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引流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恢复的影响

唐光平

关键词:引流术, 膝关节, 置换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引流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武汉市汉阳医院自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常规引流组28例,引流自体血回输组32例,延迟开放引流组20例。各组均采用相同的手术处理,比较各组术后总引流量、异体输血情况、体温和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伤口愈合情况和关节活动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7.566,P =0.001)。引流自体血回输组术后第1、3、7天高体温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3.963,P =0.023;F2=5.472,P =0.006;F3=6.744,P =0.002)。引流自体血回输组的总引流量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23.412,P ﹤0.001)。常规引流组有50%患者术后接受了异体血输注,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41,P =0.038)。在伤口愈合、肢体活动度、肢体肿胀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延迟开放引流能显著减少患者的术后出血,减少输异体血患者例数。与自体引流血回输相比,能降低患者术后发热率。因此具有更大的临床经济效益,值的进一步探讨。
实用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低位旋转点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低位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1年9月至2014年1月,对15例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并肌腱、骨质、钢板外露者,应用低位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治疗,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4~50岁,平均25岁。修复软组织缺损大面积12 cm ×7 cm,小面积5 cm ×3 cm。结果术后15例皮瓣全部存活,均获3~12个月随访,受区修复后不臃肿,质地柔软,感觉功能部分恢复。随访按 Maryland 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11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86.7%。结论低位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简便,且不牺牲重要血管,术后功能满意,是一种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手术方法。

    作者:张峰;王江泽;丁真奇;康两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实用骨科杂志关于开通网上支付宝付款的通知

    作者: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实用骨外固定学》出版

    由骨外固定专家夏和桃教授主编的、国内知名专家共同编写的《实用骨外固定学》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以新颖的编写方式,系统介绍骨外固定的新理论、新概念、应用技术和临床医生所关注的问题。第一篇:绪论,介绍骨科再生控制学概念,应用力学、应用解剖与钢针布局,外固定器应用技术以及并发症分类及防治等内容。临床的应用是本书的重中之重;第二篇:重点介绍骨外固定在创伤骨科的应用,如骨折复位固定的一般原则,四肢骨折和骨盆骨折的应用原则;第三篇:介绍了无菌性骨不连、感染性骨不连、长骨的骨缺损和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等疑难骨病的治疗原则与进展;第四篇:介绍了骨外固定畸形矫正的原理及 CORA 原则,以及上下肢畸形矫治,治疗髋关节病的新概念;第五篇:介绍了肢体短缩畸形概念,分类与矫治原则,以及临床应用技术和人们关注的问题。以骨科再生控制为思维主线的无创意识、个性化原则、同期治疗、治用并举和自然康复等治疗原则和理念,也是内容之一。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胸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由于椎弓根螺钉系统具有良好的三柱固定效果,固定稳定[1],所以椎弓根螺钉被广泛用于治疗创伤性、退行性脊柱病变和脊柱的畸形矫正[2]。起初,这项技术主要应用于腰椎,在胸椎应用不多,因为胸椎椎弓根直径较小,周围毗邻结构较多,所以胸椎椎弓根置钉的技术难度和风险较大[3]。经过脊柱外科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伴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胸椎椎弓根螺钉技术逐渐得到较为广泛的开展。目前国内外学者所采用的置钉方法较多,各有利弊,本文对胸椎椎弓根的解剖特点、螺钉的置钉方法和新进展做一文献综述。

    作者:孙志峰;曹晓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髌骨骨折多种张力带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比较

    目的:探讨改良 AO 张力带固定髌骨骨折,钢丝直径、固定方式对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截取无病变新鲜冰冻膝关节标本8个,将髌骨横行截断,建立髌骨横行骨折标准创伤模型,以三种直径钢丝、四种不同张力带固定方式固定,通过测试比较固定后骨折间的大压力及屈伸活动前、后骨折间的位移。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髌骨骨折多种张力带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点。结果直径1.2 mm 的钢丝固定后骨折间大初始压力更大,直径1.0 mm的钢丝固定疲劳试验后骨折间位移更小。双组平行钢丝张力带固定比单组钢丝张力带固定骨折间大压力更大,位移更小,而单组单节张力带钢丝固定大压力小,位移大。结论 AO 改良克氏针钢丝张力带是固定髌骨横行骨折的有效方法,能满足骨折术后的早期功能锻炼。此外,通过调整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形状方式及固定钢丝的直径能增强其固定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优点。

