卧位两种体位下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均采用闭合复位 PFNA 内固定术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侧卧位组(45例)及仰卧位组(39例),分析比较其手术过程中的指标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侧卧位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但手术透视次数多、透视时间偏长,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患者恢复的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侧卧位下比常规仰卧位下应用 PFNA 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优点,但具有透视难、透视时间长的缺点,两者在术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
作者:黄凤琪;肖小注;邓建龙;王剑敏;李小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改良后侧倒“L”形入路治疗累及后柱内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累及后柱内外侧胫骨平台骨折采用改良后侧倒“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术后即刻、12个月的胫骨平台内翻角(tibial plateau angle,TPA)、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angle,PA),采用 HSS 膝关节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价术后疗效。结果本组均获12~20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术后12个月 HSS 膝关节评分71~93分,平均(81.4±7.2)分,ROM 平均为(120.1±1.3)°。术后即刻与12个月 TPA、PA 度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改良后侧倒“L”形入路可治疗复杂的累及后柱内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尤其适用于后柱外侧骨折需要单独用支撑钢板固定者。
作者:何绍烜;赵刚;赵辉;郭立民;王志华;袁勇;林丰;向东;魏炜;罗文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单一外侧纵行直切口双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4年8月采用单一外侧纵行直切口双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共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32.6岁(22~61岁)。交通事故伤10例,高处坠落伤4例,重物砸伤2例,均为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68个月,平均35个月。骨折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骨折不愈合、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未见骨折再移位或者塌陷。随访参照 Rasmussen 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优10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3.8%。结论单一外侧纵行直切口双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临床上效果显著,对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具有良好改善作用。
作者:张彬;湛梅圣;赵玉玺;沈建强;唐金兵;刘运华;王平;王援;王华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近年来常用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失效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3年12月四川省绵阳市骨科医院收治的284例运用 PFNA 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男130例,女154例;年龄55~90岁,平均74岁。根据 Evans 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标准进行分型,Ⅰ型20例,Ⅱ型30例,Ⅲ型108例,Ⅳ型116例,Ⅴ型10例。研究病例相关信息及连续影像资料,对 PFNA 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失效的原因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本组获随访6~24个月。PFNA 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共失效25例,包括术中因髓腔过于狭窄而改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3例,术中出现股骨骨折改为加长型 PFNA 3例。拉力螺钉切割或穿透股骨头2例,拉力螺钉穿透髋臼1例,拉力螺钉退钉3例,固定钉断裂2例,术中螺钉钉帽断裂1例,主钉断裂1例,骨折不愈合3例,主钉远端骨折2例,髋内翻2例,感染2例。结论骨质严重疏松,术前选择内固定方式不当,骨折复位不良及骨折缺损处理不当,PFNA 术中选择的长度及周径不合适,术中选择拉力螺钉的长度及固定位置不当,术后功能康复锻炼不当及过早负重是导致 PFNA 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失效的重要原因。
作者:尹乾兵;殷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采用经腓骨截骨的后外侧入路来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10年6月至2013年7月,采用经腓骨截骨的后外侧入路,后侧或后侧联合外侧支撑钢板固定的方式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患者共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33~65岁,平均47.8岁。按 AO/ OTA 分型原则进行分型,其中41- B -2.2.4型2例;41- B -3.1.2型9例。结果术后 X 线片示所有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7.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9~13周,平均11.6周,随访过程中未见高度丢失,Rasmussen 放射评分16~18分,平均17.6分。膝关节功能 HSS 评分为86~100分,平均93.8分。结论经腓骨截骨的后外侧入路来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可以清晰暴露后外侧骨折块,方便进行后侧支撑钢板固定,同时可以暴露外侧平台,尤其适用于后外侧骨折合并外侧平台劈裂的病例。
