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血管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北京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国际刊号:82-636
  • 国内刊号:1007-5062
  • 影响因子:1.21
  • 创刊:1982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636
  • 全年订价:379.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03年1期文献
  • 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肺纤维化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BiPAP呼吸机对慢性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价值.方法:对16例确诊为慢性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实行面(鼻)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吸气压:10~16 cm H2O,呼气末压为3~4 cm H2O,观察治疗前后肺功能和动脉血气检测,随机配对与15例慢性特发性肺纤维化未用BiPAP呼吸机做对照.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用力肺活量和弥散量均有明显增高(P<0.05),动脉血氧分压也明显增高(P<0.05),实验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用力肺活量、弥散量和动脉血氧分压也明显增高(P<0.05),而对照组在治疗后虽有所上升,但在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结论:对慢性特发性肺纤维化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反复机械通气可以提高疗效,无创性通气,易于实施.

    作者:谭明旗;宋丽琴;王莉;李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支气管哮喘患者个体化教育的效果评价

    目的:评估支气管哮喘个体化教育在支气管哮喘防治中的作用.方法:将49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2组,个体强化教育组(23例)和一般讲座教育组(26例).个体化教育组在一般的讲座教育后 ,再针对每一例患者进行个体强化教育,一般讲座教育组则进行一般的支气管哮喘讲座教育.每例患者均在教育前和教育后记录症状评分,测定肺通气功能,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大呼气流量(PEF).结果:个体强化教育在教育后3个月,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下降,肺通气功能三项指标在教育后均有明显改善,而且优于一般讲座教育组(P<0.01或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个体化教育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自我管理和治疗的依从性,增强支气管哮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肺功能,在支气管哮喘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丁少芳;徐秋芬;张蔚;高明哲;梁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389例风湿性心脏瓣膜替换术后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1980年至2000年施行心脏瓣膜置换433例,早期死亡27例.术后获访389例,获访时间为2168病人年,平均5.92病人年.结果:晚期死亡35例.晚期死亡率为1.61%病人年.机械瓣和生物瓣晚期死亡率分别为1.17%和6.10%病人年,15年生存率分别为89.3%和43.1%.结论:影响心脏瓣膜置换晚期疗效的主要因素为术前心功、年龄和心房纤颤.机械瓣置换术后晚期死亡原因主要与抗凝有关并发症、心室纤颤、细菌性心内膜炎和心衰有关,而生物瓣膜置换术后死亡原因则为生物瓣衰败.

    作者:褚衍林;吴英渝;唐明达;肖颖彬;闵家新;李同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老年脑卒中患者医院内获得性肺炎及其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的分析

    目的:探讨并分析老年脑卒中患者诱发院内获得性肺炎(NP或HAP)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脑卒中患者381例,采用回顾性调查及相关因素统计分析.结果:381例患者并发NP78例,感染率20.5%;感染组死亡44例,占感染组56.4%;非感染组死亡64例,占非感染组21.1%,感染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x2=38.03,P<0.01).结论:年龄,住院天数,慢性肺疾病史,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呕吐,应激性溃疡预防用药,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留置胃管与老年脑卒中患者并发NP密切相关.

    作者:施学进;沈翠华;曹坤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三种内乳动脉造影方法比较(附180例结果分析)

    目的:研究内乳动脉(IMA)造影三种方法并分析其结果.方法:180例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接受主动脉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AAG),其中4例左锁骨下动脉(SCA)狭窄,选择176例AAG中IMA显影不满意的56例先行左上肢加压SCA造影(SCAG)后行IMA直接造影(IMAG).结果:1.IMAG成功率低于AAG和SCAG[88%(49/56) vs 100%(180/180)]和100%(56/56),P<0.05];IMAG和SCAG造影满意率高于AAG[100%(49/49)和91%(51/56)vs 68%(120/176),P<0.01].2.造影结果:12例IMA近端有较大分支(6.8%),6例明显迂曲(3.4%),10例血管纤细(5.7%),3例血管狭窄(1.7%).结论:CAG时应常规行AAG、SCAG或IMAG.