    作者:熊中伟;赵文;申庆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PFNA 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失效的原因浅析

    目的:探讨近年来常用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失效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3年12月四川省绵阳市骨科医院收治的284例运用 PFNA 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男130例,女154例;年龄55~90岁,平均74岁。根据 Evans 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标准进行分型,Ⅰ型20例,Ⅱ型30例,Ⅲ型108例,Ⅳ型116例,Ⅴ型10例。研究病例相关信息及连续影像资料,对 PFNA 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失效的原因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本组获随访6~24个月。PFNA 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共失效25例,包括术中因髓腔过于狭窄而改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3例,术中出现股骨骨折改为加长型 PFNA 3例。拉力螺钉切割或穿透股骨头2例,拉力螺钉穿透髋臼1例,拉力螺钉退钉3例,固定钉断裂2例,术中螺钉钉帽断裂1例,主钉断裂1例,骨折不愈合3例,主钉远端骨折2例,髋内翻2例,感染2例。结论骨质严重疏松,术前选择内固定方式不当,骨折复位不良及骨折缺损处理不当,PFNA 术中选择的长度及周径不合适,术中选择拉力螺钉的长度及固定位置不当,术后功能康复锻炼不当及过早负重是导致 PFNA 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失效的重要原因。

    作者:尹乾兵;殷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髋关节外科学》(第2版)出版

    由骨科知名专家科毛宾尧教授主编的《髋关节外科学》(第2版)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由我国24位著名骨科专家联袂执笔,全面介绍了国内外髋关节外科的新成果、新认识、新疗效和新取向。全书分九篇三十四章,首篇为髋关节外科学基础理论和技术,介绍了世界髋关节外科的发展现状,借助胚胎学、解剖学、生物力学、影像学和数字技术、髋部疼痛与切口和选择等均有详尽介绍;第二、三篇对髋部各种创伤、髋部畸形和骨缺血坏死等,进行全面重点阐述,以使读者诊治时能依图索骥,进行规范操作;第四、五篇对髋部感染性疾患、强直性脊柱炎髋强直和一些常见及少见、甚至罕见的髋关节炎、滑膜炎进行分析;第六、七篇将肌瘫痪性髋病和其他诸多软组织病进行全面阐述;第八篇介绍髋部良恶性肿瘤,作者按国际新分类法逐一进行剖析,并提出诊治方向、方法和预后。后是髋部人工关节、髋强直经典的置换和截骨方法等常用手术;篇末还介绍了多种实用的髋部疗效评价方法。全书附有索引,使读者不必再为检索其他参考书而烦恼。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扩大的带蒂足母展肌肌皮瓣修复恶性黑色素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

    目的:评价扩大的带蒂足母展肌肌皮瓣修复厚于4 mm 的足跟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收治6例厚度大于4 mm 的肿块型足跟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46~83岁,平均63岁,病程2~10年;足跟原发瘤和卫星灶范围为5 cm ×4 cm ~8 cm ×7 cm,伴破溃;肿瘤厚度:8~45 mm,平均21.1 mm;肿瘤扩大2 cm 切除后缺损范围为9 cm ×8 cm ~13 cm ×12 cm,采用大小为9 cm ×9 cm ~11 cm ×10 cm 的扩大的带蒂足母展肌肌皮瓣移位修复足跟负重部位缺损,供区及足跟内外两侧面非负重区缺损取同侧下腹壁或对侧腹股沟区中厚皮片覆盖修复。结果术后肌皮瓣及供区植皮均成活,创面愈合良好,足部外形及功能满意。2例前足底内侧半感觉丧失,4例保留1~2支较粗足底内侧感觉神经者前足底内侧感觉减退。结论扩大的带蒂足母展肌肌皮瓣适宜修复厚于4 mm 的足部恶性黑色素瘤术中较大缺损,小腿皮肤有移行瘤可能者可选用此肌皮瓣。

