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药物评价研究杂志

药物评价研究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天津市科技厅
  • 主办单位:天津药物研究院 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1674-6376
  • 国内刊号:12-1409/R
  • 影响因子:1.19
  • 创刊:1978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药物评价研究杂志   2017年9期文献
  • 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探讨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西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312例脑卒中后抑郁/焦虑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及康复训练、心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盐酸帕罗西汀治疗,每次1片,每日清晨服1次.所有患者治疗2个月.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患者治疗前后的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评分、焦虑量表(HAMA)评分,血浆P物质(SP)、神经肽Y(NPY)、皮质醇(Cor)含量及副作用量表(TESS)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D、HAMA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0.26%和87.82%,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SP、Cor均明显下降,NPY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部分患者出现了厌食、恶心、头晕、失眠等反应,但均可耐受,观察组的TES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能够有效降低抑郁、焦虑症状,改善神经肽和皮质醇水平,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芳;蔺雪梅;史亚玲;刘国正;职瑾;吴松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烷对小儿眼科手术术后镇静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烷对小儿眼科手术术后镇静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8月在安康市中医医院进行眼科手术的患儿2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A组患儿接受七氟烷联合生理盐水术后镇静,B组患儿接受七氟烷联合右美托咪定术后镇静,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情况以及术后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以及PAED躁动评分,记录两组患儿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差异不显著,B组患儿术后清醒较A组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儿术后拔管质量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术后使用镇痛剂的患儿明显较A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及T3时刻,B组患儿的VAS评分显著小于A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及T2时B组患儿的Ramsay评分显著高于A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忠儿PAED评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儿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术后躁动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患儿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烷用于小儿眼科手术术后镇静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好,可以显著缓解患儿苏醒期的躁动程度,降低患儿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华铂;谢力;陈治富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进行诊治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观察组采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指标:天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TBIL);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肝纤维化指标: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并进行上腹部CT平扫,计算肝/脾CT比值.结果 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1.4% (53/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4% (42/58) (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的AST、ALT、γ-GT、TBIL、TC、TG水平均明显降低,肝/脾CT比值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LN、PCⅢ、Ⅳ-C和H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可以明显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降低血脂.

    作者:范红侠;吕良山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氯吡格雷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后YKL-40、NF-κB的影响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后对YKL-40、NF-κB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8月-2016年12月在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手术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围术期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氯吡格雷治疗,服用3~5 d后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持续治疗1个月后评价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7d后的血小板聚集情况;治疗1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分别检测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几丁质酶-3样蛋白-1 (YKL-40)以及转录因子-κB (NF-κB)含量水平,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7d后,观察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YKL-40以及NF-κB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消化道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发生心肌梗死、心绞痛、死亡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虽然低于对照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用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的抗血小板治疗,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控制患者体内炎症反应,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静;陈嘉龙;燕成英;白明;祁蕙燕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司维拉姆治疗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

    目的 分析司维拉姆治疗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2013年6月-2016年8月间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肾衰竭的高磷酸血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醋酸钙口服,初始剂量1片/次,3次/d;观察组给予碳酸司维拉姆口服,初始剂量1片/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治疗期间每2周根据血磷水平调整剂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磷、血钙、钙磷乘积、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等有效性指标和临床疗效及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结束后,两组的血磷、钙磷乘积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IL-6、TNF-α以及观察组的hs-CRP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P<0.05);且观察组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碳酸司维拉姆治疗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安全可靠.

    作者:宋明爱;闫灵芝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评价

    目的 评价丹参川芎嗪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安徽省中医院诊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6mg/次,3次/d;治疗组静脉滴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mL/次加入0.9% NaCl 250 mL,1次/d,均用药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等的改善程度;检测治疗前后血黏度、纤维蛋白原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的7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黏度和血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较好,可以改善脑后循环血液供应,值得推广.