    作者:夏勇;李东野;潘德峰;钱文浩;李文华;郝湛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70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1981年12月至2002年2月70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病例,探讨室间隔缺损的诊断、手术适应症、围术期治疗.方法:采取中低温体外循环常规停跳修补室间隔缺损54例,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修补室间隔缺损16例;合并其它心内畸形16例同期纠治.结果:手术治愈67例,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死亡3例,治愈率95.7%.结论:室间隔缺损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加强围术期治疗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临床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张文林;杨晋平;朴庆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Ross手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总结我院心外科Ross手术临床应用情况.方法:8例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进行,采用Ross手术方法治疗主动脉瓣病变,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析手术前后患者的心内结构变化,血液动力学变化以及患者的心功能.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术后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在正常范围,为6.65±1.41 mmHg,心功能(NYHA)Ⅱ级;3例远期随访中有1例术后1年发生同种瓣霉菌性心内膜炎再次手术治疗,术后因低心排死亡;另2例随访8年,均存活良好,心功能均Ⅰ级,主动脉瓣轻度返流,左室内径正常、肺动脉瓣均功能良好.5例近期患者随访1~6个月,心功能Ⅰ~Ⅱ级,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均功能良好.结论:Ross手术是一种临床疗效好的矫治主动脉瓣病变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温斌;张健群;周其文;王胜洵;刘巍;甘辉立;毛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对心电图V1导联R波的影响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由于二尖瓣口机械性梗阻而有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可使狭窄的二尖瓣口开放,从而使肺动脉高压得以缓解.本文根据心电图变化,对100例行PBMV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检测的血液动力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心电图V1导联R波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商德亚;朱兴雷;来庆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前降支弥漫性病变冠心病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应用乳内动脉部分重建前降支治疗前降支弥漫性病变的冠心病的方法,以探讨该术式的治疗价值.方法:26例病人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58~75岁,平均63.2岁.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史者8例,3例有近期心肌梗死史,9例有不稳定心绞痛,均为三支血管病变,其中前降支为弥漫性病变.手术均在全身浅中度低温,中度血液稀释体外循环下施行.冷血心脏停跳液顺灌诱导、间断逆灌及终末温血灌注.前降支以左乳内动脉重建.前降支占重建后血管的25%,而左乳内动脉占75%.结果:无手术死亡.围术期心肌梗死1例,占1/26(3.8%).随访1~6个月,1例术后心绞痛,再次造影示手术后降支吻合口血栓,其余病人无心脏事件发生.结论:应用乳内动脉行弥漫性病变的前降支重建术是治疗前降支弥漫性病变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辉山;汪曾炜;朱洪玉;张仁福;张南滨;宫汉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心导管术后假性动脉瘤10例分析

    目的:分析10例心导管术后出现假性动脉瘤的原因并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998年至2001年心导管术后出现的假性动脉瘤患者10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假性动脉瘤的发生.记录假性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和大小.治疗方法包括超声引导下压迫法(ultrasound-gui-ded compression repair,UGCR)、超声引导下经皮注射凝血酶(ultrasound-guided thrombin injection,UGTI)和外科修补术.结果:穿刺部位经超声或手术证实6例在股浅动脉.2例直接行动脉修补术治愈,3例经UGCR后治愈,3例UGCR失败后行动脉修补术,2例UGCR失败后采用UGTI 500~1 000 U的治疗方法.随访无复发,未见血栓、感染、神经压迫等并发症.结论:UGTI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但仍需要更多的样本以探讨该方法的安全性.