    作者:彭军;马洪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外侧纵切口双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

    目的:探讨单一外侧纵行直切口双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4年8月采用单一外侧纵行直切口双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共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32.6岁(22~61岁)。交通事故伤10例,高处坠落伤4例,重物砸伤2例,均为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68个月,平均35个月。骨折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骨折不愈合、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未见骨折再移位或者塌陷。随访参照 Rasmussen 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优10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3.8%。结论单一外侧纵行直切口双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临床上效果显著,对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具有良好改善作用。

    作者:张彬;湛梅圣;赵玉玺;沈建强;唐金兵;刘运华;王平;王援;王华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单侧椎弓根螺钉单侧 TLIF 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单侧椎弓根钉、单枚椎间融合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0月治疗34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2例;年龄26~64岁,平均年龄35.6岁。采用小切口经受累肢体侧椎间孔行髓核摘除、单枚椎间融合器融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应用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腰腿疼痛症状恢复情况和日常生活、劳动能力恢复情况,应用影像学检查评估椎间融合情况。结果34例患者均获得24~36个月随访,平均32个月。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ODI 分别为(80.3±3.4),(10.6±3.1),(9.5±1.1)。腰痛VAS 评分分别为(8.9±0.7)分,(1.1±0.5)分,(1.1±0.3)分。腿痛 VAS 评分分别为(8.8±0.5)分,(1.0±0.2)分,(0.9±0.3)分。患者 ODI、VAS 评分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Suk 等评判椎间融合方法评价术后3个月椎间融合率为50%,术后6个月80%,术后12个月100%。34例患者在术后1个月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术后3~6个月恢复劳动能力。结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小切口单侧 TLIF、单侧椎弓根镙钉、单枚椎间融合器治疗,具有创伤小、术后康复快、治疗费用低等优点。

    作者:陈欣志;柴世云;马智林;吴瑛;田再杰;乔国勇;姚章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脊柱结核病理及影像学形态多样性特征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病理学、影像学改变的形态多样性特征,以提高脊柱结核诊断的符合率。方法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对其病理学变化和 MRI、CT、X 线影像学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影像学改变主要有骨质破坏、椎体水肿和椎间盘破坏、结核肉芽肿、椎旁脓肿、死骨,未液化干酪坏死,新骨增生及钙化,全部病例都有其中四种以上影像学改变。病理学改变主要有急、慢性炎性细胞渗出、纤维组织增生、干酪样坏死、结核结节、肉芽组织炎、骨细胞变性、坏死、郎汉氏巨细胞及钙化,97.6%病例可见其四种以上病理变化,病理和影像学表现为形态多样性。结论脊柱结核病理的形态多样性决定了影像学的形态多样性,病理、影像学的形态多样性特征是脊柱结核的重要特征,对脊柱结核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海青;段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怎样写好结果?

    结果部分是论文的核心,要交待明确,包括随访情况(随访的时间、方法、内容)、临床改善情况(主要症状、主要体征,与术前对比)、影像学改善情况(主要表现和特点,与术前对比)、功能的改善情况,手术并发症及处理转归(全身、切口、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内固定疲劳、术中出现的意外及处理),不同随访时间的临床效果等。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青少年股骨滑车角的 CT 测量与分析

    目的:通过膝关节 CT 检查,测量并比较青少年健康人群股骨滑车近端滑车角的相关数据,为髌骨不稳疾病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于2013年8月至11月招募16~25岁青少年健康志愿者100名(共计200例膝关节),行膝关节 CT 检查,对一般资料、体格检查及 CT 检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00名健康志愿者股骨滑车角值为(148.0±7.9)°,男、女性股骨滑车角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左右侧股骨滑车角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志愿者股骨滑车角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体重指数志愿者股骨滑车角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本研究通过 CT 测量青少年股骨滑车近端滑车角值,初步分析了滑车角的分布特征,为髌骨不稳疾病的诊疗提供了相关依据。