    作者:许珍晶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注射用瑞替普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

    目的 研究注射用瑞替普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于湖北监利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0例,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A、B、C组,A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B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C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瑞替普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疗效相关指标,包括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 (cTn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氧化应激相关酶,包括超氧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物酶(GSH-Px);不良反应,包括出血、再梗死、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结果 C组患者首次治疗后2、6、12h血管再通率较A、B组显著提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相关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C组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A、B组,差异显著(P<0.05).B、C组患者治疗后,SOD及GSH-Px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B、C组间无明显差异.C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少于A、B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注射用瑞替普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能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血管再通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马国华;宋心愿;谢松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脂质体多柔比星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目的 评价脂质体多柔比星(脂质体阿霉素)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脂质体多柔比星治疗恶性肿瘤的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17年1月.采用RevMan 5.3软件对各效应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23篇RCT文献,计5 546名恶性肿瘤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后临床疗效I2=63%、OR=1.14[1.02,1.27],P=0.002;两组化疗后心脏毒性不良事件I2=0%,OR=0.18[0.10,0.33],P<0.000 01;脱发不良事件I2=77%,OR=0.24[0.17,0.35],P<0.000 01;神经毒性不良事件I2=46%,OR=0.65[0.42,0.99],P=0.05.结论 脂质体多柔比星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优于其他化疗方案,且毒副作用低,尤其在改善心脏毒性、脱发等不良事件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化疗方案.

    作者:郭仪;刘玉波;陈兵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阿托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肺功能及右心室重塑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肺功能和右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 将宝鸡市中心医院自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基础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伐他汀进行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检测患者肺功能、右心室重塑功能及炎症因子相关指标,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4.34%,对照组为79.2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治疗后研究组患者FVC和FEV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ID)、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三尖瓣大反流速度(TRVmax)、右室射血分数(RVEF)均升高,舒张末期右心室内径(RVAD)降低,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指标LVID、LVPW、TRVmax、RVEF高于对照组,RVAD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内皮素(ET)和白细胞介素(IL-6)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RP、ET、IL-6水平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伐他汀有效改善COPD联合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肺功能及右心室重塑的影响,临床效果显著,可推广使用.

    作者:毛陇军;李英;强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盐酸米诺环素联合甲硝唑或替硝唑治疗慢性牙周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目的 比较盐酸米诺环素联合甲硝唑或替硝唑治疗慢性牙周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于西安市第九医院进行治疗的慢性牙周炎患者2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联合甲硝唑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联合替硝唑治疗,疗程均为4周.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牙周各项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牙周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46%,对照组为14.62%,两组差异不显著.观察组复发率为1.54%,对照组为6.92%,两组差异不显著.结论 盐酸米诺环素联合替硝唑治疗慢性牙周炎疗效高于盐酸米诺环素联合甲硝唑治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莉;林彤;冯颖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盐酸右美托咪定对ICU患者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对ICU患者气管插管应激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解放军昆明总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ICU病房收治的危重症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两组均于气管插管前进行桡动脉穿刺,并建立静脉通道,观察组静脉泵注盐酸右美托咪定0.5 μg/kg,持续10 min,对照组静脉泵注等量生理盐水,随后两组均静脉滴注适量顺-阿曲库铵和丙泊酚.观察两组麻醉用药剂量;检测两组插管前(T1)、插管后(T2)、插管后3 min (T3)及插管后5min (T4)时刻患者动脉压(MAP)、心率(HR)、血浆皮质酮水平的变化.结果 两组丙泊酚、顺-阿曲库铵麻醉用药剂量比较差异不显著;观察组T3、T4时刻MAP、HR、血浆皮质酮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ICU患者气管插管中应用盐酸右美托咪定可维持血浆皮质醇水平、血流动力学稳定.

    作者:刘军;罗积慎;殷辉;边革元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小剂量甲泼尼龙对脓毒血症患者的疗效和免疫细胞的影响

    目的 分析小剂量甲泼尼龙对脓毒血症患者疗效及对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到普陀区利群医院诊治的脓毒血症患者共72例,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配合小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均连续治疗7d,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和治疗前后免疫细胞、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生存率为80.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未表现出明显差异.治疗前两组患者免疫细胞水平未表现出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4+/CD8+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1(IL-1)等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甲泼尼龙用于脓毒血症患者疗效确切,能够有效调节T淋巴细胞和炎症因子水平,降低机体免疫反应,提高生存率,推荐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肖烽;党宗彦;万万;何再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质量控制要点的探讨

    与普通干扰素相比,聚乙二醇干扰素具有半衰期长、给药次数少、血药浓度波动低等优势,上市产品日益增多.与普通干扰素结构上的差异决定了聚乙二醇干扰素具有独特的理化、生物学特性以及生产工艺,也决定了聚乙二醇干扰素质量控制的特殊性.重点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质量控制中的主要难点,包括修饰度、修饰位点、相对分子质量等,为该品种的研发、生产及监管提供参考.