作者:陈宏峰;甄相周;王亮;郭前进;杨彦亭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数字化(3D)打印技术的个性化导航模板设计在胸椎和颈椎手术个性化置钉应用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7月至2014年11月,对7例需要行胸椎、颈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手术的患者术前通过 CT 扫描、Mimics 软件三维重建建立三维仿真模型。并使用 Geomagic 软件设计佳的内固定钉道,然后根据钉道设计导航模板,用3D 打印机打印导航模板,用于手术时辅助置钉;术中辅助植入胸椎、颈椎椎弓根螺钉共24枚,术后 CT 扫描评价螺钉位置,记录有无与螺钉植入的相关并发症。结果通过导航模板辅助植入的24枚椎弓根螺钉,23枚完全在椎弓根内,1枚穿破椎弓根外壁,穿出距离均小于1.2 mm,椎弓根穿破率为4%,植钉准确率为96%,螺钉位置可接受率为100%。无一例出现螺钉植入有关的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3D 打印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胸椎、颈椎椎弓根螺钉植入的植钉准确性高、安全。
作者:宁金沛;吴卫东;覃求;梁柱德;韦武;何恩谋;潘式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调查内蒙古自治区桡骨远端骨折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内蒙古地区3所医院46岁以上534例(582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发生时间、骨折分型和治疗方法进行统计并分析。结果53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男性148例(27.72%),女性386例(72.28%);各年龄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以66~75岁(29.59%)的患者多。摔倒伤(41.76%)明显高于其他致伤原因(P ﹤0.05),且高发时间为秋冬季。Colles 骨折(50.19%)明显高于 Smith 骨折(26.40%)和Barton 骨折(23.41%),AO 分型中以23- A3型(19.29%)多见。保守治疗(378侧,64.95%)远高于手术治疗(204侧,35.05%)(P ﹤0.05),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50.34%)。结论本次调查揭示了内蒙古534例中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应积极预防低能量摔倒伤导致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秋、冬季是预防高峰。
作者:李福军;王小龙;赵建民;张志勇;樊东升;孙韬;张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钛缆钢板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 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3月至2013年6月,9例 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钛缆钢板内固定并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对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股骨近端按 Gruen 方法分7个测量兴趣区,术后3 d 对健侧及患侧股骨近端7个分区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9个月(12~36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无感染、内固定断裂、股骨假体松动或下沉。髋关节 Harris 评分75~92分,平均82分,优良率达77%。假体周围骨折术后3 d 患侧股骨假体周围所有 Gruen 分区骨密度均较健侧骨密度低(P ﹤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钛缆钢板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 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髋关节功能恢复好,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徐小平;刘战立;常山;严小虎;杨红胜;李育刚;曹宗锐;蒙泰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扩大的带蒂足母展肌肌皮瓣修复厚于4 mm 的足跟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收治6例厚度大于4 mm 的肿块型足跟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46~83岁,平均63岁,病程2~10年;足跟原发瘤和卫星灶范围为5 cm ×4 cm ~8 cm ×7 cm,伴破溃;肿瘤厚度:8~45 mm,平均21.1 mm;肿瘤扩大2 cm 切除后缺损范围为9 cm ×8 cm ~13 cm ×12 cm,采用大小为9 cm ×9 cm ~11 cm ×10 cm 的扩大的带蒂足母展肌肌皮瓣移位修复足跟负重部位缺损,供区及足跟内外两侧面非负重区缺损取同侧下腹壁或对侧腹股沟区中厚皮片覆盖修复。结果术后肌皮瓣及供区植皮均成活,创面愈合良好,足部外形及功能满意。2例前足底内侧半感觉丧失,4例保留1~2支较粗足底内侧感觉神经者前足底内侧感觉减退。结论扩大的带蒂足母展肌肌皮瓣适宜修复厚于4 mm 的足部恶性黑色素瘤术中较大缺损,小腿皮肤有移行瘤可能者可选用此肌皮瓣。