    作者:帖小佳;郭洪亮;韩亚军;王志洲;李国华;伊力哈木·托合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股二头肌长头近端止点完全撕脱并血肿形成1例分析

    腘绳肌损伤是临床常见损伤之一,多见于运动性损伤,其损伤机制多为腘绳肌在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直位强烈收缩而造成,但股二头肌长头近端从坐骨结节近端起点完全撕脱损伤临床上并不常见,经常存在误诊、漏诊,早期多给予保守治疗,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近收治1例典型的股二头肌长头近端止点完全撕脱并血肿形成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郜顺兴;赵秀泉;杜志国;任玉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锁定接骨板治疗锁骨近端骨折

    目的:评价使用带外侧延伸部的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1年7月至2013年9月收治锁骨近端骨折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23~58岁,平均40.1岁。锁骨近端骨折按 Edinburg分型,1A1型2例,1A2型7例,1B1型5例,1B2型2例。患者均使用带外侧延伸部的锁定接骨板治疗并进行随访以评价其疗效。结果15例患者获得随访,1例失访,随访时间0.5~1.4年,平均10个月。15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骨折对位及内固定良好,未见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根据 Rockwood 评分,优10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86.7%。结论运用带外侧延伸部的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近端骨折疗效良好,固定可靠,可以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并发症较少,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杜发会;肖延河;杨慎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怎样写好摘要?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经腓骨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

    目的:探讨采用经腓骨截骨的后外侧入路来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10年6月至2013年7月,采用经腓骨截骨的后外侧入路,后侧或后侧联合外侧支撑钢板固定的方式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患者共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33~65岁,平均47.8岁。按 AO/ OTA 分型原则进行分型,其中41- B -2.2.4型2例;41- B -3.1.2型9例。结果术后 X 线片示所有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7.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9~13周,平均11.6周,随访过程中未见高度丢失,Rasmussen 放射评分16~18分,平均17.6分。膝关节功能 HSS 评分为86~100分,平均93.8分。结论经腓骨截骨的后外侧入路来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可以清晰暴露后外侧骨折块,方便进行后侧支撑钢板固定,同时可以暴露外侧平台,尤其适用于后外侧骨折合并外侧平台劈裂的病例。

    作者:陈宏峰;甄相周;王亮;郭前进;杨彦亭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本刊关于参考文献的撰写要求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加压注水结合短期引流管夹闭对 TKA 失血量的影响

    目的: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关节腔内加压注水及短期引流管的夹闭与引流管持续引流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以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8位老龄患者为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术后24 h 引流总量、术后当天与术后第2天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并发症、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等指标。该实验均采用 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两组间采用 t 检验,百分率采用χ2检验,差异水平设定为0.05。结果研究对比发现,TKA 术后加压注水组24 h 平均引流量为(312.4±197.37)mL,持续引流组24 h 引流量为(572.29±260.07)mL,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TKA 术后加压注水组平均输血量为(221.7±152.42)mL,持续引流组为(485.71±321.32)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加压注水组输血率为36.54%,低于持续引流组(67.3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TKA 术后加压注水组平均总失血量为(554.11±260.5)mL,持续引流组为(817.07±326.74)mL,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关节腔加压注水结合短期引流管夹闭与持续引流组相比可以显著减少术后引流量,并减少输血率和输血量,止血效果明显,且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可靠。

    作者:尚晓强;郑连杰;杨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进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经成为治疗髋关节疾病的一种标准方法。一般认为,只要有关节破坏的X 线征象,伴有中到重度持续性关节疼痛或功能障碍,而且通过其他各种非手术治疗也不能得到缓解的疾病,都是进行关节置换的指证[1]。髋关节置换术通常被用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和股骨颈骨折。但近年来其手术指证得到扩大,手术突破了年龄的限制应用到很多高龄患者,应用部位也由髋关节伤病拓展到髋部伤病。本文就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转子间骨折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施敏霞;李永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实用骨科杂志

实用骨科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