    作者:裴德宁;郭莹;饶春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影响药物毒性神经病理学评价质量的主要因素

    神经毒性是许多药物或化合物常见的毒副作用.在新药研发早期要进行神经毒性筛选.对于可能通过血脑屏障影响神经系统的小分子药物或疫苗类的生物制品在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要进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神经毒性评价.毒性病理学或神经病理学评价是临床前药物神经毒性评价的金标准.针对影响药物毒性神经病理学评价质量的几个主要因素,包括神经病理学评价的一般策略、佳的评价时机、特殊的神经组织屏障系统、神经组织病理制片中的取材方法以及人工假象对神经病理学诊断的干扰,进行详细的解析,以期为我国神经毒性评价指导原则的制定和药物非临床神经毒性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屈哲;林志;吕建军;霍桂桃;杨艳伟;张頔;张硕;霍艳;耿兴超;王雪;李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简析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对药品研发的影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于2016年调整了化学药品注册分类.分析化学药品新旧注册分类中的新药、仿制药概念、内涵以及技术标准的变化.与2007年版法规相比,新法规对新药和仿制药的定义均发生了明显变化,新药的范围缩小,要求更为严格和准确,仿制药的适用范围扩大,在技术标准方面达到国际要求.药品注册制度改革对医药研发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国内医药市场重新洗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加快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

    作者:光海红;焦佳媛;柴宝山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木香茎叶提取物成分类别的初步检识及其对小鼠肠推进和胃排空的影响

    目的 对木香茎叶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初步检识,研究其对小鼠肠推进和胃排空的影响.方法 制备木香茎叶水、乙醇、乙醚提取物,化学反应检识木香茎叶化学成分;以小鼠为研究对象,新斯的明和阿托品诱导小鼠胃肠亢进和抑制状态,ig给予0.5 g/kg木香茎叶水提物、醇提物,用改良的酚红法测定其对胃肠正常、亢进、抑制状态小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的影响.结果 木香茎叶醇提物、水提物均能够显著提高正常小鼠小肠酚红推进率(P<0.05、0.01),显著降低新斯的明所致胃肠亢进状态下的小鼠小肠酚红推进率(P<0.05),且醇提物的作用较强;两提取物使阿托品所致抑制状态下小鼠小肠推进率进一步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两提取物之间无明显差异;两种提取物对三种状态下的胃排空都发挥显著抑制作用(P<0.05、0.01).化学成分检识表明,木香茎叶中含蛋白、糖、挥发油、黄酮、内酯、皂苷、生物碱和鞣质等多种成分,但何种成分与小肠推进和胃排空有关尚不确定.结论 木香茎叶提取物对正常小鼠的小肠推进功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新斯的明所致小肠推进亢进有抑制作用,对阿托品所致小肠推进抑制有加剧作用,其对肠道的促进作用可能与M胆碱受体有关;对正常和亢进小鼠的胃排空有抑制作用,对阿托品所致胃排空抑制有加剧作用.

    作者:苟杰;胥潇;李木瑶;袁吕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美洛昔康咀嚼片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目的 研究美洛昔康咀嚼片在比格犬体内的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 12只健康成年比格犬随机分为2组,采用双周期交叉实验设计,分别口服测试片剂和参比片剂2 mg,用RP-HPLC方法测定血浆中美洛昔康的浓度,应用3P97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进行两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 测试片剂和参比片剂的AUC0~96 h分别为(2.85±0.64)和(2.79±0.48) μg/mL·h,Tmax分别为(4.33±0.65)和(4.16±0.71)h,Cmax分别为(0.091±0.017)和(0.086±0.021) μg/mL,t1/2分别为(26.08±3.64)和(26.94±4.21)h,两者的lnAUC和lnCmax经双单侧t检验证明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 测试片剂与国外上市的参比片剂具有生物等效性,其平均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8.0±9.76)%.