    作者:刘宇扬;马涵英;周玉杰;史冬梅;张维君;成万钧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的选择及疗效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外科治疗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法的选择和疗效.方法:1982年5月至2002年6月, 治疗各类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427例,其中DeBakey Ⅰ型116例,Ⅱ型133例,Ⅲ型178例,平均年龄27.5±10.7(23~74)岁,体重72.5±13.2(52~120)kg.手术方法包括:改良Bentall 手术176例,Bentall及右半弓人工血管置换1例;Wheat手术20例,Wheat及右半弓人工血管置换4例;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21例,升主动脉及全弓人工血管置换10例,升主动脉及右半弓人工血管置换4例,升主动脉置换及弓部破口修补3例,升主动脉置换及主动脉瓣成型3例;全弓部人工血管置换7例;降主动脉置换41例,降主动脉及左半弓人工血管置换2例,降主动脉补片成型129例;腔内覆膜支架介入治疗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6例.其中急诊手术54例.全组病人升主动脉手术采用股动脉及右房插管全心转流,弓部手术采用深低温停循环加上腔静脉脑逆灌,降主动脉采用左上肺静脉及股动脉插管左心转流的方法.结果:手术死亡43例,死亡率10.1%;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包括:术后心律失常7例,脑功能障碍5例,脊髓损伤影响下肢活动5例,感染引起胸骨裂开4例,术后出血而2次开胸8例,肾功能衰竭3例,呼吸功能衰竭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围术期心梗1例,声音嘶哑9例.覆膜支架置入破口全部封闭成功.术后CTA或MRA复查见假腔内有血栓形成,真腔都有所扩大. 结论:随着手术技术及材料的改进,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成功率逐步提高,其手术死亡率已大大低于其自然死亡率.我们认为,对于Ⅰ型及Ⅱ型夹层动脉瘤,因其内科保守治疗风险大而主张急诊手术;对于Ⅲ型夹层动脉瘤在控制血压,保守治疗度过急性期(一般为发病后2周)后,也主张手术治疗.根据破口位置的不同可选择Bentall、Wheat、升主动脉置换、弓置换、降主动脉置换及降主动脉成型等多种术式,同时,覆膜支架在适应证选择恰当的条件下,是一种治疗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早期结果较满意,但有一定的并发症,中远期效果也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孙衍庆;张宏家;董培青;谢进生;侯晓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高龄冠心病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目的:总结高龄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7年2月至2001年12月连续126例70岁以上的冠心病病人的介入治疗资料,其中多支病变占89.7%.193处靶病变行PTCA、冠状动脉支架、切割球囊扩张和旋磨,其中复杂病变占86.5%.结果:病例成功率95.2%,病变成功率93.3%.其中33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梗塞相关血管开通率100%.慢性闭塞病变21处,成功率81.0%.112例病人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占88.9%).术前靶血管平均狭窄(85.6±11.3)%,术后平均残余狭窄(5.2±6.1)%.严重并发症率4.0%,其中死亡率2.4%.1例(0.8%)行紧急冠脉架桥术;1例(0.8%)Q波心梗.急性闭塞5例(4.0%),心包填塞1例(0.8%);5例(4.0%)病人出现消化道出血,1例(0.8%)病人发生脑出血.结论:70岁以上的高龄冠心病人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是可以接受的.

    作者:李伟杰;贾国良;郭文怡;李成祥;栾荣华;吕安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27例肺隔离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手术证实为肺隔离症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985年至2001年我院共手术治疗27例肺隔离症,其中叶内型23例(85%),叶外型4例(15%).叶内型以咳嗽、脓痰、咯血、胸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叶外型多无症状.术前确诊或拟诊本症17例(63%),主要诊断手段为胸片、CT、选择性动脉造影.本组均为肺叶切除,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结论:肺隔离症发病率低,诊断方法主要为X线、CT、MRI检查,手术是本症佳治疗方法.

    作者:杨异;陈文虎;王勇文;赵珩;周允中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肺小血管炎的诊治

    肺小血管炎是全身性、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systemic necrotizing vasculitis,SNV)累及肺脏血管的一组疾病.随着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的发现及应用,对这类疾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类疾病本质上归属于风湿免疫类疾患,多累及全身多个脏器.肺脏是这组疾患的重要靶器官,可以孤立侵犯肺,也可同时或先后侵犯其它多个器官.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属于典型的跨学科疾病,极易引起误诊和漏诊,本文主要从肺脏损害的角度阐述血管炎诊断治疗的有关问题.