作者:彭军;马洪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调查腰腿痛患者腰椎 MRI 椎间盘相邻终板 Modic 改变分布情况,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因腰腿痛在我院行腰椎 MRI 检查的患者,排除肿瘤、感染、退变性侧凸等,入选患者1287例。调查腰椎 MRI 椎间盘相邻终板 Modic 改变在其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椎间盘退变程度、椎间盘节段)中的分布情况。结果1287例腰腿痛患者6435个腰椎间盘中,450例(34.97%)675个椎间盘(10.49%)邻近终板发生Modic 改变,其中Ⅰ型103例(8.0%)116个椎间盘(1.80%)、Ⅱ型313例(24.32%)519个椎间盘(8.01%)、Ⅲ型34例(2.64%)40个椎间盘(0.62%)。男182例(28.09%),女268例(41.94%),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0岁者56例(14.32%),≥40岁者394例(43.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正常椎间盘86个(2.29%),退变椎间盘589个(21.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上腰椎285个(7.38%),下腰椎390个(15.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腰腿痛患者腰椎终板 Modic 改变女性多于男性,40岁及以上多发,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呈正相关,下腰椎多见。
作者:刘加元;魏东;葛行新;曹贞国;佟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腰椎 QCT 值与腰椎融合术后骨融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腰椎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症患者90例,男25例,女65例;年龄44~78岁,平均(64.18±6.61)岁。按照腰椎 QCT 值分为3组:A 组(骨质疏松组,QCT 值﹤80 mg/ cm3)26例,B 组(骨量低下组,80 mg/ cm3≤QCT 值﹤120 mg/ cm3)38例,C 组(正常骨量组, QCT 值≥120 mg/ cm3)26例。三组患者终末的骨融合情况采用腰椎 X 线片和 CT 评估并用 Suk 标准判定,终末疗效采用 Fischgrund 标准评估。结果9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47个月,平均随访(14.93±9.99)个月,三组间的骨融合率、融合时间、终末疗效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腰椎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症的疗效肯定,但骨质疏松和骨量低下可能会导致骨融合率降低,融合时间延长,甚至融合失败。
作者:钟远鸣;苏之盟;苏正义;李兵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改良 TLIF 技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2009年8月至2013年8月,采用改良 TLIF 技术手术治疗27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9例,女8例;年龄34~56岁,平均(44.93±6.29)岁;病变节段:L1~25例,L2~38例,L3~414例。术前、术后分别采用 VAS 法进行评分,测量椎间隙相对高度,评价临床结果。结果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5个月)。术后末次随访 VAS 评分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椎间融合率为100%。无脊髓、神经根损伤,无切口感染,无脊柱感染,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改良 TLIF 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晓辉;刘兰泽;栾媛媛;逯强;项力源;安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利用改良原甲板回植法治疗甲床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间入院甲床损伤患者共68例74指,男42例,女26例;年龄11~68岁,平均40.2岁。其中改良组(34例37指)采用剪除部分原甲板远端后原位贴附、简单固定的改良回植方法治疗;传统组(34例37指)采用修复甲床后油纱覆盖、包扎传统方法治疗。评价两组治疗并发症发生率,新生甲外形采用吕桂欣疗效评价标准评定优良率。结果改良组发生甲床坏死或创面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得到术后随访3~5个月,采用吕桂欣疗效评价标准对新生甲进行评定:改良组37指中优良35指,差2指,优良率94.6%;传统组37指中,优良30指,差7指,优良率81.1%。改良组新生甲外形优良率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方法相比,改良原甲板回植法是修复甲床损伤更为有效的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新生甲外形更优良。
作者:蔺楚;朱涛;李强;孙雪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通过膝关节 CT 检查,测量并比较青少年健康人群股骨滑车近端滑车角的相关数据,为髌骨不稳疾病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于2013年8月至11月招募16~25岁青少年健康志愿者100名(共计200例膝关节),行膝关节 CT 检查,对一般资料、体格检查及 CT 检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00名健康志愿者股骨滑车角值为(148.0±7.9)°,男、女性股骨滑车角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左右侧股骨滑车角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志愿者股骨滑车角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体重指数志愿者股骨滑车角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本研究通过 CT 测量青少年股骨滑车近端滑车角值,初步分析了滑车角的分布特征,为髌骨不稳疾病的诊疗提供了相关依据。
作者:帖小佳;郭洪亮;韩亚军;王志洲;李国华;伊力哈木·托合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由于椎弓根螺钉系统具有良好的三柱固定效果,固定稳定[1],所以椎弓根螺钉被广泛用于治疗创伤性、退行性脊柱病变和脊柱的畸形矫正[2]。起初,这项技术主要应用于腰椎,在胸椎应用不多,因为胸椎椎弓根直径较小,周围毗邻结构较多,所以胸椎椎弓根置钉的技术难度和风险较大[3]。经过脊柱外科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伴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胸椎椎弓根螺钉技术逐渐得到较为广泛的开展。目前国内外学者所采用的置钉方法较多,各有利弊,本文对胸椎椎弓根的解剖特点、螺钉的置钉方法和新进展做一文献综述。