    作者:白润;王阳;尚海花;廖茂梁;黄日;李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一测多评法测定毛郁金中5种成分

    目的 建立毛郁金药材中不同成分同时测定的一测多评法.方法 以毛郁金中莪术二酮为指标,建立莪术二醇、ocathydro-1,4-dihydroxy-1,4-dimethyl-7-(propan-2-ylidene)azulen-5(1H)-one、原莪术醇和姜黄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在考察相对校正因子的重现性后,进一步采用外标法对一测多评法所计算出的成分含量进行验证.结果 10批毛郁金药材中,各成分采用相对因子计算的含量与采用外标法计算的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 以莪术二酮为参照物,采用一测多评测定和计算其他4种成分含量的方法是可行的,结果较为准确.

    作者:郭青玲;周福军;单淇;黄景华;王习著;华洁;王淼;侯文彬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麦角甾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处方筛选和理化性质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种类药用辅料成分对麦角甾苷固体脂质纳米粒(SLN)理化性质的影响,为研究SLN的处方筛选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乳化-固化法制备麦角甾苷-SLN,单一变量法考察山嵛酸甘油酯(Compritol ATO 888)、单硬脂酸甘油酯、大豆卵磷脂、Myrj52等辅料对麦角甾苷-SLN粒径、包封率、表征分散度(PDI)等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透射电镜法观察麦角甾苷-SLN的形态,X-射线衍射(XRD)分析其药物晶体结构.结果 随Compritol ATO 888用量增加,麦角甾苷-SLN粒径不断减小,包封率逐渐减小,PDI逐渐增加;随单硬脂酸甘油酯的用量增加,粒径明显增大,包封率略有降低,PDI减小;随卵磷脂用量增加,粒径明显增大,包封率降低,PDI减小;随Myrj52用量明显增加,粒径减小,包封率增加,PDI增大;麦角甾苷-SLN外观圆整,呈球形;麦角甾苷以分子分散状态被包裹在SLN中.结论 不同辅料对麦角甾昔-SLN的理化性质均产生一定影响趋势,为制备SLN的处方筛选研究提供启示与思路.

    作者:佟玲;李佳玮;刘志东;刘芳;卞晓霞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早期糖尿病小鼠睾丸中睾酮合成关键酶的变化

    目的 建立小鼠1型糖尿病模型,研究糖尿病早期时睾丸中睾酮合成关键酶的变化.方法 雄性成年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糖尿病模型组10只.通过ip链脲佐菌素(150 mg/kg)制备糖尿病模型,成功制备糖尿病模型后4周处死小鼠,取血清和睾丸组织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法检测睾丸组织中促黄体生成素受体(LHR)、类固醇激素合成灵敏调节蛋白(StAR)、细胞色素P450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scc)、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Ⅵ型(3β-HSD6)、17a-羟基化酶/17,20-裂解酶Ⅰ型(P450c17a1)及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Ⅲ型(17β-HSD3)相应mRNA(Lhcgr、Star、Cyp11a1、Hsd3b6、Cyp17a1和Hsd17b3)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睾酮和黄体生成素(LH)含量、睾丸组织中3β-HSD1、P450c17a1及17β-HSD3酶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4周糖尿病小鼠血清中睾酮和LH含量显著降低(P<0.05);睾丸组织的Lhcgr、Star、Cyp11a1、Hsd3b6、Cyp17a1和Hsd17b3 mRNA含量显著降低(P<0.05、0.001);3β-HSD1、P450c17及17β-HSD3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 早期糖尿病小鼠睾丸中睾酮合成关键酶的表达显著降低.

    作者:张羽飞;张春雷;刘勇;孟娜娜;赵晓光;陶晶;李厚忠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右旋布洛芬注射液安全药理学研究

    目的 评价右旋布洛芬注射液对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的影响.方法 通过小鼠自主活动试验、运动协调试验和戊巴比妥钠催眠/睡眠试验,考察右旋布洛芬注射液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通过对清醒Beagle犬遥测心电图、血压和呼吸指标的检测,考察右旋布洛芬注射液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影响.结果 右旋布洛芬注射液20、40、80 mg/kg剂量时对小鼠自主活动、爬杆行为均无显著影响,剂量为80 mg/kg时与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催眠/睡眠具有协同作用;剂量为10、20、40 mg/kg时对Beagle犬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均没有显著影响.相同剂量条件下,右旋布洛芬注射液与布洛芬注射液比较,不良反应未见增加.结论 右旋布洛芬注射液对自主活动、运动协调能力、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没有显著影响,大剂量时与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催眠/睡眠有协同作用.