    作者:纪树国;张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月经性气胸的诊断与治疗

    月经性气胸(catamenial pneumothorax,CPTX)是自发性气胸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上以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反复发作的自发性气胸为特征.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和膈肌缺孔有关[1,2].1958年Maurer首次报道了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反复发作的自发性气胸,1972年 Lillington正式命名为月经性气胸[2,3].近年已越来越多的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复习近10 年来国内外有关CPTX的文献,就当前CPTX 发病机理、诊断与治疗状况予以综述.

    作者:陈琳;刘琨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内皮损伤机理的实验研究

    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是缺氧引起的肺循环功能障碍.近年来,内皮细胞在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逐渐引起重视,而循环内皮细胞(CEC)被确认为反映血管内皮损伤的特异性指标.本实验通过观察电镜下血管内皮的病理变化,血CEC数量、形态变化、血和组织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变化,探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时血管内皮损伤的变化.

    作者:彭文鸿;毛宝龄;王萍;秦雪冰;张卫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探讨压力超负荷对大鼠左室心肌脂肪酸氧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腹主动脉缩窄术后大鼠左室心肌脂肪酸氧化限速酶M-CPT-I和关键酶MCAD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压力超负荷对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及机制.方法:观察大鼠腹主动脉缩窄术后2、4、8、16周血流动力学参数、心室重塑指标、血清和心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及M-CPT-I和MCAD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术后4周左室出现明显肥厚.随着肥厚程度的增加,压力负荷性大鼠血清和心肌游离脂肪酸蓄积增加,左室心肌M-CPT-I和MCADmRNA的表达逐渐下调,而且与脂肪酸的利用下调相一致.结论:压力超负荷能够下调脂肪酸氧化限速酶和关键酶的基因表达,影响心肌能量代谢底物的转换.说明肥厚心肌存在能量代谢障碍,机械信号能够影响心肌能量底物的转换.

    作者:胡琴;李隆贵;耿昭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左心转流下成人主动脉缩窄矫治4例

    1994年至2001年手术治疗成人主动脉缩窄4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例,女1例.年龄18~27岁,均为导管后型降主动脉缩窄.3例伴有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均自幼发现心脏杂音,有头痛、头晕及活动后气促.2例下肢发凉、无力.上下肢脉压差70~120 mmHg(1 mmHg=0.133 kPa).4例均行主动脉造影确诊.

    作者:路霖;祁秉文;祁国荣;张理;王黎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益母草和当归注射液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比较

    当归、益母草为妇科常用中药,当归偏养血活血,益母草偏去瘀生新,益母草使子宫收缩,当归抑制子宫收缩.但二者在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有无差异,尚未见报道.本文对此进行对比研究.

    作者:陈少如;陈少刚;陈穗;郑鸿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体外循环中改良心肌保护灌注方法

    体外循环辅助下心内直视手术心肌保护方法很多,各有优缺点.我院自创的血停跳综合性心肌保护已应用于临床,从2000年2月至2001年7月共收治50例.

    作者:吴双正;宋晓蓉;严中亚;郑理;王晖;胡培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两种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应用比较

    我院自1998年2月至2001年5月,采用右胸前外小切口和胸骨下段小切口进行各种心脏手术各1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元鲁;谢昌林;韦恺;郑发德;李逢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肺动脉瓣闭锁2例的外科治疗

    我院收治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闭锁2例,在手术治疗和术后管理方面体会如下.

    作者:赵宏;刘苏;陈子英;刘林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William综合征2例

    William综合征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1991年6月至2001年12月我们手术治疗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长宪;吴树明;张延安;王维;霍玉峰;信鸿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救治心脏手术中频繁室颤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42岁,75.5 kg,因二尖瓣关闭不全(MI)、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主动脉瓣狭窄(AS)、心功Ⅲ级入院.超声检查:二尖瓣脱垂、MI、主动脉瓣功能性二瓣畸形、AI、AS、左室肥厚、左室后壁厚度14.3 mm、双房右室扩大.心胸比0.66.心电图示:异位心律、心房颤动偶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左心室肥厚、ST段改变.手术过程:使用AVECOR膜肺,COBE机器,预充贺斯1000 ml、乳酸林格液500 ml、5%NaHco3100ml、20%甘露醇250 ml、国产抑肽酶2780单位、罗氏芬1 g.