作者:孙志峰;曹晓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经成为治疗髋关节疾病的一种标准方法。一般认为,只要有关节破坏的X 线征象,伴有中到重度持续性关节疼痛或功能障碍,而且通过其他各种非手术治疗也不能得到缓解的疾病,都是进行关节置换的指证[1]。髋关节置换术通常被用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和股骨颈骨折。但近年来其手术指证得到扩大,手术突破了年龄的限制应用到很多高龄患者,应用部位也由髋关节伤病拓展到髋部伤病。本文就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转子间骨折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施敏霞;李永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资料和方法主要介绍研究对象、所用材料、所循方法。包括起止时间、病例的详细情况(性别、年龄分布、部位、侧别、分型、受伤机制等)、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有多少种?比例、开放和闭合、评分或评级等)、影像学资料(X 线、CT、MRI,分别叙述其主要表现、特点、比例等)、疾病、影像学、功能等国际标准分型、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手术方法(新方法)的详细介绍(包括麻醉体位、切口与显露、病变处理及术中监测)、术后处理、康复(包括引流、药物应用、离床与负重、特殊治疗)、研究方法、技术(基础)。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讨论是对研究结果进行阐明、推理和评价,因文而异,写法较自由。但要注意以下问题:a)总结主要的研究结果,解释研究结果;b)当前研究与以往的相关研究进行比较,阐明本研究对以往的研究是支持还是反对,理由何在;c)研究结果推导新观点、新假设;d)提出今后的探索方向。如果介绍的是一种新的手术方法,需要阐述新手术的优点,与传统手术的比较;手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术中的要点及注意事项;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讨论字数不宜过多,一般在2000字左右;问题不宜太散,有3~4个即可;注意要内容条理,结构清晰,语言精炼。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腘绳肌损伤是临床常见损伤之一,多见于运动性损伤,其损伤机制多为腘绳肌在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直位强烈收缩而造成,但股二头肌长头近端从坐骨结节近端起点完全撕脱损伤临床上并不常见,经常存在误诊、漏诊,早期多给予保守治疗,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近收治1例典型的股二头肌长头近端止点完全撕脱并血肿形成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郜顺兴;赵秀泉;杜志国;任玉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结果部分是论文的核心,要交待明确,包括随访情况(随访的时间、方法、内容)、临床改善情况(主要症状、主要体征,与术前对比)、影像学改善情况(主要表现和特点,与术前对比)、功能的改善情况,手术并发症及处理转归(全身、切口、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内固定疲劳、术中出现的意外及处理),不同随访时间的临床效果等。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单侧钉棒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与可行性。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对21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单侧显露、减压、同侧单节段钉棒固定,同时联合椎间融合实施手术,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35~63岁,平均43岁。既往有慢性腰痛史11例,有明确外伤史9例,不明原因1例。其中 L3~410例,L2~36例,L1~25例。结果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年,平均1.2年。21例均获得椎间骨性融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腰腿痛治疗评分,优18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5.2%。结论单侧钉棒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降低了医疗费用,减少了手术创伤,临床应用可行。
作者:贺文;唐荣勇;李振;肖国保;张乾坤;黄绿荣;李奕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周期性动态压缩刺激对体外海藻酸钠立体培养关节软骨细胞基质合成代谢的影响。方法取2月龄新西兰白兔10只,酶解消化获取膝关节全层软骨细胞,以海藻酸钠凝胶立体培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行静态培养,未施加任何压力;实验组利用 Flexcell -5000力学加载系统对体外培养软骨细胞进行周期性压缩应力加载,1 h/ d。于加载第7、14、21天留取软骨细胞,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联反应对软骨细胞蛋白聚糖( aggrecan, AGG)、Ⅱ型胶原、Ⅹ型胶原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3,MMP -13)mRNA 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实验组在第7天 AGG 及Ⅱ型胶原 mRNA 的表达明显增高(P ﹤0.05),随加载时间延长,其表达量逐渐下降,在第14、21天两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同时,实验组在第7天时,Ⅹ型胶原及 MMP -13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第14天,实验组Ⅹ型胶原及 MMP -13 mRNA 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 ﹤0.05)。结论立体培养软骨细胞在生理力学刺激7 d 时可明显促进其基质合成能力,但随刺激时间的延长,其基质合成能力逐渐减弱,软骨细胞趋于肥大分化。