    作者:郑智勇;英永;陈凯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阿立哌唑注射液肌肉刺激、溶血及过敏试验研究

    目的 评价阿立哌唑注射液的肌肉刺激性,观察其否具有溶血、凝聚及过敏反应.方法 采用兔股四头肌sc给药,观察阿立哌唑注射液对注射局部肌肉的刺激性;采用2%兔血红细胞混悬液检查阿立哌唑注射液有无溶血和红细胞凝聚反应;采用豚鼠全身主动过敏试验(ASA)评价阿立哌唑注射液有无过敏反应.结果 阿立哌唑注射液对兔红细胞无溶血及凝聚作用;新西兰兔单次及连续7 d sc给予阿立哌唑注射液,均发现其对股四头肌有刺激作用,以肌纤维的变性坏死为主,肌纤维崩解消失,病灶内可见散在的炎细胞浸润,停药14d后刺激反应消失;每只3.75、7.50 mg剂量下给予阿立哌唑注射液,豚鼠未见过敏反应.结论 阿立哌唑注射液未见溶血和过敏反应,较高浓度下可能会引起肌肉刺激性反应.

    作者:陈凯;邱波;郑智勇;刘琳;马玉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FDA判断公司医疗产品的交流信息是否符合药品说明书的基本原则与实例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于2017年1月发布了“符合FDA核准的说明书的医疗产品的交流信息——问答供企业用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介绍了FDA判断公司提出的有关产品应用的交流信息是否符合说明书(即是否在说明书允许的范围内)的基本原则并列举了实例.介绍该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并期望对我国医疗产品交流信息的规范化及其监管有益.

    作者:萧惠来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单克隆抗体非临床免疫毒性研究的考虑要点

    大多数单克隆抗体可诱导免疫反应,免疫毒性是免疫调节类单克隆抗体主要担心的毒性反应.本文总结了单克隆抗体的免疫毒性特征、免疫毒性的相关因素,非临床免疫毒性研究与评价的考虑要点.建议在临床前研究阶段应根据单克隆抗体的作用特征,对药物的免疫毒性进行逐步分层研究,当需要追加试验时,应追加研究;还应体内外研究相结合,动物种属和人体离体细胞相结合,多途径进行研究.

    作者:闫莉萍;胡晓敏;郑洪丽;杨兰;曹萍;吴爽;王海学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临床前药物安全评价毒性病理学靶器官毒性的检查及评价

    临床前药物安全评价毒性病理学靶器官毒性的检查和评价要结合大体病理学、组织病理学及临床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全面考虑、逐步分析,并使用国际统一推荐的诊断术语及诊断标准,避免主观、不确切的诊断.简要介绍了临床前药物安全评价毒性病理学靶器官毒性检查的基本原则,大体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毒性病理学诊断方法、程序及注意事项,诊断术语及诊断标准的国际统一,临床病理学参数分析,解剖病理学与临床病理学数据结合一致性分析等内容,以期为我国临床前药物安全评价毒性病理学靶器官毒性检查及评价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霍桂桃;吕建军;林志;屈哲;杨艳伟;张頔;耿兴超;霍艳;王雪;李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药物转运体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药物转运体在体内药物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转运体在各组织器官的分布和表达受到表观遗传修饰调控,导致某些药物体内处置过程出现明显的个体差异.随着表观遗传学的发展,基于表观遗传修饰(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croRNA干预等)调控药物转运体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对表观遗传调控药物转运体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杨世磊;刘克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药物转运体和代谢酶在抗生素药动学中的作用