    作者:高泉鑫;龚庆成;周其文;王学勇;刘晓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肺海绵状血管瘤自发性破裂致大出血1例

    患者女,49岁,因卧床休息时感头晕,失去知觉1 h入院.当时处于休克状态,被家人送至附近医院,在当地医院输全血及血浆各200 ml,静滴升压药急诊送来我院.在急诊科继续抗休克治疗,用升压药维持血压75/60 mmHg(1 mmHg=0.133 kPa),又输全血400 ml,继续扩容使血压上升至90/60 mmHg时行胸部CT检查,见左侧胸腔一致性增浓阴影,左肺全部压缩.

    作者:王有坤;朱虹;熊小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直接测定与公式计算结果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分析匀相测定法测定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值与Friedewald公式(F公式)计算结果,对比二法LDL-C值的差异,评价二种方法在大规模流行病调查和临床应用方面的适用条件及影响LDL-C值的因素.方法:对北京市自然人群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测定其血脂(TC、TG、HDL-C、LDL-C等)水平,数据完整用于分析的为25~64岁的男女共计1218人.结果:1. TG≤4.52 mmol/L时F公式法与匀相测定法的相关性(r=0.831)好于TG>4.52 mmol/L时(r=0.620).2. 比较二种方法差值的绝对值,在TG>4.52 mmol/L组其差值较大,与其它各组差值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3. 总胆固醇(TC)水平对LDL-C结果也有影响:TG≤4.52 mmol/L时,TC<6.21 mmol/L组二种结果的相关性好于TC≥6.21 mmol/L组;而当TG>4.52 mmol/L时,TC<6.21 mmol/L组二种结果的差异大(r=0.219).结论:Friedewald公式在TG水平≤4.52 mmol/L时与匀相测定法相关性较好,且TC<6.21 mmol/L时的相关性好于TC≥6.21 mmol/L时.在确保TC、TG、HDL-C结果准确可靠的情况下,可以用Friedewald公式计算的LDL-C值作为参考.

    作者:刘飒;刘军;秦兰萍;刘静;蒋朝晖;范荣坦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吸烟所致大鼠肺损伤时血浆中D-二聚体tPA与PAI-1变化情况的研究

    众所周知,血液的纤溶能力主要取决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快速抑制剂(PAI)的活性[1].目前,D-二聚体、tPA、PAI-1等纤溶与凝血能力指标已经成为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监测指标.但是,由吸烟引起大鼠肺损伤时,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国内外少见报道,现将本项研究报道如下.

    作者:庞宝森;王辰;翁心植;牛淑洁;毛燕玲;黄秀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一)

    1.什么是先天性心脏病?是遗传性疾病吗?正常心脏是一个肌肉泵,可以将含氧多的血液自左心室泵入主动脉,再经全身的动脉系统至全身,满足身体对血液所携带的氧及营养成分的需求.同时静脉系统自全身将已经消耗了氧和营养物质,而携带了组织代谢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及废物的静脉血进入右房,右室,然后泵入肺动脉及肺,在那里血液可以获得充分的氧气,以后再经过肺静脉、左心房回到左心室.

    作者:韩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冠心病不同治疗方式的选择

    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冠脉血运重建经历了从溶栓、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干预(PCI)到激光心肌血运重建及基因治疗等新技术的应用.有关不同血运重建方式的疗效,国内外已有观察性和随机性的研究报告.结合有关文献就不同冠心病治疗方式短期和远期结果进行比较以及如何更合理的选择不同的血运重建方式加以综述.

    作者:吕树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48例胸外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治

    我院自1990年1月至2002年8月共收治胸外伤并发呼吸衰竭4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贡力;卞钧;方良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55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感染菌群分析及耐药性调查

    近年来随着我院先心外科的发展,复杂先心手术数量明显增多,年龄明显偏小.这类患儿在经受了手术及体外循环打击后心、肺功能异常脆弱,抵抗防御能力极其低下,极易出现以呼吸道为主的感染,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为明确这类患儿术后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及临床特点,现将我院PICU 2001年6月至2002年6月55例先心术后患者分离出的88株细菌调查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雅娟 刊期: 2003年第01期