作者:段王平;苑伟;孙振伟;李琦;赵昱;卫小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请作者在投稿和修稿时,按实用骨科杂志对图、表的格式要求进行处理。图表以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号。每幅图或表均应注明序号并冠以图(表)题,注释资料应置于图(表)下方,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表”采用三横线法(顶线、表头线、底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线条图应墨绘在硫酸纸或白纸上,规格:高×宽=10 cm ×14 cm。照片图要求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X 线图缩放比例要一致,左右不能拍反,肢体照片需包括一端关节。图中需标注的符号、说明等不要直接写在图片上,应另附纸说明。图片背面应贴标签,说明图号、上下方向和作者姓名。大体标本图片应在图内标有尺度,病理照片应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由骨外固定专家夏和桃教授主编的、国内知名专家共同编写的《实用骨外固定学》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以新颖的编写方式,系统介绍骨外固定的新理论、新概念、应用技术和临床医生所关注的问题。第一篇:绪论,介绍骨科再生控制学概念,应用力学、应用解剖与钢针布局,外固定器应用技术以及并发症分类及防治等内容。临床的应用是本书的重中之重;第二篇:重点介绍骨外固定在创伤骨科的应用,如骨折复位固定的一般原则,四肢骨折和骨盆骨折的应用原则;第三篇:介绍了无菌性骨不连、感染性骨不连、长骨的骨缺损和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等疑难骨病的治疗原则与进展;第四篇:介绍了骨外固定畸形矫正的原理及 CORA 原则,以及上下肢畸形矫治,治疗髋关节病的新概念;第五篇:介绍了肢体短缩畸形概念,分类与矫治原则,以及临床应用技术和人们关注的问题。以骨科再生控制为思维主线的无创意识、个性化原则、同期治疗、治用并举和自然康复等治疗原则和理念,也是内容之一。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由骨科知名专家科毛宾尧教授主编的《髋关节外科学》(第2版)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由我国24位著名骨科专家联袂执笔,全面介绍了国内外髋关节外科的新成果、新认识、新疗效和新取向。全书分九篇三十四章,首篇为髋关节外科学基础理论和技术,介绍了世界髋关节外科的发展现状,借助胚胎学、解剖学、生物力学、影像学和数字技术、髋部疼痛与切口和选择等均有详尽介绍;第二、三篇对髋部各种创伤、髋部畸形和骨缺血坏死等,进行全面重点阐述,以使读者诊治时能依图索骥,进行规范操作;第四、五篇对髋部感染性疾患、强直性脊柱炎髋强直和一些常见及少见、甚至罕见的髋关节炎、滑膜炎进行分析;第六、七篇将肌瘫痪性髋病和其他诸多软组织病进行全面阐述;第八篇介绍髋部良恶性肿瘤,作者按国际新分类法逐一进行剖析,并提出诊治方向、方法和预后。后是髋部人工关节、髋强直经典的置换和截骨方法等常用手术;篇末还介绍了多种实用的髋部疗效评价方法。全书附有索引,使读者不必再为检索其他参考书而烦恼。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关节腔内加压注水及短期引流管的夹闭与引流管持续引流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以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8位老龄患者为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术后24 h 引流总量、术后当天与术后第2天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并发症、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等指标。该实验均采用 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两组间采用 t 检验,百分率采用χ2检验,差异水平设定为0.05。结果研究对比发现,TKA 术后加压注水组24 h 平均引流量为(312.4±197.37)mL,持续引流组24 h 引流量为(572.29±260.07)mL,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TKA 术后加压注水组平均输血量为(221.7±152.42)mL,持续引流组为(485.71±321.32)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加压注水组输血率为36.54%,低于持续引流组(67.3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TKA 术后加压注水组平均总失血量为(554.11±260.5)mL,持续引流组为(817.07±326.74)mL,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关节腔加压注水结合短期引流管夹闭与持续引流组相比可以显著减少术后引流量,并减少输血率和输血量,止血效果明显,且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可靠。
作者:尚晓强;郑连杰;杨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改良 AO 张力带固定髌骨骨折,钢丝直径、固定方式对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截取无病变新鲜冰冻膝关节标本8个,将髌骨横行截断,建立髌骨横行骨折标准创伤模型,以三种直径钢丝、四种不同张力带固定方式固定,通过测试比较固定后骨折间的大压力及屈伸活动前、后骨折间的位移。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髌骨骨折多种张力带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点。结果直径1.2 mm 的钢丝固定后骨折间大初始压力更大,直径1.0 mm的钢丝固定疲劳试验后骨折间位移更小。双组平行钢丝张力带固定比单组钢丝张力带固定骨折间大压力更大,位移更小,而单组单节张力带钢丝固定大压力小,位移大。结论 AO 改良克氏针钢丝张力带是固定髌骨横行骨折的有效方法,能满足骨折术后的早期功能锻炼。此外,通过调整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形状方式及固定钢丝的直径能增强其固定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优点。
作者:熊中伟;赵文;申庆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病理学、影像学改变的形态多样性特征,以提高脊柱结核诊断的符合率。方法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对其病理学变化和 MRI、CT、X 线影像学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影像学改变主要有骨质破坏、椎体水肿和椎间盘破坏、结核肉芽肿、椎旁脓肿、死骨,未液化干酪坏死,新骨增生及钙化,全部病例都有其中四种以上影像学改变。病理学改变主要有急、慢性炎性细胞渗出、纤维组织增生、干酪样坏死、结核结节、肉芽组织炎、骨细胞变性、坏死、郎汉氏巨细胞及钙化,97.6%病例可见其四种以上病理变化,病理和影像学表现为形态多样性。结论脊柱结核病理的形态多样性决定了影像学的形态多样性,病理、影像学的形态多样性特征是脊柱结核的重要特征,对脊柱结核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海青;段洪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