    近年来,对体内药物转运体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越来越多的转运体被发现及研究,其对药物的跨膜转运,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种转运体包括摄取转运体和外排转运体对药物的体内过程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均有着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大多数抗生素的体内过程都与转运体和代谢酶有关,因此,归纳总结了转运体和代谢酶在抗生素的药动学和药物相互作用中的新研究进展,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朱艳娜;刘克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寡肽转运体在生理、药物转运的重要作用及临床相关性

    寡肽转运体(PEPTs)属于溶质转运体(SLC)大家族,以H+梯度为驱动力,包括PEPT1和PEPT2.PEPT1是低亲和力、高容量转运蛋白,主要表达于小肠;而PEPT2是高亲和力、低容量的转运蛋白,主要在肾脏、脑和肺中表达,在生物体中分布较广.PEPTs除重吸收二肽和三肽以及维持脑中神经肽的稳态作用外,还能够吸收和处置许多重要的化合物,如一些氨基头孢菌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抗病毒前药等,而且PEPTs也与一些肠道疾病和癌症相关.因此综述了PEPTs在生理、药物转运中的重要作用及临床相关性.

    作者:舒蓉;刘克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大黄酸对药物转运体和代谢酶影响的研究进展

    药物转运体和药物代谢酶是影响药物体内处置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大黄酸作为传统中药大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广泛药理活性.研究发现,大黄酸与药物转运体和代谢酶密切相关,能够直接激活或抑制多种转运体的功能及其蛋白表达.而且大黄酸对药物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 (CYP450)的功能及其蛋白表达同样有抑制作用.因此,大黄酸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能发生基于药动学的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DDI).从药物转运体和代谢酶的体内分布、大黄酸对转运体及代谢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卜天赐;刘志浩;刘克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转运体在药物肾脏排泄中的重要作用

    转运体是细胞膜上的功能性蛋白,在肾脏中表达广泛,对许多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的肾脏分泌及重吸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药物(包括有机阴离子药物、有机阳离子药物及肽类药物等)在肾脏排泄的过程中,经主要集中在近端肾小管的转运体主动转运介导.临床合用某些药物时可能在肾脏发生转运体介导的相互作用.从肾脏主要转运体的分布及功能出发,综述其在药物肾脏排泄中的作用.

    作者:文世杰;刘克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肝脏转运体和代谢酶在化学性肝损伤中的作用

    肝脏是机体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肝细胞膜上存在多种功能性膜蛋白即肝脏药物转运体,它的功能是介导许多内源性及外源性物质如药物摄取进入肝脏,在肝脏内经过一定的代谢转化,终将其从肝脏排入胆汁.研究发现,转运体和代谢酶在化学性肝损伤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涉及的多种调控机制成为研究热点.就肝脏转运体和代谢酶的分类、转运体和代谢酶在化学性肝损伤中的变化及其调控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宁晨青;孟强;刘克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转运体和代谢酶在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是临床常见的肝脏疾病,主要由体内胆汁酸平衡失调引起,其发病机制与胆汁酸转运体、合成酶和代谢酶的表达和功能变化直接相关.核受体通过调控胆汁酸转运体及代谢酶的表达,在胆汁淤积所致的肝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对肝脏转运体和代谢酶在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及核受体对转运体和代谢酶的调控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高晓光;刘克辛;孟强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阿哌沙班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目的 考察阿哌沙班大鼠体内药动学并评价其与药效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不同时间阿哌沙班血药浓度并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同时测定各时间点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倍数并绘制药效-时间曲线,对药动及药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阿哌沙班以2 mg/kg剂量iv给予大鼠,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JC0-∞)、半衰期(t1/2z)分别为(4 016.07±1 160.46) μg·h/L、(2.95±1.59)h;以10 mg/kg剂量ig给药,AUCo~∞、t1/2z、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生物利用度(F)分别为(17 973.48±3 145.30) μg·h/L、(1.52±0.36)h、(4 949.12±615.38)μg/L、(1.00±0.71)h、89.5%.阿哌沙班以10 mg/kg剂量ig给药后0.5~2.0 h可显著延长PT,以各时间点PT延长倍数对血药浓度作图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 阿哌沙班大鼠ig给药F高,吸收迅速,延长PT的效应与血药浓度呈现良好的相关性.

    作者:任利翔;王婉秋;林鹤;光海红;邢立国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